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1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1000字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华夏大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它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艺术形式以及民间习俗,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1. 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哲学。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忠诚”、“礼敬”,道家追求“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佛教倡导“因果报应”、“慈悲为怀”。
这些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2. 道德伦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家庭和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等。
这些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3. 艺术形式: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多样,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
这些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民间习俗:中国民间习俗丰富多彩,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婚丧嫁娶等重要仪式。
这些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 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善于吸收其他文化和思想,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这种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2. 实践性: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践,强调知行合一。
无论是道德伦理还是艺术形式,都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3. 地域性: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这种地域性使得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地域特色。
4. 历史性: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性,注重传承和延续。
每一代人都在继承前人的文化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华文化能够历久弥新。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1. 弘扬中华文化: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对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内涵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内涵和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征,其中包括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涵和特征凝结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下面将从各个方面逐一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学艺术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诗歌、散文、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等留下了大量不朽之作,他们的诗歌被誉为“唐诗宋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光辉篇章。
而中国古典戏曲如京剧、越剧、评剧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元素,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方式。
二、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体系。
儒家强调仁爱之道,注重人伦道义和社会秩序;道家提倡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超脱;佛家主张超越生死苦乐,追求解脱和涅槃。
这些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念。
三、宗教信仰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合了多种宗教信仰,包括道教、儒家、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精神寄托和道德支撑,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面貌。
道教崇尚自然、追求长生不死;儒家注重人伦和礼法,弘扬仁爱熟和;佛教主张离苦得乐,追求解脱涅槃。
各种宗教信仰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精神。
四、礼仪习俗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习俗,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场合中体现尤为明显。
尊长敬老、尊师重道、尊神拜祖是中国传统礼仪的核心价值。
各种传统节日和庆典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都有着独特的仪式和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特征独特。
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方面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
这些内涵和特征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精神支撑,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了独特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有些学者们论证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认为儒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还认为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和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挑战。对学生进行儒学教育,坚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园,凸显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加强儒学伦理教育,倡导道德体验教育。
〔4〕 至于道德榜样、榜样教育问题,部分学者论述了榜样的道德价值,道德榜样的类型、可能和功能。一般的榜样并不特指道德榜样,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只有具有正面价值的榜样都有道德的崇高性或崇高的道德价值。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个体道德榜样与群体道德榜样: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道德榜样,主要是: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者、对社会负有重大责任和具有重要影响者以及成年人。道德榜样有几种产生的可能,即先验论、发现论、需要论、实践论。不管怎样,道德榜样产生的条件至少应该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诉求。道德榜样的功能如下:传统优秀道德的典型承载者,现实主导价值的积极弘扬者,未来理想道德的开拓创新者。这三种内在功能决定了道德榜样具有示范和激励的外在功能。
〔9〕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显然先秦时期的礼就是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有学者说其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具有传统礼仪的共性,另外,它的德育功能有其特殊性,第一,先秦礼教与乐较大配套进行,相辅相成;第二,先秦礼的道德教化与国家机器的推动密不可分。礼的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礼的道德教化的作用,还有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机制是礼的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分别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分别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精神与内涵相信有很多人都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分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希望对你有用。
