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宗教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

3、缘起和性空的两种境界的区别
如果在缘起的层面,由于一切现象都是因缘
而起,所以我们应该随缘,该提起时就提起, 该放下时就放下,即所谓“一切随缘”、 “缘来则聚,缘尽则散” 、但如果我们由缘 起意识到性空,我们就会认识到一切都是假 象,都是空,从而不再执著于现象中的一切, 既看破红尘。这样人就可以因果链条中解脱 出来,才能彻底摆脱因果轮回,从而彻底从 苦中解脱,达到涅磐的境界
生死轮回,最后达到一种最高的精神境
界——“涅槃”作为宗教追求。
(四大,具体指的是地、水、火、风。)
1、四谛说
2、八正道
3、缘起论
4、十二因缘 5、三法印
1、四谛说
释迦牟尼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 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教教义的 基本内容简单地说起来,可以用四个字 概括,即“苦集灭道”。就是说世间的 苦(苦谛)和苦的原因(集谛),说苦 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佛教的经典非常繁多,其实不超过这四 圣谛。
中——变动不居——世界是假象、空 马克思主义:世界是客观实在的——一切事 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中——变化发展
2、性空论 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生)都是因缘 (条件)和合而成的,一旦这些条件变化或 不存在,该事物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一 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无自 性,都是空幻的。既然如此,人们对一切事 物(包括自身),就不应该刻意追求,苦苦 执着。既然对一切都无所追求执着,就一切 烦恼皆无。
总 结
苦是人生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部分,所以人生有 苦这是很正确的,但是佛教的问题在于由此就认为 人生只有苦,本质就是苦,而没有快乐,这就是片 面化了。所以对待苦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态度,人对 生命的态度,在快乐面前基本是相似的,但在痛苦 面前,千差万别。有些人消沉逃避,有些人坦然面 对,有些人无动于衷,有些人苦中求乐…… 我并不主张每一个人都用相同的态度与方法去面对 人生的痛苦,每个人的先天所赋和后天所习都是有 区别的,但至少应该对自身的生命价值有一种基本 的肯定,对生命与生活有一种较为积极的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影响广泛存在于音乐、绘画、 雕塑、建筑等方面,尤其对 寺塔艺术和佛窟艺术影响。 云冈、龙门、敦煌三大石窟 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成 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艺术 宝藏。
对中国民风习俗的影响
因果报应、轮回转生、 修行成佛等一套说教。 这些说教对人们的心理 造成巨大冲击,并逐渐 形成庙神膜拜和超度亡 灵的信仰民俗。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求法的 佛教
第一节
求仙的 道教
第二节
三教合流
第三节
2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玄奘(zhidao602年-664年),是唐朝 著名的“三藏法师”(对精通佛教圣 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 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9
大乘佛教
乘是车子、运载的意思,大乘即大车子,小乘即小 车子。它们的喻义是搭乘佛法,离开苦难的此岸,到达 快乐的彼岸。之所以称为小乘,是因为小乘的小车子只 是用来运载自己(度自己)的,而大乘的车子不但运载 自己(度自己),而且还用来运载他人(度他人)。小 乘倾向自觉,只求自己觉悟而脱离生死,并无济度众生 的意思;大乘则在自觉之外还要觉他,要救度一切众生 而同登彼岸。大乘佛教认为,修行的过程必须是一方面 通过思辨、禅修获取无上的智慧;另一方面以利乐众生 的慈悲心,做种种助人、度人的善行。
31
道教方术,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其中的命、相、卜,显然属于唯心主义和迷信范畴, 但尽管如此,其中一些方法在心理学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而如“山术”中的食疗、筑基、拳法等,“医术”中的方剂、针灸、等,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宗教往往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又常常影响宗教的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文学等角度,简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宗教的融合已经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宗教信仰。

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法家的法治思想都对古代的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先秦时期的黄帝、尧舜、禹等传说人物往往被民间神话所神圣化,成为古代宗教中的神明。

