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与武术文化会通
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联系理论知识

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联系理论知识中华武术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土壤。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
欢迎阅读!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1、武术发展的历史文化探源武术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在产生之初就带有传统文化的韵味,从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初期,“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粗制石器及棍棒狩猎,逐步获得使用武器和格斗搏杀的技能,产生武术格斗的技术萌芽,到“仰韶文化“中出现的石斧、石刀、石铲骨鱼又及石制与骨制的箭、镞等,人们获得了劈、砍、刺、扎的技术概念;从“蚩尤氏与黄帝斗”、“共工氏与祝融战”等部落之间的战争实践中产生的徒手搏斗技能、武器搏斗技能及空手夺刀技能到《吕氏春秋》中“昔阴康氏之始,民气郁瘀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之宣导之。
”的记载表明人们以“舞”的运动形式来锻炼筋骨、活动关节、调节气息、祛除疾病;从周秦时代的“角力”、“手搏”、“击剑”、“刺枪”,等到近代武术体系的初步形成,武术已从单一的健身技能发展成为集竞争、健身教育、娱乐、广适及艺术观赏性于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活动体。
回顾历史可以清楚地发现,武术在其变迁、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它既有其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受到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渊源悠久的中华武术数千年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哲学思想、兵学、宗教思想乃至中医学等有着诸多方面深刻的影响。
2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亦带着显著的传统文化烙印。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佛为哲学基础,这些哲学思想蕴含在武术搏击理论及实践运用中,同时也形成了历代武术家个性气质的思想基础,像道家的柔静,修身养性,凝神静气,提倡以人与自然为核心,以无为、虚静、自然为主旨,注重人与天的和谐。
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武术作为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
武术作为中国古代先民为了生存和自卫而创造的格斗技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实用性,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审美观念以及道德准则,成为一种全面的身心修炼方式,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武术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的狩猎和战争。
中国古代武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并由个体技能逐渐演化为系统的学科体系。
《易经》、《尚书》、《左传》等古代经典中就有对武术的记载,展现了武术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随着历史的变迁,武术逐渐发展成为不同流派和门派,如太极拳、少林功夫、八卦掌等。
每种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念、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
武术与中华传统价值观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格斗技艺,更是一种融合了中华传统价值观的身心修炼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被视为强身健体、培养意志、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可以提升自我修养、培养品德修养,实现身心合一的境界。
武术强调“以德行之,以身则之”的理念,注重练武者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
在武术中,尊师重道、团结互助、礼仪廉耻等传统美德都有着深刻的体现,引导人们追求内在的修养和自身的完善。
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武术,促进了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结语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通过学习和传承武术,我们不仅可以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可以在身心修炼中体味到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独特魅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珍惜武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古代,武术不仅是一种自卫、战斗技巧,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方法。
首先,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武术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中国古代,武术被视为一种综合性格斗技巧,其训练方法注重心法、意境、精神境界的修炼,融入了道家、儒家、佛家的哲学思想。
因此,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中国人在追求武艺的同时也在追求人格修养和道德伦理。
其次,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技能的训练,更是一种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的方式。
在中国古代,武术家不仅要有过人的身体素质和战斗技巧,还要注重刻苦修炼、培养品德和修养。
武术家要恪守武德,弘扬忠义、仁爱、礼仪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精神。
另外,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承载着人们对生命、自然、宇宙等命运之道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观念,而武术作为一种自然的身体技能,让人们通过修炼和实践来领悟这些哲学思想。
通过武术的训练,人们可以感悟生命的宝贵、自然的神秘,进而体验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总的来说,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独特的战斗文化,更体现了中国人追求修身养性、强健身体和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追求。
通过学习和弘扬武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向往和珍视传统文化的意识和热情。
只有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武术才能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
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探讨

