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文化的吸收

合集下载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中国宗教文化的交融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中国宗教文化的交融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中国宗教文化的交融
佛教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宗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与本土宗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这种跨文化交融,不仅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传入历程
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文化逐渐传入中原。

最早传入的是小乘佛教,后来随着大乘佛教的传入,佛教在中国逐渐扎根并融入当地宗教氛围。

本土化发展
在中国,佛教与道教、儒家等本土宗教文化相互交融。

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禅宗的发展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密宗法门融合了道教的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传统。

文化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传播,更是文化的交流。

佛教艺术、建筑、文学等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符号,影响了中国的艺术与文学发展。

教义传承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并非简单的接受与套用,而是在传承佛教教义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弘扬了普世慈悲、舍己为人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爱之道相得益彰。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是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既展现了佛教的包容性与普世价值,也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样性。

这种跨文化交融与融合,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推动了中国宗教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结: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是中国宗教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文化的多元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文明的繁荣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探析

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探析
人 对 世 界 的 改 造 能 力 ,在 苦 难 现 实 与 矛 盾 人 生 面
世 间 的 祸 福 吉 凶 。 佛 教 传 人 中 国 以 后 ,佛 、 菩 萨 等 都 成 了 能 够 飞 天 遁 地 ,大 显 神 通 的 神 仙 。 并 且 为 适 应 中 国 传 统 轮 回 观 念 ,外 来 佛 教 接 受 了灵 魂 不 灭 的 观 念 ,并 把 不 灭 的 灵 魂 作 为 轮 回 的 主体 ,把 不 断 的
神 性 作 为 解 脱 的 根 据 ,这 就 迎 合 了 中 国 人 的 心 理 需 求 和 文 化 观 念 。 如 慧 远 提 出 了 “ 灭 的 神 是 承 受 不 果 报 的 主 体 ”,并 用 薪 火 之 喻 来 证 明 神 不 灭 。 慧 远 的 说 法 正 适 应 了 中 国 人 根 据 因 果 报 应 以 有 神 论 看
1 .佛 教 中 国 化 最 典 型 的 产 物 — — 禅 宗
“ 的 本 意 是 思 维 修 养 , 静 虑 定 心 ,本 为 印 度 禅
佛 教 的 一 种 修 炼 方 法 。 传 入 中 国后 逐 渐 形 成 了一 个 宗 派 ,产 生 了一 整 套 理 论 体 系 和 修 行 体 系 ,成 为 佛 教 中国化 的最 典 型 产 物 。 禅 宗 具 有 ” “ 外别 传 , 教
依附。
处 ,是 来 生 享 安 乐 的极 乐 世 界 。 人 间 净 土 就 是 凭 借 人 的 清 净 之 心 ,人 的修 行 ,逐 渐 将 恶 浊 的人 间变 成

( 2) 适 应 宗 法 伦 理 。佛 教 作 为 外 来 文 化 , 必 然 会 与 本 土 文 化 大 相 径 庭 。它 为 了适 应 中 国宗 法 伦 理 道 德 观 念 ,在 一 些 佛 经 的 翻 译 上 做 了 相 应 的 调 整 。 中 国宗 法 家 族 系 统 提 倡 “ ”, “ ” 是 中 国 孝 孝 封 建 社 会 家 族 伦 理 的 轴 心 和 维 持 家 族 组 织 结 构 和 秩 序 的 重 要 杠 杆 。佛 教 通 过 翻 译 经 典 ,撰 写 文 章 ,举 办活动 等 ,大力宣传 孝 道论 。

佛教文化的融入与传播

佛教文化的融入与传播

佛教文化的融入与传播佛教是一种历史悠久、深深影响着数亿人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体系。

在其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佛教文化不仅融合了各地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不同的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文化的融入和传播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介绍其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和影响。

一、佛教文化的融入佛教最早起源于印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传入其他亚洲国家并融合各地的文化元素。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1. 艺术与佛教佛教的艺术形式广泛而独特,其影响和融入使得佛教艺术成为了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雕塑、壁画和寺庙建筑融合了当地的文化艺术元素,如中国独具特色的唐卡画和宝塔建筑。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表达了佛教思想,也展现了当地文化与佛教的结合。

