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自他产生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若从它的前身方仙道?黄老道算起时间久更长了?它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养身学、气功学、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此外?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这两个方面?道教对此影响颇深。

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影响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在其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不少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成为它思想源泉的一部分。

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它的思想来源上多样性它对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所以道教留下来的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大集合、大杂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又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过巨大而又复杂的影响。

第一对古代政治历史的影响。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有许多封建王朝大力提倡道教?用道教的教义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所以道教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封建统治者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许多古代的农民起义也是与道教的思想密切相关?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来指导农民起义?此后利用道教的教义起义的农民战争也有很多。

所以道教对我们国家下层社会中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

第二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

我国的许多道教学者?例如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等这些都为我国古代文化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特别是道教长期与佛教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碰撞?排斥到最后的不断融合?兼容并须的发展过程?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而且道教的许多劝善书以及大量戒律都包含了许多伦理道德的思想?而这些思想是为我国古代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

第三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教的影响和贡献

道教的影响和贡献

道教的影响和贡献道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起源于先秦时代,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哲学思想、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探讨道教的影响和贡献。

一、哲学思想的影响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和“德”,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教的“道”与儒家的“仁”、“礼”相互补充,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价值观。

其次,道教注重返璞归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与佛教的“涅槃”思想有相似之处。

最后,道教强调心性修养,鼓励人们追求道德品质的提高,对中国古代士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文化传承的贡献道教对中国文化传承也产生了深远的贡献。

首先,道教倡导自然观念,提倡顺应自然规律,这种观念对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创作有重要影响。

其次,道教发扬了中国传统的医学文化,将道教修炼与养生保健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道教养生之道,为中国古代养生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此外,道教还对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有重要影响,艺术作品中常常体现出道教的符号和意象。

三、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道教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道教倡导反对权威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意识和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种思想对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次,道教尊重自然与环境的和谐,提倡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中国古代,道教寺庙常常被用作植树造林和保护野生动物的场所,对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道教的修炼方式和养生观念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道教作为中国的传统宗教,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贡献。

其核心思想的哲学影响、文化传承的贡献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使道教成为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道教的思想和价值观中汲取智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宗教思想流派之一-,也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棄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

2、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有人用道法家称呼黄老道家。

儒家独尊后,中国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导的法之原则与精神,还是间接隐性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

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

所以《老子》、《黄帝四经》、《鹛冠子》、《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军事思想,另外,黄老道家普遍还有出"义兵”(即正义军队)的思想,而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

4、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科学范式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

这种科学思想体系与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西方机械科学思想体系截然不同,却与现代自组织化理论、复杂科学体系有许多相似之处。

5、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种影响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古代中国宗教的文化价值及其影响

古代中国宗教的文化价值及其影响

古代中国宗教的文化价值及其影响古代中国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艺术、文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

本文就古代中国宗教的文化价值及其影响展开探讨。

一、道教的文化价值及其影响道教是中国的一种宗教信仰,它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心灵升华。

道教教义也与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合拍,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在文化上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教的思想启迪了中国文化道教思想中的“道”一词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具有指引作用和哲学深度。

道教让人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思考,为中国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2、道教为中国文化注入了精神力量道教注重人的自我修养和内在升华,并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为中国文化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表现在中国文化艺术、哲学等各个方面,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道教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人们常说“道家思想是中国的精神源头”,这也说明了道教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尤其是在当代社会推崇“回归自然”的思潮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道家思想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佛教的文化价值及其影响佛教是中国五大宗教之一,其思想与中国文化融合深入,传统文化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佛教在文化上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佛教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思想体系佛教的教义强调了人生苦难和人生的意义,使中国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类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

佛教所表达出的“离苦得乐”的理念、涅槃的境界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全新的思想体系。

2、佛教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佛教思想风靡于唐朝时期,具有民众基础,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在唐朝文学史上,佛教诗歌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据了很不可忽视的地位。

3、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崇尚平和、宽容、慈悲、缘起、禅定,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和谐建设等方面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同时,佛教也为中国社会制度和民俗传统注入了重要的文化因素。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教是植根于中国本土,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宗教。

它诞生之后,就对中国文化直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中国文化随处可以见到道教影响的印迹。

在文学方面,道教的影响极为广泛。

许多收入《道藏》的神仙传记,如汉代刘向的《列仙传》、晋代葛洪的《神仙传》等,都是文笔优美的散文,是具有独特风格和价值的文学作品。

道教还深刻地影响到民间文学和文人的创作。

我国著名的几部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人物有以如来佛和玉皇大帝为首的佛、道两个系统;《水浒传》里有《张天师祈禳瘟疫》、《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公孙胜斗法破高廉》等章回;《三国演义》有诸葛亮预断凶吉、呼风唤雨等情节;《红楼梦》有形影相随的一僧一道,无不反映出道教的影响。

