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宗教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并从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佛教佛教作为一种深刻影响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宗教,起源于印度,通过历史传播到中国并融合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

佛教强调个人修行和解脱,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和十善业道等,对于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人生价值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佛教在中国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宗教文化,例如佛教艺术、佛教音乐和佛教建筑等。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到佛教寺庙及塔婆的存在,这些都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佛教艺术包括佛像雕塑、壁画和书法等,它们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蕴含着佛教哲理和教义。

另外,佛教音乐深受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既能净化心灵,又能为信徒带来宁静和平和。

此外,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众多佛教建筑的遗址,如著名的云岩寺和少林寺,这些寺庙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

二、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强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与协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思想对于社会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在信仰上的体现,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广泛的表现形式。

道教文化以独特的道教建筑为特色,如著名的武当山和龙虎山等,这些都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道教建筑的设计充满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展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此外,道教音乐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音乐形式和吟诵方式,表达信徒对道教思想的敬仰和崇拜。

三、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提倡仁爱、礼貌和孝道等美德。

中国民间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表现与传承

中国民间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表现与传承

中国民间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表现与传承Introduction中国民间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表现与传承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主题。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民间文化传承和宗教信仰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和演变,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图景。

这篇文章着重探讨中国民间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表现与传承,内容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希望能够为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一些启示。

Part 1: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和传统文化的瑰宝。

数千年的中华文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其中不乏涉猎民间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内容。

在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始于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历了各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它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传统医学、武术、茶道、棋艺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通过诗歌、绘画、音乐、戏曲、等多个媒介展示出来。

其中,民间文化和宗教信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Part 2:宗教信仰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的国家,其中道教、佛教和儒教是三大主要宗教。

另外,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信仰体系和教义,均在民间文化中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

说到道教,一定离不开“道”的概念。

道教强调融入自然,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脱世俗。

民间的道教信仰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拜神、修行、道教艺术等。

其中,拜神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它涉及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

民间信仰中“七仙女”、“月下老人”、“女娲神”等神祇已经成为民间精神信仰的一部分,被今人广泛传承。

另外,佛教也是民间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之一。

佛教将解脱从轮回中寻求的方法,可以通过禅修、诵经、传法等途径,向人们传达了“落花生开有子,生命有法则”的理念。

在民间信仰中,佛教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在佛寺礼佛、求菩萨指引、普渡技术、美观的佛教艺术形式和寺庙建筑等。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宗教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宗教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宗教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古代的中国人民信奉各种宗教,同时也遵循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

这些习俗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了千百年,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代时期的民俗与宗教习俗,以展示古代中国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一、婚俗习惯在古代中国,婚姻是一个庄重而庄重的仪式。

婚礼上有许多仪式和习俗,如结婚前的告状、定亲、过大礼等等。

这些仪式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家庭的联合和两个家族的结盟。

另外,古代中国人还非常注重婚礼的日期选择,根据农历和八字确定吉日吉时,以求婚姻美满幸福。

此外,古代的婚礼中还有一些传统的活动,如拜天地、敬拜祖先、喜酒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祈求来世对子孙后代的保佑和祝福。

二、年俗习惯中国的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独有的。

春节是一年的开始,而中国人民始终将它看作是寓意着新年的希望和繁荣的象征。

在春节期间,中国人民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如贴春联、贴门神、守岁、放鞭炮等等。

这些习俗旨在辟邪、祈福、迎接新年。

此外,中国人还特别注重给长辈和亲友拜年,这是一种表达敬意和祝福的方式,也是家庭和社会关系密切的体现。

三、佛教与道教习俗佛教和道教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的宗教。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它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古代中国的佛教习俗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参拜佛像、念经、焚香、供奉鬼神等等。

这些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宇宙力量的崇拜和对心灵救赎的渴望。

道教也有许多习俗,例如道士们的出山礼、炼丹炉、吊钟馗等等,都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和神仙境界。

