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佛教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

3、缘起和性空的两种境界的区别
如果在缘起的层面,由于一切现象都是因缘
而起,所以我们应该随缘,该提起时就提起, 该放下时就放下,即所谓“一切随缘”、 “缘来则聚,缘尽则散” 、但如果我们由缘 起意识到性空,我们就会认识到一切都是假 象,都是空,从而不再执著于现象中的一切, 既看破红尘。这样人就可以因果链条中解脱 出来,才能彻底摆脱因果轮回,从而彻底从 苦中解脱,达到涅磐的境界
生死轮回,最后达到一种最高的精神境
界——“涅槃”作为宗教追求。
(四大,具体指的是地、水、火、风。)
1、四谛说
2、八正道
3、缘起论
4、十二因缘 5、三法印
1、四谛说
释迦牟尼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 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教教义的 基本内容简单地说起来,可以用四个字 概括,即“苦集灭道”。就是说世间的 苦(苦谛)和苦的原因(集谛),说苦 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佛教的经典非常繁多,其实不超过这四 圣谛。
中——变动不居——世界是假象、空 马克思主义:世界是客观实在的——一切事 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中——变化发展
2、性空论 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生)都是因缘 (条件)和合而成的,一旦这些条件变化或 不存在,该事物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一 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无自 性,都是空幻的。既然如此,人们对一切事 物(包括自身),就不应该刻意追求,苦苦 执着。既然对一切都无所追求执着,就一切 烦恼皆无。
总 结
苦是人生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部分,所以人生有 苦这是很正确的,但是佛教的问题在于由此就认为 人生只有苦,本质就是苦,而没有快乐,这就是片 面化了。所以对待苦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态度,人对 生命的态度,在快乐面前基本是相似的,但在痛苦 面前,千差万别。有些人消沉逃避,有些人坦然面 对,有些人无动于衷,有些人苦中求乐…… 我并不主张每一个人都用相同的态度与方法去面对 人生的痛苦,每个人的先天所赋和后天所习都是有 区别的,但至少应该对自身的生命价值有一种基本 的肯定,对生命与生活有一种较为积极的取向。
佛家文化与思政

佛家文化与思政佛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
佛教思想强调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通过修行来达到超越人世的境界。
在中国,佛教的传播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的融入也让中国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本篇论文将探讨佛教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其核心价值观、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挑战。
佛教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佛教思想源于古印度的文化环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由印度的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起源于印度的中部地区,当时印度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矛盾激化,人们的生活困难,思想上也在寻求新的出路。
悉达多在反思生命意义和苦难的本质时,创立了佛教。
佛教思想于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随着汉武帝的统治,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时期的影响和变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流行不仅是因为其本身的思想魅力,也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密切相关。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和中国的儒、道、法家等文化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波折和变革。
唐朝时期佛教曾经盛极一时,但到了宋朝时期,由于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佛教面临着衰落的局面。
明清时期,随着禅宗和律宗的兴起,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新的发展。
当代中国,佛教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关注,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显现。
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佛法、菩提、般若。
其中,佛法是指佛教的教义和法则;菩提是指悟道、证道、修行和成佛的过程;般若是指了解和体悟世间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佛教思想强调生命的无常和苦难,认为一切众生都处于轮回转世的循环中,只有摆脱轮回才能得到解脱和超脱。
佛教思想主张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强调内心的净化和修行,追求智慧和慈悲。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

对中国民风习俗的影响
因果报应、轮回转生、修 行成佛等一套说教。这些 说教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巨 大冲击,并逐渐形成庙神 膜拜和超度亡灵的信仰民 俗。
14
五台山
普陀山
山西五台山,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峨眉山
浙江普陀山,传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九华山
四川峨眉山,传为普贤菩萨的道场 。
安徽九华山,传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神仙思想,把“长生不死”、“肉体成仙”作为道教追求的最高目的。 道教是把神仙思想、道家学说、方士之术以及民间巫术综合起来,理论化、宗教化的产物。
道教认为人可以长生不死的观点,迎合了 封建统治者的愿望。
道教修行的最高理想是得道成仙,认为人 只要返本还源,与道合一,就能成为灵魂常在、 肉体永生的神仙。
24
阿炳与“二泉映月”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 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 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 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代表作品《二泉映 月》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 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 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 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 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8
