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武术作为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

武术作为中国古代先民为了生存和自卫而创造的格斗技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实用性,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审美观念以及道德准则,成为一种全面的身心修炼方式,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武术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的狩猎和战争。

中国古代武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并由个体技能逐渐演化为系统的学科体系。

《易经》、《尚书》、《左传》等古代经典中就有对武术的记载,展现了武术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随着历史的变迁,武术逐渐发展成为不同流派和门派,如太极拳、少林功夫、八卦掌等。

每种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念、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

武术与中华传统价值观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格斗技艺,更是一种融合了中华传统价值观的身心修炼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被视为强身健体、培养意志、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可以提升自我修养、培养品德修养,实现身心合一的境界。

武术强调“以德行之,以身则之”的理念,注重练武者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

在武术中,尊师重道、团结互助、礼仪廉耻等传统美德都有着深刻的体现,引导人们追求内在的修养和自身的完善。

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武术,促进了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结语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通过学习和传承武术,我们不仅可以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可以在身心修炼中体味到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独特魅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珍惜武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古代,武术不仅是一种自卫、战斗技巧,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方法。

首先,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武术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中国古代,武术被视为一种综合性格斗技巧,其训练方法注重心法、意境、精神境界的修炼,融入了道家、儒家、佛家的哲学思想。

因此,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中国人在追求武艺的同时也在追求人格修养和道德伦理。

其次,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技能的训练,更是一种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的方式。

在中国古代,武术家不仅要有过人的身体素质和战斗技巧,还要注重刻苦修炼、培养品德和修养。

武术家要恪守武德,弘扬忠义、仁爱、礼仪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精神。

另外,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承载着人们对生命、自然、宇宙等命运之道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观念,而武术作为一种自然的身体技能,让人们通过修炼和实践来领悟这些哲学思想。

通过武术的训练,人们可以感悟生命的宝贵、自然的神秘,进而体验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总的来说,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独特的战斗文化,更体现了中国人追求修身养性、强健身体和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追求。

通过学习和弘扬武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向往和珍视传统文化的意识和热情。

只有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武术才能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

中国功夫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功夫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功夫传统文化简介一、什么是中国功夫中国功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数千年的智慧和历史文化。

它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法,更是一门独特的武术技艺。

中国功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哲学思想而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

二、中国功夫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功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的古代兵器中,剑、刀、枪、棍等武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使用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技巧逐渐形成了中国功夫中的拳法、腿法和器械法。

中国功夫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太极拳的哲学基础是道家的太极哲学,它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则。

少林寺的功夫则体现了佛家的慈悲和悟道的理念。

三、中国功夫的特点中国功夫有着独特的技巧和风格,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内外兼修中国功夫注重内外兼修。

内修意味着通过内功修炼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外修则是通过外在的动作、招式来展现自己的技艺。

2. 动静结合中国功夫强调动静结合,即在动作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这种平静心态对于控制身体的力量和精确性至关重要。

3. 技巧多样中国功夫拥有丰富多样的技巧。

除了基本的拳法和腿法外,还有徒手器械、对练和散手等多种技术和形式,这使得中国功夫成为一门非常综合和全面的武术。

4. 融合哲学思想中国功夫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结合,注重修身养性和精神上的修炼。

通过练习功夫,人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毅力、耐力和自律性,培养出坚韧的品质。

四、中国功夫的流派和代表作中国功夫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代表作。

以下是其中一些流派和代表作的简介:1. 少林功夫少林功夫是中国功夫中最有名的流派之一。

它源自中国的少林寺,讲究力量和技巧的完美结合。

少林功夫中有许多著名的招式,如醉拳、猴拳、鹰爪功等。

2.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功夫中最广为人知的流派之一。

它以圆融、缓慢和柔和的动作为特点,注重内功的修炼和哲学的思考。

太极拳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养生的方法,让人在锻炼的同时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

3. 形意拳形意拳是中国功夫中的内家拳之一,也是中国武术的重要传统流派之一。

对中国功夫的看法

对中国功夫的看法

对中国功夫的看法
中国功夫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

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国功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合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从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

中国功夫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蕴含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

在中国,中国功夫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承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功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国粹”。

在中国,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专业人士,都对中国功夫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中国功夫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推广,中国功夫也逐渐为全球人们所了解和接受。

不少外国人也开始学习和热爱中国功夫,并将其作为一项运动和文化遗产来传承和发扬。

总之,中国功夫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

在中国和国际范围内,中国功夫都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功夫的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功夫的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功夫的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夫,也被称为中国武术,是一种独特的身体和精神训练方式。

