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
它完全独特的文化思想体系下,由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法家思想和其他的宗教思想组成,并以古代诗经活春秋为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宗旨是从一个个零星的事物中,建立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秩序。
它强调礼仪、修身、学习、诚实、慎思、政治实践,以及尊重长辈、尊敬官僚权威和尊重权力等。
此外,儒家文化同样强调“仁义礼智”:仁义是最重要的概念,它强调服从社会的定型,在道德上发挥积极的作用;礼是指礼仪,它是建立在基本权利之上的自由与责任的表示;智是聪明,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来服务于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表现之一是风俗习惯,它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历史底蕴。
例如:礼仪(拜访、敬酒)、婚俗(婚礼、婚房布置)、家规(注重家庭教育、尊重长辈)、品行(恭敬客气、真诚坦率)、节日(春节、元宵节)、准则(以礼待人)等等。
至于文化活动,中国传统文化以诗词歌赋、民乐、舞蹈、杂技、武术为主。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包括思想、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影响和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以下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强调礼义廉耻、忠孝孝道、仁爱和谦逊等观念。
儒家思想强调在家庭和社会中要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团结亲人,注重和谐相处、尊重传统、培养道德品质。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准则。
二、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源自老子、庄子等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强调追求自然、纯朴、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摒弃功利主义,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道家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处世态度。
三、佛家文化佛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思想强调菩萨心肠、慈悲为怀,提倡舍己救人、解脱生死的理念。
佛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慈悲心肠和向善之心。
四、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以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疾病,强调调节阴阳平衡、气血流畅的健康观念。
中医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传统节日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习俗。
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传统,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宇宙、生活的敬畏和热爱。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传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
愿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传统文化 中国风 / 动态PPT / 框架完整 / 精美大气 / 可编辑
目录
一、中国传统文化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一
中国传统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 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二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传统文化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 曲艺、国画、孝贤文化、慈善文化、中医文化等;
太极拳、咏春拳、武当、形意、少林
谢谢聆听 中国风 / 动态PPT / 框架完整 / 精美大气 / 可编辑
中国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聊斋志异》等。
中国的传统文化---- 民间剪纸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 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
中国的传统文化---- 诸子百家
阴阳家 道家 儒家 法家
纵横家
墨家 医家 兵家
中国的传统文化---- 琴棋书画
知 识
琴
笛子、二胡、古筝、萧 笛、鼓、古琴、琵琶。 十大名曲、
棋
中国象棋、中国围棋, 对弈、棋子、棋盘; 对弈、棋子、棋盘;
书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 文房四宝(毛笔、墨、 砚台、宣纸)、竖排线 装书;
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
亭阁牌坊、
园林寺院、
钟塔庙பைடு நூலகம்、
亭台楼阁、
中国的传统文化---- 衣冠服饰
衣冠服饰
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 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积淀的精髓,包括了广泛而丰富的艺术、哲学、伦理、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方面。
以下是对几个主要方面的简要介绍: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仁爱、孝道、忠诚、礼仪等价值观念,
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和《中庸》等被视为教育和行为准则。
2.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用毛笔描写汉字,表达情感和美感。
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等不同风格的书法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
3.国画:国画是以水墨为主要材料,以线条、色彩和构图表现事物形态的艺术形式。
山水
画、花鸟画和人物画是国画的三大流派,它们追求意境的抒发和内在的审美感受。
4.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形式,以它独特的旋律、节奏和乐器演奏方
式而闻名。
琵琶、古筝、二胡和笛子等乐器常用于演奏古典音乐作品。
5.昆曲和京剧:昆曲和京剧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形式。
昆曲以其缓慢的唱腔、优
美的舞姿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著称;京剧则以其高亢的唱腔、夸张的表演和华丽的戏服而吸引观众。
6.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八大菜系和各地的特色小吃。
它注重食物的色
香味形,并强调食物与季节、地域和人体健康的关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塑造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审美标准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历史上形成并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化体系,它包括了丰富的哲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儒家强调仁爱、礼仪、忠孝、中庸等道德观念,提倡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道家文化:道家思想注重“道”的观念,强调追求自然、无为而治,以达到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道教也是道家文化的一部分,注重修炼、长生不老的思想。
