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的意义和价值

合集下载

音乐资源的数字化与数字化的音乐资源——由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数据库建设工作引发的思考

音乐资源的数字化与数字化的音乐资源——由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数据库建设工作引发的思考

“音乐资源的数字化”与“数字化的音乐资源” ——由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数据库建设工作引发的思考我国积淀了丰厚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且近年来,国内的“非遗”领域的工作亦逐渐取得了诸多成效。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我国开始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以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护。

在当代,音乐资源的数字化正在给资源的保存、传播和利用带来变革,这种变革无疑将会提高人类对音乐资源的生产、保存和利用效率。

在实施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宜先厘清对“音乐资源的数字化”这一问题的理解,其中,还需重点明确“音乐资源的数字化”与“数字化的音乐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其区别的问题。

笔者认为二者的区别在于:音乐资源的数字化关注的重点是数字化的方法、手段与途径等方面;而数字化的音乐资源关注的重点是资源的可靠性、使用效率与运用、怎样与教学相结合、版权处理等问题。

一、音乐资源的数字化在本部分中,笔者将从含义、方法、意义三个方面,谈“音乐资源的数字化”。

(一)音乐资源的数字化的含义所谓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用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主要包括文本数字化、图像数字化、视频数字化、音频数字化四个方面的内容。

数字化标准可参照国家图书馆出版的文献加工标准和操作指南① 来制定(如《国家图书馆文本数据加工标准和操作指南》、《国家图书馆音频数据加工标准和操作指南》、《国家图书馆视频数据加工标准和操作指南》、《国家图书馆图像数据加工标准和操作指南》等)。

数字化加工流程就是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各种来源转换为电子影像文档并建立索引的过程。

分析古琴艺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分析古琴艺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分析古琴艺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韩政君来源:《卷宗》2015年第11期摘要:历史悠久的古琴,是我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是我国传统思想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古琴艺术的传播传承和保护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果,但繁荣的背后,还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古琴艺术的传播发展受到了制约。

文章就此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并呼吁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团结一致,共同发展古琴艺术。

关键词:古琴;申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古琴是我国古代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约有三千年的历史,在古代称作“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古琴艺术被正式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十几年过去了,古琴艺术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积极地成果。

但是,在积极的背后,还是存在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本文便浅析古琴艺术的发挥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对策,愿这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琴艺术能焕发更多的活力。

1 发展现状自2003年古琴艺术申遗成功以来,国家响应国务院“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十六字方针,使得古琴艺术在保护和发展上有了很大的成果,重点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传承方面古琴艺术是一种活态传承以人为载体的艺术,所以保护传承人以及大力培养接班人是古琴艺术集成的重要措施。

国家现阶段在保护继承人方面进行了很多强有力的措施,同样培养古琴接班人的行动也是如火如荼。

近几年,古琴进校园系列活动不断涌现,专业院校也相继成立古琴室,各地学琴爱好者不断增加,可以说,古琴艺术在这十几年中得到了之前所没有的重视,传承性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2、传播方面社会“古琴热”开始不断升温,影视作品对古琴艺术文化的大众传播起到了很大的贡献,很多红极一时的文化作品中便会有古琴的身影。

比如,电影作品《孔子》《赤壁》等热门票房电影均把古琴作为重要道具并且利用古琴配乐,在烘托氛围的条件下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古琴。

古琴音乐文化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古琴音乐文化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古琴音乐文化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启示1. 前言古琴音乐文化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其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传统瑰丽,象征着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古琴音乐文化对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教育——中华声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本文将从古琴音乐文化的源起、传承、技艺及精神方面分析其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2. 古琴音乐文化的源起与传承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自古至今在中国的音乐人群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其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并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和爱戴。

起初,古琴是一种较为平凡的乐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文人墨客也开始喜爱这种乐器,对其进行推崇,使得古琴成为了文人雅士追求的一种象征,古琴音乐自此逐渐走向更加深邃的艺术领域。

2.1 古琴音乐的技艺古琴具有成熟、稳健、婉约、豁达、深邃的艺术风格,让许多国内外有志于学古琴的音乐爱好者为之着迷。

古琴演奏所使用的技艺主要包括拨弦、弹琴、研曲等方面。

通过善于处理音质、节奏、音符、技巧和表现形式,古琴演奏家在演奏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表达需求。

