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概述及儒家思想概论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以及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200字以上的的论文,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核心价值观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等方面展开论述。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体现在“仁者爱人”,即通过培养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的和谐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仁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代表了人之为人、心之为善的本性。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强调家庭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正当关系,特别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关系。
通过恪守这些关系中的道德要求,可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以学为本,以德为先”。
儒家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才能。
通过学习,个体可以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了解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实现自身的完善。
同时,儒家倡导君子之德和文治,即推崇高尚的品德和勤政的治理方式。
儒家主张通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的修养,使个体具备高尚的品格和能力,成为合格的君子。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道德准则和价值导向。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家族纽带,强调家庭的稳定和和睦,注重家族传统和家族责任。
这种家庭意识和家族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倡导“教育无远近,贵在持久”。
尊师重教的传统在中国社会中深入人心,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再次,儒家思想强调君臣关系和政治道德,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则,倡导君主首先要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
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帝王儒学和士人官职等的基本模式。
最后,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组织和公共道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儒家重视礼仪,主张恪守社会规范和仪式,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这种重视礼仪和社会关系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广泛传承,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交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历史上形成并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化体系,它包括了丰富的哲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儒家强调仁爱、礼仪、忠孝、中庸等道德观念,提倡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道家文化:道家思想注重“道”的观念,强调追求自然、无为而治,以达到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道教也是道家文化的一部分,注重修炼、长生不老的思想。
佛教文化: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佛教的理念强调超越尘世的苦恼,追求心灵的解脱。
中国的佛教文化融入了本土的儒、道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体系。
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学包括诗、词、曲、小说等多种体裁。
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传统绘画、书法也是中国文艺的瑰宝,强调意境表达和氛围感受。
礼仪文化:中国传统注重礼仪,包括尊卑有序、宴会礼仪、婚丧嫁娶等方面。
礼仪体现了尊重他人、注重家族、宗族观念的价值观。
文化传承:传统文化通过文化传统、家风、家教等方式代代相传。
这包括家族观念、尊老爱幼、传统医学、民间艺术等方面的传承。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国在科技和文明方面的独特贡献。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艺术表达和生活方式,为中国社会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述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其核心思想是“仁”,即以仁爱为主导的为人处世之道。
儒家思想还强调孝道、礼仪、忠诚等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和谐,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个体的自由。
它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影响深远,如“山水画”和古代诗歌中都有道家思想的体现。
3.佛教思想: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弘扬慈悲和智慧,强调追求解脱和超越世俗的境界。
佛教对静心、慈悲、忍耐等修行方式的倡导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道德规范有着深远的影响。
4.中国书法和绘画:中国书法和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中国书法强调墨与水的运用,结合书法家的个人风格,以独特的笔画展现意境。
绘画则注重意境和构图,以线条、墨迹和色彩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观念。
书画艺术通过表现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抽象概念,传达了中国人饱含哲理的审美情趣。
5.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古琴、古筝、笛子等乐器为主要表达工具,强调音乐的内涵和意境。
中国传统音乐追求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平静和均衡的情感体验,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6.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以汉服为代表,呈现出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汉服注重刚柔并济、得体雅致的美学原则,以华丽的绣花和细腻的面料为特点。
中国传统服饰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更是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象征。
7.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反映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庆祝新年和团圆。
中秋节则以感恩和团聚为主题,人们在这一天会赏月、品尝月饼。
这些节日不仅具有重要的 religious 含义,更是中国人民凝聚情感和传递文化的重要方式。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的元素贯穿着中华民族丰富而悠久的历史。
它们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哲学思想、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沉淀。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概述,探讨其核心价值观和特色。
一、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关系、家庭和谐、社会秩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被奉为经典,影响至今。
二、道家文化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道家文化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超脱,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人生及宇宙的独特理解。
三、佛家文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宗教之一,弘扬慈悲与普度众生的思想。
佛家文化倡导“舍己救人”、“布施”、“禅定”等修行方式,对于中国社会的精神建设和道德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四、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诗词、戏曲、绘画等形式,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的独特感悟。
唐诗宋词、京剧、山水画等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传承至今。