这些神话传说的内容往往融合了民间信仰、伦理道德和政治权力,体现了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之间的紧密联系。

进入秦汉时期,随着秦始皇的统一天下和汉朝的兴盛,儒家成为了当时的国学,儒家经典被列为国教,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基础。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对中国宗教的影响尤为显著。

儒家以仁爱之道为核心,提倡克己奉公、尊老爱幼、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观念,这种伦理观念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对当时宗教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礼乐教化,注重道德修养,对宗教的规范和教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特别是对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倡导放下世俗欲望,追求解脱超生,提倡舍己救人、慈悲善良等思想,与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相辅相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宋元明清四大时期,在中国宗教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宋代儒学的兴盛,儒家思想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儒家经典被重新编纂、整理,注重经义研究和经世致用,对当时宗教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元明清时期,道教、佛教、儒家等各宗教在中国社会中大体形成了各自独立的体系,相互交融、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宗教体系。

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第四课古代宗教(实用模板)

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第四课古代宗教(实用模板)

古代宗教模块一原始宗教说到宗教,有人会认为是封建迷信,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偏颇的思想意识。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古代宗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深深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全方面和全过程,甚至很多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早在尚无成文历史的远古时期,已经出现人类最早的宗教,而且在很长一段的原始社会发展时期,仍存在着以反映人和自然矛盾为主要内容的初期状态的宗教,被称为原始宗教,多表现为对植物、动物、天体等自然的崇拜,以及对生殖、图腾和祖先的崇拜等。

这些表现了早期的人类对外界及自身的意识,具有自发性、地域性、氏族性、象征性等特点。

项目一 自然崇拜天体崇拜自然力崇拜自然环境崇拜 动植物崇拜主要指对日、月、星等天体的崇拜。

(“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主要指对风、雨、雷、电等自然天象的崇拜。

(“雷公”“电母”“风婆婆”) 主要指对山川湖海等的崇拜。

(“雷公”“电母”“风婆婆”)崇拜的种类很多,小至昆虫、龟蛇,大至虎豹熊罴,有野兽,也有牲畜。

植物崇拜也有很多种类,最常见的一种是对农作物的崇拜,其次是祭树神,均是祈求丰收、平安等。

项目二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指把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物种看作与自己的民族有某种特殊关系,是本民族的象征和保护者。

图腾崇拜体现在原始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旗帜、舞蹈、服饰、文身、祭祀仪式及各类器物的装饰等。

项目一先秦诸子图腾崇拜发展的三个阶段010203对动植物直接认同、崇拜,建立幻想中的血亲关系。

构建半人半兽或人兽结合的图腾形象部分重要图腾随着氏族、部落的扩大、融合而被不断地综合化、艺术化。

项目二 史学的发展从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中发展而来的龙凤崇拜逐渐形成一种龙凤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项目三祖先崇拜早期祖先崇拜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先祖丰功伟绩的赞颂;二是对先祖美德的赞美,即崇拜的是祖先的崇高人格和丰功伟绩,从中发展出圣贤崇拜,成为人文主义的文化理想,起到了增强氏族成员的认同感,强化氏族团结的作用,有利于氏族的发展和壮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宗教与信仰一直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又是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1. 儒教——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教强调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通过“仁爱”、“孝道”、“礼仪”等核心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儒教的信仰源自于尊崇先祖和思考人类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这种信仰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 佛教——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国发展得非常广泛,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佛教强调修行,通过正念和禅修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苦、集、灭、道”,即人们必须面对人生的苦难,了解苦难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过八正道来达到解脱的道路。

佛教的信徒追求解脱和慈悲,并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等戒律。

3. 道教——追寻自然与长生道教是中国特有的宗教与哲学,强调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们应该与自然亲近并融合于其中。

道教的信仰源自于“道”的概念,即大道至简、无为而治。

信徒通过修炼内丹、炼气养生和修习道德行为追求超凡入圣的境界。

道教也倡导个人修养、自我反省和内心的宁静,以达到心灵的超脱和自由。

4. 神话与民间信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和民间信仰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神话包括对山川河流的崇拜、对花草植物的尊重,以及对历史人物和神明的敬仰。

