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宗教及其在文化领域的表现

古代中国宗教及其在文化领域的表现

古代中国宗教及其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中国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其宗教在历史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的宗教形态丰富多样,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是儒教、道教和佛教。

这些宗教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教儒教被称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宗教之一,其首创者是孔子,因此也称为“孔教”。

儒教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伦理和行为习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其核心思想包括“仁”、“义”、“礼”、“智”等。

儒教的核心价值观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强调,但是“仁爱”则一直是其核心价值所。

儒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家庭、社会和国家这三个层面。

儒家推崇“天命”、“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不应该逆天而行,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重视“纲常”,即尊重规则和秩序,认为只有遵守规则才能保持社会秩序,而社会秩序则是保持国家稳定和和平的关键所在。

道教道教是中国另一个重要的宗教体系,其一开始是道家思想,后来才发展为有组织的道教。

道教重视修身养性,注重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崇拜。

道教的核心思想就是“道”,即宇宙万物的规律和道路。

其理念主张身心圆满,以达到“无欲则刚、无私则徐”的境界。

道教强调个体解脱,追求心灵超越和自我的提高。

其信众通常服从一个道士或道姑作为师父,接受个人修养和心灵修炼的指导。

道教还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且注重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因此,它被称为以自然、人、社会为本位的“三位一体”道教。

佛教佛教是古代中国另一重要的宗教体系。

佛教自东汉期间传入中国,一直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宗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以下内容,佛教思想与儒教、道教有区别,但有些方面又存在相通之处。

佛教主张“苦、集、灭、道”的四个要素。

其核心思想就是“菩提”,即追求人类彻底超越痛苦和纷争的境界。

佛教讲究不动心、不贪、不怒、不慈、不欲,这与道教信仰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佛教强调要转变灵魂,使之从痛苦中获得解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宗教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并从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佛教佛教作为一种深刻影响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宗教,起源于印度,通过历史传播到中国并融合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

佛教强调个人修行和解脱,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和十善业道等,对于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人生价值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佛教在中国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宗教文化,例如佛教艺术、佛教音乐和佛教建筑等。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到佛教寺庙及塔婆的存在,这些都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佛教艺术包括佛像雕塑、壁画和书法等,它们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蕴含着佛教哲理和教义。

另外,佛教音乐深受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既能净化心灵,又能为信徒带来宁静和平和。

此外,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众多佛教建筑的遗址,如著名的云岩寺和少林寺,这些寺庙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

二、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强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与协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思想对于社会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在信仰上的体现,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广泛的表现形式。

道教文化以独特的道教建筑为特色,如著名的武当山和龙虎山等,这些都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道教建筑的设计充满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展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此外,道教音乐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音乐形式和吟诵方式,表达信徒对道教思想的敬仰和崇拜。

三、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提倡仁爱、礼貌和孝道等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宗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宗教)
不断念佛才能成功。
三、佛教的主要崇奉对象
最高崇奉对象
佛:释加牟尼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 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他的生活时代,约与我国春秋时 代的孔子同时。
阿弥陀佛(无量寿佛):
能接引死者灵魂生往西
方极乐世界的佛。
弥勒佛:佛教信仰中,弥勒是将要继承 释加牟尼佛位,象征着未来和光明的佛。
3、中国化佛教宗派出现
佛教主要宗派:三论宗 天台宗 唯识宗 华严宗 律宗 密宗 禅宗 净土宗
(四)宋元以后佛教呈日趋衰落之势
虽然佛教仍是各宗分立,分头活动,寺、
僧数量还有所增加,但就其势力和影响来说,
是无法与隋唐时期相比了。
佛教传入中国经历了: 介绍时期──汉朝至东晋 融合时期──南北朝 创造时期──隋唐(唐朝鼎盛) 儒化时期──宋至清
道教经书的总集是《道藏》。 该书内容十分庞杂,除道教经书 外,还涉及一些有关医学、化学、 生物、体育、保健以及天文、地
理等其他方面的内容。
三、道教尊奉的神
(一)尊神 三清: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灵宝天尊、 太清境道德天尊
• 四御:玉皇大帝、紫微北极大帝、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后土皇地坻(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
基督教:(包括新教、
天主教、东正教)其教 徒在世界宗教徒中数量 最多,其中三分之二分 布在欧美。
第一节 宗教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原始宗教观念的萌芽,大约产
生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一、‚万物有灵‛观念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导致其对 ‚物‛的神灵化。认为‚人死为鬼, 树木有精;顽石能思,鸟兽会语;无 物不神,无鬼不灵‛。
如:
佛教的“五戒” 与儒家的“五常”具有相通点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主要影响:
1.宗教与哲学思想: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其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
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主张“道法自然”,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反对强制和干预自然。