佛教文化: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佛教的理念强调超越尘世的苦恼,追求心灵的解脱。
中国的佛教文化融入了本土的儒、道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体系。
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学包括诗、词、曲、小说等多种体裁。
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传统绘画、书法也是中国文艺的瑰宝,强调意境表达和氛围感受。
礼仪文化:中国传统注重礼仪,包括尊卑有序、宴会礼仪、婚丧嫁娶等方面。
礼仪体现了尊重他人、注重家族、宗族观念的价值观。
文化传承:传统文化通过文化传统、家风、家教等方式代代相传。
这包括家族观念、尊老爱幼、传统医学、民间艺术等方面的传承。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国在科技和文明方面的独特贡献。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艺术表达和生活方式,为中国社会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从古至今沿用并演进的历史文化,以中华民族新旧文化融合为特征,其形态演变近几千年而非一日之功。
从祖先神话到儒家百家学说,从宋李元类诗文到清代书画,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丰富思想活动及自然社会环境下的艺术精神,至今仍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发源于两河流域文明和两汉文化,融合了儒家经典,道家养生理念,佛教禅宗修行的思想,乐家的节义道德,以及国家礼仪和社会礼俗活动,从此形成以聚拢群众,以正义励节,以仁德礼义治国家的道德理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从古至今,中国人民不断叠加新文化要素,既保留传统,又发展新文化,创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气息,也为世界一流的国际文化之林增添了一个灿烂的文化星火。
中国传统文化以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鲜明的中华传统风貌,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百年实践发展,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全面进入文明社会的步伐,为世界发展文明和谐提供了充分保障和依据。
中国文化特色介绍

中国文化特色介绍中国文化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和最为光辉的文化之一,包括艺术、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和伦理等各个方面。
中国文化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思想传承,也在现代社会中持续发展和创新。
一、中华美食中国自古就是美食之国,深受世界各地人的喜爱。
中国美食因各地的气候、水土、风俗习惯而形成了各种风味,如四川的辣味、广东的鲜味、福建的甜味、浙江的醋味等。
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互相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技艺和味道。
二、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古代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有着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中最为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书法、绘画内外联通、相辅相成,自古以来就占据了中华文明的重要位置。
书法与绘画的艺术性结合了许多领域的元素,包括音乐、诗歌、哲学、宗教和自然界的美丽景色。
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中的精妙绝伦的线条和笔触,彰显了视觉和触觉的吸引力。
三、中国武术中国武术包括太极拳、内家拳、剑术、刀术、枪法、棍法等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武术不仅是一项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体现。
武术强调的是修心养性、强身健体、和平和谐的理念,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
四、中国节日文化中国节日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有的风俗和习惯,如春节的年夜饭、红包、放烟火,端午节的赛龙舟、粽子、挂艾草等。
中国节日文化向世界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五、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医学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是全球唯一完整的中草药体系。
在现代化的医学技术所无法解决的健康问题中,中医学具有独特的优势与贡献。
同时,它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六、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全球茶文化的中心之一。
中国茶叶的品种和种植历史非常悠久,世界上各种茶叶品种中,有着中国乌龙茶、龙井茶、普洱茶、铁观音等各种具有独特风味和品质的茶品。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儒家学说
先秦原始儒学 孟子的仁政说
仁政说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进一步研究怎样建设一个理想社会,他 认为一个理想社会就是一个仁政的社会。 孟子的“仁政”学说,在经济关系方面主张“制民之产”,反对统治 阶级横征暴敛;在政治方面则是一种道德政治的理想,也叫做“王 道”,与之相对立的暴力政治则被称为“霸道”。他倡导“以德服人” 的王道,力劝诸侯“以德王天下”,着眼于争取民心。
儒家学说
宋明理学 朱熹与福建学派
南宋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福建学派以伦理观为核心,融儒、道、释 为一体,给儒学赋予了哲理性和思辨性,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精致, 形成以“理”为本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实现了对儒家的“有功于圣门, 又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 朱氏一生著述甚丰,并大多保存。主要有《四书集注》、《大学章 句》、《中庸或问》、《论语精义》、《孟子要义》等,合称《朱子 大全》。他的语录被黎清德编为《朱子语录》140卷。
儒家学说
先秦原始儒学 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初创
孟子的仁政说
荀子的隆礼重法
儒家学说
先秦原始儒学 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初创
孔子的“仁”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思想几乎包含了一 切优秀的道德品质。孝与德也包括在仁之中。在孔子 看来,仁是礼的精神支柱;就个人修养而言,恭、宽、 信、敏、惠等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从血缘关系上看, 孝悌(朱熹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孝 悌”也作“孝弟”)是为仁之本;从人我关系上看, 忠恕是为仁之道。“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主张按周 礼的等级制度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儒家学说