人们通过祭祀和礼仪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并寻求神明的庇佑和保护。

此外,中国民间信仰也与传统医学、占卜和风水等实践密切相关,它们为中国人带来希望、信心和安慰。

综上所述,宗教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教、佛教、道教以及神话和民间信仰等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伦理。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瑰丽繁盛,其中宗教与信仰观念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与信仰不仅仅是信仰体系和仪式活动的集合,更是人们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

本文将深入探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

一、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具有重要地位。

尽管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多神教的国家,但道教、佛教和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之一。

道教注重个人修身养性、追求长寿和神祇信仰;佛教强调解脱和修行,通过修行实现涅槃;儒教则侧重于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这三个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共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相互影响。

二、信仰观念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表达宗教与信仰观念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达。

其中,传统祭祀是最为直接和常见的体现方式。

古代中国人民相信家族祖先和自然界的神灵能为他们带来好运和保护,所以进行祭祀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其它形式的信仰观念,如拜神、参拜庙宇等也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广泛存在。

三、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社会关系在传统中国文化背景下,宗教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宗教具有整合社会、凝聚人心的功能,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佛教寺庙和道教观寺曾经在中国社会起到教育和扶贫的重要作用,儒家仁爱思想也推动了社会伦理的发展。

宗教的存在不仅是正式信仰的标志,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信仰手段和精神支持。

四、传统中国文化中宗教与艺术的结合宗教与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合紧密,相互影响。

传统宗教艺术形式的诞生和发展扩大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力,同时宗教题材的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作品也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宗教的内涵。

例如,佛教艺术的壁画和青铜佛像深受人们喜爱,道教书画作品和道教音乐也赋予了宗教文化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现代社会对传统中国文化中宗教与信仰观念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ppt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ppt
《黄帝内经》的〈灵枢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 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素问篇〉说: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意思是经络为人体中运行 血液、生气、营养等成分,沟通脏腑、器官的系统。如果 身体出现问题、疾病,就从治疗经络下手,中国的针灸、 药物治疗都由此对症下药,像针灸下针之处的穴道,就都 分布在经络线上。
在古代西方,也曾有过类似中国古代的这种认识,但在发展过 程中却逐渐异化。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自然科学便在广泛搜 集材料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通过实验、分析、比 较、归纳,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过程分解为单个部分,把具体问 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研究。这种认 识论在几个世纪以来促进了科学(尤其是分门别类的学科)的发展, 人类因此也得益甚多。但同时,这种研究方式也具有孤立、片面、 静止观察事物的弊端。尽管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这种机械 论已渐为有机论所取代,但西方医学中机械的孤立的人体观和生命 观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3、对人与环境间关系的探索
在中国古代,大自然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人类与自然 界就是水乳交融的统一体,人和自然环境之间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 限。人类,就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网 络,相互贯通,彼此渗透,机体的每一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整 体的面貌。这种观念,不仅表现为总体上人与天地一气相通、阴阳 相应、四时同变、五行周流的统一感应关系,而且表现于人对具体 环境和自然物的情感交融。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综合观,首先表现 在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用构成万物的“气”把生 命活动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医在强调人体自身整体性的 同时,还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
如果不拘泥于西方的宗教概念,儒教肯定是一种宗教,只不过是一种与西方 宗教不同的独特的中国宗教。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宗教信仰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宗教信仰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宗教信仰中国文化传统自古以来就深深根植于宗教信仰,在古代的时候,有五方神祇、儒家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不同的宗教信仰流传于中国大地上。

其中,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被认为是对中国文化传统影响最为深远的两种宗教信仰。

这篇文章将会总体探讨一下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宗教信仰。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一种思想,它的影响遍布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在孔子之后,出现了一系列儒家经典著作,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爱”、“礼法”、“孝悌”、“忠信”等为基石的人伦思想,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讲究了如何做一个好的人和怎样处世。