相应地,佛教的艺术形式也通过漂洋过海传播到其他地区,比如日本的佛教雕塑和壁画。

2. 文学与佛教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在文学作品中融入佛教元素,如李白的《静夜思》和白居易的《长恨歌》。

这些作品中的佛教意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为文学艺术注入了新的灵感。

同样地,佛教的经书和故事通过翻译和传播,也深刻影响了东亚其他地区的文学作品。

二、佛教文化的传播佛教的传播是一个漫长而广泛的过程,它从印度扩展到古代中国、日本、韩国和其他东亚国家。

佛教文化的传播不仅是宗教传播的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带来了文化价值的传递和融合。

1. 印度到东亚佛教最初传入印度,经过丝绸之路的连接,传播到中国以及东亚其他地区。

这一过程中,佛教文化融合了当地文化元素,并慢慢适应了东方社会的需求。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推动了佛教思想的传播,激发了对于智慧和修行的追求。

此外,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加深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联系。

2. 东亚各国的传承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成为佛教的中心地带之一。

中国的佛教学者通过翻译和整理佛经,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特色。

试论外来宗教的中国化路向

试论外来宗教的中国化路向

试论外来宗教的中国化路向●陈焱何其敏提要:文章通过对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中国化演进的过程分析,归纳出外来宗教在我国主要经历了入门学习阶段,屈尊妥协阶段,价值认同阶段,文化融合阶段等中国化路向四过程,进而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兼容性与先进性。

关键词:佛教儒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文化一、几大外来宗教在中国的回顾(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外来宗教是在与中国文化不断对抗冲突、不断融合交融过程中才加入到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佛教思想与儒道思想分属不同类型、差异性较大的文化体系。

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消除差异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学习中国文化,二是佛教与儒道之间的文化冲突与抗争。

首先,佛教向中国文化的学习,在传播形式上以中国原始教的道术为媒介,内容上以格义为手段,用老庄的一些言论来进行比附,这是佛教在“六家七宗”以前传播的主要特征。

在学习中国文化方面,佛教主要以附属性和改造性为主。

附属性主要指两方面:第一,依附神仙方术:如安世高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术士,人称他“士曜五行,医方异术,乃至鸟兽无声,无不得达。

”①西晋西域僧人佛图澄,史载他“少学道,妙通玄术。

永嘉四年,来适洛阳。

自云百有余岁,常服气自养,能积日不食,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神”。

②第二,迎合玄学:佛教中的大乘般若学与玄学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空”、“无”。

在佛教初传时期佛教以大乘佛教般若学为主进行传播,形成“玄佛合流”。

其次,文化冲突与抗争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于家、国持相反的态度。

儒学为了维护自身的正统地位,必然要排击佛教。

《理惑论》就是反映这种矛盾的。

③范缜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说而著《神灭论》之争更是文化冲突加深一步的明证。

在佛教思想与儒家文化的冲突与对抗中,向中国本土文化的妥协退让反而是佛教传播明智的进入方式。

首先,佛教从自身教义与儒家文化思想的共同点上进行诠释。

一方面从大量佛典文献中筛选出佛教思想的精髓内核,确定出适应中国国情的教义理论和修持方式,另一方面使这些内容同固有的中国文化相融合并深入到民众的生活之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

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

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

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

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

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

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译及弘扬成为热潮。

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

关于心性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

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

而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

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

因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

且不论宋明理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响了数代国人。

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

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佛教早在两汉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至今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

东汉汉明帝在洛阳兴建白马寺,是佛教进入华夏文明的一个值得纪念的事件。

而晋南北朝期间,佛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云岗石窟、莫高窟以及龙门石窟,古人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在山岩间开凿出一尊尊佛像,表达自己的对佛门的崇高致敬与皈依愿望。

佛教进入中国之后,历经发展,在自身传达的思想深度方面,都已经达到一个高峰。

佛教文化不同于基督教文化,不同于伊斯兰教文化,因为佛教文化不仅仅拥有自己的教义,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宇宙观,有着自成一派的哲学思想。

