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历史与知识

合集下载

学点古琴知识点总结

学点古琴知识点总结

学点古琴知识点总结一、古琴的起源和历史1.1 古琴的起源根据文献记载,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的黄帝时代。

其起源地大致在中国黄河流域地区,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古琴音乐最早是由劳动人民发明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变和发展。

1.2 古琴的发展古琴在中国古代曾是宫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贵族和士大夫作为一种雅乐器来演奏、欣赏。

在唐宋时期,古琴先后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琴家和琴曲,如骊歌、高山流水等,为古琴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 古琴的衍变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古琴逐渐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成为了当地的主要音乐器乐之一,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和音乐流派。

在清朝时期,古琴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衰落,但在民国时期得到了重新的繁荣,至今仍然是中国古典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二、古琴的结构和演奏技巧2.1 古琴的结构古琴的外形呈长方形,有13根弦,通常用竹制琴柱来调整音高。

琴身上有一块印有印象和丝绸布,用来减弱琴音和增添琴音的明亮度。

琴面上有志面和白木两种部分组成,其中志面用来放置右手琴弦演奏,白木用来左手指按弦演奏。

2.2 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有指按、拨弦、滑音、勾音、顿音等。

演奏时,琴者通常坐着弹奏,以右手拨弦、左手指按弦,通过手指的力度和位置的变化来实现音高和音色的变化,达到琴曲的表达要求。

拨弦是古琴演奏的一大特色,琴者可以通过改变拨弦的速度、技巧和力度来达到不同的音响效果。

2.3 古琴的音韵美感古琴音色圆润悠扬,有着特别的音韵美感,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音乐器乐。

古琴的音色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音色清澈柔和、音韵纯正、音域宽广等。

古琴的音韵美感还受制于琴弦材料、琴身工艺等因素。

三、古琴的音乐作品和演奏流派3.1 古琴的音乐作品古琴的音乐作品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高山流水》、《广陵散》、《阳关三叠》等,这些琴曲不仅音乐优美,而且内容深刻,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内涵。

3.2 古琴的演奏流派古琴的演奏流派主要有丝竹流派和南派、北派等不同的地方演奏流派。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珍宝之一,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本文将介绍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可以追溯到商代。

在唐代以后,古琴才有了高度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音乐谱写的主流乐器。

《琴谱》在宋代出现,是古琴艺术的里程碑,后来也对整个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琴在历史上是帝王贵族、文人雅士的最爱,所以古琴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古琴艺术的特点古琴艺术需要有良好的心态,需要有一定的修行。

这种修行体现在琴音的气韵、包容和自然之中。

古琴音乐注重的是气味,强调音乐的氛围、感觉、情趣,强调身心调和的美感和意境,不需要华丽的变化和多变的音色,而是大和谐的朴素美。

这种音乐需要经过学习和修炼来领悟琴胆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乐曲中,使听众在聆听时能够感受到弹奏者的情感。

三、古琴作品选赏1.《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是唐代古琴曲目之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歌,曲调悠扬婉转,情感流畅自然。

这首曲子吟唱天然之景,使用了琴音来表现冬天天空中的阳光、白雪飞舞的景象。

2.《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明代儒生王浚所作的琴曲,也是古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此曲表达的是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以及山水给人们带来的思考与愁思之情境,琴音深沉优美,思维敏捷。

3.《归去来兮》《归去来兮》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诗歌,这首曲子将古琴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未尝不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曲调虽然简单,却秒出芳心,将不能言说的情感融入,号召多年以后的新世纪人们要放弃仕途,回归自然。

四、结语古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艺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在琴音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古琴曲目丰富多彩,每一首古琴曲子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情感因素,这是其他乐器所无法企及的。

虽然从现代的角度看,古琴的使用有所下降,但它依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受到世人的热爱。

古琴斫琴知识点总结

古琴斫琴知识点总结

古琴斫琴知识点总结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斫琴的过程十分复杂,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技艺。

下面将从古琴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音律调音、演奏技巧以及保养维护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和分析。

一、古琴的历史渊源古琴,又称为瑶琴、华琴,是一种七弦琴,古代称之为“瑶琴”、“琴”或“雅琴”等。

古琴的历史文献记载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在文人雅士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据考证,古琴最早的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在古代,古琴是文人雅士们的代表性乐器,因其贵族之气以及涵养雅趣被誉为"文人四友"之一。

同时,古琴也通过丝弦和兽骨制作,因此更具古代史料考古意义。

在古代,古琴不仅被视为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体现出古代文化在音乐方面的浓厚底蕴。