儒家思想的流传,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可追溯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起始阶段。

二、佛家思想佛家思想源于印度,但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达到了顶峰。

佛家思想的中心是“涅槃”,强调了实现自我超越和在个人生命中寻求真理的过程。

佛家思想的传播也带来了很多寺庙、塔和佛教经典,佛家思想的影响因而传到了社会各个方面。

佛家思想是一种人文思想,它将人置于一个更为人性化的位置上,在某种意义上,它就是中国人道主义思想的代表之一。

但是,尽管两者在基本上属于宗教信仰方面,但是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有很大的区别。

儒家倡导“仁爱”、“礼法”等社会伦理,把家庭、社会作为整体来看待;佛家则更强调个人的修炼和心灵层面上的内心修行,重视对救度众生的慈悲心。

这些不同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很多方面,为中国的文化宝藏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三、其他宗教信仰中国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在历史的进程中,还出现了很多种宗教信仰思想,如道家思想、民间信仰等。

在道家思想中,以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为准,强调了修炼精神和追求仙境的方向,在某些时期,它是中国社会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信仰方式。

民间信仰则包括一些比较底层的信仰、神话、迷信等,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它们都极为普遍,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
中医在临床治疗时,针对病人头痛,医生会从手指扎针,让西医大 惑不解;有时中医诊断病人「肝火旺」,西医去测量他的肝脏指数, 却毫无异象,也让他们产生质疑。中、西医学交流的障碍,绝不只是 中英文之间的差异而已,而是整个理论系统南辕北辙。这两套系统沟 通起来,如何找到对话的焦点? 针灸是最早、也最受国际重视的中国医疗技术。英国剑桥大学教 授李约瑟探讨中国科学史的巨作《中国之科技与文明》中,有探讨针 灸的专书,里面提到早在一九○一年就有法国人在中国学习针灸,三 十年后回国推展,使针灸技术因此传入欧洲。 最震撼西方世界的,是一九七二年美国总统尼克森访问大陆时, 随行一名记者突患急性盲肠炎,开刀手术后接受针灸止痛,效果奇佳, 让许多随行的外国医师叹为观止,针灸的名声因此传扬开来,不仅许 多医师那时开始学习针灸,有些国家如美国、德国、西班牙在其后的 二十几年内也陆续开设针灸科系或学院,世界卫生组织更将它列为重 点研究对象,像研习技术、翻译经典、制定国际标准穴道名词、召开 世界针灸学术大会等。
3、对人与环境间关系的探索
4、方法与手段
中医采用不割断子系统间的关联关系的方法来研究人体,较能正 确地反映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规律,它应用所有能应用的知识,即多 学科知识来研究人体。 分析法、归纳法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西医学把人体分 割为小系统,割断子系统的联系来处理问题,也就是把整体分为部 分,把部分再加起来作为整体 。 中医综合各学科知识,综合各种治疗手段等。如《内经》是集许 多医家的成果。西医重视多学科发展。如西医与其他科学相结合, 产生了医学物理学、医学化学、医学信息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 理学等。 中医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思想。中医的定量是以模糊数学方法为 手段。如脉有浮、沉、迟、数、虚、实数十种,舌苔有薄白苔、厚 腻苔、薄干苔等。西医注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各个层次上分析, 又在各个层次上综合。

