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小学校园太极文化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小学校园太极文化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太极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太极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武术形式,更成为一种跨领域的文化艺术。
在小学校园中,开展太极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身体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太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太极可以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太极源自中国,是中国武术的瑰宝,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学习太极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太极注重内心修养,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道德情感。
太极在练习过程中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深层的修养,通过调整呼吸和放松身心来达到内心的平和。
这种修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太极的练习,学生可以学会平和、忍耐、自控和礼貌,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太极文化有益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太极是一种寓意和谐的运动方式,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太极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心肺功能,改善学生的体态和姿势,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太极练习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减少学生的压力和焦虑,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开展太极文化教育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太极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武术形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心性,受到了广大中华儿女的喜爱和推崇。
通过太极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小学校园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传统文化情感的重要阵地,开展太极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论述太极拳中国传统文化自信1000字

论述太极拳中国传统文化自信1000字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为广泛传承的一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极拳始于明朝,经过多代传承,发展为一种注重身心融合、以柔克刚的内家拳法。
太极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和创造的。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修炼方法,可以增强身体健康、提高意志品质、增强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的价值观。
太极拳深得这些价值观的精髓,体现了对于人性化谐、和乐共处的追求,也强调了以柔克刚的思想,它不仅有着高超的技艺与卓越的功夫,更深层次地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显现出中国文化的活力与魅力。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自然而然地承载了中国特色与中国情感,是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太极拳是一种身心锻炼的方式,在强调身体协调的同时,更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这种和谐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平衡与谦逊、包容与和平的推崇,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
太极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忽略,它代表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文化,以及背离武力至尊的中国精神。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这种思想不仅具有武术上的实用性,更具有深层次的人类精神追求。
太极拳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拓展自己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多的国际武术爱好者开始了解和学习太极拳。
总之,太极拳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柔韧性、诚实、包容与和谐。
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决不能遗忘自己的文化根基,太极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中国文化复兴、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并为太极拳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传统文化中庸之道在太极拳中的体现

武术研究2019年5月第4卷 第5期传统文化中庸之道在太极拳中的体现张旭琳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摘 要: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儒家、道家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等理论学说为核心思想,加之自己的拳理与文化自成一派,在太极拳的习练中又将传统的儒家、道家理论具象化,是学习儒道学说的突破口。
太极拳结合中医理论、吐纳术、引导术、五行学说形成了一种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的拳术。
相对于中国武术的其他拳种,太极拳更是一种蕴含中国传统哲理的拳种。
太极拳包含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它将儒家的“中庸之道”融入到太极哲理中,研究太极拳与“中庸”的关系,对丰富传统体育文化框架,弘扬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太极拳 中庸之道 传统哲学思想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9)5—0021—031 前言太极拳是传统武术的代表,也是传统文化与武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历经千年经过武术家呕心沥血,苦心钻研的一种集养身、颐情、技击、强体、观赏于一体的拳种。