隋唐时期,佛学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八宗: 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密宗、律宗、三论宗和禅宗。 禅宗是最典型的中国佛教,也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
唐代宗派佛教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成熟的标志。
9
二、佛、佛法、佛经和佛寺
佛教认为佛是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是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所不知的智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禅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禅修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
宗教信仰与禅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教两个主要宗教信仰以及禅修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禅修的内涵与意义。
一、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起源于古印度,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并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佛教以超越苦难、追求解脱为核心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修炼和觉察。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教的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运用,如佛像、经书、卷轴等成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元素。
佛教的教义体系和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相结合,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处世态度。
对于中国人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合乎佛教思想的理想追求。
二、道教的哲学思想与修炼方式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修炼方式。
道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强调追求道的境界,通过修炼来达到与天地自然相融合的境界。
道家修炼方式主要包括内观和外观两方面。
内观是通过静坐冥想、打坐修行来提升个体的修养,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外观则是通过身体锻炼、气功功法等来强化身体素质,以求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道教的修炼方式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家的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三、禅修的精髓与价值禅修作为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禅修强调个体内心的觉察和修炼,通过坐禅、静心冥想等方法,达到超越世俗欲望、追求内心平和与觉醒的目的。
禅修注重个体的内在体验和直接觉知,通过对思维和感官体验的觉察,实现对自己和环境的深刻洞察。
通过禅修,人们可以超越分析性思维的局限,直接体验当下的存在,从而达到超越欲望束缚的境地。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 4-佛教

衰微 —— 明清
大乘佛教 我国大部分地区 小乘佛教 傣族、布朗族、佤族、崩龙族聚居区 藏传佛教 藏族、蒙古族、土族、羌族、裕固族聚居区
佛道的相争相融 儒道排佛 化胡之争 灭佛辱道 三教相融
《一团和气图》
明朝第九代皇帝英宗朱见深画
画幅借用东晋儒生陶渊 明、和尚慧远、道士陆修静 “虎溪三笑 ” 的典故,来表 明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 期望。
中国传统文化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魏黎波
一、佛教的产生与派别
创建 结集著经 部派时期 分大小乘
公元前六世纪 释迦摩尼 佛祖去世后 弟子念诵写经 分“上座”、“大众”两部 公元一世纪前后
小乘佛教 修习三学,证罗汉果,达到个人的解脱 大乘佛教 修习三学六度,渡己渡人,共同脱离轮回
二、佛教教理的基本思想
• 韩信托生曹操,彭越托生刘备, 英布托生孙权,三分汉家天下;
• 项羽托生关羽,斩颜良诛文丑, 过五关斩六将,以报前仇;
• 蒯通托生诸葛亮,机谋盖世;
• 许复托生庞统,赵王托生刘禅, 丁公托生周瑜,萧何托生杨修;
• 玉帝加判:司马貌托生司马懿, 出将入相,子孙统一三国建晋。
画幅上粗看好似只有一个 人,但实际上是三个人相拥 相抱在一起,三个人脸的五 官互相借用,合成一张脸。 造型奇妙,令人叫绝。
六、我国的佛教派别与禅宗
隋唐时期佛教达到全面兴盛 标志是八个佛教宗派的形成
三论宗 瑜伽宗 天台宗 华严宗 净土宗 禅 宗 律宗 密宗
禅宗宗旨
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直指心性 顿悟成佛
禅宗著名公案
佛祖拈花示众 达摩一苇渡江 慧能一偈传衣钵 心动风幡传大法
佛祖拈花示众
一次灵山法会上,佛
祖释迦牟尼向众人展示大 梵天王向佛祖献上的一枝 金波罗花,却一语不发。 大家不知佛祖是何用意, 一时间面面相觑,疑惑不 解。只有佛祖的大弟子摩 诃迦叶于静默中领会了佛 祖的深意,展颜微笑。
中国佛教传统文化

01-景点介绍
佛教提倡遁世隐修 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 之地开凿石窟 以便修行之用
景点介绍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 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 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 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我国现存的主要石窟群均为魏唐之间或宋前期作品,其中以石刻负 盛名的是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和重庆大足四大石窟。
佛教石窟
佛教提倡遁世隐修 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 之地开凿石窟 以便修行之用
” 史 及 的 健 事 石
、其传陀,窟 艺汉统罗兴艺 术化技艺于术 史过法术魏是 及程和精晋一 中,审华,种 外是美,盛宗 文研情融于教 化究趣汇隋文 交中,了唐化 流国反中。, 史社映国它取 的会了绘吸材 珍史佛画收于 贵、教和了佛 资佛思雕印教 料教想塑度故 。
中国佛教传统文化
01-景点介绍
佛教提倡遁世隐修 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 之地开凿石窟 以便修行之用
02-旅游攻略
佛教提倡遁世隐修 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 之地开凿石窟 以便修行之用
03-宗教活动
佛教提倡遁世隐修 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 之地开凿石窟 以便修行之用
