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

合集下载

古琴文化——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作

古琴文化——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作

古琴文化——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作中国音乐历史悠久,古代流传下来的音乐器材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琴。

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为古老、最为高雅的乐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与中国的音乐文化紧密相关,被誉为中国古乐史上的“国宝”。

古琴的“琴音化人,人化琴音”,意味着古琴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古琴演奏时需要弹奏者静坐,双手按弦,用心弹奏。

这种细腻、精神上的沟通,不仅仅是音乐的结晶,而更是人类智慧、精神与文化的现实体现。

自古以来,古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就非常显赫。

在宫廷中,它是一种雅致的表现方式;在书斋中,古琴成为了文人墨客的必备道具之一;在寺庙中,古琴则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而民间,则是古琴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不断发扬光大。

在古代,纵横交错的五线谱还未出现,而古琴的谱系却早已成熟。

在旧时的琴谱中,无论是五音琴曲、双调琴曲、各种绝技、技巧等,都各有千秋,装束华美的琴谱也成了文人雅士收藏和寻觅交流的宝贝。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们在艺术与科学上有着惊人的创新,而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心灵与身体的探究,得以在古琴文化中具体体现。

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研究,对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的音乐发展史上,古琴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音质有着高雅、深沉、细腻、飘逸等特点,这种音质和声音对整个乐曲的影响也极大。

古琴有着自身独特的音色和柔美的音质,在演奏时需要运用各种掌法、弹法和和弦,从而达到温婉、细腻的效果。

这种演奏风格,被誉为“古琴音乐的美学”。

古琴文化的流传,离不开古琴家、乐理家、音乐家之间的交流和共同进步。

中国现存古琴家形形色色、品学兼优,有爱琴、懂琴、修琴、用琴、教琴、传琴各种类型和层次。

他们打破次质次价的板块、打破单音唱和的模式,使古琴乐器真正地在当今世界古典音乐中发展,成为拥有自己特色、分别代表着不同文化和风格的乐器之一。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古琴文化正逐渐展现出一种新的文化魅力。

古琴艺术非遗

古琴艺术非遗

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常用的乐器,被视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

古琴的音色清幽,韵味悠长,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艺术非遗的具体内容包括:
1. 古琴的制作技艺:包括选材、造型、琴面及槽腹制作、配件安装、髹漆、打磨、定徽、安足、上弦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耐心。

2. 古琴的演奏技巧:包括右手勾、挑、弹、拨等指法,以及左手的按弦、滑音、泛音等,演奏技巧丰富多样。

3. 古琴音乐作品:包括传统的琴曲、琴歌等,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等,这些作品传承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哲思。

4. 古琴的修复和保养:古琴作为乐器,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包括琴弦的更换、琴体的修复等。

5. 古琴文化的传承:包括古琴的历史、琴学、琴谱、琴律等方面的研究和教育。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琴艺术,中国政府和各界人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开设古琴专业课程、举办古琴音乐会、建立古琴文化研究机构等。

通过这些努力,古琴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和传播,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艺术的窗口。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珍宝之一,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本文将介绍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可以追溯到商代。

在唐代以后,古琴才有了高度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音乐谱写的主流乐器。

《琴谱》在宋代出现,是古琴艺术的里程碑,后来也对整个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琴在历史上是帝王贵族、文人雅士的最爱,所以古琴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古琴艺术的特点古琴艺术需要有良好的心态,需要有一定的修行。

这种修行体现在琴音的气韵、包容和自然之中。

古琴音乐注重的是气味,强调音乐的氛围、感觉、情趣,强调身心调和的美感和意境,不需要华丽的变化和多变的音色,而是大和谐的朴素美。

这种音乐需要经过学习和修炼来领悟琴胆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乐曲中,使听众在聆听时能够感受到弹奏者的情感。

三、古琴作品选赏1.《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是唐代古琴曲目之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歌,曲调悠扬婉转,情感流畅自然。

