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的两大重要宗教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和道教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共同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分别从佛教与道教的起源与传入、根基与教义、艺术与文化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源于印度,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1世纪,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佛教在中国的引入与东汉末年乱世中的内乱、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倡导的无欲无求、离苦得乐的思想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逐渐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二、佛教的根基与教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教派和教义。

中国佛教主要分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两大派系。

南传佛教注重个人的内心修行和觉悟,强调自我救赎。

北传佛教则更加注重社会救渎和利他主义,强调救度众生。

佛教的根基在于涅槃思想,即人们通过修行达到超越尘世之苦难的境地。

在中国古代,佛教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现象,互相影响,达到了文化的结合。

三、道教的起源与传入古老的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他在公元前6世纪提倡“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倡导人们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道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为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宗教文化。

与佛教不同,道教更注重对天地自然的崇拜和修炼内功,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四、道教的根基与教义道教的根基在于“道”,即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和人类应该顺应的天道。

道教主张人们通过修道,达到脱胎换骨的境地,成为完全圣人。

道教教义注重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

与佛教相似,道教也强调个体的内心修行,通过道德教化来改善个体和社会的境遇。

道教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医学等领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佛教与道教的艺术与文化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和文化。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自古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道教与佛教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它们的起源、核心理念、教义体系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与核心理念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其核心理念源自老子的《道德经》。

道家哲学强调顺应自然,以追求道为核心目标。

他们认为人应该放弃私欲,顺应自然法则,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道家强调阴阳平衡,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主张通过修行达到长生不老和成仙的目标。

二、佛教的起源与核心理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后传入中国。

其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他在六世纪前后传授出世间的苦乐真相,提出了八正道的教义以及四圣谛观念。

佛教强调生老病死是众生无法避免的真相,透过修行和慈悲心,追求解脱和涅槃的境界。

佛教注重度化众生和菩提心的培养,通过正定心态,超越生死循环,最终实现解脱。

三、道教与佛教的教义体系比较在教义体系方面,道教注重个体修行,讲究内丹、养生以及仙术等术法,强调自身的超越和实现。

佛教则注重群体教化,强调舍离和慈悲为怀,通过修行和禅定来达到悟道的境界。

道教与佛教都有自己的神仙世界观,认为存在诸如神仙、佛陀等超自然的存在。

然而,道教强调尊奉先天的神灵,佛教则追求禅定之后的涅槃。

四、道教与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道教与佛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强调尊奉自然,提倡养生保健等实际生活方式,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道教也通过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佛教强调慈悲心和舍离,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印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与道教佛教与道教,作为中国历史上两大重要的宗教传统,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最早于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起源于印度。

随着汉朝时期与西域的交通开展,佛教开始传播到中国。

最早的佛教经典传入中国,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及宋明清等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成为了士大夫阶层的一种信仰,并融入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中。

而在隋唐时期,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皇家的宗教信仰,经历了大规模的寺庙修建与佛教艺术的繁荣。

宋明清时期,佛教逐渐式微,但在民间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其思想源于古代中国的自然崇拜与哲学思想。

道教创始人为老子,其著作《道德经》成为了传世之作,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与佛教相似的进程。

隋唐时期,道教成为了国家的宗教信仰,随着皇帝的赐名和庙宇的建设,道教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然而,随着宋明清时期的来临,道教逐渐式微,但仍然在中国社会中保持了一定的存在。

三、佛教与道教的异同佛教与道教在思想理念与信仰仪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思想理念方面,佛教强调“四谛八正道”,主张人们通过修行解脱生死轮回。

而道教则注重“道德经”中的“道”的修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超越。

在信仰仪式方面,佛教注重对佛像的供奉和念诵经文,强调个人信仰和修行;而道教则注重庙宇的建设与祭祀活动,更多关注社会公众的信仰与参与。

四、佛教与道教的地位和作用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历史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的思想理念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的寄托与修行的方式,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艺术的繁荣也为中国艺术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传统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传统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传统佛教与道教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宗教之一,其源远流长、影响广泛。

在中国的文化和信仰中,佛教与道教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传统,探讨其历史渊源、核心教义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的到来佛教最早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融入中国历史与文化之中。

汉朝时期,佛教得到皇室的支持与推崇,并与中国的思想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思辨。