一、中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土壤中,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即节日日期的选择与设定是古人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的,都对应着特定的节气和农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步入农业文明的古国之一。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国之大事在农”的观念,并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认识到:人类要生存、庄稼要收成,就必须观察和掌握天象(日月星辰的变化)、物象(动植物随季节而生的变化)和气象(寒暑雨雪的变化)及其规律,顺应天地运行的节奏和气候变化的秩序,来合理地计划和安排其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
为了准确地反映四季气温、降水、物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情况,用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古人依据太阳在黄道的不同位置,确定出了“二十四节气”。
岁时节令一经确立,一些特别的日期就凸显出来,它们作为农耕周期中的关节点,备受先民的重视,每当特定的节气来临之时,都要举行与这个节气相应的仪式和庆典活动,这样,农耕周期便也成了庆典周期。
“‘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
”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追求和升华“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四时节庆,纷至沓来”。
春天,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春节、元宵节、中和节、清明节等节日接踵而至。
人们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阖家团聚、拜年庆贺、舞龙观灯,尽情欢庆新春的到来;还要祭奠先祖、尽孝寻根、踏青赏春、娱乐健身,在慎终追远中享受新春的赐福,准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农耕播种。
浅谈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

浅谈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思想内涵体现了古代智慧和道德观念。
在现代社会,传统礼仪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如何传承并发挥其作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思想内涵1. 尊重天地、弘扬仁爱之道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中强调尊重天地,认为天地是人类生命的源头和根基,因此人类必须敬畏天地,保持谦恭和虔诚的心态。
同时,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之道,认为人类应该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这种思想体现在礼仪文化中,表现为注重礼仪之道,以礼待人,以礼相处,以礼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份子。
2. 重视孝道、强调家庭观念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孝道。
孝道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的一种观念,认为子女对父母应该怀着感恩、尊敬和爱戴的情感,尊重老人,关注老人的生活和健康。
家庭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扶持、关心、支持,凝聚社会的力量。
3. 尊重礼制、注重仪态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重视礼制、注重仪态。
礼制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规范,礼制规范了人们的言行举止,规定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流程。
仪态则是一种文化形式,是人们通过言行举止、造型等艺术手段来展现个人的社会形象和文化修养。
通过尊重礼制、注重仪态,可以使人们学习到正确的交往方式和流程,同时也可以提升人的文化修养和自我素质。
4. 保持谦逊、强调自我修养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还强调谦逊、自我修养。
谦逊是中国文化中非常珍贵的一种品质,认为人应该具备谦虚、守礼、正直、诚实的品德。
自我修养是指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道德、风度、气质等方面的修养,以成为优秀的人物。
通过保持谦逊、强调自我修养,可以使人们具有良好的品质和形象,成为社会中值得尊敬的人物。
二、当代价值1. 弘扬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在当代社会,传统礼仪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篇一: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
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
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高校,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
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高校,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
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
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
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
“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遗产。
这一文化内涵涉及哲学、道德、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方面,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其中,中国哲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诸如儒家、道家、
佛家等思想流派,一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和推崇。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儒家思想。
儒家以仁爱和道德为核心,提倡中庸之道、君子之道等思想,对中国人的道德品质、社会秩序功不可没。
此外,中国文学是中华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从《诗经》、
《楚辞》、《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到现代诗歌、小说、话剧等文学类型,中国文学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中
国文学作品追求真、善、美,既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形象,又营造了中
华民族的文化氛围。
此外,中国艺术也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哲学内涵,成为了世界各地爱
好文字艺术者的追捧之一。
而中国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
无不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展现着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力。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世界文化
的宝库。
我们要不断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传递中华文化的美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精神价值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精神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带给人类
无穷的意义和智慧。
其内涵涵盖五千多年历史,早已形成了独特的历
史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代表,集合了古老、共同的
文化思想,融会贯通各种精华,发展成一种自觉认识和行为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以多种思想和文化精髓的组合而成的,其
主要内容有:以礼仪为基础的文化道德;以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为
指导的文化哲学;把艺术作为“凡学”的典范的文化艺术;鼓励和推