五、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统习俗的传承。
这些节日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六、礼仪习俗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与习俗,强调尊老爱幼、宾客有道、男女有别等,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
礼仪习俗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七、历史沉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沧桑,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名人如孔子、庄子、李白等留下了不朽的文化传世之作,为后人传颂。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赋予了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当务之急,唯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弘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愿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儒家思想概述

XX儒家思想概说xxxxxx 高级中学xx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典籍之多,研究者之众,是中国其它类别的传统文化无法比拟的。
儒家文化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而独领风骚,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因此,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了解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在古代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的理论形态,从来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的儒家文化。
大体说来,儒家文化主要经历了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学四个阶段,反映了儒家文化从发生、发展、鼎盛到转型的整个过程。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儒家文化作一简单剖析。
一、儒家学说的基本XX ---------- 仁(一)儒家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1、仁者爱人―――仁学的核心XX 认为“仁”具有两重含义:一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宗旨;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心修养。
这两方面构成了孔子仁学的主要内容。
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爱人”是“仁”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原则。
孔子的“爱人”并不局限于血缘宗族的亲近关系,其范围从“亲亲”扩展到“泛爱”,由家族走向社会,使家族伦理转变成社会伦理。
“仁者爱人”还包括“能恶人”的内容。
孔子并不主张无原则地爱一切人,而是倡导“爱人”的同时也要“恶人”。
他认为,只有具备仁德的仁人,才能够喜爱应该喜爱的人,厌恶那些可恶的人。
行仁德的人厌恶不仁德的人,是为了让不仁德的东西不加在自己身上。
孔子主张的以“仁”对待一切人的思想,奠定了我国伦理道德的基础。
2、XX ―――为XX孔子既讲“泛爱众”,又讲“笃于亲”,这说明孔子的“仁爱”是有先后、远近、厚薄、亲疏的有差别的爱,而不是平等之爱。
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亲之爱是人类情感中最深厚的根源,离开了亲亲之爱、家族之爱,爱人的情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爱人之情本身就是爱亲之情的扩充和放大。
传统文化概述及儒家思想概论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1、 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
桂林华夏之光壁画
历史朝代歌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
(《论语·季氏》)
孔子认为不学习,人身上应当具备的仁、智、 信、直、勇、刚等品质就会被吞没。因此他一生学 而不倦,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不学则殆。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 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反对学而不 思,提倡九思。
孔子问礼老子图(明《圣图》)
(4) 孔子的天命观
《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孔子列国行
孔子虽然相信天命,却对通过卜筮探求天意的做法 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天命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 人应当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不应消极地服从天命的安 排,放弃自己的努力,他特别强调为仁由己。这与传统 的天命观是矛盾的。
三星堆遗
骨发现地陈家窝 址发掘现场
北方游牧文明
3、融合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 为为主体的文化。
木雕释迦牟尼 (浙江杭州灵隐寺)
4、内容广泛、内涵精深。胸怀广阔、海纳百 川、兼收并蓄
5、世界古代文化的代表。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 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论语》残页(唐抄本)
1.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1)孔子的”仁 “字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流传至今的中国古代文化,它包括了五千年的历史积淀,融合了丰富多样的思想、艺术、制度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政治和个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其他亚洲国家和西方世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君臣、父子、兄弟等家庭关系。
儒家思想推崇仁爱、和顺和忠诚,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责任。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也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主张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意味着自然规律和宇宙的运行方式。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中国艺术和文学的影响。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自5世纪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深刻的融合。
佛教强调解脱和慈悲,提供了一种超越尘世纷扰的道路。
佛教的普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和道德价值观的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中国画、书法、剪纸、戏曲、音乐等。
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巧而闻名于世。
同时,传统的音乐、舞蹈和戏曲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还涵盖了众多的节日和习俗。
中国人民庆祝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以其丰富的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而知名。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一起庆祝新年,戴红色的衣物,吃年夜饭,放烟花等。
这些节日和习俗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也表达了人们的希望和愿望。
总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以及各种艺术形式和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特有的价值观和美学观念,对中国社会、政治和个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推崇和传承。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概述儒家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学派,它主要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儒家思想把个人的品德修养放在首要位置,并提倡“中庸之道”、“仁爱”、“礼仪”。
中庸之道主张“不偏不倚”,避免极端和偏激;仁爱看重人性的本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仪则是人们行为举止的准则,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
二、儒家思想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对社会制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它主张教育为先,提倡以教化人,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在儒家思想中,学习是人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它强调“学而时习之”,即不断学习和实践。