道教还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家艺术想象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李白诗作中那种瞬息万变的丰富想象力,就同他对伸仙世界的向往有着明显的关系。

在艺术方面,广泛吸收各地民间音乐乃至西域音乐而发展起来的道教音乐,不仅涌现了像阿炳(《二泉映月》的作者)这样的著名音乐家,而且还保存了《玉音法事》、《大明御制玄教乐章》等许多乐谱,这些都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宝贵遗产。

在科学技术方面,许多炼丹家往往兼攻化学、药物学和医学,如晋代葛洪不仅著有《抱朴子内篇》,记载了他对炼丹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化学变化的认识,还撰有《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神仙服食药方》等多种医药书籍。

孙思邈对医药的研究更为精深,被后人尊为“药王”。

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中发明的。

不少道士还精通天文历算,据说祖冲之就可能是道家信徒。

道教讲究养生之道,保存并发展了气功,也对中国的人体科学作出了贡献。

此外,一些道士还发展了中国的拳术,如北宋张三丰就是武当内家拳的创造者。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主要影响:
1.宗教与哲学思想: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其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
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主张“道法自然”,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反对强制和干预自然。

这种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道德观念:道教的教义强调个人修行和道德品质的修养,提倡清静无为、知
足不争的道德观念。

这些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

3.文化艺术:道教文化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和文学成果,如道教经典、道教音
乐、道教美术等。

这些文化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医学养生:道教注重养生和保健,强调身心合一,注重精神与身体的和谐统
一。

这种医学养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中医理论和保健方法的发展。

5.社会结构:道教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社会的重要信仰之一,其信仰和组织形
式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也产生了影响。

例如,道教寺庙成为了一些地方社区的中心,为人们提供了宗教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综上所述,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宗教哲学思想到文化艺术、医学养生、社会结构等方面都有涉及。

这种影响不仅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也对亚洲其他地区产生了影响。

道教与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道教与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道教与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众多宗教的国家之一,其中道教和佛教是最为著名和影响广泛的两种宗教。

道教和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是怎样的呢?首先,道教和佛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儒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

道教强调道的本体和修身养性,认为人应该追求自身的完美,达到“无我无为”的境界。

佛教则着重强调“空”、“色”、“无常”三个方面,认为人应该修身养性,摆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之境。

其次,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和演化与中国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

道教的起源可追溯到汉代,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分为道教正统派和道教民间派两个流派,不仅涌现出了《道德经》、《黄庭经》、《神仙传》等重要经典文献,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

佛教则传入中国较晚,在东汉末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本土化,形成了天台宗、禅宗、华严宗等不同的教派,涌现出了《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等经典文献,同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道教和佛教在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道教和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文化精品,例如大量山水画、道德经、黄庭经、小说传说等等,从中可见它们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中国传统雕塑中,佛教塑像频繁出现,特别是唐代,佛教雕塑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艺术水平,其空灵寂静的特点在当时的中国艺术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佛像的造形逐渐融入进中国传统雕塑的体系之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和形态。

最后,道教和佛教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例如佛教强调“菩萨心”,即仁爱无私的慈悲心;而道教虽然也有修身养性之说,却更多地强调个人的个别性和独立行动。

同时,佛教注重清修自省,常常通过冥想、静坐来达到精神上的净化;而道教则强调身体的锻炼,认为锻炼身体可以令精神更加舒畅。

综上所述,道教和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教与流行于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不同,它是唯一根植于本国、发源于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

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确实受过佛教的影响,但主流是中国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超度。

这是它与别的宗教信仰的根本不同之点。

道教的产生也很特别,它不是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逐步积累、多渠道汇合而成的,它正式产生于东汉后期,然而孕育过程很长,上限极难具体确定。

道教前期分为丹鼎与符两大派。

符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主要宗教活动内容,组织上多系民间道教,如汉末的五斗米道与太平道。

魏晋以后,太平道被镇压,五斗米道转化为上层天师道。

南北朝时又分为南北天师道。

丹鼎派侧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别。

唐代李氏皇朝与老子李耳联宗,推崇道教。

宋代真徽二宗迷恋道教,并开始组织编撰《道藏》。

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南北两大教派。

南方为正一教,由张天师后世子孙掌教,中心在江西龙虎山,活动以符为主。

北方有王重阳在金代创立全真教,炼养性命兼融儒释。

其弟子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教盛极一时。

明代正统、嘉靖、万历时期,道教亦很发达,巨大规模的《道藏》陆续编成。

此后直至清末,道观虽不断修建,然而道教逐步丧失了理论上的创造力,走身衰减。

然而道教的思想影响却在民间不断扩展起来。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以生命为中心的。

一、“有形皆含道性”的生命平等观道教是重视生命的宗教。

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太平经》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