我们甚至可以把进入中国的佛教文化称之为一门学派。

与儒家、道家一样,佛教也在传播自己的人生观念、道德体系。

正所谓有“儒释道”三教的说法,恐怕也是古人也早已承认这个观点。

因此,我们更不应仅仅把佛教简单视为宗教迷信,而应看到其中宝贵的思想感悟。

胡适先生当年写《中国哲学史》便打算把佛学加入其中,无奈他对佛家文化研究不深,因此包含佛学的《中国哲学史》的下卷迟迟不能完成,而此事也侧面印证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佛教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烦恼、痛苦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理想境界。

而这其中带有的人文关怀正与儒家的人本观念相契合,其中的“涅”的理想境界也带有道家顺应自然的理念的影子。

可以看出,佛教起初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终于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其中一只不可或缺的脉络。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许多文人都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大诗人王维,就有“诗佛”的称号,他的诗中不乏佛家学派里禅宗的思想,如著名的《过香积寺》中就有“安禅制毒龙”一句,“毒龙”指妄心,“安禅”指一种修行手段,此二词都是佛家术语,用在此诗中却显得一气呵成,可以说诗为佛教留下了无限的空间,佛学也为美学开拓了巨大的疆域。

苏轼也与佛教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他自号“东坡居士”,“居士”二字,本是佛门用语。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文化的吸收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文化的吸收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文化的吸收内容摘要:中国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是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有选择地并加以改造地吸收。

这一特点尤其是在汉唐时期吸收以佛教文化的过程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完整。

比如佛教为了能在中国传播,先是向原始道教靠拢,使自己的教义得到传播;佛教徒口说“不敬王者”,实际上力图取得当权者的支持和援助。

总之,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适应中国国情,所有中国却并没有被“佛化”,而是佛教被“华化”。

中国人创造了中国化的佛——禅宗,并将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使其与儒、道并行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文化交流的全过程;中国对于外来佛教的吸收也堪称我国以我为主,取外来之菁英,创造发展本土文化的典范。

关键词:佛教、文化(一)佛教传入中国与禅宗的诞生首先,佛教进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它随着丝绸之路走上了古老的中国大地。

西汉时期的中国虽已具有在当时来说相当发达的经济文化,但先秦时期延续下来的哲学思想抵制了宗教的发展。

从宗教思想看,我国古代没有出现定型的宗教。

像佛教这样组织、教义都十分完整的宗教,中国还没有过。

它提出的许多宗教观念、宗教理论都是新鲜的。

即便如此,中国也没有对佛教全盘吸收,而是有选择地接受了大乘佛教。

选择了大乘佛教后,中国便开始对它进行实践与改造。

特别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流行的老庄学说来说明佛教教理的“格义佛教”。

也就是说“用原本中国的观念对比佛教的观念,让弟子们以熟习的中国概念去达到充分理解印度学说。

”〔1〕这被认为是“中国学者企图融合印度佛教和中国思想的第一种方法”〔2〕。

但是这种方法比较混乱,于是他们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言意之辨”。

这种新方法的运用,为以后中国佛教各学派的兴起做了思想的准备,为佛教中国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中国佛教思想逐渐发展成熟,在隋唐时期以宗派形式表现出来。

至禅宗六祖慧能对传统的禅学进行了一系列根本性变革后,标志着中国在吸收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化佛教——禅宗。