它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功夫的介绍:
1. 起源和发展:中国功夫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战国时代。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人们对自卫和保护家园的需要,并逐渐发展为一种身心健康、修身养性的运动方式。

2. 特点和分类:中国功夫的特点包括注重招式的精确性、力量的掌握和身体的敏捷度。

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技能的表演,更是一种注重哲学、道德和社会伦理的综合性文化体系。

中国功夫可以大致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类,前者注重内功修炼和内在力量的发挥,如太极拳;后者则注重外力的发挥和身体的爆发力,如少林拳。

3. 核心价值观:中国功夫强调身心和谐的发展,注重遵守道德规范和传统价值观。

它在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价值观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多样性:中国功夫具有丰富的流派和种类。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如杨式太极拳、峨眉派、长拳、八卦掌等。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传承和培训方式,通过师父传徒的方式进行。

5. 精神意义:中国功夫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武术技能,更是一
个全面的身心训练体系。

通过练习功夫,人们可以培养自我控制、自律、毅力、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同时,它也强调和谐相处、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的重要性。

总之,中国功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身心修炼的方式,更是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坚毅和智慧的精神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与功夫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与功夫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与功夫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中武术与功夫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武术与功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与智慧,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一、武术与功夫的定义和特点武术与功夫是指练习各种武艺和格斗技巧的传统中国体育活动。

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并在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武术强调的是武技的技巧和实用性,注重肢体的力量、速度和协调性。

而功夫则更强调的是内外的修炼,包括对自身意识、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注重心灵的修炼和道德观念的培养。

二、武术与功夫的起源与发展武术与功夫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它们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古代的战争、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在早期,武术主要作为一种战斗技能存在,并逐渐发展为一种重要的体育活动和文化形式,体现着人们战斗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武术与功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武术与功夫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

首先,它强调的是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使人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和坚定。

其次,武术与功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提高自身的内外协调性,培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此外,武术与功夫追求的是“德技双修”,即对于道德修养和技艺修炼的重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与道德观念。

四、武术与功夫的传承与保护武术与功夫的传承与保护一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的改变,传统武术与功夫面临着许多挑战。

因此,加强对武术与功夫的传承、保护和推广成为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并参与武术与功夫的练习,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武术与功夫的宣传和推广活动,以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参与。

五、武术与功夫的国际影响和交流中国的武术与功夫经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如今已成为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活动和文化符号。

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方面: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武术强调修身养性、崇尚礼仪和道德规范。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也反映在武术传统中,强调尊敬师长、团结协作等道德要求。

2. 道家思想: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武术在道家哲学的影响下,追求内外合一、心身合一,注重修炼身体和心灵的统一。

3. 佛家思想:佛家注重心性修炼,强调慈悲、忍耐和舍己为人。

在武术中,佛家的影响体现在修炼者对于武术的谦虚、尊重和自律的态度上。

4. 历史文化: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为武术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

武术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与中国古代战争、兵器等紧密相关,同时也受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5. 社会价值观: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观,如勇敢、正义、忍耐、坚持等。

这些价值观在武术的修炼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弘扬,对培养个人的品格和道德有着积极的影响。

这些影响使得中国武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不仅仅是一种战斗技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夫与中国文化

功夫与中国文化

功夫与中国文化一、引言功夫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不仅在国内深受喜爱,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许多人都因为电影《功夫》中那场“路演”般的打斗戏份而开始了解这项中国传统文化。

但实际上,功夫并不仅仅是一种拳法,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武术与中国文化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的产生与发展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文化中。

在中国文化中,武术是一种关于人类自身的修养体系,既包含了身体的素质训练,更强调了心境的磨练,即所谓的“修心、养性、强体、防身”。

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皇宫贵族,武术都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手段之一。

而这种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文化意义,也正是功夫具有的重要内涵。

三、功夫艺术的审美价值除了功夫作为实用技能的功能价值,它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筋斗云飞”、“草上飞”、“翻跟头”等动作中,功夫展现出了令观众赞叹的优雅和美感,完美的配合着所处场景,更是无法令人不为之动容。

此外,功夫还包涵着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诸如道家的“柔能胜刚”、“以静制动”、“其莫能知,形孰好之”等思想流派,都在功夫中有所展示,在带给人们视觉的惊喜之余,也让人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四、功夫文化对于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中的机械化、电子化趋势,更多人开始感到人们身体健康的问题日益突显。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国武术文化,发扬功夫精神,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保障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在耳濡目染中,我们懂得了用功夫的技巧和强度去练习身体,无论是修身养性型的“太极拳”,还是激情澎湃型的“少林拳”,都可以在带来娱乐的同时,为我们的身体健康提供更为全面的锻炼。