二、古琴的制作工艺1. 选择材料:古琴的制作所用的材料十分讲究。

琴身一般使用梧桐木为主材,其他如香樟木、槭木也可作为曲木。

琴面一般使用天然竹,琴弦则使用丝线。

而古琴所用的梧桐木也有选木的原则。

2. 制作工序:制作古琴的工艺十分复杂,由众多工序构成,是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技艺和耐心的。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梧桐木,将其加工成琴身。

接着将琴面粘合在琴身上,并在琴面中间开孔。

然后要进行调音孔的加工。

接下来,将古琴的琴码制作好,固定在琴面上。

最后,将琴弦拉紧,进行音律调音。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雕细琢,方能制作出一把音质优美的古琴。

三、古琴的音律调音古琴的音律调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会对后续的演奏产生直接的影响。

古琴的音律包括了音名、音高、音长等多个方面。

首先要根据需要进行琴弦的安装,在琴弦的调整上应该注意弦长和张力是否合适。

然后进行音律的调整,根据古琴的调律标准将琴弦调整到正确的音高。

通常情况下,古琴的音律有宫、商、角、徵、羽、文、宫等七个音,需要根据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是需要长期练习才能掌握的。

古代古琴知识点总结归纳

古代古琴知识点总结归纳

古代古琴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起源古琴在中国乐器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古琴最早的形态是“瑟”,是一种古代的弦乐器,是以弦丝共鸣发声的乐器。

汉代前古琴流行于民间,后来逐渐成为宫廷文人雅集的音乐伴奏乐器。

在三国时期,曹操的女儿曹滾非从罗敷学琴;东晋琴师吕云教卫太婿落帆琴艺。

此后,音乐家嵇康、司马相如、阮籍等名士都以琴德闻名后世。

二、结构古琴的结构主要包括琴面、琴背、琴足、琴头、琴轴、弦床和弦轴等,每个部位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和功能。

琴面是古琴的主要音源,能够产生音响,琴背是琴的主要支撑结构,起到支持琴面和琴体的作用,琴足是古琴的支撑部分,通常有两个琴足,能够稳定琴的位置和高低。

琴头是古琴的上端,通常有一个琴头,常常具有一定的装饰性,琴轴是用来系弦用的,通常有13个琴轴。

弦床是琴的一个重要部分,放置弦用的,弦轴是古琴上弦轴的部分,13个弦轴用来在琴上系弦用的。

三、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演奏技巧和拨弦演奏技巧两大类。

指法演奏技巧是利用双手的指头按弹琴弦,通过变换不同的指法和按弦的力度来达到演奏音乐曲目的目的。

拨弦演奏技巧是利用指甲或者拇指拨弦演奏的技巧,通过变换拨弦的方式和力度来达到演奏音乐曲目的目的。

古琴演奏中常用的技巧包括颤音、滑音、顿音、散指、断音、垫音、横按和跳按等。

四、音乐特点古琴的音乐特点主要包括“清、灵、深、远”,其音色清雅、音质纯净、音韵深沉、音调悠扬。

古琴音乐富于内涵,富有诗意和哲理性,能够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古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深受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喜爱,成为他们表达情感、陶冶性情的一种艺术方式。

五、传承发展古琴的传承发展主要包括古琴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古琴的发展。

古琴的历史传承主要是通过古琴的学习、教育、保护、研究等途径,传承古琴的演奏技巧和音乐文化,弘扬古琴的艺术魅力。

现代古琴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古琴音乐的创新、演奏技巧的改良、音乐理论的研究等途径,推动古琴音乐传统的融合和创新,拓展古琴音乐的现代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

古琴理论知识点总结

古琴理论知识点总结

古琴理论知识点总结1. 古琴的起源和发展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古六弦弹拨乐器,起源于中国古代。

根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古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古琴还没有确定的规格和定型,它的造型和音韵都与现在的古琴有所差异。

到了汉代,古琴的制作技艺和演奏方法逐渐成熟,编成了琴曲和琴谱,并在后来的时代逐渐传承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琴逐渐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 古琴的构造和音律古琴的构造主要包括琴筝、音箱、琴柄和琴弦等部分。

琴筝是古琴的主体,上面有13根琴弦,琴弦通过琴柱或者琴轴系在琴头上,然后沿着琴柄绕过13个柱状的囗上。

音箱是古琴的共鸣部分,它由桐木或者竹、木组成,使琴声能够得到回荡,增加音量。

古琴的音律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基础,古琴以五声为主,采用了十二平均律的分布方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音律体系。

3. 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非常丰富,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按弦、拨弦、顶音、倒弦等。

指法是古琴演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揉弦、秦篰、秦急、秦矛、秦尖、秦齐、秦逮、秦扫等多种方式,不同的指法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和音效。