这首曲子吟唱天然之景,使用了琴音来表现冬天天空中的阳光、白雪飞舞的景象。

2.《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明代儒生王浚所作的琴曲,也是古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此曲表达的是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以及山水给人们带来的思考与愁思之情境,琴音深沉优美,思维敏捷。

3.《归去来兮》《归去来兮》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诗歌,这首曲子将古琴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未尝不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曲调虽然简单,却秒出芳心,将不能言说的情感融入,号召多年以后的新世纪人们要放弃仕途,回归自然。

四、结语古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艺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在琴音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古琴曲目丰富多彩,每一首古琴曲子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情感因素,这是其他乐器所无法企及的。

虽然从现代的角度看,古琴的使用有所下降,但它依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受到世人的热爱。

古琴的意象解读

古琴的意象解读

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和情感解读。

1. 和谐与平静:古琴的音色柔和、清澈,弹奏时需要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内心的平静。

因此,古琴常被视为和谐与平静的象征,它能帮助人们沉静心神,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2. 忍耐与修行:学习古琴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耐心的磨砺。

弹奏古琴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琴弦的紧绷和指法的技巧性,这需要弹奏者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修行的意志力。

因此,古琴也被视为忍耐力和修行精神的象征。

3. 知音与情感表达:古琴常常被用来传递情感和表达内心的感受。

弹奏古琴的人希望能够通过音乐与他人产生共鸣,找到知音。

因此,古琴也象征着寻找情感交流、表达内心情感和与他人建立深厚联系的愿望。

4.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

弹奏古琴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因此,古琴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智慧。

这些是对古琴的一些常见的意象解读,但是古琴的意义和象征还有许多其他方面,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古琴文化

古琴文化

古琴文化古琴,古称琴、瑶琴、玉琴、七弦琴, 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

古琴属于八音中的丝,或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深具东方文化特色。

它以其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的历史,瀚浩的文献、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为世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至今,韩国国立国乐院仍在用琴瑟演奏仅存下来的1116年宋徽宗时代的两首孔庙雅乐,而越南雅乐亦于2003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古时文人心中视琴为高雅的代表,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古琴古时也常作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礼记·曲礼下》中一句“士无故不撤琴瑟”,彰显出文人对琴的热爱。

伯牙子期因“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古琴台也被视为友谊的象征。

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并与其他思想和艺术形式相互渗透,交相辉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睢》)、“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女曰鸡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鹿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常棣》)等。

唐诗中也有很多刻画弹琴景象的诗作,下面列出部分名篇:∙“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铜鑪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1. 古琴的起源和历史古琴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古琴最早出现在中国的秦国,在史书中有关于琴的记载。

古琴的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在汉代,古琴被列为宫廷音乐乐器,成为贵族文人的代表性乐器。

隋唐时期,古琴的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琴身更加精致,琴音更加优美,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追逐的音乐艺术。

2. 古琴的音律和演奏技巧古琴的音律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五声音律构成的。

古琴的五声音律分别是宫、商、角、徵、羽,也被称为宫商角徵羽。

它们代表了音乐的基本音调,是古琴演奏中的基本音阶。

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琴身手法和调弦技巧等。

指法是指用手指按弦,发出不同的音调。

琴身手法是指演奏时手部的位置和动作,会影响到音色和音质。

调弦技巧则是调整琴弦,来获取不同的音调和音色。

3. 古琴的制作工艺和材料古琴的制作工艺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手工艺,要求匠人具备精湛的技艺和对音乐美学的理解。

古琴的制作材料主要有琴身、琴弦、琴桥和琴柱等。

琴身是古琴的主体部分,一般采用松木或者枫木等高质量木材制作而成。

琴弦是发出音调的主要部分,一般采用丝线或者鱼线制作。

琴桥和琴柱是支撑琴弦和固定琴弦的部分,一般采用坚硬的材料制作而成。

4. 古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

古琴音乐以其深远的内涵和高雅的情调,被誉为“天籁之音”,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

古琴音乐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寓意着君子风范和高尚情操,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象征。

5. 古琴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传承古琴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在现代社会里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古琴音乐的美妙和独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和研究。

