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宗教)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自然经济是中国大陆型生态环境的产物,其 特点就是以家庭为核心单位,男耕女织,自力更生, 自给自足,知天安命,恒少竞争,不求多寡,惟患不均,几度王朝更迭 不过是血缘姓氏的转移;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我国自然经济的发展始终十分滞缓,人口自然增殖与土地之间的周 期性矛盾始终十分突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土地兼并和非常状态下的农 民起义交替出现。但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仍然璀璨夺目。
氏族门阀制
氏族门阀:出身名门,累世为官。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门阀”即以血统关 系排列的门第等级。源于东 汉,盛于魏晋。任选官吏要 根据族谱,“必稽谱而考其 真伪”,门阀之下氏族高门 子弟,可凭借家世显贵坐至 公卿。严嫡庶之别,有所谓 “以贵袭贵,以贱袭贱”等 严格的血统界限,绝不允许 逾越。
帝王出行图
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儒家“亲亲”和“孝悌” 思想是宗法思想的基础。所谓亲亲,就是认 为血缘宗法关系是合乎人情天理的,儒家学说的基础则是尧舜时代的“孝 悌”观念,归纳起来,人君臣子均要尽忠尽孝。
[清]焦秉贞:孝事周姜
当代油画作品:尽忠报国
罗光瑞国画作品 忠孝传家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清代皇帝“钦文之玺”印 表示“以重文教”
清代皇宫金銮宝座
君权(皇权)
皇帝的意志代表着法律,要绝对遵从,不可 轻慢。秦王嬴政率先将自己封为始皇帝。以后历 朝,都在吸收儒 家学说基础上, 不断对君权提 出更加具体 的要求。 汉承秦制以后,汉儒董仲舒又 提出“三纲五常”,强调君权、父权、 夫权,而到宋代则进一步强化和细 化,即强调了臣对于君、子对于父、 妻对于夫的绝对服从意识。
血缘宗法的沿革
《墨子· 明鬼下》:内者宗族,外者乡里。

中国宗教文化导论-第3章

中国宗教文化导论-第3章

• (2)商代: 从前16世纪—前11世纪,商汤在消灭夏 桀之后,建立了商代,后经过17代31王, 商代的疆域以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 河北南部为中心,东至海滨,西达陕西, 北到黄河以北,南到湖北。商代多次迁都 ,到盘庚时迁都到殷。商朝在发展的过程 中,中间经过衰落,后经过中兴,又维持 了很久。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这实际上就是指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 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指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 包含的内容非常的广,政治、经济、教育, 以及宗教都是精神文化的表现。
• 2、宗教: (1)国内流行的通俗解释 :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 种虚幻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 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天国 或来世。
• 3、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形式。 “图腾”一词的意思为“它的亲属”、“ 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 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 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
• 4、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风习 。它是原始先民追求幸福、希望事业兴旺 发达的一种表示,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 一种赞美和向往。
• (4)宗教的神学定义(从“天”的高度看) 宗教是以信为核心的天(神)人关系文 化形式。 宗教所关注的这种天人关系,包含两个 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神(如上帝等)对人 的恩赐,另一方面则是人对神(如上帝等) 的信仰和祈求。
二、如何看待宗教
• 1、宗教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A、宗教在人类文化中,占有很高地位。 B、宗教有追求至善的文化精神。 C、宗教的心理功能则在于,给人以安身立命 的精神家园,帮助人们求安去躁。
特点:上帝神与祖先神的合一 形式:a、周祭:指用不同祭法,轮流 祭祀所有先祖、先妣。 b、选祭:指一次合祭五世以内 的直系先祖、先妣若干名。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2.禅宗:始于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标本宗旨3.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与社会,并对之敬畏和崇拜4.宗法制:古代为解决职权、财产分配而建立的维护世袭统治的血缘宗法制度,是由古代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产生于商代后期,西周时完善5.姓与氏:姓由居住的村落或所属部落名称而来,氏由君主分封的地方、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谥号而来6.拱手礼:双手和握,右手握拳,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的一种见面礼仪7.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思想8.天人合一:最早产生于先秦,经汉唐发展,由宋代张载提出的关于人与整个宇宙关系的思想理念9.四谛八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为四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道10.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唉一切物类11.厚德载物:以宽厚之道德心包含万物,对待事物由兼容并包之心12.家国同构:家庭、家族与国家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13.七出三不去:“七出”指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嫉、多言、盗窃。