两种医学的差异
1、哲学方法论与思维科学 中医学是以《易经》、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朴素系 统论和唯物辩证法为其哲学基础的,西医学则是以还原论 为指导思想。不同的哲学思想对应着不同的方法,用不同 的方法认识解释客观世界又会产生不同的基础理论。
《易经》是讨论事物生成本源的,阴阳学说是论述事物属性的,五行 学说则是分析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相互作用构成的具有确定性能的整体。系统论 认为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才是系统呈现整体性的根源。还原论的基 本含义就是整体可以分割为多个部分,所有部分之总和等于整体。
在中国古代,大自然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人类与自然 界就是水乳交融的统一体,人和自然环境之间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 限。人类,就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网 络,相互贯通,彼此渗透,机体的每一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整 体的面貌。这种观念,不仅表现为总体上人与天地一气相通、阴阳 相应、四时同变、五行周流的统一感应关系,而且表现于人对具体 环境和自然物的情感交融。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综合观,首先表现 在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用构成万物的“气”把生 命活动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医在强调人体自身整体性的 同时,还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 在古代西方,也曾有过类似中国古代的这种认识,但在发展过 程中却逐渐异化。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自然科学便在广泛搜 集材料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通过实验、分析、比 较、归纳,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过程分解为单个部分,把具体问 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研究。这种认 识论在几个世纪以来促进了科学(尤其是分门别类的学科)的发展, 人类因此也得益甚多。但同时,这种研究方式也具有孤立、片面、 静止观察事物的弊端。尽管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这种机械 论已渐为有机论所取代,但西方医学中机械的孤立的人体观和生命 观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问题是,中国医学的理论概念比较抽象,常让惯于从具 体的生理解剖学习现代医学的人难以理解,尤其以“经络 系统” 。 经络到底是什么?在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 开宗明义指出,人体的最基本系统是经络,经脉是人体内 的纵行的管道,包括十二正经、十二经别等四组,加上横 行的十五络脉及联络经络的奇经八脉共有六组。 《黄帝内经》的〈灵枢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 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素问篇〉说: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意思是经络为人体中运行 血液、生气、营养等成分,沟通脏腑、器官的系统。如果 身体出现问题、疾病,就从治疗经络下手,中国的针灸、 药物治疗都由此对症下药,像针灸下针之处的穴道,就都 分布在经络线上。
2、对生命的理解
中医对生命的理解,源于古代的自然观。在中国哲学那里,人 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大自然的延伸与精华。人之所以能与宇宙相 交感,其基础就在于人是宇宙的精微,“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人体小宇宙作为天地大宇宙的精确副本,使得人对大宇宙的知识有 了体察的可能。天人合一。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 组织器官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共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保证人 的生命活动。曲黎敏指出,中医始终把病人当作一个与环境、宇宙 相关的整体,将人的生命与健康当作其理论的中心与目的。医学的 对象不应是“病”,而是“人”。因为病证永远不会仅仅是局部的, 它会消蚀人的精神,继而将人的生命整个拖向深渊。防病的最终目 的是使人“阴平阳秘”,由矛盾状态回复到和谐的状态。医生关心 的,永远应当是病床上有生命的人,而不是可分解的肉体的“物 质”。因此,中医在诊断中,总强调人与人血脉相通的感觉,强调 生命对生命的直接探索。 。
西医学方法论的思维形式是抽象思维,而中医学方法论的思维形 式首先是具象思维的基础上再形成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所凭借的映象 资料是概念,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思维活动。而具象思维的映象资料是 物象,是感官对于事物的具体感知,直接加工具体感知觉的思维活动。 抽象思维因其完全抽象化、概念化而属于高度理性的思维形式。而具 象思维是一种未向理性阶段过渡的感性思维。 在思辨逻辑方面,中西医学方法论也截然不同。中医学方法论的 思辨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注重辩证逻辑,其根本特征是具体同一性, 它反映事物包含的多种类、多层次的质的规定性的统一,一可分二, 二中含一,相互包容。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则体现了辩证逻辑 的基本原则。西医学方法论的思辨则遵循形式逻辑,其根本特征是抽 象同一性,它是事物单一的质的规定性在思维中的反映,一就是一、 二就是二,不容混淆。现代科研中严格的定性定量和数学运算化的推 理,正是形式逻辑的完美体现。 在认知方式方面,中医学方法论利用所有的感觉搜集感性认识资 料,这就为认识事物包含的多种类、多层次的质的规定性创造了有利 条件。它的认识过程重在收集、整理主观经验,辩证逻辑能够整理主 观经验,扩展思维空间,丰富主观认识;西医学方法论的感性认识资 料只来源于视觉,与认识事物的单一本质直接相关。它的认识过程重 在收集、整理客观经验,要求的是开拓客观视野的认识工具,故形式 逻辑是其恰当的思维逻辑。