四、祭祀与悼念习俗祭祀是中国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的一种活动。

古代中国人民相信先祖的灵魂仍然存在,并相信祭祀可以保佑家庭的和谐和繁荣。

所以,每年的清明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人们会踏上祭祀祖先的旅程,扫墓祭拜,献上食物、酒、烟等物品,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除了祭祖外,中国人还会举办一些纪念活动,如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愿望墓地的纪念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宗教与信仰一直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又是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1. 儒教——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教强调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通过“仁爱”、“孝道”、“礼仪”等核心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儒教的信仰源自于尊崇先祖和思考人类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这种信仰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 佛教——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国发展得非常广泛,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佛教强调修行,通过正念和禅修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苦、集、灭、道”,即人们必须面对人生的苦难,了解苦难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过八正道来达到解脱的道路。

佛教的信徒追求解脱和慈悲,并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等戒律。

3. 道教——追寻自然与长生道教是中国特有的宗教与哲学,强调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们应该与自然亲近并融合于其中。

道教的信仰源自于“道”的概念,即大道至简、无为而治。

信徒通过修炼内丹、炼气养生和修习道德行为追求超凡入圣的境界。

道教也倡导个人修养、自我反省和内心的宁静,以达到心灵的超脱和自由。

4. 神话与民间信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和民间信仰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神话包括对山川河流的崇拜、对花草植物的尊重,以及对历史人物和神明的敬仰。

人们通过祭祀和礼仪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并寻求神明的庇佑和保护。

此外,中国民间信仰也与传统医学、占卜和风水等实践密切相关,它们为中国人带来希望、信心和安慰。

综上所述,宗教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教、佛教、道教以及神话和民间信仰等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伦理。

中国传统节日的宗教色彩与文化融合

中国传统节日的宗教色彩与文化融合

中国传统节日的宗教色彩与文化融合中国传统节日既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宗教色彩。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宗教与文化始终紧密相连,相互影响、融合共生。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宗教色彩,并分析宗教元素与文化的融合,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宗教色彩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宗教色彩主要体现在其起源与庆祝活动中。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与道家、佛教、儒家等多个宗教有着密切关系。

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人们通过祭拜祖先和神灵来祈求丰收和福祉。

与此同时,春节也与佛教的灵山朝拜活动相结合,许多寺庙会在春节期间举行隆重的庙会,供信众朝拜。

此外,春节的庆祝活动中还包括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一系列仪式,这些活动与道家信仰和民间传说有着密切的关联。

除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也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

清明节是汉族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到墓地扫墓祭拜祖先。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等,这些活动与民间传说、儒家文化和道家信仰有关。

中秋节则与嫦娥奔月的传说密切相关,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祈求团圆和家庭幸福。

二、宗教元素与文化融合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宗教元素与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实现了融合。

宗教元素成为节日庆祝活动的一部分,而文化则赋予了宗教仪式更多的文化内涵。

这种融合反映了中国宗教与文化的共生状态。

首先,宗教元素在节日庆祝活动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宗教仪式中的祭祀、朝拜等活动成为传统节日的重要环节。

比如,在清明节中,人们瞻仰祖先的墓地,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尊敬与怀念。

这种仪式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表达,也是对家族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其次,文化赋予宗教仪式更多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了人们共同认同和参与的文化活动。

例如,春节庙会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特色,人们可以品尝传统美食、观看表演、购买年货等。

这些庙会活动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宗教仪式的需求,也成为了社会文化交流、展示民俗风情的平台。

浅析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宗教作为信仰体系,对于塑造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以及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两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宗教是人类对世界、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寻。

中国古代的宗教主要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和民间宗教等。

这些宗教体系都包含了人类对于伦理道德、生命哲学、社会规范等方面的思考和教义。

儒教以中庸之道为核心,提倡仁爱、礼制、忠诚和孝道,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影响。

道教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对于中国文人士子们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苦、空、无常、因果,提倡慈悲心、修行和解脱,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中国人的心理修养和人生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民间宗教作为中国神话传说与宗教信仰的结合体,通过信仰神灵、祖先、自然神等形式,承载着中国人传统的宗教信仰和人际交往方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信仰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逐渐被削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在文化革命运动中,宗教信仰被批判和压制,宗教文化遭到破坏。

但是,随着开放的逐渐推进,宗教信仰逐渐复苏,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尊重。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部分传统文化元素受到冲击和忽视。

但是,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和审美追求,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传统文化的复兴”等政策,旨在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实现文化的自信与发展。