这种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道德观念:道教的教义强调个人修行和道德品质的修养,提倡清静无为、知
足不争的道德观念。

这些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

3.文化艺术:道教文化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和文学成果,如道教经典、道教音
乐、道教美术等。

这些文化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医学养生:道教注重养生和保健,强调身心合一,注重精神与身体的和谐统
一。

这种医学养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中医理论和保健方法的发展。

5.社会结构:道教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社会的重要信仰之一,其信仰和组织形
式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也产生了影响。

例如,道教寺庙成为了一些地方社区的中心,为人们提供了宗教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综上所述,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宗教哲学思想到文化艺术、医学养生、社会结构等方面都有涉及。

这种影响不仅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也对亚洲其他地区产生了影响。

中国民间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表现与传承

中国民间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表现与传承

中国民间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表现与传承Introduction中国民间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表现与传承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主题。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民间文化传承和宗教信仰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和演变,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图景。

这篇文章着重探讨中国民间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表现与传承,内容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希望能够为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一些启示。

Part 1: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和传统文化的瑰宝。

数千年的中华文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其中不乏涉猎民间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内容。

在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始于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历了各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它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传统医学、武术、茶道、棋艺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通过诗歌、绘画、音乐、戏曲、等多个媒介展示出来。

其中,民间文化和宗教信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Part 2:宗教信仰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的国家,其中道教、佛教和儒教是三大主要宗教。

另外,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信仰体系和教义,均在民间文化中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

说到道教,一定离不开“道”的概念。

道教强调融入自然,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脱世俗。

民间的道教信仰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拜神、修行、道教艺术等。

其中,拜神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它涉及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

民间信仰中“七仙女”、“月下老人”、“女娲神”等神祇已经成为民间精神信仰的一部分,被今人广泛传承。

另外,佛教也是民间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之一。

佛教将解脱从轮回中寻求的方法,可以通过禅修、诵经、传法等途径,向人们传达了“落花生开有子,生命有法则”的理念。

在民间信仰中,佛教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在佛寺礼佛、求菩萨指引、普渡技术、美观的佛教艺术形式和寺庙建筑等。

宗教信仰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宗教信仰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宗教信仰对古代中国的影响宗教信仰,在古代中国时期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以中国古代主要的宗教——儒教、道教、佛教为例,它们对于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儒教对古代中国的影响儒教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影响贯穿了整个古代中国。

在古代社会中,儒家思想是统治者和士人的主导思想,成为了古代中国的国学。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这些思想对古代中国的道德、政治、社会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儒家思想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它让人们明白,仁者就是心存仁爱之心,对身边的人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心。

这种关爱,对于古代中国的家庭价值观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婚姻观念中,传统婚姻观念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女性应该安于家中,传承家族价值观念,而男性则应该在外开疆拓土、经商养生。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恪守儒家礼仪自有其道理,即尊师重道、尚德尚行。

家庭伦理和家族传承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二、道教对古代中国的影响道教在古代中国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道教的思想理念相较于儒家稍显神秘。

道教认为,追求“道”的过程,就是走向一种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观念中,道教与儒教相辅相成,对中国的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道教主张“虚心而谨缜,无为而治”。

这句话虽然短小,但却把道家思想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古代中国的道德观念中,多强调以道德自律为中心,也就是自我训练、自我提升。

而道家重在自我发挥、自我开放,很多哲学和文学思潮都带有道教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典文学中,道教最常被用在有诗意的景色描写中;中国篆刻、山水画则在它们的画意中隐蔽着道教思想。

三、佛教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佛教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的导入和社会的积累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倡导的慈悲心和化觉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注重道德教育,中华文化中依据佛教思想而消除了很多不良思想和行为。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它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这些文化和信仰,正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瑰宝。