“三不去”指千贫后富、无所归、三年丧14.礼制的精神:本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一种仪式,后被加工改造,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然后实施推行,漫漫孕育了一种精神,包括维持社会秩序的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等精神15.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核心,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二、简答1.简述道家与道教,并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答:道家是学术学派,不是宗教。

但道教在理论上却紧紧依托于道家,道家宣扬清静无为、超凡脱俗,道教在此基础上再行演绎,形成出世的人生观,道家思想是道教直接吸收的思想养料,道家和道教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紧密2.宗法制有哪些内容和特征?答:宗法制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新编中国传统文化课件中国传统宗教

新编中国传统文化课件中国传统宗教

祭拜宗祠祖先牌位
客观而言,鬼神崇拜对 后世几千年的文化习俗产生 了一些带有根本性的影响。
首先,加固了社会伦理 道德的纲常界限,使中国社 会的家国伦理秩序从远古时 期就确定了下来,主导了华 夏民族政治伦理型文化的产 生。
三、对鬼魂的崇拜
其次,它加强了传统社会中的礼仪教化,能够培 养华夏子民的恭敬心,培养上下一体的家国伦理, 达致社会的和谐,对于培养传统国人温良恭俭让的 性格也有一定的助力作用。

国 传
第三章 中国传统宗教



远古时期原始宗教的产生根源于华夏民族对人类自
身及未知世界的探求,其主要表现形式分为对动植物、
图腾及生殖力的自然崇拜及对于鬼魂的崇拜。相传其

始祖是轩辕黄帝的道教,历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

分化、唐宋时期的大盛,到明清的衰落,对华夏民族 价值思想的养成有着基础性影响。佛教作为来源于古
• 五斗米道由主要从事符箓禁咒、祈福禳灾之类的活动, 故称做符箓派。张陵被奉为张天师。
• 后其孙张鲁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继续弘扬其教。张鲁以汉中为根据地,实际掌握地方行 政权,使得五斗米道因此而兴旺发达,并逐渐传播到全 国,成为全国性的大教派。
三、对鬼魂的崇拜
(三)远古鬼神信仰
殷商时代,其经由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发展成 为信仰天神和天命,初步建立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宗 教系统。
而它的表现形式为主要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 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后来发展成为了儒教的祖 先崇拜,以宗庙祭祀为外部特征。
三、对鬼魂的崇拜

他们相信人世间的一切因果,都代表了天神的
三、对鬼魂的崇拜
从根本而言,祖先崇拜实际上就是一种“灵魂” 为崇拜对象的宗教信仰,在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中, 崇拜祖先之灵成为社会意识礼仪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 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 中外文化交流