佛教弘扬了慈悲与智慧的理念,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教义佛教注重个人修行和解脱,其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等。

四圣谛包括苦、集、灭、道;八正道则是指正见、正思、正说、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佛教强调人们通过内心的净化和对智慧的开启来达到解脱。

佛教的教义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起伏和转变。

在隋唐时期,佛教达到了顶峰,成为了社会上一种受人尊崇的信仰。

许多寺庙和佛塔也在这一时期建造。

然而,宋朝时期,佛教遭受到了打压和限制,但并未被完全禁止。

到了元明清时期,佛教再次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变迁,展现了佛教自身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四、道教的发展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与佛教类似,道教也强调个人修行和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的核心教义是道和德。

道指的是宇宙的法则和至高无上的道德规范;德则关乎个体修养与道德实践。

道教的出现和流行对中国文化及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佛教与道教的融合在中国,佛教和道教并非互相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

佛教和道教之间的融合可以从信仰、思想和实践等方面进行考察。

例如,中国的寺庙往往同时供奉佛陀和道家的神仙;佛教的慈悲精神与道教的自然观念也融合在了一起。

佛教和道教的融合使中国的宗教信仰更加多元和丰富。

六、佛教与道教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佛教与道教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弘扬推动了书院学问的兴起,也丰富了文学和艺术的创作。

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教多元的社会,佛教与道教是其中两大重要思想体系。

在中国古代,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渗入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分析它们的共同点以及各自的特点。

一、佛教思想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体系。

佛教强调人生苦难的本质,追求解脱与涅槃。

在中国古代,佛教的中心思想主要包括四大真理(苦、集、灭、道)和八正道等。

1. 四大真理苦指生命的痛苦和无常,认为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集则阐述了苦的原因,即欲望的不断追求;灭则表达了可以通过断除欲望来消除苦;道指的是八正道,即正确的信仰、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

2. 八正道八正道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包括正确的信仰、意念、言语、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

这些修行方式旨在追求个人的内心和谐、精神的解脱与涅槃。

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它给予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强调了人的内心修行和正念的重要性。

佛教的宽容、和平和慈悲的理念也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道教思想道教起源于中国,与佛教一样,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

道教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与自然、道的无为而治。

在中国古代,道教的核心思想包括道、德、无为等。

1. 道道是道教的核心概念,意为宇宙的基本原则。

道无形无象,无情无欲,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道教倡导人们追求与道的合一,通过修行与悟道来实现和谐与解脱。

2. 德德是道教的重要观念,强调了善行、仁爱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道教认为通过培养道德品质,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3. 无为而治道教主张无为而治,意味着不干预和不主动操作事物,而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中有广泛的应用。

道教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修炼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它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与道的合一,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超然。

中国的古代道教与佛教

中国的古代道教与佛教

中国的古代道教与佛教中国的古代文化中,道教和佛教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两者都是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流派,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道教与佛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道教起源于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战国时期。

道家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老子,他在其代表性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道”这一概念。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地干预事物的发展。

道家还注重修身养性,认为只有通过内在的修炼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与解脱。

道教的发展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教义和修炼方法。

佛教则起源于印度,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左右。

佛教将人的苦难归结于欲望与执着,主张通过修行与觉悟消除人类的痛苦。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与“八正道”,力图让人们在经历生老病死的苦难后达到解脱与涅槃。

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善行。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与观念,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古代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不仅仅是宗教信仰,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载体。

两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有深刻的影响。

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笔墨间,道教与佛教的意境常常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道教倡导的自然与宇宙观念在中国山水画中得到了体现,佛教的慈悲与智慧则贯穿于文人的诗词之中。

这些艺术作品使得中国古代文化更为丰富多元。

道教与佛教的流传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佛教的寺庙和道教的道观成为了人们寻求宁静与慰藉的场所。

寺庙与道观代代相传,为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与道教的修行方式也使得很多人得到内心的安抚与启迪,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古代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之间也有许多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地方。