因此,古琴音乐在演奏精致和情感表达方面有着相得益彰的优点和互补性,可以对现代音乐教育有所启发。

2.2 古琴文化的精神传承古琴音乐文化主要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积淀。

其传承方式以家传为主,师传为辅。

这样的传承模式在传播中保证了古琴音乐音质、音调,描写了当时唐宋文化的特点,对于通晓传统文化、快速吸收知识、博览古今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 古琴音乐文化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启示3.1 音乐教育普及古琴音乐文化中,音乐教育普及至上的特点可以为现代的音乐教育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在古琴音乐文化对现代音乐教育进行启示的过程中,它所强调的音乐的普及,无疑也是现代音乐教育当前最需要强调的一个方向,这也是最值得重视的一个方向。

3.2 强调形体与技巧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重要组成之一的古琴音乐,对于音乐形体与技巧的强调也是不可忽视的。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性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探讨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一、历史背景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筑琴和瑶琴。

到了唐宋时期,古琴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的最爱,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琴在唐宋时期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许多文人墨客都以古琴为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在明清时期,古琴更是成为了文人雅士的必备之物,对古琴的研究和演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文化内涵古琴艺术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古琴艺术是一种高度精神化的艺术,它不仅仅是音乐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文化的传承。

古琴艺术所表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和文化情感,它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三、艺术价值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也在于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琴艺术不仅具有音乐性,更具有诗意和哲学意味,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表现形式。

古琴艺术所表现的是一种深邃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是一种高度精神化的艺术。

四、现代价值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不仅仅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更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古琴艺术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背景,它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追求。

古琴艺术所表现的是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一种具有现代价值的文化表达和精神追求。

五、结语总之,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不仅仅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表达和精神追求。

古琴艺术是一种高度精神化的艺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乐器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不可忽视。

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古琴音乐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更体现在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古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和情感。

例如,古琴音乐中的“清音”、“素音”、“雅音”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清、淡、雅”的审美观念;古琴音乐中的“意境”、“气韵”、“韵味”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超脱、气韵生动、韵味悠长”的审美特点。

古琴艺术通过音乐的形式,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和情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更体现在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古琴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通过传承和发展,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
髓,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不可忽视。

古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通过音乐的形式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和情感,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之一。

我们应该珍视古琴艺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音乐古籍全文数据库建库研究

音乐古籍全文数据库建库研究
量 高速度 的任 意检 索与 模糊 检索 方式 . 十分有 利于检 索 我 国的古籍 文献 。
中文信 息处 理技 术 。 是我 国特有 的 、 用计 算 机 利 系统 来处 理 中文信 息 的技 术 .发 展至 今 已取 得 了不
收 稿 日期 :0 1 0 — 2 2 1— 1 2 作 者简 介 : 高萍 (9 8 ) 沈阳音 乐学 院图书馆 副馆 长 , 16 - , 副研 究馆 员。
关键 。 国历史 悠 久 。 千 年文 化 积淀形 成 了浩 如烟 籍资 源得到有效 的开发 和利 用 。 我 几 古籍 全 文数据 库 的超
海 的古 籍文 献 。它 既 能反 映我 国在 人类 社会 发展 进 索引 呈 程 中 的历史 地 位 和作用 .也是 人们 研究 我 国历代 政 现全 新 的面貌 。 治 、 济和科 技 文 化等 发 展 的最 重 要 的原始 材料 经 但 古 籍文 献 内容 宠 杂 , 收藏 分散 . 且长 期受 封建 藏 书 而 1 对 于 民间音乐 的传 承具有 难 以估 量 的作用 . 3 我馆现有 的 1 . 5万册古籍 中 , 已鉴定 的善本 2 3种 。
1O 2
高 萍 : 乐古籍 全文数 据 库建库 研 究 音
即确 小 进 展 。 古籍 文本 的信 息 处 理 , 但 既包 含 古籍 外 部 体 定其 与相 关标 目的参 照关 系 的过程 。 定名 称 不 同 确定 并 反 映其参 式 或 内容 的数 字 转换 和再 现 。 页面 的 扫描 、 本 的 而 实体相 同的事 物 之问 的 主次 关 系, 如 文 并 参 的依 据 的标 准 , 据 依 数 字 化 转换 、 学字 符 识别 以及 版式 还 原等 , 包 括 照 关 系 。 在 注 释 中说 明“ 照 ” 光 还 文本 数 字 转 换 后 的应 用 , 如智 能 检 索 、 内容 关 联 等 。 标准 进行 实施 的过 程 。

非遗语境下古琴音乐的价值意义和发展保护

非遗语境下古琴音乐的价值意义和发展保护

非遗语境下古琴音乐的价值意义和发展保护作者:阮海云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1年第01期[摘要]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古琴音乐风格独特,意蕴深厚,曲目数量众多,琴学理论丰富,琴家杰出,流派纷呈,在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