12
二、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1.秦汉时期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1)《史记》等史籍中有关徐福东渡日 本的传说; (2)日本考古出土文物 对公元前二、三 世纪中国移民到日本这一重要历史事实的反映;
‚汉委奴国王‛金印、汉代铜镜、铜剑
13
2. 唐朝与日本文化的交流 (1)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学习唐朝
文化;
出使的经过:长安出发,过玉门关,经新疆 境内,越过葱岭,到达大月氏 结果—开辟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
36
2、丝绸之路的全盛
——唐朝
概况 西域及大食(唐朝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波斯、天竺等
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往来于途。其中, 擅长经商的粟特人尤为活跃,他们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 化的重要媒体。
东亚文化圈的特征
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 (1)在东亚文化圈居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 辐射力,吸取唐文化是其他东亚诸国的主流倾向。 (2)新罗、日本、越南等国对待中国文化也是有选择的,并且 通过消化,进而创新,最后实现本土化,并且反过来对中国文 化产生一定影响。 (3)中国不仅向外输出文化,而且也吸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部 分。
丝绸之路的作用 :
连接了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 陆路通道,对东西方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 起了重要作用。
42
唐都长安
城内外域人士众多
胡人俑
粟特人 居留长安的外国人 唐代长安文化兴盛,商业繁荣,吸引了不少外国来到长安。当 时在长安活动,甚至居留的外国人,最多达到4000多人,他们主 要来自于阗、疏勒、龟兹、昭武九姓、波斯、大食等西域诸国。长 安部分外国人,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已迁居中国,其他的或是东来经 商的西域商旅,或是东来传教的僧侣,或是到唐朝当人质的质子。 4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库
1、孔子承继并发展了“周礼”的思想。这种承继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孟子对孔子的“仁”学的思想作了哪些发展?
3、为什么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荀子早就心领神会了孔子所说“义”的精妙内涵,注意到“制”与“宜”的辩证有机统一,故特别强调之。荀子的学生韩非得其精神,发展为“()”的思想。
6、孔、孟、荀构建的社会政治思想系统的核心精神,也是其终极价值取向和理想是以“()”为基础,实现“()”,进而“()”。
7、南宋陆九渊把儒家思孟之学与佛教禅宗结合,其学派被称为“心学”,是因为()。
5、停滞说:“停滞”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看法。这种看法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稳定的结构,缺少否定与扬弃的环节,因而就缺少西方文化那样的辩证发展的历史精神。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是停滞不前的。持此观点的西方人士以黑格尔、佩雷菲特为代表,前者认为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后者则进一步认为,直到现代,这种局面都没有改变,“简直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都带有乾隆帝国时的全部遗传信息。”
8、总体说,理学是以()为核心的精致的哲理化儒学。
9、经学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门以()为研究内容和对象的学问。它始于孔子删定六经,战国时初具规模,两汉时大兴。唐为义疏之学,清为考据学和新今文经学。治经学者除对儒家经典阐发其思想外,还要诠释文字,考订名物典章制度,故又称训诂考据之学,或简称汉学。
10、《论语》中提出的被视为儒家道德节操最高境界的是()
8、宋明理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儒学的复兴,但究其实质,已无()的进取气象。
9、就统一形态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而论,包含儒道的先秦诸子各家都发挥了作用,但是,可以确认的是,()是一个基本的文化事实和文化机制。
10、文明是文化的可测量可表述的()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宗教剖析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宗教剖析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的不同派别有不同的修养方法: 丹鼎派、全真道认为通过内修、炼养,
便可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 而符箓派、正一道则认为符箓咒语、科
仪斋醮【jiào】 (也是一种修行)可以禳 灾求福、祛病延年。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 葛洪
一、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南北朝时,道教的最大发展是北魏寇谦之改革 “五斗米道”,创立“北天师道”。寇谦之对道 教的这一改革,使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一变而 成为官方宗教。 南朝刘宋时陆修静将灵宝、上清、三皇各派汇 归一流,后陶弘景加以发挥,史称“南天师道”。
• 陶弘景
一、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远古宗教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 在原始社会里,它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 拜、神灵崇拜等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类走向文明的 过机构等一整套宗教体系。
中国的宗教起源于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 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
中 国 古 代 宗 教
• 截止至2000年,世界总人口约为6 0.55亿,信仰宗教者约为51.37 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4.8%。其中 基督教徒(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有19.99亿人,伊斯兰教徒有1 1.88亿人,印度教徒有8.11亿人, 佛教徒有3.59亿人。以上4种传统宗 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宗教徒人数的88% 以上。
符箓是道教中的一种法术,亦称“符字”、“墨箓”、“丹书”。道 教声称,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 驱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
唐宋之后道教的另一派系是“全真道”。“全真道” 反对 符箓,排斥咒术,而倡儒释道三教合一,注重“识心见性” 的内修真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断念佛才能成功。
三、佛教的主要崇奉对象
最高崇奉对象
佛:释加牟尼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 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他的生活时代,约与我国春秋时 代的孔子同时。
阿弥陀佛(无量寿佛):
能接引死者灵魂生往西
方极乐世界的佛。
弥勒佛:佛教信仰中,弥勒是将要继承 释加牟尼佛位,象征着未来和光明的佛。
3、中国化佛教宗派出现
佛教主要宗派:三论宗 天台宗 唯识宗 华严宗 律宗 密宗 禅宗 净土宗
(四)宋元以后佛教呈日趋衰落之势
虽然佛教仍是各宗分立,分头活动,寺、
僧数量还有所增加,但就其势力和影响来说,
是无法与隋唐时期相比了。
佛教传入中国经历了: 介绍时期──汉朝至东晋 融合时期──南北朝 创造时期──隋唐(唐朝鼎盛) 儒化时期──宋至清
道教经书的总集是《道藏》。 该书内容十分庞杂,除道教经书 外,还涉及一些有关医学、化学、 生物、体育、保健以及天文、地
理等其他方面的内容。
三、道教尊奉的神
(一)尊神 三清: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灵宝天尊、 太清境道德天尊
• 四御:玉皇大帝、紫微北极大帝、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后土皇地坻(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
基督教:(包括新教、
天主教、东正教)其教 徒在世界宗教徒中数量 最多,其中三分之二分 布在欧美。
第一节 宗教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原始宗教观念的萌芽,大约产
生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一、‚万物有灵‛观念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导致其对 ‚物‛的神灵化。认为‚人死为鬼, 树木有精;顽石能思,鸟兽会语;无 物不神,无鬼不灵‛。
如:
佛教的“五戒” 与儒家的“五常”具有相通点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 妄语、不饮酒。 不杀生配仁、不偷盗配义,不邪淫配礼, 不妄语 配信,不饮酒配智。
五戒和五常的区别
五戒体现的是出世的宗教伦理。 五常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世俗伦理。 两者有很大的差别。
(二)艺术方面