按弦是古琴演奏中产生不同音调的重要方法,弹奏时需要按照琴谱和乐曲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按弦方式来调整音调。

拨弦是古琴演奏中产生音响的重要方式,不同的拨弦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音韵。

顶音是古琴演奏中产生特定效果的一种技巧,通过手指顶在琴弦上,产生不同的音响。

倒弦是古琴演奏中产生颤音的一种技巧,通过手指在琴弦上来回颤动,产生特定的音响。

除了这些基础的演奏技巧外,古琴的演奏还需要结合传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包括音韵、节奏、音调等方面的知识。

4. 古琴的音乐风格古琴的音乐风格非常丰富多样,有山水之音、悲鸣之音、清新之音、婉转之音等多种类别。

古琴的音乐风格在演奏中可以通过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来展现,不同的音乐风格需要不同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方式。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1. 古琴的起源和历史古琴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古琴最早出现在中国的秦国,在史书中有关于琴的记载。

古琴的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在汉代,古琴被列为宫廷音乐乐器,成为贵族文人的代表性乐器。

隋唐时期,古琴的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琴身更加精致,琴音更加优美,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追逐的音乐艺术。

2. 古琴的音律和演奏技巧古琴的音律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五声音律构成的。

古琴的五声音律分别是宫、商、角、徵、羽,也被称为宫商角徵羽。

它们代表了音乐的基本音调,是古琴演奏中的基本音阶。

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琴身手法和调弦技巧等。

指法是指用手指按弦,发出不同的音调。

琴身手法是指演奏时手部的位置和动作,会影响到音色和音质。

调弦技巧则是调整琴弦,来获取不同的音调和音色。

3. 古琴的制作工艺和材料古琴的制作工艺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手工艺,要求匠人具备精湛的技艺和对音乐美学的理解。

古琴的制作材料主要有琴身、琴弦、琴桥和琴柱等。

琴身是古琴的主体部分,一般采用松木或者枫木等高质量木材制作而成。

琴弦是发出音调的主要部分,一般采用丝线或者鱼线制作。

琴桥和琴柱是支撑琴弦和固定琴弦的部分,一般采用坚硬的材料制作而成。

4. 古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

古琴音乐以其深远的内涵和高雅的情调,被誉为“天籁之音”,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

古琴音乐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寓意着君子风范和高尚情操,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象征。

5. 古琴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传承古琴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在现代社会里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古琴音乐的美妙和独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和研究。

古琴演奏者不仅在中国受到高度的尊重,还在国际上备受关注。

关于古琴的介绍

关于古琴的介绍

关于古琴的介绍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远,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从古琴的历史、制作、演奏、保养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在古代,古琴被赋予了宗教、文化、政治等多重意义,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

在唐宋时期,古琴达到了巅峰,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的代表性乐器。

明清时期,古琴逐渐走向民间,成为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二、古琴的制作古琴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削形、雕刻、装饰等。

古琴的材料主要有梧桐木、核桃木、紫檀木等。

其中梧桐木最为常用,因为它具有轻盈、坚韧、音色优美等特点。

制作古琴需要考虑到琴身、琴头、琴尾、弦轴、弦等多个部分的结构和比例,以保证琴的音质和外观的完美结合。

三、古琴的演奏古琴的演奏需要掌握正确的姿势和技巧。

首先,需要采取正确的坐姿,将琴放在膝上,两手握住琴杆和弦轴。

其次,需要掌握正确的指法和弹奏技巧,例如轻拂、掐弦、泛音等。

古琴的曲目主要有古曲、古乐、古诗等,其中古曲最为常见,包括《广陵散》、《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等。

四、古琴的保养古琴是一件十分珍贵的艺术品,需要进行良好的保养。

首先,需要注意环境的干燥和湿度,避免古琴受潮或变形。

其次,需要注意琴弦的调整和更换,保持弦的紧度和音质。

古琴还需要定期上油、擦拭和保养,以保证其外观和音质的完美。

总之,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古琴的制作、演奏和保养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琴的魅力和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古琴的起源和历史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考据,古琴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而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古琴已经成为宫廷音乐的一部分。

在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古琴的制作技术进一步完善,并逐渐传入民间。

到了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和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古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的室内娱乐乐器。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2年)古琴的音韵风格逐渐形成,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二、古琴的结构和制作工艺古琴的机体通常由面、背板、音桥、左右两扇纵横板、琴轴和琴弦等部分组成。

在制作工艺方面,古琴通常选用瑶柏、海桐等濒临绝迹的珍贵材料制作,制作过程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成一把完整的古琴。