在当前大力提倡非遗保护的环境下,亟须全面而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古琴音乐,既将古琴音乐原汁原味地保护和传承下来,又立足时代要求,对其进行创新发展与合理利用,从而使古琴音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非遗;古琴音乐;价值意义;发展保护[中图分类号]J 63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310(2021)01007005The Value, Significanc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of Guqin Music in the Context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Ruan Haiyun(College of Arts,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Abstract: Guqin (a seven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 with a long history of more than 3 000 years, is one of the oldest plucked instruments in China. Guqin music has a unique style,profound connotations, numerous repertoires, abundant theories, outstanding performers and various schools. It is of unique value in history, culture, art and society and so on, and is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It is urgent to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Guqin music comprehensively and objectively in the current atmosphere of promoting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 should not only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original Guqin music, but also innovatively develop and rationally utilize it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so as to make Guqin music glow with new vitality.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Guqin music;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中華民族在悠悠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品种和数量可观的音乐作品,它们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炎黄子孙对生活和生命的体悟,彰显着华夏儿女的精神和气度,体现出本民族特有的信念追求、民族性格、生命智慧、道德伦理以及行为方式。

古琴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古琴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古琴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厦门大学艺术认知与计算实验室周昌乐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奥运开幕式上,伴随着巨幅画卷的缓缓展开,一段飘逸挥洒的古琴音乐从天而降,从“太古遗音”那张古朴唐琴中流淌出的优美旋律,将全世界的观众带入了绵绵无尽的久远时空,中华古琴音乐的博大精深在七弦琴的吟猱绰注中传递着我们五千年文明的气息。

我们相信,中华民族这一古老的艺术,一定能够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弹弦乐器,在其悠久传承历史中,涌现出众多著名演奏家与琴学家,他们为我们留下了数目繁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的非物质文化遗存,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

因此数千年来,古琴一直是中国文人修身养性的道器,并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完美人格的象征。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批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

从此,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古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开始成为一切爱好古琴艺术者的自觉行为,其中就包括自发开展有关古琴艺术的数字化研究工作。

所谓古琴艺术的数字化研究工作(以下简称数字琴艺),就是要在中国琴学丰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琴器、琴艺(曲谱、音律、指法)与琴论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围绕着古琴减字谱的识读与运用这一中心问题,广泛开展有关中国古琴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课题。

其中的着眼点就是要为古琴艺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提供数字化技术平台,使得古琴艺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更加持久、快捷、方便,同时也能加快古琴艺术文化的国际化进程。

因此,数字琴艺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围绕着古琴减字谱的识读与运用展开。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古琴减字谱编码及其输入编辑系统、古琴减字谱的机器识读、机器辅助打谱的数字化研究、琴曲自动创作及其播放和鼓琴表演的机器动画仿真等等。

当然,为了很好地开展这样的研究工作,对于琴史的追踪、琴理的认知、弦歌的创作等也是不可或缺的。

所有这些研究,必然对于保护和弘扬古琴音乐艺术文化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老音乐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探索与创新———关于建立“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的意义和价值袁静芳摘 要:中国古琴艺术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将研究古琴音乐文化数字化采集、存储、保护、整理、管理、共享等环节的关键技术,创建我国第一部音乐数字化服务的标准体系,从而为我国音乐学科与信息学科紧密结合开辟了一个新的园地,探索与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走向新兴产业的发展途径,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古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音乐数字化中图分类号:J60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71(2009)04-0031-06收稿日期:2009-09-15作者简介:袁静芳(1936~),女,教授。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院长,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

项目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琴音乐文化研究》(项目编号:07JJD760089),本文为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中国音乐教学、创作、研究的各个领域,并展示其独特的技术优势。

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保护和发展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热点问题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国家,其文化资源积淀深厚,尤其是几千年承传的活态文化传统更是丰富多彩。

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智慧结晶、思维方式、创造性、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因而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然而,目前中国社会也面临着由农耕文化向工业现代化的转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文化传统,面临着急剧消失和流变的威胁。

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文化标准化、大众传媒的发展等社会现状,使中国古老的传统音乐文化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打击。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也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许多承载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优秀音乐品种,正随着历史的衍变而流逝。

在历史发展的总进程中,新旧事物的更替,一部分古老陈旧的文化艺术被鲜活的文化艺术所更替而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