一、宗教信仰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历史悠久,包括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民间信仰等。

儒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其思想是尊重礼仪和纲常,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并且强调天人合一。

儒教有“一本万利” 的说法,这意味着只要你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就可以对你的全部生命产生良好的影响。

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强调追求自然和平,注重修身养性。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部分,道教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寻求长生不老的道路,其精华在于追求气、行与形的和谐与统一。

佛教则是一种注重人生出世的信仰,其教导是 "四谛"。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 "四大皆空",即一切皆空、无常、痛苦、无我。

佛教强调 "空" 教义,也强调 "慈悲",鼓励人们去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向着自己的内心和谐发展。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近千年来,通过传教士和商贸渠道,传入中国的信仰,它们在中国的适应性不错,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礼仪习俗等,是历经岁月沉淀、独一无二的文化资产。

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包括婚俗、葬俗、节日习俗等各种方面。

婚俗: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婚姻是人生大事之一,因此,婚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婚俗是中国文化多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婚礼一般包括三个环节:订婚、请喜、拜堂,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仪式和习俗。

葬俗:中国民间有着独特的葬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葬礼仪式也有一定的变化。

中国古代讲究“生死一线,人间善恶不相忘”,因此葬礼时会按照福德先后、享年大小、亲疏临床截次等等来区分典礼形式和礼仪细节。

近年来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火化方式葬礼。

节日习俗:中华民族拥有众多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各个节日。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不仅体现在寺庙教堂与神像宝塔上,而且渗透于伦理准则与社会习俗中;不仅制约着帝王将相与文人骚客的动机与行为,而且引导着善男信女与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时期与广袤地城内,宗教历尽沧桑而依然。

古往今来,大概没有任何一种世界历史文化现象能像宗教那样,给人一种神秘莫测、扑朔迷离而又耐人寻味的感觉、它像一根魔棒,搅得人们心潮汹涌激荡;它似一个幽灵,在冥冥中主宰或制约着凡间追求来世幸福人们的精神世界。

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的宗教性,今天到底应该怎么去认识,还就是再深入一点加以反思?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那么究竟什么才就是宗教呢?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

在原始社会里,它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形式表现出来。

在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它逐渐形成包括教义与神学,经典、教义、戒律规矩、组织机构等一整套宗教体系。

总之,宗教反映了人类以自然与人类自身问题的模糊认识,也说明了人类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它就是人类文化的最初精髓之一,也就是后来宗教发展的基础,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极度大。

人类不能没有信仰。

实际上,中国人讲的信仰,不完全就是对宗教的信仰,还有文化的信仰,甚至还有其她的信仰。

不同于制度宗教那种制度化的信仰形式,就是一种尚未构为组织制度的宗教信仰形式,就是对宗教的信仰,但不就是宗教信仰,就是一种没有完全进入宗教制度的信仰形式。

中国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互相包容的,具体有:节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宵节其实就就是中国道教的上元节上元就是天官圣诞;中国传统的鬼节“七月半”其实也就是道教的中元节还有二十四节气的春分也就是与社神的祭司有密切的关系。

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一般都依据周易来修建,道教又奉周易为经典。

丧葬文化,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黑白无常,地狱之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不仅体现在寺庙教堂和神像宝塔上,而且渗透于伦理准则和社会习俗中;不仅制约着帝王将相和文人骚客的动机和行为,而且引导着善男信女和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时期和广袤地城内,宗教历尽沧桑而依然。

古往今来,大概没有任何一种世界历史文化现象能像宗教那样,给人一种神秘莫测、扑朔迷离而又耐人寻味的感觉.它像一根魔棒, 搅得人们心潮汹涌激荡;它似一个幽灵,在冥冥中主宰或制约着凡间追求来世幸福人们的精神世界。

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宗教性,今天到底应该怎么去认识,还是再深入一点加以反思?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宗教呢?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

在原始社会里,它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形式表现出来。

在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它逐渐形成包括教义和神学,经典、教义、戒律规矩、组织机构等一整套宗教体系。

总之,宗教反映了人类以自然和人类自身问题的模糊认识,也说明了人类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它是人类文化的最初精髓之一,也是后来宗教发展的基础,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极度大。

