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制度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 关键词 】民族经济 ;民营经济;政府意识形 态偏好模型 ;制度安排 【 作 者】徐成波,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 士,西昌学院经济学讲 师。四川西昌,6 5 1 103 【 中图分类号 】F2 . 【 178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44 (0 0 2 14 0 7 0 4 5 X 2 1 )0 —05 — 0
I s i to a t d n t e De eo m e to i a e Ec n my i n tt i n lS u y o h v lp n fPrv t o o n u
M i o iy Ar a n rt e
— —
Li n s a to a iy Au o o o s P e e t r fS c u n f r E a p e a g h n YiNa i n l t n m u r f c u e o i h a o x m l t
mi oi ra i f u d Ho v r b c u eo mpe u n t n o me t n t emi o t r s e v n r b n r y a e n . we e , e a s f o lx h ma i e  ̄rn n n r y ae ,rl a t o — t so c y i h i 2 e p lmss o l e p i te t n t e h t u in r e g c a g . e h ud b ad at n i O wh n t e i i t s ae b i h e o s n t o n n d
本 文 系 西 昌学 院校 级 课 题 项 目 “ 制度 变 迁 与 凉 山州 民 营 经 济 发 展 研究 ” 的阶 段 性 成 果 ( 号 :YNS QD 9 2 。 编 S 0 2 )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现 下降 , 也就是 说凉 山州人 均 G P 高与最 低地 区的差 D 最 距有 过短期 的缩小 态势 ,而 20 年 与 2 1 年的极值 比 09 00 率 又 由 20 0 8年 的 最 低 点 急 剧 扩 大 到 518 ,直 至 . 8 8
增趋势更 胜之 ,表 明凉 山州境 内各地 区之 间发展极 其不 平衡 。2 0 0 6年 测算 的标 准 差 为 3 2 4 6元 ,0 7年 扩 大 到 20 43 元 , 0 年 则升 至 5 1 元 , 20 年 的 1 6 , 10 2 8 0 2 0 是 07 . 倍 到 2 20 年 为 59 元后 , 1 年 继续升 至 70 元 。 年间经 09 99 2 0 0 57 5 济发展水 平的绝对差 距一直 在不断 拉大 。
应 坚 持推 进 新 型 工业 化 , 极推 进 新 型城 镇化 , 筹 三 大 经 济 区协 调 发展 。 积 统
【 键词 1 凉山彝 族 自治州 ; 关 区域经济差异 ; 协调发展 【 中图分 类 号】 F2 17
一
【 献 标识 码】 B 文
、
凉山州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它们的标准差相同时 , 就不能简单地用标准差的绝对值 来比较不同均值系列的离散程度。 这时, 用标准差和均值
际差距越大 。 (标准差 2 )
( 经济总量的差异分析 二)
“ 十一 五” 时期 , 山州 国民经 济 和社 会 发展 成效显 凉
著, 地区生产总值 由四川省第 8 位上升到第 7 年均增 位, 长 1. 比全省平均增速高 1 个百分点 , 5 %, 5 . 8 是改革开放 以来全州经济发展最快最好 的时期。2 1 年凉山州 G P 0 1 D
平衡。
由表 I 山州各县市 20 凉 06年至 2 1 年的人均地区 00