两汉儒学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对儒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在第三次应诏对汉武帝的策问中,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汉武帝所采纳。 董仲舒学说的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为旗号,以先王 之道为楷模,吸收阴阳五行说,借鉴韩非思想,极力宣扬君权神授, 论证儒家的纲常名教,为儒家的理论道德披上神秘外衣,建构了一个 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神学观念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一)2、海内外华人都称为炎黄子孙。
“炎”和“黄”是远古时代两个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相传他们联合统一了华夏,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炎黄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右图为黄帝像。
3、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上,以禹为代表的夏后族起过重大作用。
夏后族以华山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所以又获得了华夏族的称号。
今天,人们用“华夏”来代表中华民族。
“华夏子孙”也是海外华人感到自豪的光荣称号。
4、爱国、爱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
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乃至献身,是最宝贵的品格。
由此而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5、自强不息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主和自立,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使人们以积极、乐观、有为的态度对待人生,使勤劳刻苦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从而维系着民族独立,推动着民族进步。
6、中华民族崇尚道德,认为个人品德的好坏是国家政治好坏的关键。
因此人人都应恪守道德准则,以德才兼备为人生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
7、中国人历来重视实际,深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崇尚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
8、中华文化包含着宽容大度精神,主张各民族、各国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实现“协和万邦”。
9、《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百科全书。
它蕴涵的思想内容渗透在中国天文学、物理学、预测学、数学、医学、武术学等各个领域。
10、《周易》被国外看作是中国5000多年文化科学技术的源头活水,引起了西方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出现了世界性的“易学”。
1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产生了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出现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这就是“百家争鸣”。
它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
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等。
百家指各学派,如儒家、道家等等。
13、老子,名李耳,又称老聃,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后来被推崇为道家的始祖,道教的教主。
4、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最终根源。
他的学说记录在《老子》(即《道德经》)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P17、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
他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主张通过“坐忘”达到逍遥自得的境界,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观点。
著作有《庄子》。
右图为清任熊绘的《逍遥游》表现“庄生逍遥游”与“老子守元默”的情形。
18、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人。
他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仁政”学说,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
他的学说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著作有《孟子》。
19、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宣扬“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
该派把“道”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崇尚自然。
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所以又称“老庄之学”。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儒家思想。
20、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尊奉孔子学说、崇尚“礼乐仁义”的学派。
该派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提倡“忠恕”、“中庸”,宣扬“德治”、“仁政”。
孔子为该学派创始人。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思想达2000年。
21、中国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用阴阳来比附社会现象,引申为上下、君民、夫妻等关系。
22、“五行”是把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看作构成万物的元素,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后来人们根据阴阳五行理论进行某些实际观察和经验总结,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化学、历算、医学等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23、“八卦”也称“经卦”。
《周易》中的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每卦又象征多种事物。
《易经》六十四卦就是由八卦两两相重叠组成。
这些抽象符号组合的原理在中国古代曾有不少具体的运用。
24、《莱根谭》是明朝(公元1368——1644年)洪应明晚年所写的一部语录体的说理劝世的作品,是一本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应事的格言集。
该书精彩论说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深刻道理。
25、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从南宋开始被称为“四书”,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依据。
26、汉武帝时设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