儒家思想还提倡家庭伦理,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责任,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在儒家思想中,社会制度的核心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这也称为“四民关系”。
这些关系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和社会秩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君臣关系强调政治领袖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父子关系注重家庭的儒家伦理,夫妻关系则体现了家庭生活的根本道德规范,兄弟关系则强调兄弟之间的互助和互相支持。
三、儒家思想对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影响儒家思想对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儒家思想认为教育和文化是塑造人性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儒家思想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品德和知识的结合,注重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全面培养。
儒家思想还对中国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继承,也是对过去文化的贡献。
儒家思想注重传统的学习和发扬,强调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
同时,儒家思想也提倡和谐、尊重和包容,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结语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四 种形式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居住在中国这一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 所创造的,并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 具有我们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 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四种形式
北京孔庙
他把文行忠信作为教 育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 识和劳动技能的教学。
孔庙明伦堂
吴彬(明)孔 子杏坛讲学图
“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他总结自己修养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指出道德修养 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必然到自由循序发展过程。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和仁人。
属于意识形态层次的文化。如政治理论、文学、艺 术、宗教、哲学、科技等意识形态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1、 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
桂林华夏之光壁画
历史朝代歌
2、 形成具有地域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
蓝田猿人下颌
三星堆遗
骨发现地陈家窝 址发掘现场
北方游牧文明
3、融合儒家文《圣图》)
(4) 孔子的天命观
《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孔子列国行
孔子虽然相信天命,却对通过卜筮探求天意的做法 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天命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 人应当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不应消极地服从天命的安 排,放弃自己的努力,他特别强调为仁由己。这与传统 的天命观是矛盾的。
3.制度形态文化
在中国古代更引人注意,包括各种各样规范 人们活动行为的制度,如周礼、九品中正制、井 田制、科举制、改土归流、金瓶掣签等
4.精神形态文化
社会意识文化也称精神文化,体现人的价值观念、审 美情趣、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属于社会心理层次的文化:如人们的情绪、风尚、 要求等大众文化,
孔府(山东曲阜)
2.儒家思想的创立及发展演变
儒学就是封建宗法 主义。它体现儒家独有 的社会理想,希望把封 建制社会建设成像原始 社会父氏家长制那样的 宗法共同体。在共同体 内,人们既可以别异, 又可以合同。
孔子塑像
别异是按血缘亲疏厚薄以区分上下贵贱的等级。合同是使 各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相亲相爱,和谐融洽。合同的原则是亲 亲,别异的原则是尊尊。这个原则的结合,就是礼乐制度的本 质。
易经有言:“阴阳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2.阴阳五行体系
3.百家争鸣
名称 代表人
主要主张
墨家
阴阳家 纵横家
墨子
齐国邹衍 鬼谷子
兼爱 节用 节葬 非乐 尚贤 尚同 明鬼 非攻 非命 天志 对立 互根 消长 转化
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
兵家 法家
孙武 孙膑 韩非子
孙子兵法 战争思想 战略原则
历史进化,政治改革,以法为 本,君主专制。
(二) 儒家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是2000 多年来我国传统文 化主体思想中的主 流。
孔子陵墓
1.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2.儒家思想的创立及发展演变 3.儒家学说的核心——伦理思想 4.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1.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1)孔子的”仁 “字
“仁”是孔子学说的 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 心。
孔子塑像
(2) 孔子的“礼治” 观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是社会制度和礼节仪
式。功用是“整民“(治民)”“政之舆”(推行政治 统治的工具)。“礼”为手段、工具,使之达到理想的 要求。
孔庙金声玉振坊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辩讼,非礼不诀。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班朝治军,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社会意识)
曾侯乙墓编钟
1.物质文化产品
石器、骨器、陶器、建筑等生产生活工具、及反映基 思想、观念、习俗、婚姻关系等艺术作品和实物,可以了 解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推测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 观念、宗教活动、艺术活动、习俗、制度等。
2.行为形态文化
生产生活、生活活动中人们的行为方式,集中表现在 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上。 其延续到今天、成为当代社会行为文化内容的组成部分。
四川资中文庙孔子像
(3) 孔子的认知、教育和修养观。
孔子就知识的来源和 对待知识的态度,把人分 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 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矣;困 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
孔子认为不学习,人身上应当具备的仁、智、 信、直、勇、刚等品质就会被吞没。因此他一生学 而不倦,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木雕释迦牟尼 (浙江杭州灵隐寺)
4、内容广泛、内涵精深。胸怀广阔、海纳百 川、兼收并蓄
5、世界古代文化的代表。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 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论语》残页(唐抄本)
二、中国古代思想流派 (一) 中国古代思想流派简述 1.八卦易学体系
乾、坤、坎、离、 艮、兑、震、巽
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孔子画像
夫仁者,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孔子登泰山处
孔子主张实行 德政。所谓德政, 包括两个相互联系 的方面,即经济上 实行惠民政策,政 治上对民宽刑罚而 重教化。
孔庙成化碑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以 及由此引申出的德政和举 贤才的主张,突破了宗法 制度的礼不下庶人和用人 上的亲亲原则,顺应了社 会发展的时代潮流,在当 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孔子行教像
孔子讨论了学与思的关系。他说: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 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反对学而不 思,提倡九思。
孔子退修诗书(明《圣迹图》)
孔子是中国首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主张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 教育思想。
台湾高雄孔庙
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提倡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