包含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继承了儒家思想,在太极拳的习练、技术风格、太极拳文化和礼仪方面无不体现了儒家的思想。
“中庸”被儒家奉为最高道德标准,历经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影响了中华儿女的方方面面,在为人处世,如何为官,等方方面面都给人们做了规范。
儒家思想自发展传承至今便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传统文化中无处不透露出儒家思想的身影,太极拳在儒家思想的滋养下,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在技术风格还是在太极拳的传统礼仪中,无不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
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武术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做出了极大贡献,为了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就此展开研究。
2 太极拳文化的产生2.1 “太极”一词的由来《周易·系辞》曾记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太极”一词的来源,《周易》中认为“太极”是宇宙万物之本源,也是人身体的本源。
太极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论述

太极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论述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缓慢、连贯、柔和的动作和呼吸方式,强调身体和心灵的协调,注重控制呼吸和正念,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提高心理素质等功效。
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道家思想,而后经过多代武术家的继承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太极拳文化。
太极拳的练习不仅要求对技术的研究和练习,更注重对哲学和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太极拳强调动静结合、柔与刚的转化,这种“阴阳调和”的思想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而太极拳注重修身养性、调理呼吸、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锻炼,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于身心和谐的关注。
因此,太极拳的传统文化价值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
它不仅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武术与哲学思想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贵和魅力。
太极拳的发展与壮大,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标志。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初探

廷是陈氏家族的第 九代传人 。他 自幼聪颖好学 , 刻 苦 自励 , 武 双 修 , 孜 不倦 ; 年 后 , 学识 渊博 , 文 孜 成 他
武功 超 群 , 善 轻 功 绝 技 ; 年 , 又 立 志 “ 拳 ” 尤 晚 他 造 , 在其 祖 传拳 术 的基 础上 , 采 民间多 种拳 术之 长 , 博 依
一
了阴, 反复动静交替 , 就形成了一 年的春 、 、 、 夏 秋 冬 四季 , 上 的万 物也 就产 生 了 。 世
这 一论述 就 是我 国古代 先哲 对宇 宙万 物衍 化过 程 的朴 素认识 和 描述 , 是太 极本 体 论 的基本 哲理 。 也
太极 拳取 名 “ 极 ”, 是 受 到 这 一 哲 理 的 启 发 , 太 就 把
收 稿 日期 :0 9—1 0 20 1— 9
说于一炉 , 大胆创新 , 创编 了一套 阴阳开合 、 虚实转 换、 刚柔 相 济 、 慢 相 问 、 少 咸 宜 的新 拳 术— — 太 快 老
大 自然 的这 一哲 学 原 理 运用 到人 类 健身 活动 中 , 命
名创编而成的。太极拳的哲 理告诉 我们 , 人体是一
个 小 太极 , 宙是 一个 大 太极 , 者要 浑 圆一体 。这 宇 两 种 和谐 理念 对我 们 构 建 社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 倡人 提
与人 之 问 的和谐 都是 极有 意 义 的 。
( 黄河科技 学院 体 育学院 , 河南 郑州 4 0 0 ) 50 6
摘 要: 源于 中原的太极拳是 中国武术的一朵奇 葩, 也是 中国传统 民族文化 的组成部分之一。深入研 究和探 讨太极拳 法深
厚的传统文化因素 , 将对于弘扬太极拳的独特文化魅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 用。 必
太极拳文化方面的研究

太极拳文化方面的研究太极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形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功用独特,愈来愈受到世人重视。
太极拳在萌芽、发展变化过程中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块土壤,其拳理、拳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国内主要是从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文化对当今人们思想影响两方面进行研究。
⑴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方面,主要从不同的传统文化角度进行研究。
1.太极拳与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之久,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潜在的社会现象。
产生于明清时期的太极拳也深受其濡染。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首先,认为太极拳文化是一种身体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文化复合体,不仅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理论实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它的文化价值对现代健身、休闲理念的构建与形成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其次,从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方面对中国传统武术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建立适合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新儒家思想,进而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2.太极拳与道家文化武术理论很大程度上是起源于道家思想,或者是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的。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认识论、方法论与道家思想发生了直接联系,形成了“以静制动,动静自如、“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后发先至,崇下尚退”的战略理论。