古琴演奏者不仅在中国受到高度的尊重,还在国际上备受关注。

关于古琴的介绍

关于古琴的介绍

关于古琴的介绍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远,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从古琴的历史、制作、演奏、保养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在古代,古琴被赋予了宗教、文化、政治等多重意义,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

在唐宋时期,古琴达到了巅峰,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的代表性乐器。

明清时期,古琴逐渐走向民间,成为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二、古琴的制作古琴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削形、雕刻、装饰等。

古琴的材料主要有梧桐木、核桃木、紫檀木等。

其中梧桐木最为常用,因为它具有轻盈、坚韧、音色优美等特点。

制作古琴需要考虑到琴身、琴头、琴尾、弦轴、弦等多个部分的结构和比例,以保证琴的音质和外观的完美结合。

三、古琴的演奏古琴的演奏需要掌握正确的姿势和技巧。

首先,需要采取正确的坐姿,将琴放在膝上,两手握住琴杆和弦轴。

其次,需要掌握正确的指法和弹奏技巧,例如轻拂、掐弦、泛音等。

古琴的曲目主要有古曲、古乐、古诗等,其中古曲最为常见,包括《广陵散》、《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等。

四、古琴的保养古琴是一件十分珍贵的艺术品,需要进行良好的保养。

首先,需要注意环境的干燥和湿度,避免古琴受潮或变形。

其次,需要注意琴弦的调整和更换,保持弦的紧度和音质。

古琴还需要定期上油、擦拭和保养,以保证其外观和音质的完美。

总之,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古琴的制作、演奏和保养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琴的魅力和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古琴的起源和历史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考据,古琴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而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古琴已经成为宫廷音乐的一部分。

在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古琴的制作技术进一步完善,并逐渐传入民间。

到了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和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古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的室内娱乐乐器。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2年)古琴的音韵风格逐渐形成,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二、古琴的结构和制作工艺古琴的机体通常由面、背板、音桥、左右两扇纵横板、琴轴和琴弦等部分组成。

在制作工艺方面,古琴通常选用瑶柏、海桐等濒临绝迹的珍贵材料制作,制作过程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成一把完整的古琴。

三、古琴的音韵特点古琴的音色清雅深远,音域宽广,声音清越而柔和,有时会带有些微的响泣之声。

与其他弦乐器相比,古琴的音韵特点更具穿透力与韵味,能更好地表达中国古代音乐的情感和内涵。

四、古琴的演奏方法古琴的演奏方法需要用指尖弹奏琴弦,同时配合左手的按弦和右手的扶按,以及用指甲的指古拉弦、推弹、拨弦等手法。

这些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磨练才能掌握,因此古琴被誉为“琴中泰斗”,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素养和修养。

五、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古琴在中国乐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而且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现代社会,古琴不仅在音乐演奏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且在教育、文化交流、语言学习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古琴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乐器,受到了国内外音乐界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六、古琴的演奏和表演古琴的演奏和表演通常需要在清静的环境中进行。

演奏者会选用一些古典文学作品或者中国古诗词来作为曲目,结合音乐演奏表达出其中的情感与内涵,用音乐的语言来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此外,古琴也可以参与到戏曲、影视配乐、舞蹈音乐等不同领域的演出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文化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已超出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

古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思想的影响。

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揭示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古琴是中国音乐史上渊源最为久远的弹弦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它以造型优美、潇洒飘逸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深受历代文人喜爱。

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就有弹琴诵诗的内容。

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琴艺高超而著称。

唐代的王维、李白、韩愈、白居易等诗人也写下了经典“琴诗”。

因此,古琴音乐沉淀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情趣。

由于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历代文人必然将儒家思想观念渗透到对古琴音乐的理解与研究中。

可以这样说:古琴音乐不仅是中国文人音乐的代表,也是儒家文化的有效载体。

一、古琴蕴涵的崇圣思想儒家文人历来有崇敬圣贤的传统,并积淀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心理倾向,以至于人们将之称为“崇圣情结”。

文人大多将圣贤指向黄帝、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如孔子在周观察到先王的遗制和礼乐时曾慨叹“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艺术是生活的抽象形态,是思想的审美体现,“崇圣情结”必然会反映在音乐艺术中。

