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文化》阅读答案
泠泠七弦音,雅韵传千年阅读理解

泠泠七弦音,雅韵传千年1. 泠泠七弦音的起源泠泠七弦音,古琴雅韵传千年。
在我国乐器中,古琴因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音质而备受推崇。
据史料记载,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是我国古代的七大艺术品之一。
泠泠七弦音的美称也正是由这个传统而来,它源自古琴这件琴类乐器,代表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2. 泠泠七弦音的音律泠泠七弦音所包含的音律丰富多彩,通过七根琴弦传达出的音乐,展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无论是古典曲目还是现代演奏,泠泠七弦音都能以其舒缓悠扬的声音,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到一种久远的情感连接。
3. 泠泠七弦音的文化意义泠泠七弦音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的表现形式,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琴以其稳重内敛的艺术风格,融合了我国古代哲学、文学和美学的精髓,代表着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泠泠七弦音作为我国古代音乐的代表,沉淀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传承着民族的情感和智慧。
4. 泠泠七弦音的当代价值在当今社会,泠泠七弦音不仅仅是停留在历史的回忆中,更是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许多音乐家和爱好者致力于在古琴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演绎,使泠泠七弦音在当代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古琴的演奏和学习也成为了一种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融入其中。
总结回顾泠泠七弦音,不仅仅是一种古代琴音,更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象征。
在千年的岁月中,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代表着我国人对音乐和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在当代,泠泠七弦音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了我国音乐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一环。
个人观点与理解对我而言,泠泠七弦音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音乐形式,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妙的音律更是让我为之着迷。
在探究泠泠七弦音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琴音乐所蕴含的智慧与情感。
我相信,泠泠七弦音会继续在时代的长河中闪耀光芒,传承着中华民族的音乐精神,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古琴音乐文化与鉴赏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广东工业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
1.诗句“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是哪一位诗人写的?()
参考答案:
刘长卿
第一章测试
2.诗句“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是哪一位诗人写的?()
参考答案:
刘长卿
3.现行古琴一般是多少根弦()。
参考答案:
7
4.诗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出自()。
参考答案:
对
60.水墨动画电影《山水情》由作曲配音演奏都是由龚一先生完成的。()
参考答案:
错
第十一章测试
61.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由谁所传()。
参考答案:
秦鹤鸣道人
62.琴曲《长门怨》创作的年代()。
参考答案:
清代
63.《归去来兮辞》的辞作者是()。
参考答案:
五柳先生
64.《长门怨》琴曲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古琴“掐撮三声”、“打圆”、“二上”等技法来实现哀怨之情。()
错
第三章测试
14.在唐代《渭城曲》基础上改编的古琴曲是()。
参考答案:
《阳关三叠》
15.琴歌演唱中的“乡谈”是指()。
参考答案:
一个汉族地区方言中每个字的四呼开合和四声阴阳的总概念
16.王迪主编的著作有()。
参考答案:
《古曲琴歌集》;《弦歌雅韵》
17.査阜西关于琴歌演唱的八字简诀是()。
参考答案:
正字;全腔;净气;凝神
参考答案:
《泛沧浪》;《潇湘水云》
53.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的风格特点基本相同。()
参考答案:
错
54.当代著名琴家吴景略是虞山琴派的代表人。()
参考答案:
对
第十章测试
阅读古琴回答问题附答案

阅读古琴回答问题附答案阅读古琴回答问题附答案古琴① 古琴历史悠久,是汉民族最早的拨弦乐器,自古“琴”为其特指。
据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把古琴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重要场合。
《诗经》中已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等诗句,说明古琴在那时就已比较普及了。
② 古琴形制的基本组成是一个扁长形音箱,它头大尾小,宽六寸,厚二寸,长三尺六寸五,由两块中空的木板粘合而成。
琴面呈拱形凸起,琴底为方形平面。
七根琴弦通过岳山(琴头凸起的部分)架在面板上,一弦外嵌有十三个徽点。
古琴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象征意义。
例如琴面圆形,象征天;琴底方形,象征地。
琴长象征三百六十五天。
形制各部分的命名也用意深远:有的从空间角度命名,使琴各部分的名称对应于天地、山川等自然之物;有的从生命角度命名,古琴就被比作人或凤,有头、项、肩、腰和足。
因此在琴人眼里,一张琴就是一个生命,更是一个世界。
③ 古琴的式样很多,不同式样反映了设计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蕉叶式”顾名思义像一片芭蕉叶,它的琴头别具一格,整体线条圆润,生趣盎然。
“仲尼式”只在琴体的项部和腰部有两个凹进的线条,其简洁流畅、含蓄大方的造型颇能体现儒家中庸内敛的风格。
“落霞式”的两侧呈对称的波浪曲线形,让人联想到无际的天边、灿烂的晚霞。
“正合式”一线直下,从琴首到琴腰没有任何变化,造型朴素大方,颇受琴人喜爱。
④ “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这是说古琴有很强的音乐表现能力。
古琴的木质共鸣箱是由一块整木掏空而成,所以能产生深沉、厚实、古朴的音响。
古琴的有效弦长一般超过110厘米,琴弦振幅大, 振动时间久, 自然能给人余音绕梁之感。
古琴的音色多变,有散音、按音与泛音三种基本音色。
散音响亮,共鸣性强;按音温厚结实;泛音清脆透亮。
乐曲中三种音色常配合使用,使古琴能细腻精微地表现音乐中的意境和情感。
清微淡远的《平沙落雁》,刚烈粗犷的《广陵散》,悠闲舒展的《渔樵问答》,哀婉沉痛的《长门怨》……都能在古琴的乐声中得到很好的表现。
古琴的文化内涵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古琴的文化内涵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古琴的文化内涵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
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先生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
于是成连先生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
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
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以此来陶冶他的性情。
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
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
林黛玉这时讲道:“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或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
”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
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
“琴者,禁也。
禁止于邪,以正人心。
”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古琴阅读题附答案