民族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在 民族 经济发展 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民族 文化是其生存 的自然空间长期 上 升到 3 . % ,而第一 产业 的 比重逐 步 下降到 l. %。到 75 0 8S 8
为 :3 7 %、4 2 %、2 g %;到 l9 年第一产业 占地 区生 s4 39 Q7 98 凉 山州 民族 经济 发展过程 中 ,特别是彝族族群 与汉族族 产 总值 的比重在下 降 ,第 三产 业比重在上升 ,全 国第一产 业
群交往 发展过程 中 ,处于弱势 地位的彝族族群 ,其 发展如果 占 1. 8 %、第三产业 占3 9 4 2 %,而民族地 区平均水平为 :第一
大力发展 第一产业 ,增加 民族 劳动者收入 ,提 高民族 劳动者 的素质 ,使 民族劳动者真正成为各民族经济发展 的主体 ,从 而推
动 民族 地 区 经济 的全 面发 展 。
关键词 :民族经济
农业产业化
产业结构
就 业结构
民族经 济 的发 展是 整个社 会经济发 展 的重要组 成部分 , 族 劳动者真正成为备 民族经济发展 的主体 ,从而推动 民族地 在 民族经 济发展 过程 中以 “ 区域 ”( 为东 中西部 )为划分 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分 依据 的社会经济发展 战略 ,对整体经 济的迅速发展起 到了带 动作用 ,但却忽视 了一个区域 内不 同民族之间经济发展 的差
()年 8 %,第一产 业 7 积累 的结果 ,与 该区域 内经济发 展具有一定的调适 性 ,其存 2X8 ,民族地 区第 三产业的 比重 上升至 3 . 在 具有它 的合理 性 ,因而只有 形成各 民族文 化的互 动机制 , 的比重下 降至 1. 5 %,从数据资料 显示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 0 产业 占地 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仍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 1. ( 0 % 如 7
基于统筹城乡视角的民族地区产业网络化发展策略探析——以四川省:京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为例

、
. பைடு நூலகம்
乡村 、城 市 ,城 乡 之 间应 以产 业 为 纽 带形 成 有 机 的联 系 ,各 个产 业 在 空 间 上 的合 理 布 局应 为城 镇 体 系 建设 提 供 产 业支 撑 ,从 而促 使 城 镇 体 系 和产 业 布 局 的合 理 化 , 为 实现 城 市 和 农村 产 业 的 良性 互 动 发 展 创 造充 分 条 件 。 因此 ,必 须 自然 条 件 、 区 域文 化 特 色 、 产 业 发 展 现 状对 区域 空 间进 行 合 理 的 产 业 空 间布 局 , 即 实行 空 间 功 能 分 区 , 这也 是 实 现差 别 化 、特 色化 发 展 的 内在 要 求 。如 对 西 昌市 域 可 以 做如 下 划 分 :① 西 昌城 区 及其 邻 近 区 域 。该 区域 包 括 西 昌城 区 、 西郊 乡 、高枧 乡 、小 庙 乡 ,应 进 行 现 代 服务 业 和 居 住 为 主 的城 市 建 设 ,重 点 发 展旅 游 、 休 闲 、商 贸 等 服 务业 ,建 成 现 代 商 贸 区 ,增 强人 口集 聚 能力 ;② 经 久 工业 园区 和 太和 工 业 园区 及 其 邻 近 区 域 ,具 体 包括 :裕 隆 回 族 乡 、 高草 回 族 乡 、佑 君 镇 、 中坝 乡 、阿 七 乡 、黄 联 关镇 、黄 水 乡 、洛 古 波 乡 、 西溪 乡 、马 道 镇 ,该 区 域 应依 托 经 久 工 业 园 区和 太 和 工业 园区 重 点 发展 重 工 业 并加 快 城 镇 建 设 ,放 宽 人 口进 入 的 限 制 ,增 强 产 业 和人 口集 聚 能 力 。 ③ 成 凉 工 业 园 区 及 其 邻 近 区 域 。该 区 域 应 重 视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重 点发 展对 生态 环 境 基本 没 有 影 响 的制 造 业 、 加 工 业 ,生 态 农业 、旅 游 、休 闲 、商 贸 、服 务 等 产 业 。具 体 包 括 :樟 木 菁 乡 、 琅环 乡 、月 华 乡 、礼 州 镇 、兴 胜 乡 、 小庙 乡 、西 乡 乡 、 安宁 镇 、 四 合 乡 ,该 区 域可 以依 托 成凉 工 业 园 区 发 展对 生 态 环 境基 本 没 有 影 响 的制 造 业 、 加工 业 等 轻 工业 ,发 展 蔬 菜种 植 业 、 畜牧 业 、观 光 农业 、休 闲 业 、物 流 业 等 , 并加 快 城 镇 建设 ,增 强 产 业和 人 口 集 聚 能 力 ; ④ 山 区 。该 区 域属 于 彝 族 聚居 区 , 自然 条件 较 差 ,工 业 开发 成 本 较 高 , 因此 , 要 限制 工 业 开 发 ,主 要 发 展 以 畜牧 业 为 主 的 生态 农 业 、 具有 彝 族 文化 特 色 的旅 游 业 , 同时 注 重 保持 生态 环 境质 量 ,鼓 励 交通 自然 条件 非常 恶 劣 不 适 宜居 住 的乡 的人 口外 迁 。 具体 包 括 民胜 乡 、响 水 乡 、开 元 乡 、 磨盘 乡 、荞 地 乡 、银 厂 乡 、 自 马乡 、 巴汝乡 、马 鞍 山 乡 、安 哈 镇 、大 箐乡 :⑤ 邛海 泸 山 风 景 区 。包 括 两 部分 :一 是 大 兴乡 、川 兴 镇 非 临海 的区 域 ,该 区 I 域 主 要 依 托 邛 海 泸 山风 景 区 发 展 旅 游 业 、 观 光 农 业 和 蔬 菜 种 植 业 ;二 是 邛 海 泸 山风 景 区 、 海 南 乡 、 大 兴 乡 、川 兴 镇 临 海 的 区 计 知识和 技 能 ,提 高会 计实 训的 效果 。 5 校 企 合 作 ,真 账 实 做 会 计 实训 必 须 由校 外会 计 实 践 专 家全 . 程 指导 学生 进行 实训 ,提 高会 计实 训 的专业 性和 针对 性 。 目前 的会 计 实训 都是 由各会 计 院校 的老 师在 教室 里指 导 学生进 行 的 ,而校 企 合 作 ,真账 实做会 计 实训 应 当 由校 外会 计实 践专 家 亲 自全 程指 导 学 生 进行 实训 ,各 会计 院校 的老 师只 能在 实训 中充当 配角 ,帮 助校 外 会 计实 践专 家有 效地 组织会 计 实训 教学 ,提 高会 计 实训教 学 的水平 和 效果 。 同时各 会计 院校聘 请 的校 外会 计实 践专 家应 当 具备 中级 以 上 会计 专业 技术 资格 或注 册会 计师 等职 业 资格 ,具有 丰 富的会 计 实 践 经验 ,熟 悉本 单位 的业 务流 程和 会计 处理 程序 ,具有 较强 的语 言 组 织表 达能 力 ,能够胜 任会 计 实训教 学工 作 。 总 之 , 以校 企 合 作 为 依 托 , 以真 账 实 做 为 载 体 的 “ 账 实 真 做 ”会 计实 训模 式 ,是 会计 专业 会 计实 训模 式 的最好 选 择 。
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凉山经济发展

凉山彝 族饮 食调 配 比较独 特 , 自成体 系 。主食 主要 有养 麦 、马
彝族 自治 州 的文化 产业 应该 从文 化创 意 的核 心 出发 ,逐渐 形成 大 的 铃 薯 、玉 米 ;蔬菜 以圆根 、青 菜 、 白菜 等 为主 ,多产于 夏秋 两季 。
文化产 品制作 业 和服务 业 ,又不 失 时机地 向旅 游 、宾馆 、餐饮 等产 他 们 把粮 食与 肉食相 对搭 配起 来 ,认 为这样 最合 E味 ,形成 沿袭 已 l 业扩散 ,通 过层层 扩散 使独 特 的文化 创意 变成 大量 生产 和销售 的文 久 的传统 食谱 。汉 人贵在 茶 ,彝 人贵在 酒 。酒在 彝人 的饮食 中 占有 化商 品 ,即把文 化价值 转换 成 为商业 价值 。又 以商 业价值 的 实现过 十 分重 要 的 地 位 ,婚 丧 嫁 娶 、节 R喜 庆 、招 待 宾 客 、磋 商议 事 、 程促 进文 化 的传播 。