三、古琴的音韵特点古琴的音色清雅深远,音域宽广,声音清越而柔和,有时会带有些微的响泣之声。

与其他弦乐器相比,古琴的音韵特点更具穿透力与韵味,能更好地表达中国古代音乐的情感和内涵。

四、古琴的演奏方法古琴的演奏方法需要用指尖弹奏琴弦,同时配合左手的按弦和右手的扶按,以及用指甲的指古拉弦、推弹、拨弦等手法。

这些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磨练才能掌握,因此古琴被誉为“琴中泰斗”,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素养和修养。

五、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古琴在中国乐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而且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现代社会,古琴不仅在音乐演奏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且在教育、文化交流、语言学习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古琴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乐器,受到了国内外音乐界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六、古琴的演奏和表演古琴的演奏和表演通常需要在清静的环境中进行。

演奏者会选用一些古典文学作品或者中国古诗词来作为曲目,结合音乐演奏表达出其中的情感与内涵,用音乐的语言来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此外,古琴也可以参与到戏曲、影视配乐、舞蹈音乐等不同领域的演出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文化历史与知识最近一直在学习古琴的知识,也看了不少的古琴,现在将一些知识写下来,大家共同交流吧古琴历史与传说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称为“国乐之父”。

在古时文人心中视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知音流传至今。

古琴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如《书经》:“搏拊琴瑟以咏”;《诗经》:“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在汉末时已大致定型琴为后世通用的形制。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唐代制造的琴传存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

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

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

用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一百五十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是我国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库。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琴的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

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古琴属于八音中的丝,或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

道教鼻祖老子崇尚自然为美,,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

《庄子。

让王》中提出的“鼓琴足以自娱”的命题,则强调了古琴音乐的娱乐作用、审美作用。

老子“淡兮其无味”的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颐、徐上瀛等人吸收、发展。

并为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简等人所继承, 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其退隐出世的思想也对古琴美学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深具东方文化特色。

古琴历来为文人阶层重视,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并与其他思想和艺术形式相互渗透,交相辉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孔子、蔡邕、嵇康、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

”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现在的武汉汉阳古琴台。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俞伯牙,极善于鼓琴。

一次伯牙受楚王派遣公干,乘船沿江而下,途经汉阳江面,突遇狂风暴雨,停舟龟山脚下,待会雨过天晴,心旷神怡,伯牙鼓琴咏志。

抚琴一会弦断,伯牙知有人窃听,便请出,此人便是樵夫钟子期。

伯牙调好琴,沉思片刻,抚琴一首,志在高山。

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

”伯牙又抚琴一首意在流水。

子期又赞道:“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

”伯牙喜遇知音,便结为挚友,约来年再会。

第二年,伯牙按约会子期,谁知子期不幸病故。

伯牙悲痛万分,在子期墓前鼓琴“高山流水”。

奏后,伯牙因失去知音,悲痛万分,便扯断琴弦,摔碎琴身,决心今后永不鼓琴。

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嵇康擅长音乐,作有琴曲《风入松》;又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作“嵇氏四弄”,与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

嵇康尚老庄,曾说“老庄,吾之师也!”,讲求养生服食之道。

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著《养生论》来阐明自己的养生之道。

他赞美古代隐者达士的事迹,向往出世的生活,不愿做官。

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时年四十。

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古乐理以宫、商、角、徵、羽、少宫、少商为七音。

古人对古琴的七弦所对应的七音也给出不同定义:一弦属土为宫。

土星分旺四季。

弦最大。

用八十一丝。

声沉重而尊。

故曰为君。

二弦属金为商。

金星应秋之节。

次于宫。

弦用七十二丝。

能决断。

故曰为臣。

三弦属木为角。

木星应春之节。

弦用六十四丝。

为之触地出。

故曰为民。

居在君臣之下为卑。

故三弦下八为此也。

四弦属火为徵。

火星应夏之节。

弦用五十四丝。

万物成美。

故曰为之事。

五弦属水为羽。

水星应冬之节。

弦用四十八丝。

聚集清物之相。

故曰为之物。

六弦文声主少宫。

文星柔以应刚。

乃文王之所加也。

七弦武声主少商。

武星刚以应柔。

乃武王之所加也。

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

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

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

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古琴结构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

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

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

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

传说舜定琴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

曾侯乙墓出土的据说是10弦琴。

听说古时还有32弦琴。

“琴头”上部称为额。

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

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

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

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

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

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

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

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

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

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

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

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

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

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

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

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

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

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

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圆润,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彩,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

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磬。

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各音区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

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

古琴造型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

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

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

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古琴的十四个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鹤鸣秋月式。

其中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

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

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

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

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

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

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