两种医学的比翼齐飞与殊途同归规
医学也是一种文化,两种文化在交流时的冲突在所难 免,而宽容和理解则是最好的发展之道。中西医学地理思 想各有自己的优越之处,即使批判对方,也应该通过深入 的研究和分析来证明。中医有这样的胸襟,西医也该有这 样的肚量。即使在医学理论框架上不能互相接受,但在具 体的技术和疗法上还是可以拿来为我所用的。让大量的医 学实践来决定彼此的消长既是可能的,又是明智的。殊途 而同归,中西医学地理思想所努力的目标永远是共同的, 那就是让人与环境永远处于协调和谐之中。
北宋医学家王惟一 及所铸针灸铜人
现代人对经络系统的解说,也多从实际的生理结构和 组织著手,像血液循环(血)及呼吸循环(气),也有一 些学者另辟蹊径,从物理学的角度切入,找到不少支持的 证据,拉近了东西医学的距离,找到对话的焦点。 穴诊仪:基本上都是利用微量的直流电,在穴位上诱导 出代表体内器官所感应出的电机能的量与值,并依此作为 筛检诊断之用,因此这类仪器可简称为穴诊仪。 穴诊仪的发明,除了可以用科学仪器印证中国的经络系 统理论及针灸穴道的存在外,最重要的是,用此仪器进行 相关的人体试验与研究时,发现它可以印证传统中医的 「把脉」诊断法也绝非空穴来风,的确有其客观的依据。 许多练气功的人常提到,觉得有“气”在体内游走,有 一股热气会在全身经脉流畅。他们所形容的游走行径,就 是中医系统的经络。 经络具有比较优良的导电度。
第九讲
中 国 的 宗教
你信宗教吗? 宗教决不等同封建迷信。
上篇
中国宗教发展史
一.不是宗教的宗教——儒学(儒教) 二.土生土长的道教 三.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不是宗教的宗教——儒学(儒教)
1. 儒学(儒教)的发展与演变 2.“礼”的特征 3.“仁”的结构
儒家、儒学与儒教
儒家是一个学派,存在于儒家义理价值未上升为“王官学”(国家主导意识 形态)的时代,即存在于儒家义理价值未形成国家“礼制”“文制”以安顿人心、 社会与政治的时代。儒家一词的对应者是其它学术流派,如汉以前儒家的对应者 是法家、墨家、道家等中国的学术流派,1911年后儒家的对应者是自由主义、民 主主义、社会主义等西方的学术流派。儒学则是儒家的学理系统,其价值渊源则 是儒经。 儒教不是一个学派,而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自性的自足的文明体,存在于儒 家义理价值上升为“王官学”(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时代,即存在于儒家义理 价值形成国家“礼制”“文制”以安顿人心、社会与政治的时代。儒教一词的对 应者是其它的文明体,如“三代”时的“蛮夷”,隋唐时代的佛教、景教,现在 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它宗教。儒学是儒教的教义系统,其价值渊源则是儒经。 儒学与儒教的关系相当于基督教神学与基督教的关系,儒学只是儒教的一个具体 内容。“儒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盛世之词,是中国古圣人之道占据中国文化权 力中心时的称号。儒教的历史长于儒家,夏、商、周“三代”即有儒教。此外, “圣王合一”、“政教合一”、“道统政统合一”是儒教的本质特征,也是儒教 的追求目标。春秋、战国、秦汉之际儒教退出中国文化权力中心边缘化为儒家,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又回到中国文化权力中心的位置上升为儒教,一直到 1911年儒教崩溃,儒教又退出中国文化权力中心的位置下降为儒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