二 、 地域 文化 对 经 济 发 展 的 影 响
1地域 文化 塑造 出区域特 色经 济
调 和而 给人 以单 纯 明快之 感 ,彰 显 了对 比与调 和 、统 一与 变化 的魅
力。
在《 文化 多样 性宣 言 》中 曾写到 : “ 文化在 不 同时代 和不 同的 地 方具有 不 同的形 式 ,这种 多样 性具体 表现 是构 成人 类各群 体 和各
同民族 、区域 特色 。尊 重历 史 ,正视 自己民族文 化 的生态环 境 ,保 装 、手 表 ,甚至 家用 电器 行业 。凉 山彝族 对原 色 的喜 好直 接来源 于 护好 各 民族 文化 习俗 的宝贵 遗产 ,从 民族 文化 多样 性的历 史 出发 , 自然 。色彩 情感 单纯 、朴 实 ,充满 了生命 力 ,我们可 以通过对色 彩
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模式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区 域 经 ; 纛
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模式研究
以四川省凉 山彝族 自治州为例
I 陈 建军 l l 西 昌学 院
20 年 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课题 ,编号 :0 S 0 2 07 7 B 2
[ 摘 要 ]本 文论 述 了凉 山 民族地 区特 色农 业 与 民营 企业 实 现 共 赢 , 突 出资 源优 势 和 核 心 竞 争 力 , 具 有 深远 的 意 义。提 出 了凉 山
一
特 色 农业
共 赢 多种 。 各 种 作 物 生 长 快 ,产 量 高 . 品质 优 .素 有 西 南 基 因 库
、
引言
何谓共赢 7就是在单位和组织相互依赖 ,互惠互利 ,共存共 之 称 具 有 极 大 的 开 发 价 值 。 荣 按照多方得利 、义利合一的原则行事。 实现特 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 , 更能结合实际落实惠农政策,
特 色 农业 。
强农产 品竞争力 高商 品率 提 加快 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步伐 .为地
凉 山 民族 地 区 ,具 有 烤 烟 、蚕 桑 、脐 橙 、石榴 、青 花 椒 花 方 经济 建设 服 务 进 地 方 财 政 增 收 ,为地 方 政 府 决 策提 供 依 据 。 促
三 、凉 山民族地 区特 色农业与 民营企业共赢模式对策
1 2 5 万 ,占总人 14 % 是全 国最大的彝族聚居 区和四川省 民就 业 ,提 高 民 族地 区扶 贫 开 发 水 平 培 育 有 文 化 、懂 技 术 、会 6 9 3 49
民族 类 别最 多 、少 数 民 族 人 口最 多 的地 区 。 农 业 比重 高 特 色 农 业 资 源 丰 富 的特 点 .在 农 业 产 业 化发 展 的过 程 中 ,凉 山 民族 地 区普 遍 选择 了开 发 特 色 资 源 、走特 色经 济 的 道 经 营 的新 型 农 民 ,发 挥 民 族 地 区农 民建 设 新 农 村 的 主体 作 用 ,吸 2 突 出核 心 竞争 力 . 核 心 竞 争 力 .是 指 企 业 在 生 产 经 营 gl 务 过 程 中所 形 成 的 、 9 , E , 凉 山民族 地 区 ,发 展 特 色 农业 ,具 有 得天 独 厚 的 优 势 。基 于 纳 农业 剩余 劳动 力 ,扩 大 就 业 。
非平衡、追赶型经济发展地区人力资本开发路径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金 阳、 昭觉、 美姑等彝族聚居县 和木里藏族 自治县人
口总计 为 1 9 8万 , 0. 占全 州 人 口的 2 . % , 3 8 面积 2 .