五、结语功夫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和武术表演,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和强身保健的实用价值。

它将人体肢骨的优美曲线、哲学思想和身体训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是一种与其他体育运动独特区别的“中国式优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再论中国功夫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综述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发端于战国的儒、道两大传统。

中国功夫的理论也离不开于此。

儒家学说主张“济世”,倡刚健有为,以实现和谐、有序的政治理想。

在维持现有秩序上,重德治与教化。

到汉朝时尊儒,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

铸造了中国的伦理类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不无现实意义。

道家主张追求与“道”的冥合,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并注重人与天道自然的和谐。

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于今天的生态、人口问题,不无启发意义。

并形成了中国人的注重内心的体悟的思维模式,讲求智圆行方。

儒家虽为正统,但并不排斥道家,仍注意与道家相融合,在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问礼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以“唇齿为喻”,说明以柔胜刚的道理。

唇舌虽然不如牙齿坚硬,但唇舌要比牙齿持久。

中国功夫以此演化拳术,虽不能胜人,但却可自保。

刚则缺乏变化,反易被人所乘。

显然道家要比儒家高一筹。

用于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到汉唐时,佛教传入我国。

佛教主张“出世”否定现实,后逐步与儒、道相融合,被我国人民所接受,开始了佛教的中国化。

也讲尊师重道,倡导大乘佛教。

并以渡己渡众生为己任,注重清净寂定的“禅”的心境的修炼。

宋朝时,理学家完成了儒、释、道的合流工作。

建立了以儒为首,兼及佛、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

其实中国文化的根底仍在道家。

中国的人生哲学非常发达。

可总括为:“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

既有苏子“唯江上清风,水中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陈抟的“于羲皇心地上驰骋,而不于周孔脚迹下盘桓。

”的佛家的达观、超然。

以离世的心境俯视人寰。

又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以天下为己任”。

“敢为天下先”的儒家的积极入世。

即道家的“庖丁解牛”,居于世,事虽杂而不累其心的高深修养。

修身上要求:“不为浮誉所惑,则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竟,则所以制其气者重。

”的厚德载物,是要君子宽厚的品德修养可以承载天地万物。

有“将军额头跑开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之谓,“天为盖,地为床,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当澡盆。

”的胸襟与气度的修养。

重操守、气节,坚持自己的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做到“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于是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而种豆南山。

有“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的《陋室铭》。

即使是“盗,亦有道。

”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并能自觉肩负起社会的历史的责任与使命,而不废世。

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认知上,“通一经不足以明”,要求学富五车。

四书五经、经史百家、三教九流、医卜星相、琴棋书画、老庄佛释、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样样通且样样精。

“穷理尽命”,达到通晓万事万物,以及自身规律。

为不断扩充自身学识、修养而自强不息,以求“格物、致知”,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另有“心如明镜”的静修,老子的“无为,无不为”。

进退观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有诸葛亮穷时“怀经纬之才”“躬耕南阳”,过着“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的生活;“达时”,为报效先主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范蠡知机”,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受窘时,帮助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在勾践打败吴王成为春秋霸主时,功成身退,“泛舟江海之上”。

再事理、人情观上,有“公事论理,私交论情”,“就事论事,而不是就人论事,因人废事。

”的原则。

在人情上要“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事业上,要进一步,才能捷足先登。

要有能进能退的“英雄舞步”。

以小糊涂养就大聪明:有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以及“清官难断家务事”。

更有“吕端大事不不糊涂”。

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韩信胯下受辱”,“张良三次拾履”。

也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的从小事做起。

做事上分上、中、下三策。

报最好的希望,以最大的努力去实践的同时,做最坏的打算,才不会患得患失。

下面将分别介绍,与中国功夫理论关系密切的:儒家的养气说、佛家的禅定说、道家的丹道说、医家的经络说。

将对中国功夫的文化渊源与博大有较深刻的理解。

养气说“生活在我们的内心,而不是外界。

”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从而强大我们的内心。

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外界。

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物质丰富,精神相对贫乏,以及个人主义价值观所导致的物欲的放纵和人与人之间冷冰冰的金钱与物质关系,以及由此造成个人精神的孤独和人生价值的困惑,社会陷于失衡,不协调的历史尴尬境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在巴黎联合发表郑重声明:“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向孔子寻求智慧。