指出道家思想是武术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一。
而后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试从道家思想的独特视角,探讨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实践和理论的影响。
同时基于当代中国传统体育发展面临诸多困境的现实,提出了道家思想视野下弘扬中国传统体育的相应对策。
而太极拳是我国独有的一项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它所蕴含的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攻防技术受道家文化影响,可以说道家的太极学说构成其理论基础。
对道家文化在太极拳演进过程中的深层次影响进行了分析,说明阴阳学说构成其结构基础,“气论”理念构成其行功养气的理论基础。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拳,其起源已可追溯至古代。
传说起源于神农氏,神农氏留下大量关于农业和药物的技术,其中包括太极拳的动作。
因此,太极拳很受古代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一种叫做“道”的概念,表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这也是修习太极拳的概念的根源,也被称为自然之美。
太极拳动
作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五行”理论,即木、火、土、金和水,
其中木为木头之坚硬、水为江河之激流、土为大地之肥沃、金为金銮
之耀眼、火为烈火之灿烂。
太极拳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思想,运用自然动作与自然
思想相融合,以调节和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与自然之间处
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太极拳的要点是精准的把握动作的要点,把握好
太极的原理,以其中的“变化”表达出古老技艺的精髓。
总而言之,太
极拳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老理念和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精华。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初探

从以上关于太极拳命名的含义及创编理论的论 述分析中可以看出, 太极拳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传统 文化的因素, 因而太极拳又被称为 / 文化拳 0、/ 哲理 拳 0。它是中国古代文化, 尤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 想浓缩的特殊产物。
二、太极拳的动作命名和设计中蕴涵着深厚的 中国文化因素
但凡习武之人都知道, 我们在学习任何一种拳 术时, 首先接触到的便是拳谱中的术式名称。拳谱 对于拳家和学拳者的重要性, 与曲谱或画谱对于音 乐家、画家的重要性并无二致。而太极拳的动作命 名和设计及动作规律, 恰恰体现了太极拳的运动特 点。其动作的命名、创编和设计中都蕴涵着深厚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
第 12卷 第 1期 V o.l 12 N o. 1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 L OF HUA NGH E S& T U N IV ER S ITY
2010年 1月 Jan. 2010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初探
李振邦, 王晓丹
(黄河科技学院 体育学 院, 河南 郑州 450006)
摘 要: 源于中原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朵奇葩, 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深入研究和 探讨太极拳法深 厚的传统文化因素, 必将对于弘扬太极拳的独特文化魅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太极拳的命名及创编理论中蕴涵着深厚的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摘要:本文由太极拳、太极内涵入手,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如《周易》、老子学说、中国传统养生学、宗教、兵家、中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对比,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太极文化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观念,并明确点明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完善发展的。
如今说起中国武术,总会让人想到太极;提起中国文化,亦少不了太极文化。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有什么关系呢?
所谓“太极”
太极拳,殆技而近乎道者也。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不矜才,不使气,雍容大雅。
太极拳世所公认为武当丹士张三丰所创,在明代时就已定型。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代有传人,绳绳不绝。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长出来的一支奇葩,在长期发展中人们赋予它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其理论根基坚实,显现出高贵的文化气质。
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
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
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
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
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
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太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太极拳是武术,但又绝不是一般的武术。
她所以能具有那么悠远深长、经久不衰的感人魅力,正在于她把根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她是中华武术宝库中一颗不断闪耀着传统文化光辉的璀璨明珠。
太极文化与《周易》
《周易》是传统哲学的根,《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阴阳相济”。
以《周易》为根的传统哲学很重视人体生命与自然社会中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揭示出事物中正反、强弱、生死、远近、前后、上下、虚实、难易、动静、快慢、刚柔、美丑等诸矛盾“负阴抱阳”,既对立又统一,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生相成、相形相亲的关系。
太极拳就是依据传统哲学中这种既对立又统一、阴阳相济、阴阳互根互生的思想来构建其拳理和拳架造型的,历经先辈前贤们长期揣摩实践,历尽艰辛反复演练形成了太极拳非圆即弧、非顺即逆、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相生、快慢相间、轻沉兼备、内外兼练、对立平衡、八面支撑等一整套拳理拳法。
由此,传统哲学思想完美地演化成了太极拳的拳学理论,并且具体落实到了拳法的每
个招式之中,使每一个招式每一个动作都具有了不同于传统武术的哲学依据.