3 万平方公里 , 7 占全州面积 3 .% , 区生产总值 92 地
只 占全州 约 1 % 。 I
表 2 安宁河谷及彝 、 藏族聚居地 区经济指标 年份 安 宁河 谷地 区生产
年份
20 O0
是关键 。本文以四川凉山地 区为例 , 分析处于追赶 阶段且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的人力资本开发路径问
题。
一
、
四川凉 山人力资本开发现状
( ) 平衡 、 一 非 追赶 型经 济社 会发 展背 景 凉山彝族 自治州位于 四川省西南部, 面积 6万 平 方 公 里 , l市 1 辖 6县 ,0 8年 末 , 州 总 人 口达 20 全 到 4 1万人 , 中少 数 民族人 口为 26万 人 , 6 其 3 占总 人 口的 5 % 。进 入 新 世 纪后 ,20 1 00年 凉 山 地 区 生 产 总值为 14 5 亿元 , 四川全省 2 个市州中排第 4 .5 在 1 1 名, 1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性收人 为 7 9 . 亿元 , 全省 排名 第 6 。到 20 05年 , 州 地 区生 产 总值 突 破 30 全 0 亿元大关 , 排名升至第 8 。近年来在水电、 矿冶等产 业 的带动下 , 山经 济 增 速 更 加 迅 猛 ,0 8年地 区 凉 20 生产总值达到 5 10 6 .7亿元 , 比上年增长 1.% , 52 比 全 省增 幅高 57个 百 分 点 , 方财 政 一 般 预算 性 收 . 地 入 更是 跃升 至全 省第 二 。
表 1 凉 山经济发展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千亿GDP的冷思考——凉山彝族自治州案例分析

23 人 论 0f 民 坛
责 编/ 丰家卫 ( )
的 唯 一 定 量 指 标 , 种 做 法 显 然 是 有 失 偏 颇 的 。凉 山州 干 亿 这 GD 背后 , 然 有 不 少 问题值 得 思考 。 P 仍
一
一
是 坚持 走科 学发 展 的道 路 。 济 的发 展 不能 全 面开 发 , 经
千亿 GDP 的助推 因素
提 升 消 费 ” 2 1年 , 山州 实现 社 会 消 费 品零 售总 额 2 7 亿 , 01 凉 8. 9
元, 同比增长1. 另一方面, 76 %: 随着全 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的 凉山州 作为全国最大 的彝区, 四川省少数 民族 地区的 上涨, 是 全州重点监控的物价指数也水涨船高, 其中食品价格较
赖资源的开发和消耗, 特别是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 而其他资
其 次 , 统 计 数 据 的 构 成 而 言, 从 大项 目的 带 动 作 用过 于 明 源 并未 发 挥 最 大化 的资益 。 今后 , 充分 了解 资源 的 结 构 , 资 应 对 显 。 山州 千 亿 G 有 很 大 比重 是 来 自一 些 大 项 目。 山州地 源 进 行 结 构 重 组与 优 化 , 现各 资 源 板块 间 的无 缝 对 接 , 找 凉 DP 凉 实 寻 处 偏 远 的西 部 山 区, 交 通 和 地 区 发 展 水平 的限 制 , 多企 业 不 可 再 生 资源 的替代 资源 , 受 许 努力 形 成 多资 源 板块 的协 调发 展 以
占千 亿 G 的近 7 % 。 如 果 按 地 区 来 算 , 宁 河 流 域 六 县 一 会 理 石 榴 、 DP 0 而 安 盐源 苹 果 、 波 脐 橙 、 雷 宁南 蚕 丝 、 色苦 荞 茶 、 态 特 生 市 生 产总值 7 49 元 , 2. 亿 占全 州 的 7 . ,“ 昌经 济 圈”实现 生 马铃薯等 , 25 % 西 质优物美 , 供不应求 。 而旅游产业也同样有较 大发 产 总值4 88 元 ,占全 州 的4 . , 彝 区和 藏 区总 共 实 现 生 展 。 自治州 首 府 西昌为 例 , 0 1 , 昌旅 游 业 旅游 人 次接 待 O .亿 09 而 % 以 2 1年 西 产 总值 2 25 元 , 占全州 的2 . 凉 山州 其余 的县 市 中, 9. 亿 仅 93 %。 还 数突破1 0 万人次, 00 这个数字超 过了美国夏威 夷2 1年7 0 0 1 3 万 有 1个 国 家 级 贫 困县 , 住着 大 量 少数 民族 群 众 , 些 地 区交 的游 客量。 1 居 这 西昌市继成 功创 建国家级 森林 城市之后, 正全力向 通 条 件 落后 , 活 水平 较 低 , 未能 对 千 亿 GD 起 到 明显 的 推 着 建 设 现 代化 生 态 田园城 市 的 目标 推 进 。 生 并 P 动 作 用 , 至 是 拖 了后腿 。 甚 如何 让 这 些 地 区 “ 富 ” 来 , 凉 后 起 是 山州今 后 经济 发 展 的 重 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娄海灵(青海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青海西宁810008)[摘要]运用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指标,从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及经济结构方面对凉山州各地区存在的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并指出差异形成的原因。
基于《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应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
[关键词]凉山彝族自治州;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2-07-10[作者简介]娄海灵(1989-),女,四川西昌人,青海师范大学经管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凉山州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一)区域经济差异衡量的相关指标1.绝对差异的测度指标⑴极差极差又称全距,是指区域内人均GDP 最高的地区与人均GDP 最低的地区之间的差值,反映了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绝对差距,是区域经济差异中最简单、最直观的测度方法。
