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古琴被誉为中国音乐的瑰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代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上。

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其富有韵律和和谐的声音被赋予了深远的意义。

演奏古琴需要琴技的熟练以及心境的平和,因此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古琴曲目多以自然景物、人文情感等为题材,凝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哲思。

古琴不仅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伴侣,也是其表达情感和追求艺术境界的媒介。

古琴音乐富有浓郁的诗意和意境,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其次,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地位上。

古琴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诗词、绘画等艺术领域,成为这些艺术形式中的重要元素。

古琴的形状、构造、装饰等也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艺术品的制作中,如书画、瓷器、玉器等。

古琴在中国艺术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另外,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上。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古琴文化注重“琴、棋、书、画”的修习,主张以琴修身、以棋修心、以书养性、以画增智,进而培养人们的高尚品德和人文精神。

古琴本身的修习过程也融入了儒家的思想,要求演奏者在追求技巧的同时,更要注重心境的调和和修养的提高。

这种精神内涵被广泛传承和弘扬,形成了中国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的文化特色。

最后,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对社会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上。

在中国古代,古琴作为一种教育传统受到重视,被视为君子修身的必修项。

古琴被纳入社会教育体系,成为士人的必修课程,以培养仁义道德和优秀人文素质。

同时,古琴也是中国与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古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声音温婉动听,已逐渐受到国际乐坛的关注,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古琴艺术的展示和交流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类音乐会、文化交流活动中得到普遍重视和参与,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浅谈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茶壶、一个算盘、一枚棋子、一双筷子都 有着古老的文化渊源,散发着文化的芬芳,古琴更 是如此,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中 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古琴的文化内容非常深厚, 有着完整的一套文化音乐体系。我国第一部诗歌总 集《诗经》的《国风》中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 之”,《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历史文献 中都有古琴的记载,
1
儒家
2
道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雅乐中古琴音乐一般的表现形式可以理解为 以下几个方面:从理念倾向上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倾向于儒家精 神内涵的琴曲,比较注重音乐的中正平和,表现为曲风静穆内敛; 一类是倾向于道家价值取向的琴曲,比较注重音乐的飘逸出尘之 趣,曲境玄远,以超自然为皈依,使人神清气爽。
2)主题内容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八大类题材
一柱清香,丝烟云绕。这类琴曲大部分味淡声稀,朴实无华, 静谧中有一丝淡淡的喜悦,又有一点朦胧的惆怅,时有悟道的喜 悦。比如《普安咒》《静观吟》《极乐吟》等。
4
花鸟精神
借物以言志是中国艺术表现的常见手法,这类曲子大部分写 松之凌云、兰之幽香、鹤之悠然、梅之傲霜,无不充满着对生命 的崇尚,洋溢着生命的芬芳与高贵。比如《平沙落雁》《梅花三 弄》《玉树临风》《幽兰》等。
1
反映超然神境
这类曲子多是对神仙境界的描述和体验,充满宁静与愉悦, 比如《天风环佩》《神游六合》《列子御风》。
2
渔樵隐逸
这类乐曲大部分寄意山水托情渔樵,对自由境界的向往,表 现为苍古沉静,神味悠然,似霞外云烟,令人忘机。比如《山居 吟》《渔樵问答》《醉渔唱晚》《鸥鹭忘机》。
2)主题内容方面
3 静坐参禅
“引领绿色发展,共创美好生活” 浅谈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职工文化大讲堂来自2020年6月9日目录

古琴艺术非遗

古琴艺术非遗

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常用的乐器,被视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

古琴的音色清幽,韵味悠长,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艺术非遗的具体内容包括:
1. 古琴的制作技艺:包括选材、造型、琴面及槽腹制作、配件安装、髹漆、打磨、定徽、安足、上弦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耐心。

2. 古琴的演奏技巧:包括右手勾、挑、弹、拨等指法,以及左手的按弦、滑音、泛音等,演奏技巧丰富多样。

3. 古琴音乐作品:包括传统的琴曲、琴歌等,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等,这些作品传承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哲思。