太极文化与老子学说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意为“道即自然”,并非“道以自然为法”。
在老子学说中,关于形而上哲学的最高诠释就是“道”。
由此可见,老子所讲求的道,正是一种回归本源,崇尚自然的境界。
所谓“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语)也是此意。
如此也正符合太极拳理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而阴阳之本矣”。
所以,说太极拳“上承老子”,“虽不中,不远矣”。
太极文化与传统养生学
对于不可抗拒的生老病亡,传统养生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探讨能减少疾病、延缓衰老的养生健身方法,以不断的实践,去突破人体生命能量的极限,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这样极具挑战性的口号。
太极拳充分吸纳传统养生术的精华融人拳架之中,胸腰折叠,内气鼓荡,“沿路缠绵,静运无慌”,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练拳成了一代代拳家修炼身心健康的最佳方式,通过寓养于拳,使体内水火交融、阴阳平衡,生命的质量得到全面有效的提高,从而实现了人们所向往的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即使遇敌,太极拳也很好地解决了既能最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最节省力气地克敌制胜的矛盾,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从而实现防身护体、保全性命,以维护个体生命的健康延续。
太极文化与宗教
太极拳理论虽以《易经》及《道德经》中的“阴、阳”,“虚、实”,“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坤、坎、离、震、艮、巽、兑)为本。
实则契合儒、道、释三家之本旨。
近代学者梁实秋先生尝言:“一个真正中国人的思想,就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
半个多世纪前,当外国学者收敛目光,切实的研究中国人的思想时,深感诧异一个中国人的居然能同时信奉三种“截然不同的宗教”(即儒、道、释)。
这是因为洋人没有认清三家的本旨,而局限于宗教形式了。
儒、道、释三家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明显区别于西方文化,便是向内的探究。
故可戏称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家文化”,而西方文化则为“外家文化”。
西方哲学执着于外物,是故数千年来唯物、唯心的争论龈龈不休。
而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重点则是修身养心。
人们常以“入世”、“出世”区分儒、道。
进而以为道家是清静无为、修养身心的性命之学,却误会儒家的思想是锐意进取的。
其实,这只是概念的模糊。
且以孟子“达者兼济天下,退求独善其身”而论之。
或曰:“兼济天下”是为之进取的目标,而“独善其身”是失意后的无奈之举。
余曰:唯唯,否否,不然。
依据儒家的一贯思想来解释这句话,应译为无论何时都该坚持“独善其身”,而“兼济天下”则是碰到机遇后,或可一为。
如此方符合《中庸》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的意思。
而《大学》亦是以修身为本。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重在修身,而非“入世”。
至于释教所追求的明心见性、证道成佛,依旧如此。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一句蛮有趣的话:“‘佛者,觉也’,即‘觉性、觉他、觉性圆满’,再比较《大学》中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两者何其相似。
”可见儒、道、释三家皆是修身养心之学。
所谓君子、神仙、佛,名异而旨同,殊途同归。
由此,再看太极拳,重“用意”,以“心为令”,就不难理解了。
无疑,太极拳理论是与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中国文化思想相辅相成、一脉贯通的。
而太极拳的宗旨,以修心为本,练体为用,也正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
太极文化与兵家
《兵法》历来被兵家尊为“兵经”,对我国历代的战争,乃至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等方面都有着极为广泛深远的指导意义。
陈式太极拳的奠基人陈王廷就是一个历经战斗的战将,他编创太极拳又参考移植了明代名将戚继光的《拳经》,由此太极拳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兵法》具有了天然的密切联系,太极拳整套拳理拳法所阐发和体现的诸如“练武德为先”,“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制动,动以处静”,“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顺势借力、后发先至”,“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等等技战术思想,《兵法》上基本都能找到依据。
太极拳与《兵法》的这种天然渊源关系,使得太极拳具有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和极其厚重的魅力。
太极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很重视物体的对称平衡之美、圆弧螺旋之美、中正安舒之美,乃至气势之美、神韵之美。
被列为国宝之一的中国书画,就很讲究顾盼呼应、疏密有致、浓淡得当,讲究气势、意境、神韵。
这些在太极拳中都有很好的体现,甚至是完全一致,如出一辙。
太极拳在每招每式每个动作之中,都要求对称平衡,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刚柔相济,阴阳合德;要求所有动作非圆即弧,非顺即逆,螺旋缠丝,裆走下弧,即使倒换重心,也不允许简单地把重心平移或上抬过去;要求身法中正,沉稳安舒,“像坐在小板凳上那样稳稳当当”;要求拳架外形美与内在神韵美有机结合,不仅每个动作的造型都能给人美感,而且尤其要有潇洒而凝重、轻灵而沉稳、舒展而紧凑、圆活而端庄,有理有节。
有情有景,赏心悦目,意趣盎然等美感。
正所谓是“文至极则武,武至极则文”,文武之道,同根同理。
可以说。
太极拳从拳理到拳法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美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的太极文化,自然浸润了充沛的传统文化底蕴。
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了太极文化,而太极文化的出现,更加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藏。
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完善着极富魅力与内涵的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