R=Ymax-Ymin式中,R 为极差,Ymax 为区域内最高的人均GDP ,Ymin 为同期区域内最低的人均GDP 。
极值越大,表明实际差距越大。
⑵标准差标准差是反映各样本远离总体均值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1)式中,S 为标准差,Yi 为地区i 的人均GDP ,i=1,2,…,n ;Y 为N 个地区人均GDP 的均值,N 为区域个数。
标准差越大,区域绝对差异越大。
2.相对差异的测度指标(1)极值比率极值比率是区域内最高人均GDP 与最低人均GDP 的比率,反映了区域内相对差异的比较情况。
I=Ymax/Ymin(2)式中,I 为极值比率,其他字母含义同上。
(2)变异系数当两个不同系列的数值单位不同、均值相差较大,或它们的标准差相同时,就不能简单地用标准差的绝对值来比较不同均值系列的离散程度。
这时,用标准差和均值的比值即变异系数来消除均值的影响,这个比值可以用来对比不同时期的差异程度,而不会受到原来变量水平高低的影响。
(3)其中,CV 为变异系数,其他字母含义同上。
(二)经济总量的差异分析“十一五”时期,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地区生产总值由四川省第8位上升到第7位,年均增长15.5%,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8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州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2011年凉山州GDP 突破1000亿,占全省GDP 的比重由上年的4.5%提高到4.6%。
但是,对经济总量差异的分析会看到,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区域经济差距导致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由表1凉山州各县市2006年至2010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可以看出,凉山州“十一五”规划期间经济总量的人均绝对值是在逐年增长的。
全州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8331元增长到2007年的10393元,比上年增加2062元,突破一万元大关。
2008年为人均12896元,2009年继而达到14306元,比上年14.9%的增长,2010年人均GDP 比上年又增长了15.3%,为17564元。
根据《四川统计年鉴》(2007-2011),采用2006-2010年凉山州各县市人均GDP ,通过极差以及标准差的计算度量其经济总量绝对差异的变化情况。
测算具体结果详见表2,极差及标准差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从表2、图1也可以看出凉山州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呈第2012年第8期(总第404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8,2012Total No.404[文章编号]1009-6043(2012)08-0036-0436--逐年扩大趋势。
由于极差是根据域内人均GDP 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差值计算得到,其绝对量的差异程度尤为明显,极差的折线图比标准差的折线图所呈现的逐年递增趋势更胜之,表明凉山州境内各地区之间发展极其不平衡。
2006年测算的标准差为3426元,2007年扩大到4130元,2008年则升至5210元,是2007年的1.26倍,到2009年为5999元后,2010年继续升至7507元。
5年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一直在不断拉大。
表1凉山州各县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数据来源:《四川统计年鉴》(2007-2011)表2凉山州各年份区域经济差异指标(三)增长速度的差异分析根据《四川统计年鉴》(2007-2011),采用2006-2010年凉山州各县市人均GDP ,通过极值比率以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度量其经济总量相对差异的变化情况。
测算具体结果详见表2,极值比率及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分别如图2、图3所示。
从图2极值比率折线图可以看出,极值比率从2006年4.8703的小幅增长至2007年的4.8896后,2008年出现下降,也就是说凉山州人均GDP 最高与最低地区的差距有过短期的缩小态势,而2009年与2010年的极值比率又由2008年的最低点急剧扩大到5.1888,直至5.6373。
凉山州区内经济发达的县市与贫困落后的县域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差异总体是呈扩大的趋势。
从图3变异系数折线图,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相对差异呈波浪式发展。
虽然2006年至2007年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由0.4999降至0.4783,而后2008年又开始出现上升趋势,2009年的变异系数为0.513,大幅超过了2006年0.4999,直到2010年继续扩大为0.5243,显然相对差异扩大的趋势未出现根本性改变,呈现波浪式发展。
(四)经济结构的现状分析经济结构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地区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1978年以前,农业是凉山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支柱产业,直至1993年全州工业总产值总量才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