综上所述,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又对宗教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华文化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中华文化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中华文化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中华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信仰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而风俗习惯则包括节日习俗、生活习惯等,这些文化元素无疑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一、宗教信仰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规范。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强调人的德行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爱之道,鼓励人们彼此尊重、关心和帮助。

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追求和谐、和睦的特点,它在中国传承了2000多年,成为影响深远的一种思想文化。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一种与儒家思想形成对比的思想流派,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自由。

道家思想的基本概念是“道”,它意味着宇宙的真理、自然的规律、人类的本质等含义。

道家思想认为,人需要顺应大自然的道理,体验自然的美好,而不是去剥夺、破坏自然。

3.佛家思想佛家思想是东方宗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解脱人类在生命中的苦难和重生、涅槃的过程。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圣谛”,即苦、集、灭、道,意味着人类存在的苦难、苦难的原因、苦难的解除、解除苦难的方法。

佛教在中国吸收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一些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二、风俗习惯1.节日习俗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的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如春节期间的年货买卖、包饺子、赏花灯、贴春联等活动,中秋节期间的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活动。

这些节日习俗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但依然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生活习惯中国的生活习惯也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例如,中国人非常重视饮食文化,讲究吃饭的时间、菜肴的搭配、礼节等。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讲究茶艺又讲究茶道。

此外,中国人还注重文化传承,强调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尊老爱幼、孝道等。

坚持中国宗教中国化的内容

坚持中国宗教中国化的内容

坚持中国宗教中国化的内容坚持中国宗教中国化的内容概述在中国,宗教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社会文化和个人信仰。

然而,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有着明显的差异,并逐渐发展出一种独特的面貌。

中国宗教中国化是指中国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宗教中国化的内涵、历史背景、重要性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中国宗教中国化的内涵1.1宗教中国化的概念宗教中国化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背景下,各种宗教信仰以及外来宗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融入中国社会的过程。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地取代外来宗教,而是使其与中国特色相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

1.2中国宗教中国化的特点- 融合与包容:中国宗教中国化不排斥外来宗教,而是以融合与包容为核心原则。

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伊斯兰教,都经历了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 兼容与共生:中国宗教中国化追求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宗教信仰与社区生活相结合,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中国宗教中国化的历史背景2.1 原始宗教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人们崇拜自然与祖先,并通过祭祀等方式表达敬意和信仰。

这种原始宗教的信仰体系逐渐与中国古代文化相融合,并成为后来宗教中国化的基础。

2.2 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逐渐在中国社会得到广泛传播。

然而,中国人对佛教的接受并不是简单的取代,而是将佛教中的一些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道一体”的思想体系。

2.3 道教的传承与演变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始终与中国文化深度融合。

它在尊崇自然、追求长寿和修身养性等方面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契合,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发展伊斯兰教于唐朝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产生了交流和碰撞。

中国伊斯兰教形成了一种与传统伊斯兰教有所不同的“中国模式”,在文化和宗教实践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三、坚持中国宗教中国化的重要性3.1 维护国家统一中国宗教中国化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不仅体现在寺庙教堂与神像宝塔上,而且渗透于伦理准则与社会习俗中;不仅制约着帝王将相与文人骚客的动机与行为,而且引导着善男信女与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时期与广袤地城内,宗教历尽沧桑而依然。

古往今来,大概没有任何一种世界历史文化现象能像宗教那样,给人一种神秘莫测、扑朔迷离而又耐人寻味的感觉、它像一根魔棒,搅得人们心潮汹涌激荡;它似一个幽灵,在冥冥中主宰或制约着凡间追求来世幸福人们的精神世界。

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的宗教性,今天到底应该怎么去认识,还就是再深入一点加以反思?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那么究竟什么才就是宗教呢?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

在原始社会里,它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形式表现出来。

在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它逐渐形成包括教义与神学,经典、教义、戒律规矩、组织机构等一整套宗教体系。

总之,宗教反映了人类以自然与人类自身问题的模糊认识,也说明了人类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它就是人类文化的最初精髓之一,也就是后来宗教发展的基础,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极度大。