儒家历代文人将音乐看作只有圣人,先王才可以进行创作。

这种圣人、先王作乐的思想在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中多有阐述。

《周易》、《乐记"乐本》等著作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

从琴的制作者与起源上看,汉朝以后的所有琴论文字或是古琴著作其要旨、题辞或序等大都将琴的发明与制作归于上古时期的圣人。

如“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蔡邕《琴操》)。

“昔神龙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桓谭《新论"琴道》)。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乐记"乐施篇》)等。

琴的发明年代是否真的早至这些人物当然值得怀疑。

因为就器乐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各国都经历敲击乐器、吹管乐器、丝弦乐器三个阶段。

丝弦乐器形成发展得最迟,所以上述这些传说与记载显然带有后人牵强附会的成分。

但是从这些追记的传说中却可以看出琴这种乐器备受儒家推崇的“崇圣情结”。

其次,这种情结也体现在古琴演奏作品的曲名上,如《文王操》、《思贤操》、《孔子读易》、《禹会涂山》、《华胥引》、《泣颜回》等等。

《禹会涂山》是南宋琴家毛敏仲所作的歌颂大禹治水,治国为民的琴曲。

《华胥引》表现黄帝如何治理天下的琴曲。

而表现崇圣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琴曲是《文王操》。

这首琴曲是人们为了缅怀、歌颂文王功德而作,乐曲优美流畅而又富有庄重肃穆的色彩,具有宽博深邃的思想内涵。

文王是孔子最推崇的圣贤,也是历代儒家文人最高理想人格的象征。

二、古琴蕴涵的礼乐精神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礼乐思想,通过对人民的礼乐教化,实施“仁”治,从而实现长治久安。

而礼的实质就是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遵守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血统关系的人伦观念和封建等级等级观念;而乐的精神是谐和人心、使人们同心同德,形成人与人之间合理、安定的生活。

首先,从琴制各部分的命名来看,它主要体现了礼的“尊卑有序”、“君臣有别”的观念。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

大弦缓和而隐是君,小弦清廉而不乱是臣。

后来增加的六、七两根弦被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并规定各弦以及各弦发出的音要“皆安其位而不相夺”。

其实这也就是讲究君臣尊卑的等级秩序。

其次,从古琴音乐的审美特征来说,它体现了“和”的精神。

儒家主张“入世”的人生态度,注重人为,采取各种方式来维护等级制度。

这就决定了儒家把万物的产生、天下的统一归于“和”。

因此在哲学思想上强调矛盾的统一,而反对矛盾的对立,认为矛盾统一所产生的“和”才是世界的本源。

表现在音乐上就是以平和为美,不平和为丑,这是一种符合人性伦理道德的“平和”的审美观。

《乐记"乐化篇》云:“乐极和,礼极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

孔子赞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荀子推崇“中和之美”,一方面,他们认为乐曲的情感要合乎“温柔敦厚”的平和之情,另一方面,在乐曲的形式上又要求声音要“正直和雅”、“中正和平”、“无过无不及”,反对“烦手淫声”、“烦声促节”。

徐上赢的《溪山琴况》是我国古代一部划时代的美学论著,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都集古琴美学之大成,是历代古琴理论的总结。

而儒家“平和”的审美观也集中体现在其中。

刘承华认为《溪山琴况》的基本精神就是“和”,把“和”看作是全文的纲领和精髓。

徐上瀛把中国儒家美学中体现“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的“和”,看作是古琴音乐艺术最为重要的美学原则。

既然把“和”作为审美标准,儒家的美学思想就必然排斥郑声和悲乐。

因为郑声作为民间音乐的代表,历来被儒家视为“烦手淫声”而有悖于“中和”、“平和”,而悲乐以悲为美,以不平为美,既不符合“乐者,乐也”的命题,又不符合“平和”的标准,所以它们必为儒家所不耻。