”南朝时的《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

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

死王乃不如生鼠。

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

”然而,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根本途径在于得道成仙。

道教所要得的“道”,即是“自然”;而“道”的自然性,最根本的就在于其生命,在于化生万物;因此,“道”就是生命本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教与流行于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不同,它是唯一根植于本国、发源于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

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确实受过佛教的影响,但主流是中国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超度。

这是它与别的宗教信仰的根本不同之点。

道教的产生也很特别,它不是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逐步积累、多渠道汇合而成的,它正式产生于东汉后期,然而孕育过程很长,上限极难具体确定。

道教前期分为丹鼎与符两大派。

符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主要宗教活动内容,组织上多系民间道教,如汉末的五斗米道与太平道。

魏晋以后,太平道被镇压,五斗米道转化为上层天师道。

南北朝时又分为南北天师道。

丹鼎派侧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别。

唐代李氏皇朝与老子李耳联宗,推崇道教。

宋代真徽二宗迷恋道教,并开始组织编撰《道藏》。

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南北两大教派。

南方为正一教,由张天师后世子孙掌教,中心在江西龙虎山,活动以符为主。

北方有王重阳在金代创立全真教,炼养性命兼融儒释。

其弟子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教盛极一时。

明代正统、嘉靖、万历时期,道教亦很发达,巨大规模的《道藏》陆续编成。

此后直至清末,道观虽不断修建,然而道教逐步丧失了理论上的创造力,走身衰减。

然而道教的思想影响却在民间不断扩展起来。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以生命为中心的。

一、“有形皆含道性”的生命平等观道教是重视生命的宗教。

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太平经》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

”南朝时的《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

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

死王乃不如生鼠。

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

”然而,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根本途径在于得道成仙。

道教所要得的“道”,即是“自然”;而“道”的自然性,最根本的就在于其生命,在于化生万物;因此,“道”就是生命本体。

老子《道德经》把“道”称为“天地母”,赋予“道”以生命,又明确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道”生天地以及人和万物。

《老子想尔注》明确地说:“生,道之别体也。

”所以,道教追求生命并不是通常那种单纯地追求长生不死,而是要在追求“道”的生命本体的过程中,实现人的长生不死。

在道教看来,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生命本体化生而来,而且都含有“道”的生命本体,因而都是一种生命;各种生命虽然形式并不相同,但就生命本体而言,是一致的;各种形式的生命都是“道”的生命本体的体现。

因此,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

不仅人与人之间的生命是平等的,而且人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生命,都是平等的。

道教不仅在宇宙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的同源、同根性,而且,还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从本体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皆有道性。

梁陈时的宋文明对道性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他明确提出“一切含识皆有道性”,认为人以及有心识的动物均有道性。

唐代着名道士潘师正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则更为明确提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认为天地间一切有形物皆含有道性。

在道教看来,天地万物与人同源、同根,因此,天地万物,特别是动物,与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道教宇宙论的生态学意义在于表明人与其他自然万物同根于“道”的同源性,从而要求人像对待自己同胞兄弟那样保护自然、关爱自然。

在道教宇宙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道性论,讲天地万物与人“皆含道性”,则较多地强调人与其他自然万物在本性上的平等。

二、“好生恶杀”的生态伦理规范得道成仙是道教的最高价值,而实现这一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于行善。

《太平经》认为,成仙不死的首要条件在于“守道”,即“守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又说:“守一者,可以度世,可以消灾,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穷困,可以理病,可以长生,可以久视。

”与此同时,道教还讲善恶报应,发挥《周易》所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太上感应篇》说:“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

”由于道教所讲的“生命”,并不局限于人的生命,也包括动植物的生命,甚至天地的自然存在,所以道教的行善,不仅是对人而言的,而且也包括对待动植物和天地,这就是要“好生戒杀”,善待一切生命。

《太平经》说:“夫天道恶杀而好生,蠕动之属皆有知,无轻杀伤用之也。

”为了强化“好生恶杀”的生态伦理规范,道教还论述了宗教的善恶报应。

着名道教学者杜光庭所着《墉城集仙录》说:“人有一善,则心定神安;有十善,则气力强壮;有百善,则宝瑞降之;有千善,则后代神真;有二千善,则为圣真仙将吏;有三千善,则为圣真仙曹掾;有四千善,则为天下师圣真仙主统;有五千善,则为圣真仙魁师;……堕薛荔狱者,永无原期。

”道教尊重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自然存在,但也不是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单纯地以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自然存在为中心。

它是把人的生命、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自然存在综合在一起,构成自然界整体的生命,并以这样的“生命”为中心。