下文通过对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的具体分析,发现现阶段凉山州工业化水平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城镇化发展缓慢,经济布局不合理,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1.产业结构分析由表3的横向比较可以看到,凉山州三大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29.3:31.1:39.6优化为2011年的19.5:52.3:28.2,结构类型由“三二一”调整为“二三一”,第二产业对经济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但是降幅不大,第二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以2011年凉山州三大产业结构比重19.5:52.3:28.2为例,对照表4:西蒙·库兹涅茨三大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看到,全州第一产业比重虽已降到20%左右,但高于16.1的标准值,且第三产比重低于45.5的标准值,由此判断凉山州工业化水平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
表3凉山州三大产业结构比重(%)表4西蒙·库兹涅茨三大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2.城乡结构分析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反过来,通过城市的外部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城镇化又将反作用于工业化,促进工业的大发展。
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曾这样概括工业化地区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西昌市木里县盐源县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冕宁县越西县甘洛县美姑县雷波县凉山州155804003516099141185410931764755124045393932424632901651947602319950458331191335900724311782147841487992156845563858264118563997256031925039136861103982240272981082114374197961979711082836071977843479169711193572848360468786601289627371920411549152022315518854122538387755993035275718011892760887575447951214306331251148314506176472983023008153119701937611245587684431456086801194361661251117546地区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极差(元)极值比率标准差(元)变异系数123814.870334260.4999152204.889641300.4783177154.779652100.4875220965.188859990.5137272495.637375070.5243图1绝对差异折线图图2极值比率折线图图3变异系数折线图年份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9.331.139.628.439.931.728.941.429.727.438.334.325.140.834.121.947.330.819.552.328.2产业结构(%)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阶段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33.7<28.6<37.7工业化准备期初级产品生产阶段<33.7>28.6>37.7工业化初期工业化阶段<16.1>39.4>45.5工业化中期<14>50.9>35.1工业化成熟期<10<50>40工业化准后期经济稳定增长阶段娄海灵: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37--与城镇化之间的对比关系,当比例在20%以下时,被认为是非城镇化;城镇化率低于32%时为工业化准备期;超过32%低于36%为工业化初期阶段;超过36%低于50%为工业化中期阶段;超过50%低于65%为工业化成熟阶段;在工业化后期,即经济稳定增长阶段,城镇化率在65%以上;当比例超过70%时,被称作高度城镇化,此时经济大体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2010年凉山州城镇化率仅为28.6%,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城镇化正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相对应工业化处于准备阶段。
3.地区结构分析考察凉山州经济布局的合理性,运用集中度指标来进行分析。
C=(1-H/T)*100(4)式中,C为集中程度指数,H为占全州经济总量半数的地区面积,T为全州总面积。
集中度指数在0-100之间波动。
一般来说:C≤50代表相对分散;50<C<70为分布比较均衡;70<C<90为相当集中;C≥90代表高度集中。
凉山州总面积60423平方千米,2011年占凉山州经济总量将近半数的州府西昌市面积为2654平方千米,代入公式可得:C=(1-H/T)*100=(1-2654/60423)*100=95.6(5)集中程度指数达到95.6,表明凉山州经济布局极不合理。
二、凉山州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一)自然禀赋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渐发达的情况下,虽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它仍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