一些道教典籍和佛教经典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似,交相辉映。

同时,佛教也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

对中国民风习俗的影响
因果报应、轮回转生、修 行成佛等一套说教。这些 说教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巨 大冲击,并逐渐形成庙神 膜拜和超度亡灵的信仰民 俗。
14
五台山
普陀山
山西五台山,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峨眉山
浙江普陀山,传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九华山
四川峨眉山,传为普贤菩萨的道场 。
安徽九华山,传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神仙思想,把“长生不死”、“肉体成仙”作为道教追求的最高目的。 道教是把神仙思想、道家学说、方士之术以及民间巫术综合起来,理论化、宗教化的产物。
道教认为人可以长生不死的观点,迎合了 封建统治者的愿望。
道教修行的最高理想是得道成仙,认为人 只要返本还源,与道合一,就能成为灵魂常在、 肉体永生的神仙。
24
阿炳与“二泉映月”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 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 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 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代表作品《二泉映 月》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 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 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 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 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8
隋唐时期,佛学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八宗: 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密宗、律宗、三论宗和禅宗。 禅宗是最典型的中国佛教,也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
唐代宗派佛教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成熟的标志。
9
二、佛、佛法、佛经和佛寺
佛教认为佛是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是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所不知的智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影响广泛存在于音乐、绘画、 雕塑、建筑等方面,尤其对 寺塔艺术和佛窟艺术影响。 云冈、龙门、敦煌三大石窟 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成 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艺术 宝藏。
对中国民风习俗的影响
因果报应、轮回转生、 修行成佛等一套说教。 这些说教对人们的心理 造成巨大冲击,并逐渐 形成庙神膜拜和超度亡 灵的信仰民俗。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求法的 佛教
第一节
求仙的 道教
第二节
三教合流
第三节
2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玄奘(zhidao602年-664年),是唐朝 著名的“三藏法师”(对精通佛教圣 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 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9
大乘佛教
乘是车子、运载的意思,大乘即大车子,小乘即小 车子。它们的喻义是搭乘佛法,离开苦难的此岸,到达 快乐的彼岸。之所以称为小乘,是因为小乘的小车子只 是用来运载自己(度自己)的,而大乘的车子不但运载 自己(度自己),而且还用来运载他人(度他人)。小 乘倾向自觉,只求自己觉悟而脱离生死,并无济度众生 的意思;大乘则在自觉之外还要觉他,要救度一切众生 而同登彼岸。大乘佛教认为,修行的过程必须是一方面 通过思辨、禅修获取无上的智慧;另一方面以利乐众生 的慈悲心,做种种助人、度人的善行。
31
道教方术,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其中的命、相、卜,显然属于唯心主义和迷信范畴, 但尽管如此,其中一些方法在心理学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而如“山术”中的食疗、筑基、拳法等,“医术”中的方剂、针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Buddhism and Taoism have accumulated vast quantities of classics and documents, and left over numerous historical relics and treasures. They have influenced, to varying degrees, both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ulture in ideology, science and imagery.
19
The comprehensive Taoist culture created a cultural pattern, combining Taoism and the Taoist school,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nd Buddhism.
9
影响最深
Buddhist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volved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culture on a large scale.
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既是一次大规模的 文化输入活动,也是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输出 活动,
道教的伦理制 度,主要是建立森 罗严密的等级制度, 是道教融合儒家思 想,以加速和实现 自身封建化的重要 举措。
道教的伦理思 想,就是把儒家的 忠孝思想和性命学 说写入条文,作为 道教教义的重要组 成部分。
23
24
佛教、道教与传统文化 Chinese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16
经济的多元融合与民族的多元融合是一 个主题的两个侧面。在中国,一般说来,汉 族是农耕地主体,少数民族是游牧的主体, 农耕与游牧的交流,也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 的交流,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中国道教与一些世界性宗教的排他性不 同,其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在宗教形式下兼 容并蓄的文化体系,从所包涵的文化品种之 多,可以说中国道教是“会通之学”的一个 典型形态。
17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特有 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该教把老子和《道德 经》加以神化,尊老子为教祖,奉若神明;以《 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作宗教性的解释。其教 义主张人经过一定修炼可以使精神、肉体两者长 生永存,成为神仙。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吸取 方仙道、黄老道以及经学、墨家等宗教或学派的 某些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的。道教从产生时起就 表现出宗教“杂家”面貌。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和西部边 疆地区,从此开始了以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为 中心的中外文化融合。