4. 古琴的修复和保养:古琴作为乐器,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包括琴弦的更换、琴体的修复等。

5. 古琴文化的传承:包括古琴的历史、琴学、琴谱、琴律等方面的研究和教育。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琴艺术,中国政府和各界人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开设古琴专业课程、举办古琴音乐会、建立古琴文化研究机构等。

通过这些努力,古琴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和传播,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艺术的窗口。

古琴的意象解读

古琴的意象解读

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和情感解读。

1. 和谐与平静:古琴的音色柔和、清澈,弹奏时需要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内心的平静。

因此,古琴常被视为和谐与平静的象征,它能帮助人们沉静心神,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2. 忍耐与修行:学习古琴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耐心的磨砺。

弹奏古琴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琴弦的紧绷和指法的技巧性,这需要弹奏者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修行的意志力。

因此,古琴也被视为忍耐力和修行精神的象征。

3. 知音与情感表达:古琴常常被用来传递情感和表达内心的感受。

弹奏古琴的人希望能够通过音乐与他人产生共鸣,找到知音。

因此,古琴也象征着寻找情感交流、表达内心情感和与他人建立深厚联系的愿望。

4.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

弹奏古琴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因此,古琴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智慧。

这些是对古琴的一些常见的意象解读,但是古琴的意义和象征还有许多其他方面,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乐器,被誉为“乐器之王”,其历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高。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古琴的音乐艺术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琴有着独特的地位,被誉为“乐器之王”。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仅在音乐领域中得到了体现,而且在文化领域中也有着极高的地位。

古琴艺术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还是一种文化艺术。

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非常高。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首先,古琴艺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琴被视为文人雅士的象征,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

古琴艺术不仅表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还蕴含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古琴艺术所表达的是一种优美、高尚、清雅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次,古琴艺术具有精神价值。

古琴艺术所表达的是一种深刻的人文精神,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古琴艺术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演奏者全身心地投入,需要演奏者在音乐中感受自然、感受人生。

因此,古琴艺术是一种非常具有精神价值的艺术。

最后,古琴艺术具有教育价值。

古琴艺术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可以提高人们的情感修养和品位水平。

古琴艺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现状虽然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在当代社会中,古琴艺术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古琴艺术缺乏传承者。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少的人对古琴艺术有兴趣,导致古琴艺术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传承古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古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古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古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智慧、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为了传承古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有许多方法可以采取。

首先,要注重古琴的教育与传承。

在学校教育方面,应将古琴列入音乐课程中,将其与其他音乐形式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欣赏古琴音乐的同时也能了解其文化背景,培养对传统音乐的兴趣。

另外,可以在社区和文化机构开设古琴学习班,为对古琴感兴趣的人提供机会学习和交流。

这样一来,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对古琴产生兴趣,为古琴的传承奠定基础。

其次,要加强古琴演出和交流。

通过古琴演出可以将古琴艺术推广给更多的人。

可以举办古琴音乐会,邀请古琴大师和优秀的古琴演奏家来演出,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的音乐盛宴。

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将古琴艺术介绍给世界各地的人。

通过古琴音乐会、展览和交流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古琴。

此外,要加大对古琴制作的研究与保护。

古琴的制作工艺是传统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对古琴制作工艺的研究和培训,掌握古琴制作的技术和艺术要求。

另外,要加强对古琴的保护工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古琴保管条件,确保古琴能够得到良好的保存和传承。

最后,要加强对古琴文化的研究与宣传。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要加强对古琴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将其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进行宣传。

可以出版相关的专题书籍、杂志和学术论文,举办古琴文化讲座和研讨会,向公众传播古琴文化的魅力。

总之,传承古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加强古琴教育与传承,举办古琴演出和交流活动,加大对古琴制作的研究保护力度,加强对古琴文化的研究与宣传,才能够让古琴艺术在当代社会得到发扬光大,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时的泱泱大国,在诸多方面都令友邦无法企及。

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在世界民族史独领风骚。

古时候,“琴棋书画”并称,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更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那么透过他们我们就能够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而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其地位不言而喻。

要论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要从古琴自身说起。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