人类不能没有信仰。

实际上,中国人讲的信仰,不完全是对宗教的信仰,还有文化的信仰,甚至还有其他的信仰。

不同于制度宗教那种制度化的信仰形式,是一种尚未构为组
织制度的宗教信仰形式,是对宗教的信仰,但不是宗教信仰,是一种没有完全进入宗教制度的信仰形式。

中国宗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包容的,具体有:节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宵节其实就是中国道教的上元节上元是天官圣诞;中国传统的鬼节七月半”其实也是道教的中元节还有二十四节气的春分也是和社神的祭司有密切的关系。

建筑,中
国传统建筑一般都依据周易来修建,道教又奉周易为经典。

丧葬文化, 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黑白无常,地狱之类的。

文艺,有很多宗教题材的书法,书画,陶艺,还有小说都取材于宗教《聊斋志异》《西游记》《封神榜》等。

中医,自古医道不分家中医的原始形态就是道教。

化学,道教炼丹就是化学反应的开始,古典哲学的传统的学派,家和道教有莫大联系。

中国现代历史上,在若干特定历史时期,由于具体的社会原因,学术界对传统文化一棍子打倒,全盘否定。

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这种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最终目的则是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对儒家文化也好,对中华文化也好,还是要认真区分里面的精华与糟粕,不能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上去。

深化了对宗教的认识,为提高整个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宗教的认知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纠偏对传统文化的过激反应和处理态度,倡导尊重传统与理性回归。

“统”铭记并持守了一种持续存在的精神和道德态度。

对“传统”之革故鼎新,在于剔除其疲沓、陈旧、丧失活力之外在形式,而非改变一国
一民固有之文明气质。

然而,在对传统认识上的偏差却以为传统窒息了中华文明的固有精神,阻碍了中华文
明的原始力量和自由,因此之故,以往的反传统运动尤其是“文革” 期间曾采取了种种外在甚至是暴力的手段,造成了传统的人为断裂,乃至缺席状态,从而导致了近百年来自我身份认同的混乱,乃至道德生活和价值系统的明显失范。

在中国历史上,常有儒、释、道三教之称,因此谈论、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很难回避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中国的传统儒学,并不是纯粹的宗教,它是一种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与深厚的人文传统的理性主义学说,正因为儒学在中国社会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才使中国未曾出现过其他国家和民族大都经历过的宗教全面统治的时代。

但传
统儒学也确实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宗教功能,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

儒家学说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续,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天”、“天命”、“天道”观念仍然是儒家学说的最高范畴。

孔子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开始了从“天”向“人”的转变,“罕言命与鬼神”,但在孔子思想和儒家思想中,“天” 一直是政治思想和人伦道德之本原,所以说儒家学说仍然具有一一的宗教色彩。

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文化向以儒、释、道为主体,后三者在单独提及时往往被视为宗教,有“三教”之称。

自汉武帝始,儒家思想首次被抬高到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并日益被整合进国家和社会的权力秩序之中,从而已具有国家宗教的意义。

而佛、道两教虽与世界三大启示性宗教颇有差异,却不失为建制性宗教的另一种类型。

此外,儒、释、道与数千年来众多的民间信仰一道,构成了中国宗教的完整谱系,滋养和维系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生态,也是传
统走向现代的基本文化资源和精神纽带。

因此,对传统文化宗教维度之认识,是我们全面、完整地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无神论思想并非截然对立的两极,它们互为辩证,互相补充,毋宁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成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宏伟图景。

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协和、共融的各大宗教在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儒、释、道三教曾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和文明的大本原、大传统,以后仍将会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包括儒、释、道和民间信仰在内的中国传统宗教,作为一种深具潜力的、开放的文化和精神资源,其在完成现代性嬗变之时,也必将为当代社会输出富有活力的价值和精神资源,对当今中国文化“软
实力”构建及文化战略提供有效营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动力。

而基督宗教、伊斯兰教等具有世界传播性质的宗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本土化、中国化,也将与中国的传统宗教形成互补格局,进
而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共同探索适应现代化的途径,以体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风范,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对于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偏见,摒弃党同伐异的偏狭心理,倡导以知识介入社会,以文化陶铸、滋养精神与价值的先进意识,进而完成国民精神和道德价值的重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