”那么,向孔子寻求些什么呢?是扶阳抑阴、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封建陈规吗?不是的,这些早已经随着房间社会的过去而一去不复返了,作为封建历史的陈迹,扔到历史的“垃圾桶”中去了。

儒家的学说的核心便是力图建立一个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如同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的“大同”社会理想。

据此,而“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

”崇尚“礼乐”和“仁义”。

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忠恕”之道和过犹不及,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在政治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并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以及刚健有为进取精神的培养。

儒家学说提倡“德治”和“修身”的思想尤为突出。

儒家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正统思想,虽有其为封建统治服务有其糟粕。

如上面提到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等。

但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仍有扶助社会道德,如尊老爱幼、尊重师长、亲情友爱等思想。

对于协调人际关系,以及如何为人,如何处世之道。

都有其极大的现实意义,有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人生智慧,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生活中,如抵制贪污腐败、生活堕落、搞阴谋诡计和歪门邪道等。

儒家思想追求高尚的修身精神。

如追求高尚的理想与高尚的生活情趣,反对低级、奢侈、腐朽、没落的思想和行为。

做人要做君子,要堂堂正正,而不是言不搭意,东家长、西家短、没话找话的闲扯。

以及使小聪明,背后算计人“常戚戚”的小人。

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礼、游于艺。

《论语、述而》新加坡由于尊孔,社会欣欣向荣。

中国功夫受儒家的影响颇深。

“儒侠”的标准则成为中国人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中国人追求的修身境界是文武兼备;今天既可指文德、武备;也可指文章和拳术;也可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儒家学说提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了具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擅天下。

”的能力,就需“立德”、“养气”。

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

所以,修身也就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并以“修身”为本。

要“立大德”、“养浩然之气”。

拳家有“劲宜曲蓄而有余,气以直养而无害。

”的拳理。

“养气”是有孟子提出来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第二个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贯彻和发展,他们两人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儒家学说,故合称孔孟之道。

孟子的思想基本上是倾向唯心的,如认为“人性本善”的天赋道德,以及“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发展了孔子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的观点,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

同时,也有不少唯物主义的因素,对于铸造民族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孟子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滕文公上》。

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要求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修生标准,以及“民贵君轻”、“法先王,施仁政。

”等政治观点。

由于,孔子讲“仁”,“论心不论气,论性不论气”。

《中庸》孟子始有“养吾浩然之气”一说以补其不足。

孟子由“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提出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进而解释了“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孟子、公孙丑上》在他看来,他所养的“浩然之气”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是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

今天看来,他所说的气可理解为精神与物质的“二合一”的产物。

他说的“气,体之充也。

”可以视为构成人体(如神经、脑细胞、血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最基本物质,由不断地学习、锻炼、体察养就的充沛的体力和精力。

反应出“至大至刚”,“塞乎天地”的精神气质,用以服务于远大理想“志”的实现。

说“无暴其气“即不要任意浪费体力与精神。

做到精力善用。

一心一意为”持其志“服务。

而不是“暴戾之气”练养的方法要“气以直养而无害”意思可解释为正直的人,用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练养不会有害处,并且是不断的,无止境的。

由此,“立德”、“养气”应是相通的。

“立德”也在于造就道德人格,在南宋时的岳飞以“精忠报国”著称于世,而宰相秦桧虽有才华(如他所创并沿用至今的“宋体字”),为什么不叫“秦体字”呢?因为他缺乏“人格”。

所以,“修身”之初要“格物”大概也是此种原因吧。

“武德”可以说是中国功夫的灵魂。

“尚武崇德”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

如三国时的关羽,及近代的霍元甲,功夫在当时并不能算是最高的,但他们之所以受时人及后人的推崇,无不在于他们高尚的“武德”。

古人把“智、仁、勇”称为“三大德”(“智、仁、勇,天下之达德也。

”《中庸》)。

即“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所以,“立德”也应从三个方面入手,更要“立大德”即大智、大仁、大勇。

对于“立德”孔子提出了两条基本方法:一是要“见贤思齐”即经常树立榜样,还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

二是要随时纠正错误“每日三省吾身”,有了错误就勇于承认和改正。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意思是“人难免要犯错误,君子也是如此,但君子不怕有过错,有错就改。

如果文过饰非或诿过他人那就会令人失望了。

并力求“不贰过”。

“立德”更要有高尚的志向和操守,“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并且,立德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以小聪明养就大糊涂,以小糊涂养就大聪明。

”在智的方面,要力求掌握天、地、人的道理。

即易理,即今天的唯物辩证法哲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