正是以这样的“生命”为中心,道教解决人与动植物以及天地的相互关系,从而使得人的生命、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自然存在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三、“慈心于物”的生命道德情怀在道教看来,既然天地自然与人同源同根、同具有道性,那么,天地自然与人就属于同类,人与自然物的关系就是平等的关系;人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就应当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样,也就是说,应当像仁慈地对待他人那样,仁慈地对待一切自然物。

《抱朴子内篇》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

”道教讲“慈”,可以追溯到老子《道德经》所言“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虽然没有直接说“慈心于物”,但已经讲到“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所以,老子“三宝”中的“慈”,既是对人而言的,也是对物而言的。

当然,道教在“慈心于物”方面,对动植物予以较多的关注。

道教把动植物看作是有灵性的,要求像对待人那样对待动植物。

《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说:“子欲学吾道,慎勿怀杀想。

一切诸众生,贪生悉惧死。

我命即他命,慎勿轻于彼,口腹乐甘肥,杀戮充啖食。

能怀恻隐心,想念彼惊怖,故当不忍啖,以证慈悲行。

”认为对待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应当怀有对待人的生命所具有的那种恻隐之心。

《道藏》所收《水镜录》中有《放生文》和《杀生七戒》两篇,用极其感人的语言,劝人放生戒杀。

《放生文》说道:“盖闻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

是故逢擒则奔,虮虱犹知避死;将雨而徙,蝼蚁尚且贪生。

何乃网于山、罟于渊,多方掩取;曲而钓、直而矢,百计搜罗;使其胆落魄飞,母离子散;或囚笼槛,则如处囹圄;或被刀砧,则同临剐戮。

怜儿之鹿,舐疮痕而寸断柔肠;畏死之猿,望弓影而双垂悲泪。

恃我强而凌彼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补己身,心将安忍?”《杀生七戒》讲述了生日、生子、营生、宴客、祭先、祈禳和婚礼不宜杀生的道理,比如:“宴客不宜杀生。

良辰美景,贤主佳宾,蔬食菜羹,不妨清致。

何须广杀生命,穷极肥甘,笙歌餍饫于杯盘,宰割冤号于砧几。

嗟乎!有人心者,能不悲乎?若知盘中之物,从砧几冤号中来,则以彼极苦,为我极欢,虽食,且不下咽矣。

可不悲乎?”《放生文》和《杀生七戒》把动物与人等同起来,并且把对人的情感投射到动物身上,真切地表现出对于动物的同情。

应当说,道教提出要保护动物以及一切生命体,是带着深厚感情的,带有一种对于生命的普遍的慈悲和怜悯之心,并且要求以“慈心于物”的生命道德情怀去善待他们,关爱他们。

道教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它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它的营养成分,成为它的思想渊源的一部分。

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便一直是道儒释三教一方面彼此互相对抗、互相斗争;另一方面又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个发展历史来看,三教之间的相互对抗、相互斗争是表面的、次要的,而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则是实质性的、主要的。

因此道教的思想来源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古代的许多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马端临称它是“杂而多端”。

唯其如此,所以许多古代的文化思想,都汇集在道教之中,并借道教的经典留存下来,得以流传至今。

道教在中国文化史上不是局部的一时的现象,它与其他文化领域有着长期的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

道教的主要来源是古代宗教迷信和思想文化,源头相当久远。

来源之一是古代的民间巫术。

它诞生以后,成为近两千年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直接发生着巨大而复杂的社会作用。

进入中期以后,对许多文化领域的辐射作用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并留下了深刻影响。

其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不可忽视。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中国学术思想的领域来看,道教在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着名学者,如晋代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李荣、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李筌,五代十国时的杜光庭、谭峭,宋代的陈抟、张伯端、陈景元、白玉蟾,元代的俞琰、杜道坚、张雨、雷思齐,明代的张宇初、赵宜真、陆西星,清代的王常月、李西月,当代的陈撄宁等等,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贡献,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道教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儒释之间产生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另一方面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内在融合与发展。

第二,从文学艺术领域来看,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有非常深刻而突出的影响。

道教信仰的理想,是长生成仙。

这种神仙思想反映在文学领域中,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

古代以道教神仙为题材的作品,充满于诗、词、歌、赋、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之中,数量甚多,作者亦不少。

道教对文学的影响,不仅反映在题材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文体上。

此外,道教对中国音乐、书画、雕塑、石刻、建筑等形式及其精神,均有重要影响。

第三,从科学技术的领域来看,道教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道教为了实现其长生成仙的理想,从其开创时起,便十分重视修炼方术,试图通过各种方术,来达到它所追求的目标,虽然这只不过是一种幻想,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客观上却在中国科学技术的有关领域积累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材料,这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从政治领域来看,道教的社会影响更为广泛。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方面是上层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服务,因而长期以来,道教均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扶植。

另一方面,许多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曾利用道教作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形式,并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发动起义的思想武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