人类不能没有信仰。

实际上,中国人讲的信仰,不完全就是对宗教的信仰,还有文化的
信仰,甚至还有其她的信仰。

不同于制度宗教那种制度化的信仰形式,就是一种尚未构为组织制度的宗教信仰形式,就是对宗教的信仰,但不就是宗教信仰,就是一种没有完全进入宗教制度的信仰形式。

中国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互相包容的,具体有:节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宵节其实就就是中国道教的上元节
上元就是天官圣诞;中国传统的鬼节“七月半”其实也就是道教的中元节还有二十四节气的春分也就是与社神的祭司有密切的关系。

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一般都依据周易来修建,道教又奉周易为经典。

丧葬文化,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黑白无常,地狱之类的。

文艺,有很多宗教题材的书法,书画,陶艺,还有小说都取材于宗教《聊斋志异》《西游记》《封神榜》等。

中医,自古医道不分家中医的原始形态就就是道教。

化学,道教炼丹就就是化学反应的开始,古典哲学的传统的学派,家与道教有莫大联系。

中国现代历史上,在若干特定历史时期,由于具体的社会原因,学术界
对传统文化一棍子打倒,全盘否定。

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这种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最终目的则就是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对儒家文化也好,对中华文化也好,还就是要认真区分里面的精华与糟粕,不能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上去。

深化了对宗教的认识,为提高整个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宗教的认知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纠偏对传统文化的过激反应与处理态度,倡导尊重传统与理性回归。

“统”铭记并持守了一种持续存在的精神与道德态度。

对“传统”之革故鼎新,在于剔除其疲沓、陈旧、丧失活力之外在形式,而非改变一国一民固有之文明气质。

然而,在对传统认识上的偏差却以为传统窒息了中华文明的固有精神,阻碍了中华文明的原始力量与自由,因此之故,以往的反传统运动尤其就是“文革”期间曾采取了种种外在甚至就是暴力的手段,造成了传统的人为断裂,乃至缺席状态,从而导致了近百年来自我身份认同的混乱,乃至道德生活与价值系统的明显失范。

在中国历史上,常有儒、释、道三教之称,因此谈论、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很难回避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中国的传统儒学,并不就是纯粹的宗教,它就是一种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与深厚的人文传统的理性主义学说,正因为儒学在中国社会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才使中国未曾出现过其她国家与民族大都经历过的宗教全面统治的时代。

但传统儒学也确实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宗教功能,这就是我们不能否认的。

儒家学说就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续,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天”、“天命”、“天道”观念仍然就是儒家学说的最高范畴。

孔子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开始了从“天”向“人”的转变,“罕言命与鬼神”,但在孔子思想与儒家思想中,“天”一直就是政治思想与人伦道德之本原,所以说儒家学说仍然具有一一的宗教色彩。

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文化向以儒、释、道为主体,后三者在单独提及时往往被视为宗教,有“三教”之称。

自汉武帝始,儒家思想首次被抬高到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并日益被整合进国家与社会的权力秩序之中,从而已具有国家宗教的意义。

而佛、道两教虽与世界三大启示性宗教颇有差异,却不失为建制性宗教的另一种类型。

此外,儒、释、道与数千年来众多的民间信仰一道,构成了中国宗教的完整谱系,滋养与维系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生态,也就是传统走向现代的基本文化资源与精神纽带。

因此,对传统文化宗教维度之认识,就是我们全面、完整地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无神论思想并非截然对立的两极,它们互为辩证,互相补充,毋宁说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成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宏伟图景。

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协与、共融的各大宗教在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儒、释、道三教曾就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与文明的大本原、大传统,以后仍将会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包括儒、释、道与民间信仰在内的中国传统宗教,作为一种深具潜力的、开放的文化与精神资源,其在完成现代性嬗变之时,也必将为当代社会输出富有活力的价值与精神资源,对当今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及文化战略提供有效营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动力。

而基督宗教、伊斯兰教等具有世界传播性质的宗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本土化、中国化,也将与中国的传统宗教形成互补格局,进而
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共同探索适应现代化的途径,以体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风范,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对于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偏见,摒弃党同伐异的偏狭心理,倡导以知识介入社会,以文化陶铸、滋养精神与价值的先进意识,进而完成国民精神与道德价值的重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