佛经的翻译及流传
(五)民俗方面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成道日, 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鬼节), 超度、放生、赶庙会 、素食、烧香拜 佛等活动和规戒,成为民间习俗。
本章结语:
从文化的层面认识、了解宗教,并
不意味着让我们去崇信它。宗教是客 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并具有独特 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因 素,限制其消极因素,对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观世音菩萨:在佛教 信仰中是大慈大悲、 以解救众生的现世苦 难为主要职责的。
女性观世音宋代以后 特别流行。
文殊菩萨 意为妙德、吉祥 以 智慧知名 ,乘狮子侍 释迦牟尼的左方。
普贤菩萨 代表无边的行愿, 乘白象侍释迦牟尼 右方。
地藏菩萨
代表无尽的孝道。 在释迦牟尼入灭后与弥
勒还未降生前这段时间
最终演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影响最大的佛学宗派
在所有的佛教宗派中,禅宗与净土 宗是最具有中国特点的两派。 被称为“中国化”的佛教。
禅宗 六世祖慧能 唐代高僧 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 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图腾是以某个自然物作为本 氏族或部落的标志。
( 三)生殖崇拜
原始人生活环境残酷,人口的增加决定 氏族和部落的兴衰,因而对生命的繁衍现象 及能力向往、崇拜。
(四)祖先崇拜
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崇拜。 祖先崇拜是鬼神崇拜的发展和生殖 崇拜的继续。
(五)天神崇拜
“帝”就是我国奴隶制国家
创造的一个居住在天上的最高神。
方面又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习俗
等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哲学方面
佛教哲学是佛教人生观和世界观
的理论体系,凝集着佛教学者的最高智 慧,体现了佛教的最高理论思维。

佛学对魏晋玄学先是借为传播媒介, 佛学在隋唐时期成为社会势力极大的
思想潮流。
后是融合,再后是取代。


佛学促成了宋明理学的完成。
(二)魏晋六朝时期是道教的勃兴时期
此期道教从民间宗教发展为官方宗教。 革除了某些弊端,制定了许多新的教义,确 立了道教神仙的理论体系。 著名的道教徒有
葛洪、陶弘景、陆修静、寇谦之。
(三)隋唐到明中叶,道教进入兴盛期
道教教义、仪式日益完备,形成庞杂 的经典体系,在组织上存在全国性的管理 体制和道官系统。
吸调息相配合,把体操、按摩与气功结合 起来运动。
3、与天文历算
道教徒们要知天文,晓地 理,达阴阳,穷卦象,所以 与天文、气象、四时岁差的 变化也发生了密切关系。
如占星术即是以天象
变化预测和解释世界 变化。
(三)道教与文学艺术
1、道教神仙思想直接影响了游仙诗
的产生。
2、道教促使文学上形成了‚步虚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以神 仙信仰为核心。
其他宗教都在研究人死后如何升天的 问题
佛教讲修成 正果
基督教讲 死后 升入天堂
伊斯兰教 则认为信徒 死后回到 真主那儿
一致构造的是一个人死以后的世界

