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人的信仰与宗教文化

中国人的信仰与宗教文化

中国人的信仰与宗教文化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宗教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中国人的信仰形态多样,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等。

在这些信仰中,儒教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因其所代表的信仰体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信仰着仁爱之道,认为只有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尊严,才能善待人类。

在这种信仰体系下,人们不仅要关注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要关注到自己与社会、家庭、祖国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融入这个集体之中,这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人际关系”。

另一种信仰是道教,它是一种追求自然界和谐的信仰。

道教强调“道”的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道”所构成的,只有接受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享受人生的美好。

道教信徒把自己视作“道”的一部分,进而了解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完美融合的目的。

佛教信仰以发现自我为核心,强调超脱痛苦、克服贪念、发现真实的自我以及慈悲与爱。

佛教信仰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无我”。

佛教信徒认为只有割舍幻想的自我才能获得完美的灵魂升华。

除此之外,还有中国原生宗教,包括巫教等。

巫教信徒往往拥有特殊的技能,用于通过与神灵沟通来达成某种目的,但这种信仰相对较弱,不像传统佛教儒教那样流行。

在中国不同的宗教信仰里,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强调“和为贵”,也就是说,在这种文字和宗教文化的基础之上,人们就应该依托于和平,不断地吸收各种比如道教、佛教等宗教的理念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各种宗教的信仰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正式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在追求物质上的幸福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灵上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主要影响:
1.宗教与哲学思想: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其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
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主张“道法自然”,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反对强制和干预自然。

这种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道德观念:道教的教义强调个人修行和道德品质的修养,提倡清静无为、知
足不争的道德观念。

这些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

3.文化艺术:道教文化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和文学成果,如道教经典、道教音
乐、道教美术等。

这些文化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医学养生:道教注重养生和保健,强调身心合一,注重精神与身体的和谐统
一。

这种医学养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中医理论和保健方法的发展。

5.社会结构:道教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社会的重要信仰之一,其信仰和组织形
式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也产生了影响。

例如,道教寺庙成为了一些地方社区的中心,为人们提供了宗教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综上所述,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宗教哲学思想到文化艺术、医学养生、社会结构等方面都有涉及。

这种影响不仅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也对亚洲其他地区产生了影响。

中国民间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表现与传承

中国民间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表现与传承

中国民间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表现与传承Introduction中国民间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表现与传承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主题。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民间文化传承和宗教信仰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和演变,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图景。

这篇文章着重探讨中国民间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表现与传承,内容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希望能够为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一些启示。

Part 1: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和传统文化的瑰宝。

数千年的中华文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其中不乏涉猎民间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内容。

在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始于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历了各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它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传统医学、武术、茶道、棋艺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通过诗歌、绘画、音乐、戏曲、等多个媒介展示出来。

其中,民间文化和宗教信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Part 2:宗教信仰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的国家,其中道教、佛教和儒教是三大主要宗教。

另外,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信仰体系和教义,均在民间文化中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

说到道教,一定离不开“道”的概念。

道教强调融入自然,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脱世俗。

民间的道教信仰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拜神、修行、道教艺术等。

其中,拜神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它涉及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

民间信仰中“七仙女”、“月下老人”、“女娲神”等神祇已经成为民间精神信仰的一部分,被今人广泛传承。

另外,佛教也是民间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之一。

佛教将解脱从轮回中寻求的方法,可以通过禅修、诵经、传法等途径,向人们传达了“落花生开有子,生命有法则”的理念。

在民间信仰中,佛教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在佛寺礼佛、求菩萨指引、普渡技术、美观的佛教艺术形式和寺庙建筑等。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不仅体现在寺庙教堂与神像宝塔上,而且渗透于伦理准则与社会习俗中;不仅制约着帝王将相与文人骚客的动机与行为,而且引导着善男信女与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时期与广袤地城内,宗教历尽沧桑而依然。

古往今来,大概没有任何一种世界历史文化现象能像宗教那样,给人一种神秘莫测、扑朔迷离而又耐人寻味的感觉、它像一根魔棒,搅得人们心潮汹涌激荡;它似一个幽灵,在冥冥中主宰或制约着凡间追求来世幸福人们的精神世界。

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的宗教性,今天到底应该怎么去认识,还就是再深入一点加以反思?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那么究竟什么才就是宗教呢?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

在原始社会里,它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形式表现出来。

在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它逐渐形成包括教义与神学,经典、教义、戒律规矩、组织机构等一整套宗教体系。