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探讨传统武术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一,它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军事和美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武术在保持其文化传承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探讨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它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方法。
在中国古代,武术不仅被用于防身技能,更被视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式。
在《论语》中就有“武则天下”之说,可见在古代社会中,武术一直被视为强健国体的手段。
传统武术通过各种套路、招式和器械动作的练习,培养出人的意志力、耐力、柔韧性和力量,并对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传统武术还强调“以柔克刚”,讲究技巧和策略,这种智慧更是超越了一般的战斗技能,对现代社会人们的处事处理和人际交往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传统武术还注重“以文化传承”,在传统武术的练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学习它的历史渊源、哲学思想、养生方法等,这有助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一项技能的学习,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二、传统武术的发展困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武术在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首先是传统武术人才的匮乏。
传统武术的学习需要长期的练习和精湛的技艺,而现代社会注重效率和速成,学习传统武术成为了一种奢侈。
许多人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传统武术,导致了传统武术人才的匮乏。
其次是传统武术市场的萎缩。
随着文化娱乐产业的兴起,传统武术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渐下降。
传统武术的表演和传播途径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很多人更愿意追逐明星和流行文化,而对传统武术产生了冷淡的态度。
传统武术市场的萎缩也影响了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一些制度和政策上的障碍。
当前,虽然国家和社会对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政策执行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武术与文化探寻武术与民族传统的联系

武术与文化探寻武术与民族传统的联系武术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
它不仅是一种战斗技巧,更是一种积淀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象征和身体力行的体现。
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技能,通过各种动作和动作的组合形成了各种招式,这些招式不仅仅是一种攻防手段,还表达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力量和美学观念。
武术的训练要求个体达到身心和谐,并对自身以及周围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这种训练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身心健康、崇尚和谐的价值观相契合。
正是这种共同点,使得武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中有一句古话:“兵贵神速”。
这句话指的就是战争中的速度迅猛和意念迅疾。
武术讲究的也是这种速度和意念的控制。
这种迅疾的身手体现了中国人追求节奏感、注重时间的价值观。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观念与生活常识上的秩序、演讲的速度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武术与中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紧密相连。
此外,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平衡和自然的思想也与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武术要求身心的和谐统一,通过掌握力量、速度和重心,使各个肢体部位达到协调。
这种和谐的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入人心的价值观,中医中药、易经八卦等文化形式都强调了身体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因此,武术中的和谐统一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相互呼应。
另外,武术还与中国传统节日密切相关。
中国有许多与武术有关的节日活动,例如春节舞狮、端午节龙舟竞赛等。
这些节日活动通过武术表演,让人们更加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武术不仅是一种实战技巧,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宣传和传播。
总之,武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武术通过其独特的招式和训练方法,不仅强调了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体现,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和谐、平衡和追求自然的价值观。
通过与传统节日的结合,武术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中华武术的武术文化传承与弘扬

中华武术的武术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华武术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一,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武术文化。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不仅是一项优秀的武术技术,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和精神传统。
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武术的武术文化,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努力的重要课题。
首先,中华武术的武术文化传承需要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是指将中华武术源远流长的技艺传承下去,保持其原汁原味的特色。
在传承过程中,应注重师徒传授、口传心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学习体会中华武术的精髓。
同时,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技艺的创新和发展,使中华武术能够与时俱进,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其次,弘扬中华武术的武术文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
除了传承技艺,还要注重武术精神的弘扬。
中华武术所包含的武德精神、修身养性的思想、忠孝信义的价值观等,都是我们需要传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
通过武术文化的宣传推广和教育培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武术的价值观念,进而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提升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
此外,弘扬中华武术的武术文化也需要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华武术也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喜爱。