古琴阅读题附答案古琴阅读题附答案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它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至令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琴、棋、书、画“四艺” 中居于首位。
“琴” 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创造并完善了独特的琴器、琴曲、琴谱等,更具有了高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它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
古人对琴的评价极高,西汉时期便被文人们公认为“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 ;唐人顾况甚至说“众乐.琴之臣妾也” 。
另外,随着“琴者,禁也。
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 的修身养性功能被文人日益强调,“左琴右书” “士大夫无故不撤琴瑟” 等古琴音乐观念在凝固。
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不可替代。
琴成为历代文人具备音乐修养及实践技能必修的一种乐器,也成为他们思想学识与人格情操的最佳体现方式。
古琴的神奇魅力,首先来自于琴器所特有的音色品质,而这些品质又与琴的材质、形制、结构、髹漆等斫制工艺有着直接的'关系。
琴体,主要是由一整块木材腹腔开剜后制作的面板与底板胶合而成,内部形成一个狭长的“共鸣箱” ,然后再周身髹以厚厚的大漆。
弹拨类的弦鸣乐器,是以弹拨极具张力的弦为振动源,再与由面板和底板结合构成的共鸣体产生共振而发音的。
琴的弦位较长,音量不大但余韵悠长,面板、底板浑厚且共鸣箱体积较小,特别是通体表层髹有厚厚的漆胎,这样特殊的斫制与构造方式,使共鸣体振动不充分且有传播阻碍,造成琴在发音上具有轻微淡雅、深沉悠远、圆润古厚的音色特点。
而这些特点,恰与历代文人在音乐上追求的“中正平和” “温良敦厚” 及“虚静简淡” 的审美情趣相舍。
可以说.古琴特殊的斫制方式决定了演奏者崇“和” 尚“雅” 的审美情趣。
古琴的音色有散音、按音与泛音三大类型。
散音,指左手不按弦,以右手弹弦所发出的空弦音,其特点是浑厚宏亮,共鸣性强,余音悠长。
古琴之韵课外阅读理解提高(含答案)

古琴之韵课外阅读理解提高(含答案)古琴之韵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1.古琴之韵①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②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
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
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
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
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
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
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③琴者,禁也。
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
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
”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①,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②了手,焚上香。
”林黛玉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④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⑤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
2023年惠州市高三语文高考第一次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年惠州市高三语文高考第一次模拟试卷试卷满分为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古典乐器。
“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远意境。
陶渊明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白居易诗“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琴者,禁也。
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
”(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
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
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
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
”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紧密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逍遥无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
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认为“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
传统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丝弦,声音很小,但夜深人静之时,却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
琴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思绪无限。
弹奏者在弹拨古琴时会陷入沉思、冥想,心灵在琴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与万物合和,进入“弦外之境”。
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中所渗透的道家哲学。
嵇康《琴赋》把古琴推崇为最适宜君子修身养性的器物,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确是如此。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雅正平和,无过亦无不及。
弹奏之人在古朴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琴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
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题及答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9 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 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表式、知识 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 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 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 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 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 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 各群体、 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 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 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 地域生长在一起, 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 琴这种乐器本身, 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 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 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 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 文化的发展当中。
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 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弥新。
可以说,知音意识 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 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 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互相沟通。
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 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 (比如古琴 乐器本身) 独立存在。
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 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 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 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的文化》阅读答案
古琴的文化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受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
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
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
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
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他终
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
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
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
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
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
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
琴者,禁也。
禁止于邪,以正人心。
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
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
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
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
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
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
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
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
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
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古琴的文化》阅读题目:
6.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B.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C.伯牙面对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他明白成连先生要他体会的正是这种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
D.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恰恰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论述。
7.下列对古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
而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庄子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
清淡的琴乐与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
D.儒家主张人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
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所以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B.文章首先阐明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论述了古琴的内
在韵味以及演奏时应有的规范,深入地阐述了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C.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唐代薛易简在《琴诀》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文化的清淡的原因,作者引用有关诗文,增强了说服力。
《古琴的文化》参考答案:
6.D(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论述的是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
7.B(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这段文字在最后一段,文中并没有提及薛易简,而是在上文引用他阐述古琴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的文字)
8.C(薛易简在《琴诀》进一步印证的不是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