总之,宗教反映了人类以自然与人类自身问题的模糊认识,也说明了人类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它就是人类文化的最初精髓之一,也就是后来宗教发展的基础,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极度大。

人类不能没有信仰。

实际上,中国人讲的信仰,不完全就是对宗教的信仰,还有文化的信仰,甚至还有其她的信仰。

不同于制度宗教那种制度化的信仰形式,就是一种尚未构为组织制度的宗教信仰形式,就是对宗教的信仰,但不就是宗教信仰,就是一种没有完全进入宗教制度的信仰形式。

中国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互相包容的,具体有:节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宵节其实就就是中国道教的上元节上元就是天官圣诞;中国传统的鬼节“七月半”其实也就是道教的中元节还有二十四节气的春分也就是与社神的祭司有密切的关系。

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一般都依据周易来修建,道教又奉周易为经典。

丧葬文化,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黑白无常,地狱之类的。

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

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

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这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所言。

一个人的信仰,就是这样的力量,能让他在艰难险阻中破浪前行,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信仰是人类灵魂深处最原始的追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信仰的来源人类信仰事物的本质,是因为它给人带来了安全感和指引,使人感觉自己隶属于一种更高级的存在。

在宗教信仰中,人们会因自己对某种神灵的崇拜而感到内心纯净,产生责任心和向上的力量。

在道家思想中,信仰则表现为“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必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而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信仰是一种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行为。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悠久深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它强调道德伦理和稳定秩序。

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提倡“中庸之道”,即平衡思想,主张人的合理行为和心态,并通过“礼、乐、诗、书、春秋”五经,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道家思想则强调个人自由和自我修养,主张“无为而治”,以此来调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佛教的传入则为中国文化注入了“证悟”、“菩萨”等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赋予了更加纯粹的内涵。

三、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信仰是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既贯穿于文化的骨髓中,更润泽着生民百姓的生活。

中华民族有着高度开放的心态与不局限于国际上的宽广视野,正是因为信仰的存在,传承了千年不衰的中华传统文化。

也因此,中华民族在历经多次曲折与演变之后,仍能够保持其独特性与创造性。

在当今社会中,传统文化的发展依然遵循着信仰的方向。

无论是“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亦或是“证悟”,信仰渗透其中,在时刻指引着我们的前进方向。

总之,信仰是保护人类精神生命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在遭遇困难时能够支持自己坚韧不拔的背后动力。

有信仰的人,不论幸福还是痛苦,都能在平静中找到自己的信仰,在信仰中积累更多的力量。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宗教往往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又常常影响宗教的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文学等角度,简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宗教的融合已经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宗教信仰。

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法家的法治思想都对古代的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先秦时期的黄帝、尧舜、禹等传说人物往往被民间神话所神圣化,成为古代宗教中的神明。

这些神话传说的内容往往融合了民间信仰、伦理道德和政治权力,体现了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之间的紧密联系。

进入秦汉时期,随着秦始皇的统一天下和汉朝的兴盛,儒家成为了当时的国学,儒家经典被列为国教,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基础。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对中国宗教的影响尤为显著。

儒家以仁爱之道为核心,提倡克己奉公、尊老爱幼、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观念,这种伦理观念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对当时宗教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礼乐教化,注重道德修养,对宗教的规范和教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特别是对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倡导放下世俗欲望,追求解脱超生,提倡舍己救人、慈悲善良等思想,与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相辅相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宋元明清四大时期,在中国宗教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宋代儒学的兴盛,儒家思想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儒家经典被重新编纂、整理,注重经义研究和经世致用,对当时宗教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元明清时期,道教、佛教、儒家等各宗教在中国社会中大体形成了各自独立的体系,相互交融、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宗教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宗教与信仰一直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又是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1. 儒教——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教强调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通过“仁爱”、“孝道”、“礼仪”等核心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儒教的信仰源自于尊崇先祖和思考人类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这种信仰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 佛教——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国发展得非常广泛,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佛教强调修行,通过正念和禅修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苦、集、灭、道”,即人们必须面对人生的苦难,了解苦难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过八正道来达到解脱的道路。

佛教的信徒追求解脱和慈悲,并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等戒律。

3. 道教——追寻自然与长生道教是中国特有的宗教与哲学,强调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们应该与自然亲近并融合于其中。

道教的信仰源自于“道”的概念,即大道至简、无为而治。

信徒通过修炼内丹、炼气养生和修习道德行为追求超凡入圣的境界。

道教也倡导个人修养、自我反省和内心的宁静,以达到心灵的超脱和自由。

4. 神话与民间信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和民间信仰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神话包括对山川河流的崇拜、对花草植物的尊重,以及对历史人物和神明的敬仰。