通过开展国际性的武术交流活动和比赛,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学习中华武术,促进中华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同时,也可以借鉴外国武术的优势和特点,进行交流与学习,推动中华武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的武术文化传承与弘扬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切实的措施和持续的努力,才能够实现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中华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展现自己的魅力和价值。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弘扬添砖加瓦,让这项古老而珍贵的文化传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武术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

武术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一、背景介绍武术文化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自卫技术,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武术文化成为了吸引人们眼球的文化现象,它的价值也愈加凸显。
同时,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识,传统文化在武术文化中的传承,也呈现出多层次、全方位的形态。
因此,武术文化需要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以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武术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1. 道德观念的融合武术文化是一个重视道德的文化,武术中强调的是尊重对手、讲究礼貌、尊崇师长以及强化人的良知。
传统文化也是注重道德教育的文化,不仅注重个体道德建设,还注重社会道德建设。
将武术文化中对道德的要求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融合起来,可以在更广泛的群体中推广道德伦理观念,提升全民精神道德素质。
2. 文化传承的融合武术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技术以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都需要得到传承和发扬。
而传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包括文学、音乐、绘画、戏曲等等。
将武术传承和传统文化传承相互融合,可以发掘全新的文化内涵,使其影响力得以发扬。
例如:武术电影中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以及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是其广泛受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社会教育的融合武术文化的价值观对社会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而传统文化也在社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将两者相互融合,在社会教育中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可以帮助推广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归属感。
例如:将武术训练融入学生的体育素养教育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素质,还可以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三、融合的难点1. 文化差异,文化矛盾不同地区、不同历史背景、不同信仰和价值观等差异,使得两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着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
例如:武术文化注重自我实践和自我提高,而传统文化则注重纪律、规范和对先贤传承的尊敬,这两个方面难以平衡。
2. 教学模式不同武术文化和传统文化教学模式不同,也是两者融合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唐宋时期的武林文化与武术传承

唐宋时期的武林文化与武术传承唐宋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武林文化繁荣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武术传承不断发展,许多武术流派相继诞生,武林精英汇聚一堂,武学与文化、艺术相互交融,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武林文化。
一、武术传承的发展唐宋时期武术传承的发展得盛行无比。
在唐朝,少林寺的僧人们将自己与禅宗结合,创立了少林武术,开创了后来武术发展的新纪元。
同时,少林寺还将佛法与武学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寺文化。
到了宋朝,武术传承更加成熟,许多流派相继诞生。
如咏春拳、八卦掌等,这些传统武术流派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承。
二、武林文化的繁荣唐宋时期,武林文化繁荣昌盛,武术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少文化名人,如辛弃疾、苏东坡、陆游、李清照等都是武术爱好者,他们通过文学作品向世人展示了武术文化的魅力。
同时,许多文艺作品如《侠客行》《岳飞传》等也呈现了武林文化的特色,弘扬了武术文化。
影响深远的武侠小说也开始流行,小说中的侠客形象成为了大众心目中的英雄。
三、武学与文化、艺术的交融在唐宋时期,武必文、文必武,武学、文化、艺术紧密相联,相互交融。
武术讲求的是人体力量的运用和协调性的掌握,这种身体语言在唐宋文化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如在诗词中、绘画中,均可看到武术元素的存在。
同时,武术也影响了中国的戏曲文化。
许多戏曲剧目中,都有武打戏,武术动作的精湛表演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一大亮点。
总之,唐宋时期的武林文化和武术传承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文化,为后代武术传承收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与武术文化会通摘要: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也是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高校体育专业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时又肩负着继承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
文章认为,我们应在中华武术文化与武术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武术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注重培育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于武术的继承与保护意识,为武术文化的发扬奠定基础。
关键词:武术文化;门派;继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91-02
武术,即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武术帮助人们猎取生活资料、抵御外敌、博取功名,更重要的是,武术一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用以强身健体。
武术是中国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武术已经成为代表中国走向国际的名片,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一、中华武术的门派
中华武术有四大门派,为少林、武当、峨眉、南拳。