佛教对中国文化融入及其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融入及其影响
到:“ 不依国主, 则法事难立。, ’虽有像梁 ② 武帝这样的统治者力图使佛教国教化, 但神权始终未能摆
脱对王权的依附。 2.对宗法伦理的适应。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 有着与本土文化大相径庭的背景,许多原始教义与中国文 化传统和名教纲常相抵触。 为了适应中国伦理道德观念, 在 《 六方礼经》《 、善生子经》《 、善生经》 等佛经翻译中, 通过选、 删 、 增等手法, 节、 作了相应的调整。如佛典原本《 对辛加拉 好 的教导》 列举了作为妻子的五项美德: “ 善于处理工作”“ , I 对 , 好地对待眷属”“ ,不可走人歧途”“ ,保护搜集的财产”“ 一者 应做的事情, 要巧妙勤奋地去做” 汉译则作了修改: “ 。 夫从外来 , 当起迎之; 二者夫出不在 . 当炊蒸扫除待之; 三者 不得有淫心于外夫 骂言不得还骂作色 ; 四者当用夫教诫 所有什物不得藏匿 ;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 , 。 中国宗法家 族系统提倡“ 夫孝 , 德之本也。"()"’ 4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 泼墨山水 , 以渲染画法一变历来之钩研画法 , 蔚为时风 , 其 传人有张操 、 王墨等。 王维及 白居易 、 吴越之忠兹王等为王侯 、 、 贵族 文人等 之代表人物, 于建斋、 造寺或教学、 文学等方面皆颇有贡献。 被称为“ 诗佛” 的王维, 一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成为后 世的一段佳话。
伸缩法的伟大和智慧, 而深人经藏, 智慧如海, 从而酿成自 己的慧心独具, 独树一帜的风格, 成为文学行域中的一代宗
师, 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中国禅宗浑简锋利、 超然
[5」 中国画报出版社编《 王维新》 中国北京画报出版 ,
社, 1993.
特立之思想, 为中国画坛开启一种笔节形具、 气韵有致的禅 画之风。东汉至六朝之五百年间, 有张僧哥、 顾恺之、 陆探 微、 宗少文等, 墨戏”“ 为“ 、画禅” 之先河。禅画正式始于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文化的吸收
内容摘要:中国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是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有选择地并加以改造地吸收。

这一特点尤其是在汉唐时期吸收以佛教文化的过程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完整。

比如佛教为了能在中国传播,先是向原始道教靠拢,使自己的教义得到传播;佛教徒口说“不敬王者”,实际上力图取得当权者的支持和援助。

总之,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适应中国国情,所有中国却并没有被“佛化”,而是佛教被“华化”。

中国人创造了中国化的佛——禅宗,并将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使其与儒、道并行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文化交流的全过程;中国对于外来佛教的吸收也堪称我国以我为主,取外来之菁英,创造发展本土文化的典范。

关键词:佛教、文化
(一)佛教传入中国与禅宗的诞生
首先,佛教进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它随着丝绸之路走上了古老的中国大地。

西汉时期的中国虽已具有在当时来说相当发达的经济文化,但先秦时期延续下来的哲学思想抵制了宗教的发展。

从宗教思想看,我国古代没有出现定型的宗教。

像佛教这样组织、教义都十分完整的宗教,中国还没有过。

它提出的许多宗教观念、宗教理论都是新鲜的。

即便如此,中国也没有对佛教全盘吸收,而是有选择地接受了大乘佛教。

选择了大乘佛教后,中国便开始对它进行实践与改造。

特别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流行的老庄学说来说明佛教教理的“格义佛教”。

也就是说“用原本中国的观念对比佛教的观念,让弟子们以熟习的中国概念去达到充分理解印度学说。

”〔1〕这被认为是“中国学者企图融合印度佛教和中国思想的第一种方法”〔2〕。

但是这种方法比较混乱,于是他们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言意之辨”。

这种新方法的运用,为以后中国佛教各学派的兴起做了思想的准备,为佛教中国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中国佛教思想逐渐发展成熟,在隋唐时期以宗派形式表现出来。

至禅宗六祖慧能对传统的禅学进行了一系列根本性变革后,标志着中国在吸收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化佛教——禅宗。

“中国禅宗既不像小乘佛教那样宣传出世迷信,也不像大乘佛教那样纯粹的哲学思辨,而是偏重在现实人生心理调整上下功夫。

”〔3〕“禅宗的精神,完全是要在现实人生之日常生活中认取,他们一片天机,自由自在,正是从宗教束缚中的解放而重新回到现实人生的第一步。

运水担柴,莫非神通,嬉笑怒骂,全成妙道。

”〔4〕钱穆的这一番话不但指出禅宗的精神,更暗示了中国的禅宗要高明于印度的佛教,以至有“中国佛教特质在禅”之说。

中国佛教的这一特色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对印度佛教的吸收、改造和发展,外来佛教就这样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轨道。