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

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

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

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

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

《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

”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

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盛兴于民间。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性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探讨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一、历史背景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筑琴和瑶琴。

到了唐宋时期,古琴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的最爱,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琴在唐宋时期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许多文人墨客都以古琴为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在明清时期,古琴更是成为了文人雅士的必备之物,对古琴的研究和演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文化内涵古琴艺术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古琴艺术是一种高度精神化的艺术,它不仅仅是音乐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文化的传承。

古琴艺术所表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和文化情感,它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三、艺术价值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也在于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琴艺术不仅具有音乐性,更具有诗意和哲学意味,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表现形式。

古琴艺术所表现的是一种深邃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是一种高度精神化的艺术。

四、现代价值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不仅仅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更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古琴艺术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背景,它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追求。

古琴艺术所表现的是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一种具有现代价值的文化表达和精神追求。

五、结语总之,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不仅仅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表达和精神追求。

古琴艺术是一种高度精神化的艺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时的泱泱大国,在诸多方面都令友邦无法企及。

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在世界民族史独领风骚。

古时候,“琴棋书画”并称,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更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那么透过他们我们就能够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而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其地位不言而喻。

要论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要从古琴自身说起。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

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

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

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

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

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

《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

”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

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盛兴于民间。

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尚书》中,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

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

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

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

如器乐曲《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琵琶兴起,古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

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人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

唐代诗人李峤、李颀、李白、韩愈、白居易、张祜、元稹等,都为古琴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薛易简在他著的《琴诀》中总结了古琴音乐的作用是:“可以观风教、摄心魂、辨喜怒、悦情思、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格鬼神。

”并提出演奏者必须“定神绝虑,情意专注”,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伸出许多弹琴的规范。

晚唐曹柔鉴于文字谱“其文极繁”,使用不便,而创造了减字谱。

即在文字谱字的基础上对汉字谱字加以减笔而成的一种谱式,近似演奏符号,是古琴减字谱的早期形式。

宋朝的古琴一方面出现怀旧的复古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古琴在《相和歌》、《清商乐》演奏中的长期实践,与民间音乐有着深远的联系,以及琴曲“楚汉旧声”的历史传统,使古琴音乐在复古主义倾向中并没有被湮没,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地发展着。

明、清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大量琴谱得到刊刻流传,见于记载的琴谱有一百四十多种,从中可知仅明代创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

明初琴家冷谦的《琴声十六法》,是对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提出的理论。

清末与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乐濒于绝灭。

当时,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一些琴会组织,如北京的“云琴集”、济南的“德音琴社”、上海的“今虞琴社”、长沙的“智偕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扬州的“广陵琴社”、南京的“青豁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等,它们的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其中尤以上海的“今虞琴社”,持续时间最长,对琴界影响最大。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

古琴不是一般的民乐,不是普通的古代乐器。

它是一种小众的精英文化,从孔子至刘安、刘向、蔡邕、阮籍、嵇康、王维、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李清照、耶律楚材、明清众多文人大夫……一代一代传承它的都是当时的楚翘,古琴从来没有在民间昌盛普及过,但它的传承绵绵不绝始终未曾断过。

它的意义已经不局限于是一种音乐,是一件乐器,而成为“道”,寄载、托付文人精神、气质的“道”。

这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是一种奇特现象。

中国古琴乃形神兼备天人合一;德艺相融,心声契合之载体。

中国传统哲学把天道看着客体,把人道视为主体,但人要符合天道,要为天地立心,天地与人都不是死板的,而是有生气,有理性,有道德的生动活泼的统一体。

不难看出,这种种认为人与天地宇宙统一,并相互融合渗透的观念,从很早以前的先秦以来,就一直贯穿于历代先哲们的研讨之中。

这其中虽含不同程度唯心主义的成分,并带有不同程度的神秘色彩,但从中还是可以领略“得天地之美”、“取天地万物以奉养人类这种特殊的哲学理念,这种超越现世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古代艺术所遵循的根本原则之一。