04-吉祥物品
佛教提倡遁世隐修 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 之地开凿石窟 以便修行之用
佛教石窟
佛教提倡遁世隐修 因此僧侣们 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
石窟 以便修行之用
佛教石窟
佛教提倡遁世隐修 因此僧侣们 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侣们 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
石窟 以便修行之用
02-旅游攻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佛教与道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佛教与道教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古代佛教与道教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两大思想体系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中,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教的历史渊源、核心思想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佛教与道教的历史渊源佛教与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远古时代。
佛教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道教则起源于中国本土古老的哲学和宗教思想。
尽管两者的起源地和发展过程不同,但在中国的土壤中逐渐融合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和中国道教。
二、佛教与道教的核心思想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思想”和“八正道”,强调通过修行和解脱达到人生的真谛。
佛教强调生命的无常性和苦难,倡导克己奉公、慈悲为怀的精神。
而道教则追求自然和谐与人性的自由,主张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强调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老的道路。
三、佛教与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佛教与道教的思想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化艺术:佛教与道教成为中国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主题和创作源泉。
佛教艺术注重表达灵性,道教艺术强调表现自然之美,两者都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价值观:佛教强调慈悲、舍己为人的精神,道教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自由。
这些思想渗透到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中,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仁爱、忍让、自由等价值观念。
3. 社会伦理: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社会伦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渗透到中国农村社会,鼓励农民从事善行,破除社会等级制度。
道教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在政治和社会管理上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4. 文化传承:佛教和道教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佛教和道教经典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中华佛教文化

中华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具有宗教性、思辩性和融合性的文化精神内涵,及丰富的象征性形式语言。
佛教文化经历2000多年在我国的发展、演化,与儒、道并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东方艺术与思维观念的典型代表。
经由历朝历代的演变、发展,佛教文化已渗入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佛教最初是由汉代传入中国,历隋唐直至当代,中国无论哪个学派、哪位学者,无论是否信仰佛教,都程度不同地受其影响。
在建筑、雕塑、书法、绘画、图饰、工艺木板印刷、音乐等领域中,佛教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
它启迪人的智慧,净化人的心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其代表性遗迹如法门寺、龙门石窟等,概括其文化的艺术形式特征可以有如下几个方面:宗教性。
佛教文化的各种外在表现形式无不充斥宗教感情,如造像,“画家在画佛、菩萨时,没有表现个性的欲望,只有对画象的崇敬、景仰”,我国著名雕塑家李新民在创作渡海观音像时说:“从事佛教的画家、雕塑家,都以虔诚的宗教信念,观照佛教中的理想,塑造崇高的佛像”。
这种创作的信念是设计的主导因素和目的所在。
正是在这一坚定信念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创作的想象力,从而产生出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等不拘泥于原有形式的独特造像。
思辩性。
佛教思想体系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先后盛行有小乘、大乘等,它们各自又形成多种派别与体系,传入中国后,更与儒、道等传统学派相结合,使其博大精深。
它的经文、偈语、典故,无不充盈思考的辩证性,一般可称为“禅意”。
如禅宗思想在二十世纪传入欧美后,就对后现代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启迪。
佛教的艺术利用了多种抽象或具象的形式去表达深刻的禅理,让人明心见性、扬善除恶,具有深奥的思辩性。
融合性。
佛教从十二世纪起,在其原来的发源地印度,已逐渐消亡。
而中国尤其是唐代以来,佛教发展走向鼎盛,并演化成中国以禅宗为代表的汉化佛教。
这种汉化佛教与其原型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是同中国原有的正统的儒家、道教相斗争、相融合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之佛教
佛教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封建传统哲学相结合的产物。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创始人是悉达多,族姓为乔达摩,中国古译为瞿昙。
相传为净饭王太子,生于迦毗罗卫国(现为尼泊尔王国境内)。
他一生传教活动在印度次大陆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号。
根据文献史料推断,他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90~前480年之间,略早于中国的孔子。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把现实断定为“无常”、“无我”、“苦”,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个人生活都充满着苦。
富贵者有富贵者的苦,贫贱者有贫贱者的苦,整个现实世界是一苦难的集合体(大苦聚)。