道教是重视现实,珍 视生命,重人贵生的 宗教。

道教具有强烈热爱自然的倾向。
道家福地三清山
在我国创造了变文、俗讲等新文体;
促进了评话、评书、戏曲、小说等通俗 文学的产生。
◈对古代文学艺术从内容到思想观念都产生
了重要影响。
如:魏晋玄言诗、山水诗;唐诗宋词等。
将禅意引入文学,对古代文学艺 术的审美境界、审美情趣以及创作 方法有很深的影响渗透。 如:顿悟、妙语说

对绘画、雕塑、音
乐也产生了影响。
十五上元天官圣诞,即上元节(民间多称‚元
宵节‛)。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
印度。 ‚佛‛ 的意义是‘智慧’,‘觉悟’。 ‚佛教‛就是佛所说的言教。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一)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是伴随来自印度、中亚一带的商人、使者
和移民,先传到今新疆地区,然后传到中国 内地的。 这一时期,佛教只在上层人士中传播。
(四大,具体指的是地、水、火、风。)
佛 教 的 基 本 教 义
苦谛:人生的本质是痛苦 集谛:形成痛苦的原因—贪嗔痴 灭谛:消灭痛苦—— 涅槃 道谛:消灭痛苦的方法—八正道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 正命、正精进、 正念、正定
五、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传入我国后,在与中国文化的冲突、
融和的过程中,一方面被中国化,另一
(四)道教与民俗(民间信仰)
道教的许多宗教活动随着时间 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民间风俗, 代代相传。
如:春节习俗
廿三夜送灶神;廿四扫除;廿五迎鸾接驾;
三十换门神,夜半迎诸神;
大年初一接神,放爆节;初二祭财神;
初五接财神(迎五路财神);初八拜顺星(本命星
宿神);初九玉皇圣诞;
十三祭刘猛将军(虫王爷);十四迎紫姑;
♦ 隋唐时期道教与皇权结合,成为皇
族宗教。道、儒、释形成鼎足并立的 局面。确立了老子教祖的地位。
♦宋代皇室也尊崇道教,宋真宗称其
祖赵玄朗为道教尊神,加封老子为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
♦元代统治者也支持道教,当时影 响最大的是正一道和全真道。
(四)明清时代道教声势日渐衰落 主要原因是失去了统治者的狂热宠信和 大力扶持其他还有历史原因以及道教自身 的原因。
朱 雀 ( 南 方 )
(二)俗神
指流传于民间而为道教所信奉的神祉。 主要有:
• 雷公、风伯、门神、灶君、财神、土地、 城隍、药王、瘟神、蚕神等。
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道教神形象
财神
门神
灶君
土 地 神
城 隍
附:道教信行的道术
◈ 占卜、符录;
◈ 外丹和内丹; ◈ 内观、守静、存思、 ◈ 服气、行气、胎息; ◈ 辟谷、服饵; ◈ 此外还有沐浴、按摩、武功、望气、观星、
‚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
明代楚王府炼丹
2、与古代中医药学
道教重生,很早就致力于祛病延年,发展 医药学。
孙思邈医典

炼丹家大都又是医药学家,他们把化学药物应
用于医疗中,促进了医药学的发展。
葛洪
孙思邈
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还研究养生术
☺ 比如其中的服食,就是选择一些草木药
物来吃,象滋养强身的、安神养心的。
☺ 再如导引行气,实际上是使肢体运动与呼
二、灵魂不灭与鬼神观念
原始人认为人的‚形‛灭了之后, 其灵魂还在另一世界过着与生前大致一 样的生活。
三、对至上神---帝、天的崇拜
原始宗教从殷商奴隶社会起演化成 ‚人为的宗教‛,出现了统一的全能的 至上神。
四、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
(一)自然崇拜
以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为基础而形成的 多神崇拜。
(二)图腾崇拜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
一、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其渊源大体有四个方面: 1、古代的原始宗教与巫术 2、神仙思想与方术 3、谶讳学 4、黄老思想
八卦太极图
(一)道教正式形成于东汉
形成的标志是由民间秘密组织的产生和原始经文 的形成。 当时有两支: 一支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 一支是于吉等人创立的“太平道”。
◈ 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更大发展。 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历代皇帝都 崇佛; 北朝除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反佛外,其
余诸帝都崇佛。
(三)隋唐时期是 中国佛教的成熟和鼎盛阶段
其标志主要有三个:
1、寺院林立:隋代共有
佛寺四五千所,唐代共有 佛寺四万多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