6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者,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国王净 饭王的太子,全名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年486年)。
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 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 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成道后被尊称 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随即在 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 城示现涅磐。
7
1
历时最久
2
影响最深
3
化得最好
8
历时最久
这不仅表现在时间跨度大,从两汉之际 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到宋元明清近 2000年的时间里都有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活 动,而且许多参与这一活动的僧侣都有三、 五年、十几年,甚至长达二三十年的求法、 传法经历。 东晋僧人法显《历游天竺记传》、唐代 玄奘《大唐西域记》。
佛教和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籍文书,留 下许多文物宝藏,对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的 观念文化、科技文化和形象文化都产生过不 同程度的影响,有过不少重要的贡献。 26
中国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文化影响最大。以思想 史为例,中国佛学诗隋唐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成为中国思 想史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承前启后的思想“网结”和纽带。
道教文化内容的复杂,主要是指道 教思想是由道教和道家、道教和儒学、 道教和佛学多种文化相结合所构成的文 化模式。
21
22
道教吸取儒 家思想,建立了 道教的宗教伦理 学。从它产生时 起就表现出对世 俗生活的极大关 注。
他们一直注重 研究儒家《五经》 ,从中吸取资料, 建立道教的伦理制 度和伦理思想。
18
The cultural compositions of Taoism are of great variety, including Taoist thought, architecture, medicine, music, fine arts and literature.
道教的文化结构是多门类的,其中 包括道教思想、道教建筑、道教医学、 道教音乐、道教美术、道教文学等。
The Dominant Religious in Ancient China -Buddhism and Taoism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 ——佛教与道教
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 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生的社会现象 。它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历 史文化现象,属于上层建筑。
2
3
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融合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into China and the Blending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4
佛教,在中国史书上曾有“释教”“佛 陀”“浮屠””浮图”等多种译名。它创建 于印度,以四大(地、水、火、风)为空, 以人生为苦,以追求精神解脱为最高目标, 即求得所谓看破红尘式的“觉悟”。佛教是 西汉末年经中亚从印度传入的。
11
影响最深
We may say that Buddhist cultural exchange served as a “channel” or “window” for other forms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part that Buddhism played in these other cultural ties are worthy of further attention and study.
佛教的中国化,一是指佛教与中国传 统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是指佛教内部各 宗派之间的融合。
13Βιβλιοθήκη 化得最好佛学的儒学化,不是过去的那种依附式的 “化”,而是从形式到内容上与儒学融会贯通,是 佛儒的一体化。
在艺术观点上,中国佛教造像、画佛、造塔, 最初都是从印度传入。
14
道教的兴起与多种文化的融合 The Rise of Taoism and the Blending of Various Cultures
5
This shows that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hinterland and the western frontier areas of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the Western Ha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This was the beginning of Sino-foreign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centered on the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Buddhist cultures.
10
影响最深
中国在输入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输入了印 度的其他文化产品,如印度语文、佛教艺术、医学 、天文、数学、哲学等。另外,印度佛教造像和开 凿石窟的风气也为中国僧侣所借鉴。 就文化输出而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 过中国僧人的消化、吸收与改造,又很快传播到东 亚和东南亚各国,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 大的影响。中国实际上起着佛教再传基地的作用。
另外,佛教的《维摩经》、《百喻经》等, 推动了中国晋、唐小说的创作;佛教的俗讲、变 文对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通俗文学的 形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禅宗语录不仅为宋明 理学家所仿效,也影响到后来的民间文学作品。
29
THANK
YOU!
15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 的主体。正是农耕与游牧的互通、互补,促进了 农耕人与游牧人的相互交流。一方面,游牧人虽 处于较低层次的社会发展水平,但其游牧生活却 使他们具有善骑善舞和成为异域文化传播载体的 明显优势,这就为农业文明接纳游牧文明提供了 条件和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农耕人 的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乃至生活习俗又推 动了游牧人自身社会形态发生历史性的飞跃。
中国佛教文化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通 道”和“窗口”,它们起到的文化纽带作用,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2
化得最好
By Chinese Buddhism, we mean the blend of Buddhis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and on the other the merging of various sects and schools within Buddhism.
再如建筑学,由于道教建筑多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与 世俗建筑更加接近,为世俗建筑提供和积累了不少新颖设计、 布局、工艺以及独特的处理方法。
27
佛教和道教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形象文化的发展
首先是在传统中国画中出现了文人佛、道画的新品种。
28
其次,是在传统文学中产生出一批以佛、道 为题材的著名作品,这些作品带来了新的意境、 新的文体和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