(二)外来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中国宗教思想界吸收外来佛教并创造出中国的佛教这一事实,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完成对一种外来文化的吸收并不是吸收者的某一方面或吸收者单方面的努力可以达到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印度佛教被良好地吸收创造,宗教思想界学者们付出的努力自然不可低估,但汉唐时期经济强盛、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外文化交流的良好局面的形成;多数帝王统治者的信奉与提倡,老百姓的精神需要与信仰;佛教文化本身的文化价值和佛教徒的传教热忱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反过来说,佛教作为对古印度文化的一次系统总结,它的传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与启迪。

(1)外来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曾被概括为这样几个发展阶段: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撇开佛教传入前的先秦诸子学和两汉经学不论,自佛学的系统传入便对中国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先是与魏晋玄学汇合在一起,形成一代学风,并引起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著名的“形神之争”。

然后经过中国六百余年的消化,至隋唐终于被改造为中国化了的佛教哲学。

隋唐二代佛学成为当时社会势力极大的一个思想潮流,主张把隋唐佛学同儒家哲学同等看待,都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人感到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哲学史基本上是佛学在中国被吸收发展的历史。

至于宋明理学,则更是深摄佛教思想。

这形象地揭示了文化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文化交流,决非单向的文化移植,而是某一种文化综合创新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均发生变迁,并从中产生出具备双方文化要素的新文化组合。

在改造了的儒学与改造了的佛学相糅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宋明理学;改造了的印度佛教与传统的中国思想相糅合产生的中国禅宗,正是这样的新文化组合。

(2)外来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在我国被译成汉文及晋朝以后译文的丰富,数千卷佛教经典中一部分本身就成了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如《法华经》、《维摩诘经》历来为文人所喜爱,有时被人们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来研读和欣赏。

佛教与诗的渊源也很深。

佛教的传入为诗歌创作丰富了新内容、提供了新的境界,而且随着佛学的盛行,许多诗人涉足佛教。

结交名僧、王羲之与名僧支遁交游开诗人与名僧交游之先声,白居易与鸟窠禅师等的交游都为中国诗坛留下了许多佳话。

诗与禅的关系,正如元好问在《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中所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禅的方法则使诗别开生面,另具境界。

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与佛教也有不解之缘。

且不论历代书法家中,不少高手出自释门,如狂草怀素,唐草无出其右的怀仁等,单是佛理便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内在的影响。

与书法相比,画家涉足佛教者更多。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有许多画家染指佛画。

最早的如东吴的曹不兴、西晋的卫协和顾恺之。

到了唐代,佛教绘画更是盛极一时,其中以吴道子声名最著。

他在长安、洛阳两地所作壁画多达三百余间,又有“画手看前辈,吴生独擅场”之美誉。

到了晚唐,出现了专攻佛道人物画的画家特别是王维开创了一种别具风格的禅意画,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外来佛教文化对汉语言文字的影响
我国知识界吸取梵文,由重视汉字的形象意义转向汉语的发音,并从此建立起中国的汉语音韵学,定出了“四声”,编定出依照声音分类排列的新字典。

而至隋朝,在分析汉语每个字的元音、辅音的基础上定出了汉字所有的读音系统并整理成书《切韵》。

现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亦源于佛教者甚多,仅丁福保的《佛学大词典》中搜集的源自佛经的外来语和专用词语就达三千余条。

如“宗教”、“清规戒律”、“一尘不染”、“三生有幸”、“天花乱坠”、“心心相印”等都是来自佛教的语汇。

“可见,如果我们要完全撇开佛文化的话,恐怕连话也说不全了。

”〔5〕
今天,当我们面对世界文化日益繁荣,中外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当我们发现自己处在古今中外文化的汇合点上,而对种种外来思潮无所适从或盲目追随的时候;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以古为师,以史为鉴,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经验,寻找出路。

五千年来从未中断的、被称为人类原生形态的母文化之一的、“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的中国文化,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永远会给我们以启迪!
参考文献
1 汤用彤.理学·玄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 熊铁基.汉唐文化史.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3 王树英编.中印文化交流与比较.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4 胡世庆,张品兴.中国文化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5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7 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8 冯天喻,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9 黄夏年主编.汤用彤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0 赖永海.佛道诗禅——中国佛教文化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字库未存字注释:涅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