在四大派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一些的派别,犹如满天繁星,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大观。
下面仅将少林派和武当派进行介绍。
1.少林派
素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一语,可见少林派的悠久历史和武林地位。
少林是中华武术中范围最广、历史最长、拳种最多的武术门派,以出于中岳嵩山少林寺而得名。
因以少林寺所传习拳械为基础形式,曾一度被民间誉为武林的“泰山北斗”,又称少林拳,少林武功等。
少林武术的要旨,传说当日达摩祖师见很多和尚坐禅,萎靡不振,难以入定,有碍佛法,细究其由,发现是因躯体衰弱所导致的,悟到修习佛事必须先强健体魄,于是效仿鸟兽神态创立拳法,因此,少林武功的特点,首要之点即为调呼吸,进退敏捷,刚柔兼济而尤以刚为主,以长手为主,成为各类外家拳法之集大成者。
少林武术的发扬光大,始于隋唐之际的一件大事。
武僧谭宗、志操、惠汤等十三人,技艺超群,秦王李世民邀请,参加讨伐王世充战役。
出师大捷,解救李世民,打败王世充,活捉王仁则。
唐太宗登基后,重赏少林寺僧,赐少林寺大量庄田银两,扩建少林寺,准许少林寺成立僧兵队伍。
谭宗被封为大将军,其余的人“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
少林武功,经受实际战斗的考验,拳艺更有发展,从此,开创了少林武功的新时期。
少林寺极盛时期,占地一万余亩、大殿十四座、房屋多达五千间、寺僧发展到二千余众,其中拥有武艺高强的僧兵五百多人。
2.武当派
武当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其
大成,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
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
后经历代武术家不断创新、充实、积累,形成中华武术一大流派,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当”之称。
武当拳,也称内家拳,这种拳法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
具有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延年益寿,祛病御疾,增长智慧等多种特点和功能。
目前,武当武术已流传到海内外,并成为人们养身保健、祛病延年的体育活动。
二、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华武术中的体现
1.儒家思想在中华武术中的体现
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核心是其“仁爱”观念,同时这也是中华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即武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武之人最重要的就是“武德”。
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
这一特色,至今仍使得中华武术在世界人们心目中不仅是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一种途径。
2.道教思想在中华武术中的体现
道教修炼的基本主张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实现,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这一点充分反映了中华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与道教文化的依附关系,同时逐渐形成了我国的独具民族风格的运动形式。
三、中国传统武术辩证的思维方式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
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中国武术文化是一种朴素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在极为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技术中反映出较为深刻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高尚文明,体现了质朴的民族精神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
它集技击、艺用和体用于一身,并赋予深刻的道德情感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人体文化形式,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
人类的文化创造是意显现为象,象著明为言的过程。
所谓“文化创造”,可大体分为“宏观”、“微观”。
宏观的,是指作为群体的人类的一切创造;微观的,系指作为个体的个人的精神、物质活动。
无论是“人类”或是“个人”,他们的创造历程,都是意→象→言:在此,意是象、言是用。
——人类总是先有了某种体验,或某种意,才去表达无形的意(体验)的、有形的象和言,使意(体验)得以显现。
象、言是显现意体之用。
马克思有一段名言,表明了人类的精神活动创造象,进而物化的过程:“建筑师以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他的脑筋中把他构
筑成了。
劳动过程终末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了。
”(《资本论》第一卷)。
这种“观念地存在着”的“蜂房”,便是象;蜂房便是物化的象。
表意之象,包括精神之象及其物化形态——物质之象。
当然,较为深层的精神之象,大多是不能物化的。
言,是表达体验的另一种方式。
严格地说,言是一种特殊的象,或者说,言是象的特例。
在某种意义上说,动物的“言”,也是表意之象。
而人类的言,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说,都比动物的丰富得多、复杂得多,有质的不同;究其根本,乃在于人意(体验)的深邃莫测,无穷无尽。
人的言,不仅有闻之于声的口语,而且有见诸于形的文字。
我们的汉字系统,不仅是口头言语的书面符号,而且是一种特殊图像;就此而言,汉字在表的体验方面,比任何拼音文字都更优越。
——然而,尽管言是一种特殊的象,但言在精神活动中就突出的功能,却是著象:著精神之象和物质之象,尤其是那些不可物化的精神之象;言是象的表述。
而且,言所表述的,只能是象;因为象(体验)是无形的,故不可言说;意须现为象,才能用言表述。
那些原本不可物化的精神之象,必须经过言的表述,才能具有特殊物化形态。
我们耳闻目睹的,是文化,是象,言。
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不在于它绚丽多彩的表层形态,而在于其文化形态,或象、言所表现的体验(意)、境界。
为了同于这种体验、境界,我们必须遵循
着与意→象→言相反顺序的言→象→意的途径,通透言、象,融入意的境界。
武术在我国又这悠久的历史,是博大精神的中华古典文化中一个优秀的文化分支,武术的缠身、发展紧随着种鸽中华文明前进的历程。
我国传统武术一直以华夏民族生活范式的表现形式维系着民族的情感,体味着民族的风俗、伦理,构筑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多彩生活,他能使人进入一种高原的境界,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
在中华武术中勤劳的中国人民在其中加入了诸多独创元素。
其中的数字就能很好的体现,在中华武术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四、结语
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高校传统武术教学乃是武术星火相传的最广袤的肥沃土壤。
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
中国武术往往带有思想冶链的文化特征及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现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武术文化和谐内涵,寻求科学,合理的武术文化传承途径,是每一个武术文化传承着的历史责任。
所以我们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扬下去,将武术传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周玉倩.浅谈数字“2”在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应用.2012.
[2]王健.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华武术.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