人们通过祭祀和礼仪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并寻求神明的庇佑和保护。

此外,中国民间信仰也与传统医学、占卜和风水等实践密切相关,它们为中国人带来希望、信心和安慰。

综上所述,宗教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教、佛教、道教以及神话和民间信仰等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伦理。

浅析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宗教作为信仰体系,对于塑造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以及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两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宗教是人类对世界、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寻。

中国古代的宗教主要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和民间宗教等。

这些宗教体系都包含了人类对于伦理道德、生命哲学、社会规范等方面的思考和教义。

儒教以中庸之道为核心,提倡仁爱、礼制、忠诚和孝道,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影响。

道教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对于中国文人士子们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苦、空、无常、因果,提倡慈悲心、修行和解脱,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中国人的心理修养和人生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民间宗教作为中国神话传说与宗教信仰的结合体,通过信仰神灵、祖先、自然神等形式,承载着中国人传统的宗教信仰和人际交往方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信仰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逐渐被削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在文化革命运动中,宗教信仰被批判和压制,宗教文化遭到破坏。

但是,随着开放的逐渐推进,宗教信仰逐渐复苏,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尊重。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部分传统文化元素受到冲击和忽视。

但是,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和审美追求,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传统文化的复兴”等政策,旨在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实现文化的自信与发展。

综上所述,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又对宗教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试问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指导老师:
学院:专业: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宗教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融合以及促进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各个教派有其特有的思想体系与思辨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关键字:传统宗教儒家道家佛家融合影响促进
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
却有其归元。

由学术系统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

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典籍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

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

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

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

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

“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

“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

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

此外还有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

“在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

儒家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
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他还主张学与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孔子之后,也有许多当世大儒。

子思,名伋,孔子的孙子,他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诚”为核心的人生哲学。

孟子,名轲,子思的学生,提出了“仁政”说。

仁政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

荀子,名况,字卿,他提出了“性恶论”,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

汉代的董仲舒,他又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应”说。

董仲舒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他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文化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

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人。

他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理学系统。

包括“理气论”,“动静观”等。

其次,是“格物穷理”的认识论,即格物致知,要知道抽象的理必须要通过具体的物,在知行关系上主张力行致知。

朱熹特别强调“天理人欲之辨”,认为人性有两重性,一方面人具有仁义礼智的天命之性,这是天理,;另一方面,人又具有饮食男女的气质之性,这是人欲。

二者是对立冲突的,主张“革欲复理”。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总的说起来就是,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世界,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中国哲学抽象思辨的
奇葩。

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外化发展影响极大,可以说,《老子》五千言,上呈古代文化,下启百代之学,中国历史上各家学派,无不从其汲取学术思想养分。

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关于老子的姓氏与生活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老聃即是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关于“道”,《老子》二十五章中有简明的概括:“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

”在《老子》中,渗透了许多关于“道”的哲学,如“道”的本位论,“道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立统一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量变质变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还有其特有的政治哲学,包括无为而治,所谓“小国寡民”,“不得已”而用兵。

与老子齐名,并称“老庄”的先秦大家是庄子。

庄子,庄氏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城人。

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

然而它又是自然无
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

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

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它的道德伦理思想,尤其是它的众生平等、出离家庭和超越当前社会秩序的观念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引发了不断的摩擦斗争。

佛教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决定,也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抵制和左右,从而沿着适应中国文化特点的轨迹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宣传忠孝观念的中国佛教伦理道德学说。

佛教的一套心性修养途径也为唐以来儒家学者所吸取,并熔铸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

佛教从出世的角度论述了孝的极端重要性,从人生解脱角度阐发了禁欲主义思想,还从认识论和人性论相联系的角度提出了知、智慧是人心之体、人的本性以及一整套的修行方法。

佛教以大慈大悲、利
己利他作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这种道德训条和儒家的“恻隐之心”、性善论相通,和我国的国家本位与民本思想的文化传统相近,因而在历史上影响颇大。

中国传统宗教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

中国传统宗教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与哲学思辨思想,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继承、学习,值得我们为它的发扬光大而奋斗终生。

参考文献:
一、益平《佛学与中国文化》学林出版社祁志祥
二、《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牟钟鉴等著
三、《从回族汉文匾联看中国伊斯兰文化的特色》《中国伊斯兰文化》冯今源
四、《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卿希泰
五、《中国传统文化丛书道教文化》孙益平
六、《中国宗教同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牟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