造成苦难的原因不在客观环境,与社会制度无关,完全在于人类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身,即所谓“惑”、“业”所致。
“惑”指错误的认识、思想,主要是“贪”“瞋”“痴”,佛教称这三者为根本性的烦恼。
“业”指思想、言论和行为等一切身心活动。
惑业为因,造成生生世世不得解脱的可怕后果,佛教称为轮回报应。
只有依照佛教指引的道路,进行宗教训练,彻底改变世界观,才可以超出生死轮回报应,得到彻底解脱。
这种最后的精神解脱境界,叫做“涅槃”。
这些道理包括在“五蕴”、“四谛”、“十二因缘”等最基本的教理之中,成为以后佛教各派教义的基础。
佛教开始传播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以后南到斯里兰卡、印度支那半岛,北到中亚细亚。
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得到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佛教初传入时被看作是神仙方术。
东汉末,汉译大量佛教经典,佛教教义开始同中国传统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得到传播。
当时的主要译作有安世高传译的小乘佛典,支娄迦谶传译的大乘佛典。
魏晋时,佛教般若空观受到门阀士族的欢迎。
与魏晋玄学密切结合,形成风靡一时的般若学。
至南北朝,佛教势力在内地又有所扩大。
南方的宋文帝、梁武帝为首的帝王贵族,大力提倡佛教,用国家的力量支持佛教的发展,修塔、建寺、度僧、译经,把佛教作为“坐致太平”的思想工具,扶植寺院经济及义学发展。
北朝各代帝王贵族也以国家的力量资助译经、建寺,开凿石窟,雕造佛像,比南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北朝佛教虽曾遭到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灭佛”的打击,但很快就得到了恢复,并且得到更大的发展。
佛经的翻译至西晋竺法护、姚秦鸠摩罗什,达到了新的水平。
南朝陈帝国真谛活动时期,印度各种佛教流派以及与佛教发生争论的其他一些宗教流派的典籍,已基本上译为汉文。
但佛教思想在中国发生影响,并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互相发明、配合、补充,不是专靠翻译,而是靠中国义学僧人的创作、传播和推广。
如道安、慧远的佛教论文,僧肇的般若论,道生的涅槃论,在中国思想界影响都很深远。
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为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贵州梵净山。
中国佛教圣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
五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寺院进行了修葺。
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普陀山是世界闻名的观音道场、佛教圣地,其宗教活动可追溯于秦。
至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并迅速成为汉传佛教中心,传至东南亚及日、韩等国。
至清末,全山已形成3大寺、88禅院、128茅蓬,僧众数千。
寺院无论大小,都供奉观音大士。
可以说是“观音之乡”了。
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辰、出家、得道三大香会期,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烟缭绕,一派海天佛国景象.
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它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
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
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
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北纬30°。
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相传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它与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和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与普贤、观音菩萨合称“三大士”。
五台山被确定为文殊菩萨道场,在四大名山中是唯一见于经典的。
最早的根据见晋译《华严经》卷二十九:“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
”
峨眉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
峨眉山文化遗产深厚,是以供奉普贤菩萨著称。
近2000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的佛教圣地。
目前,全山共有僧尼约300人,寺庙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藏寺、万年寺等.
浙江溪口的雪窦山自古秀甲四明,号称“四明第一山”,它在唐代之前一直称“瀑布山”,以幽谷飞瀑胜景饮誉中国东南。
在唐代,溪口雪窦山是“浙东唐诗之路”东支线中转地。
北宋被宋仁宗和宋理宗分别敕谕、御书为“应梦名山”,从此奠定了东南名山的地位,其影响一直沿袭到当代。
雪窦山佛教初创于晋代,北宋时期的公元999年,寺名被宋真宗改名并敕额“雪窦资圣禅寺”,在南宋被评定为天下禅寺“五山十刹”之一。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佛教
界领袖大虚大师驻锡雪窦寺,主张在佛教四大名山之外再增雪窦山为佛教名山。
2008年11月,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落成开光,从此成为弥勒道场的一个地标,当代中国佛教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中国佛教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以及地区和民族的差别,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支派,但总的看来,它是中国社会的产物,属于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
汉传佛教是儒学的必要补充。
藏传佛教则为西藏历代农奴主及蒙古王公贵族服务。
傣族地区的小乘佛教则为当地头人服务。
中国佛教既有佛教的共同性,以人生为苦,宣传五蕴、四谛、十二因缘等出世哲学,又有中国地域的特性,它结合了中国社会需要、民族文化的特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教义。
广大汉族地区的儒、佛、道三教融合思想构成了中国后期佛教的特殊内容和典型基调。
中国化的佛教哲学融合了中国的儒学、道学、玄学,对佛教宗教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进行了特有的论证、解释和发挥。
它继承了佛教哲学的论证方法,利用非科学的抽象,在相对的现实的现象界背后设置一个绝对的超现实的“本体”,或说“真如”,或说“实相”、“佛性”。
它运用“缘起论”等进行相对主义的论证,借以歪曲和虚构事物现象界的关系和人类认识的矛盾,否定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和人的主观认识能力的可靠性。
在论证、解释过程中,中国佛教哲学突出了它的思辨性的特点。
特别是华严宗和禅宗的理论,在本体论、认识论、发展观方面对中国哲学思维的前进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佛教哲学的发展,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深化,构成了中国哲学史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