四书五经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哲学思想,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27、修齐治平是儒家用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
儒家主张由近及远,由已及人,从“修身”做起,以“平天下”为理想,形成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
出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节日活动中的祭祖仪式和合家团圆之乐,带有祖先崇拜的痕迹,体现了中国节日中的伦理特色;同时,中国的节俗追求平安吉祥、驱病灭灾,不少节日活动避凶就吉,反映了与古人禁忌的某些关系。
</P28、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统一,是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和谐地共存共生的思想境界。
29、孝是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主要指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3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公元960——1127年)范仲淹(左图)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已、大公无私的高尚胸怀。
31、“慎独”是儒家用语,是指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符合道德标准。
宋明理学家把“慎独”作为重要修养方法之一。
32、道教是东汉(公元25——220年)时在中国民间兴起的一种宗教,它来源于战国时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崇奉黄帝和老子为教主。
33、儒教,也称“孔教”,是封建统治者把孔子神圣化,把孔子学说当成宗教,以维护自已的统治。
它和佛教、道教并称为中国三大宗教。
35、朱熹,南宋(公元1127——1279年)哲学家、教育家(右图),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和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他从事教育50多年,强调启发式的教育方法。
他的理学主张在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36、中国民族节日的产生与演变,跟远古农业生产、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
节日本身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节日活动中的祭祖仪式和合家团圆之乐,带有祖先崇拜的痕迹,体现了中国节日中的伦理特色;同时,中国的节俗追求平安及想、驱病灭灾,不少节日活动避凶就吉,反映了与古人禁忌的某些关系。
37、中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
春节的各种活动从前一天除夕开始,有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祭拜天地、祖宗、亲友间互相拜年等。
38、阴历正月十五放花灯,称为灯节,或称“元宵节”。
这一天,人们有观灯和吃元宵的习惯。
39、清明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同节气合一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常要扫墓祭祖,郊外踏青。
41、每年阴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又称“七夕”,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特有的爱情节或情人节。
</P42、中秋节在阴历八月十五,这个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
人们还把它叫做“团圆节”。
43、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合称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44、重阳节,即阴历九月初九。
古人以九为阳数的代表,二九相遇,故名“重阳节”。
重阳的风俗主要是登高、赏菊、饮酒,以避不祥。
在中国大陆重阳节已演变为敬老节。
45、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属于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就有1000多个。
节日多以歌舞、文体等娱乐活动为主,带有祭祀、纪念和祝颂的性质。
著名的少数民族节日有“泼水节”、“火把节”等。
46、泼水节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阿昌族等最大的节日。
每逢傣历新年,人们都互相泼洒洁净的水,表示除污秽,迎接吉祥幸福的新年。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三)三、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判断题答案为正确的题1.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
2.“扬州八怪”中影响较大的是郑燮,诗、文、词、曲都写得很好,书法也很有特色,但以画最为有名。
3.从层次角度区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文化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4.袁雪芬、严凤英、红线女、叶盛兰分别是越剧、黄梅戏、粤剧、京剧的著名演员。
5.《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石门颂》、《泰山刻石》行书、楷书、隶书、小篆的代表作。
6. 《洛神赋图卷》、《游春图卷》、《历代帝王图卷》、《听琴图轴》依次属于顾恺之、展子虔、阎立本、赵佶的作品。
7. 京杭大运河数段中最早开凿的是邗沟。
8. 中国历代宫殿在形制演变上基本上呈现出规模逐渐缩小,而建筑密度逐步增大的趋势。
9. 金瓶掣签是藏传佛教寻找转世灵童的一种方法,它仅适用于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的认定。
10. 儒家文化主要是政治、伦理道德文化。
如果说儒家文化是“入世”文化的话,那么道、佛文化则是“出世”文化。
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构成传统文化的主体。
11、中国的十二生肖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12、孩提:指2——3岁的儿童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等级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其中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14、古代主要节日有元日、上元、清明、端午等,元日是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上元是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清明是四月初,扫墓、祭祀。
15、八股文的写作步骤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6、汉字六书是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7、书法九势是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8、竹林七贤是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9、饮中八仙为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20、蜀之八仙为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21、扬州八怪是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22、北宋四大家是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23、唐宋古文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4、十三经是《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