崇学习和思考的文化智慧;以子孙后代为根本的文化家庭;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文化生态;以兴国安邦为根本宗旨的文化政治等。
中国传统文化所传承的精神价值贯穿于一切中国文化之中,包括
以立德立言、思正心正、学习修身、探求真理、重视勤奋、尊重他人、勤俭持家、尊崇礼义、崇尚德行、孝敬大众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旨
是以君子之道为莫大的追求,通过各种文化实践来提升个人的职业道德、文化知识和素养,最终为民族文明和国家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民俗节日在现实中已悄然渐变为单纯的消费假日,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意蕴在国人的心中已渐渐趋于淡漠。
因此,把传统民俗节日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必须对传统民俗节日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的自觉,才能使之真正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
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体现为一种一贯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民族文化心理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层层积淀和累累成果,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性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作为一名大学生,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怎么过这个层面上,还要深入到“为什么”的层面上,真正地知道它们的内涵。
这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许多人都说,中国人缺乏一种信仰,眼中有的只有权力和金钱。
诚然,作为传统,我们中国人民亦有自己虔诚的信仰,只不过在当今社会中被忽视掉罢了。
首先,在古代甚至近代,民间崇拜和信仰其实是民间至高无上的精神情感,也是一般百姓日常生活的精神支柱。
在传统民俗节日中,对天地、祖先和诸神表达虔敬,给节日蒙上一层庄严而神秘的色彩,这最真切地显示了人性深处所固有的“有所敬、有所畏”的朴素宗教情感。
在汉民族的传统民俗节日中,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占有很大的比重。
这种祭祀主要包括对日月天地神灵的崇拜、对祖先的虔敬、对民族英雄的追思。
对日月天地神灵的崇拜,是上古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据《周礼》所示,在周代普遍流行在节日里祭天祀地、祭日祭月等活动。
沿袭到现在,日月天地崇拜在节庆活动中的印记仍旧或隐或显地保留着,如,中和节焚香祭日、中秋节赏月、春节扎天地棚祭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等,无不体现出人们对日月天地神灵的敬畏。
对祖先的虔敬是在古老的灵魂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人们最早敬拜的祖先往往是生前为氏族或部落立有功勋的“保护神”。
延至后世,对部族保护神的敬仰逐渐演化为对家族祖先的祭祀。
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和十月初一等节日,家家户户都隆重地举行祭祖敬宗、上坟扫墓等仪式,表达对先祖的思念和虔敬之情。
除了敬神(天地日月神灵)、敬鬼(祖先)之外,对神圣的崇拜还包含有对一些集中体现本民族价值观的民族英雄的纪念和敬仰,如寒食节纪念“居功无争、自敛隐
退”的介之推、端午节纪念“忧国忧民、风骨独具”的屈原等,都反映了对一种民族理想和价值的追求。
其次,古人在节日日期的选择上十分注意凸显“和谐”的理念,更简单地说就
是良辰吉日。
“和谐”主要是天人和谐,即在自然和人之间寻求一种最佳的结合,从而保证自然和人接近或最终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完满境界。
中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在倡导和谐方面,可谓无处不在:从节日的日期选择,到节日游乐、饮食、祭祀活动的安排,方方面面、时时处处都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映成趣的基本精神。
首先,节日的日期选择弥漫着和谐对称的特点。
民俗学者乌丙安在其《中华民俗史》中指出:“‘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
”由此“分节”,逐渐演化为“日月同数”、“月内取中”和“年内对称”的现象。
“日月同数”如春节(正月正)、重阳节(九月九)等,“月内取中”如元宵节(正月十五)、中秋节(八月十五)等,“年内对称”如元宵节与中元节对称、花朝节与中秋节对称等,这些错落有致的对称设计,能给人以爽心悦目的和谐之美,同时使人在美的体验中领受中华文化所独有的价值追求。
节日文化注重和谐的另一个特点是“四时节庆,纷至沓来”。
《易传》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体系的形成兼顾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包含着天文物候的知识,体现了适应自然节奏、人与自然和谐的宇宙观。
春节迎新,清明踏青,端午备夏,七夕观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腊八暖冬,小年辞灶,除夕守岁。
一切都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一切又是那样的错落有致:节日的娱乐,四时佳节各异;节日的饮食,也与时序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晖夕阴,都在娱乐和饮食中得到了回响和照应。
亲近自然、顺应自然而又有所作为,重视阴阳调和,与万物共生共荣,不断地升华天人合一的意境。
当然,和谐亦包含着人与人的和谐。
节日里走亲访友、优游聚会等群体性活动,是人们交流沟通的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协调的佳径。
在声声问候里,营造着与人为善的和谐氛围、团结友爱的和谐关系,这既是社会矛盾的化解剂,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巨大文化资源。
而国家最近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想必也是有渊源的,是有据可查的。
过节,除了亲朋好友团聚,吃团圆饭,看文艺表演,还有什么呢?没错,就是人们自身情感的述说,这也是最后的一点。
唐诗、宋词、元曲,哪一个不是作者或是表演者自己感情上最真挚的表达?
传统民俗节日寄托着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是人们在千百年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宴。
追求乐感首先表现在节庆活动突出庆贺和游乐两大主题,以纵情的文娱活动展现和抒发人们的欢乐和喜庆。
如,春节的放鞭炮、扭秧歌,元宵节的舞龙舟、划旱船,清明节的放风筝,端午节的赛龙舟,七夕节的赛巧会,重阳节的登山活动等,都是展现人们欢庆喜悦之情的有效形式(当然很多活动可能最初是源于娱神)。
传统民俗节日能创造一种普天同庆的情感氛围,使人们在这种情感的弥漫和氤氲之中深深体会到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给单调的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平添无限的生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一千古绝句,十分传神地概括了中华节庆文化“普天同庆,共享吉祥”的乐感诉求。
传统民俗节日文化追求乐感十分有趣的一点,就是人们总是喜欢拉近理想和现实的距离。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认为,传统中国社会一直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农耕文明往往特别注重把享受生活本身作为对生活最贴切的理解,相应地,对美好生活本身的企望也自然而然成为节日文化心理最实在的内容。
在节日里,将美好的向往与实实在在的生活神奇地合为一体,把理想和现实糊涂又美滋滋地混在一起,使生活变得可亲可爱、有滋有味,便是中国人独特的节日文化心理。
这种心理虽然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日趋淡化,但是作为一种定型的心理结构却通过各种方式一直在潜滋暗长着。
对祛病驱邪、祈求福寿安康的世俗渴求,也是很普遍的追求乐感的体现。
每到传统民俗节日,有两种心理便会从中国人的心中油然而生:一曰祈福,一曰驱邪。
祈福是一种对人间美好生活的渴望,例如在过年时,吉祥、平安、团圆、发财、兴隆、加官、进禄、有余、长寿等年时吉语吉画,便由此而生。
驱邪就是避免灾祸、疾病和不测风云,如春节挂桃符、请门神、放鞭炮,元宵节“度厄”,端午节插艾、喝雄黄酒,重阳节插茱萸等,诸如此类的民俗活动,或以心理暗示为旨归,或以药物预防为要义,都为了达到祛病驱邪的功效。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正是对于节日祈福驱邪的民俗的形象描绘。
在中国心、民族魂的铸造中,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承是无法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当今,传统民俗节日味儿被商家单薄的消费冲淡了,被人们对文化的无知消解了,现在我们必须通过文化自觉来重新找回。
精心呵护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所提供的片片生命的绿叶,把它们洒落到现代人的生活四季,感受和体验节日自身所蕴藏的精神内涵,从而在感受和体验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也许正是让我们去深入了解传统民俗节日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