千百年来这种文化心态对中国的诗论、画论、医论、琴论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作为历来为先哲文人们用来修身养性的琴,由于受这种哲学理念的渗透影响、疏导规范,使其从一开始发展的萌生阶段起,就不只是以一种单纯的娱乐需要呈现于世,而是浓厚地体现着这种传统哲学中“天人关系”等朴素的哲学理念。

与“天人关系”相呼应,《太古遗音》说:“昔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以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始画八卦,扣桐有音,削之为琴”。

蔡邕说:“琴者天地之正音,得其材可以合天地之正器;得其人可以合天地之正道,得其律可以合天地之正音。

故伏羲制琴以象天地阴阳之数,而合神明之德,是谓正音”。

嵇康在其《琴赋》中说:“琴能感天地以致和”。

范仲淹《与唐处士书》中说:“盖闻圣人之作琴也,鼓天地之和而和天下。

琴之道大乎哉”。

朱长文在其《琴史·尽美》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

有天地万物之声,非妙指无以发,故为之参禅复徽。

攫援标拂,尽其和以至其变,激之而愈清,味之而无厌,非天下之敏手,孰能尽雅琴之所蕴乎”?苏王景在《春草堂琴谱·鼓琴八则》中说:“琴,器也,具地之元音,养呼之德性,道之精微寓焉,故鼓琴者,心超物外,则音合自然,而微妙有难言者,此际正别有会心耳”。

朱熹的紫阳琴铭曰:“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乾坤无言物有则,我独与子钩其深”。

用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琴学,中国琴学的实质、内涵和形成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或者说是“综合为一”的规律和特点。

正如宋代朱长文的在其《琴史·莹律》中所说:昔者伏羲氏既画八卦,又制雅琴。

卦所以推天地之象,琴所以考天地之声也,……取其声之所发,自然之节也,合于天地之数。

这个“常数”,似乎应该就是道家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那个既极其精微,又十分博大的那个“一”,也应该认为就是“天人合一”的这个“一”。

这就是中国琴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意之深微的内在联系。

不难看出,中国琴学是一种融人文中的道德、礼仪、理教、尚俗……与宇宙天地间的山川、河流、风雨雷电……为一体,融天声、地声、人声与三尺琴面为一体的一种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体。

琴乐是人精神世界的抽象思维,因此,琴乐离不开天地自然界各种节气、风雨雷电、阴睛变化对人感官的各种作用和刺激,无此作用和刺激,也绝不会产生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种种人的精神情绪不断变化波动。

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看,“天人合一”、“情景合一”分别是一种哲学境界,渗透到琴学中,这些境界又呈现了带有十分抽象色彩的种种艺术境界。

弹琴正如太极和作画。

武术一开始是刚,到了一定境界境界则是柔,其最高境界是“止戈为武”,不战而屈人之兵。

如果说明代以前的还是以少林外家拳为主,有“花拳绣腿”之嫌的话;明代以后的,就更多讲究“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的内劲了。

如今练太极拳的人很多,但大多人只是将其当成一种“广播体操”;学会了套路,对健康有好处,但绝非武道。

功夫要靠着正确的方法和时间的积累,才能由小而大,由慢而快,由柔而刚。

练习太极要求沉肩坠肘、含胸拔臂,力由脊发,极柔软达到极刚硬,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作画也是如此,用墨、设色、构图等基本功具备,画出来的画作,仍因个人修养,而有雅俗之分。

古琴作为一种文人的雅乐,它的声音如文人般含蓄温厚内敛,不似筝琶悦耳张扬。

倘若不能够接受古琴声小、且期求悦耳,那应该去听筝,而不能强求古琴成为古筝。

因为几千年以来,古琴形成了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美学思想,现代人要理解她、欣赏她,而不是让她变成现代流行音乐来适应社会。

正如李白、杜甫的诗词,要用古代格律诗的要求去理解、欣赏,而不能用当代诗歌的要求去理解和欣赏。

总之,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艺术园林中的瑰宝,有着极为悠久和厚重的历史,而今也正以恢弘的气势向前发展。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有意去培养对古琴的热爱,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有信心将这一文明传承下去,将华夏古琴文化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