《乐书》说“今夫琴者,君子常御之乐。

盖所以乐心而适情,非为忧愤而作也”。

琴曲《广陵散》由于表现的是怨恨凄恻、悲愤的思想情感,而在表现“怫郁慷慨”之处,又有“雷霆风雨”、“戈矛纵横”的气势,所以历来儒家贬斥此曲“最不和平”,有所谓“臣凌君之象”。

儒家对郑声、悲乐的否定不仅表现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琴人的实践中。

一些琴家就以此作为准则拒收、拒弹某些琴曲。

清庄臻凤曾在《琴学心声谐谱》中说:“鸣琴乃除忧来乐之意,其中谱名不吉,及悲愁怨悼之词,抚之转增惆怅,又违时字句,悉皆屏去”。

这些都表明古琴与儒家思想之间是一种“器”与“道”的关系,这也决定了古琴在中国音乐历史上不是作为演奏音乐,娱乐人心的乐器而存在,而是把古琴作为儒家思想的化身,负载着重要的伦理教化与政治功能。

三、古琴的社会功能“文以载道”是儒家对待文学艺术的最根本的价值观。

如荀子在《乐论》中明确指出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

他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要求音乐发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的功能,进而指出音乐是“治人之盛者也”。

音乐的道德教化功能在司马迁的《史记"乐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以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

正教者始于音,音正而行正”。

司马迁把音乐的作用提高到正教、正行、治国的高度,同时也谈化了音乐作为艺术的娱乐功能。

古琴作为我国传统乐器的代表,被视为“八音之首”、“乐之统”、“乐之君”,被赋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属性。

“经世致用”成为儒家古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新语"无为》“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率先把古琴和政治的关系联系在一起,认为应该通过古琴音乐来对人民实施教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端正人们的行为,从而不必需要刑和法就可以成就大业,统治天下。

古琴成为了儒家对人民实施仁治、王治的工具。

此后,古琴与修身、治国的关系成为传统琴论所强调的重点问题。

朱长文的《琴史》:“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

范仲淹的《听真上人琴歌》:“将治四海先治琴”。

《诚一堂琴谈"集论》云:“古之圣帝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咸赖琴之正音是资焉”。

以上言论无不把古琴的主要功能锁定在教化、修身和治国上。

既然强调古琴的教化、修身、治国之用,儒家在古琴美学思想中就格外注重音乐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而忽视对其自身艺术规律的探索,由此就必然导致重德轻艺、重道轻欲的结果。

当然,忽视艺术规律的探索并不意味着彻底排斥艺术的审美功能。

为了更好地发挥“古琴”的“载道”功能和“经世致用”的实践功能,儒家文化特别讲究古琴在艺术上的“温柔敦厚”。

儒家主张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来说,需要运用温柔敦厚审美原则,用礼义对世道人心进行规范。

在古琴的艺术表现上讲究蕴藉含蓄,微宛委曲;内容上深郁厚笃,不浅显直露。

所以,历代琴论在主张温柔敦厚的同时,往往又强调一个“禁”字,禁止人们自由地抒发感情、禁止人们存在不合乎儒家礼法的道德思想和行为、禁止音乐形式的创新等。

“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 “故琴之为言禁也,雅之为言正也,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风俗通义"声音"琴》)等等,可以说言琴必“禁”。

其结果是古琴音乐“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溪山琴况》) 。

古琴音乐作为一种审美艺术,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政治背景和道德观念的影响,所以,它和政治、社会也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

但如果将这种关系视为古琴音乐的创作之本,将古琴作为经世致用的手段,忽视其艺术审美价值,就会使古琴异化,沦为实现功利目的的工具。

蔡仲德先生在谈到我国古代《琴论》的美学思想时认为“古琴艺术之所以走向衰落,显然与历代琴论、与古琴美学思想强调‘雅’,强调‘德’,强调修身养性的伦理教化作用,强调一个‘禁’字有关”。

这是一个极其精到而又令人深思的见解。

古琴音乐在当今社会生存状况的式微是否与古琴美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有关、我们是否应当赋予古琴以时代的特征、为古琴注入新鲜的血液、新的审美情趣,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所应当关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