但是,一个民族永远不能丢失自己历史文化中的精髓,不能遗忘和抛弃古老文化中最珍惜的那一部分。

中国古琴艺术,不仅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

几千年来,古琴艺术一直是中国文人修身养性和完美人格的象征,并以其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而为世人所珍视,其遗存之丰硕堪称中国传统音乐之最。

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表演艺术史以及乐器制作史等方面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象征。

古琴音乐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构成了汉族音乐审美的核心。

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27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向全世界展示其音乐精华和文化魅力,古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粹更为世人所瞩目。

・13・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Journal of the Central Conservat ory of Music 一作为最具中国传统音乐典型特征的琴学,在近百年来,有关琴史、琴制、琴论、琴歌、琴谱的文献梳理和学术论证等方面,均有许多实绩和重要成果,其中不少成果具有开拓性、突破性的重要意义,对“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项目的启动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资源。

(一)在琴学资料整理方面:20世纪初,以杨宗稷、周庆云为代表的一些琴家学者,为琴学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出现了《琴学丛书》43卷(舞胎仙馆刊本,1911—1931),《琴史补》等专著。

特别是50年代以来,查阜西对中国琴学发展的重要贡献更是有目共睹。

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的组织领导下,由查阜西领衔,北京古琴研究会的琴家和全国各地的琴家会同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编纂整理了大量的琴学文献。

比较重要的成果有:《琴曲集成》(中华书局,1—17册,1963—1994)、《存见古琴曲谱辑览》(查阜西编纂,音乐出版社, 1958)、《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查阜西编纂, 1—17册,油印稿,1958)、《历代琴人传》(查阜西编纂,油印稿,1961)、《传统的造琴法》(查阜西主编,油印本,1957)、《传统的造弦法》(查阜西主编,油印本,1957)、《琴论缀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1—5集,油印本,1962—1983)等。

其中24卷本《琴曲集成》在查阜西具体组织领导下,已于20世纪50年代编辑完成并陆续出版,这是琴学在20世纪发展的一项重要系统工程,对未来琴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查阜西先生在五、六十年代还撰写了大量的琴学随笔和音乐文字,这些连同他以往撰写的音乐文章都集中编纂在《查阜西琴学文萃》(黄旭东等编纂,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中,这些成果是琴学深入研究的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二)在琴曲古谱的打谱方面:20世纪初,九嶷派琴宗杨宗稷(时白)曾对《广陵散》《幽兰》等失声的一些古老琴曲进行了发掘整理(俗称打谱),其成果记录在他们的琴学巨著《琴学丛书》中。

该丛书从1911年始陆续刊刻,至1931年编纂成集。

《琴粹》《琴话》《琴谱》《琴学随笔》《琴余漫录》《琴镜》《琴瑟合谱》《琴学问答》《藏琴录》等著作,合称《琴学丛书》。

杨氏所打谱的琴曲,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管平湖率先整理演出的《广陵散》和多位琴家及后来的新近琴家对《幽兰》古曲的发掘整理,无不参考借鉴了杨氏的成果和经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管平湖、吴景略、查阜西、张子谦、顾梅羹、徐立荪、吴正平、陈长龄等众多琴家,相继发掘整理出大量琴曲古谱。

并撰写了相关的研究文章发表。

如查阜西编辑的《幽兰研究实录》(油印本,1957)、《乌丝栏指法释》(汪孟舒编,油印本,1957)、管平湖、汪孟舒、王迪编著的《古指法考》(油印本,1958)等。

当时琴家们将历史上传承的琴曲和新发掘整理的琴曲,采用了古琴减字谱和现代五线谱(或简谱)相对照的形式记录出版。

将古琴传统的记谱法与现代音乐记谱法相结合的古琴曲谱,是杨荫浏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创新实践。

用这种方法,他实录了许多琴曲,并将其中部分曲谱编成《古琴曲汇编》(音乐出版社,1956)。

自此以后,《古琴曲谱》及许多琴曲乐谱都沿袭了这一记谱方法。

对古代琴曲做现代的音乐分析,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课题,整体来讲也是目前琴学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但是有些作曲家、音乐学家如王震亚、许健、袁静芳等在其著作和文章中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这项工作之滥觞则始于著名的“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教授,他从哈佛大学学成归国后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幽兰和声》,刊载于《琴学丛书》(1931)。

70年代以后,当代琴家中也有不少专事于古琴音乐的打谱。

如吴文光完成了对《神奇秘谱》上、中、下卷的打谱,发掘并撰写了《〈碣石调・幽兰〉研究》《琴调系统及其音乐实证》《打谱探赜》,等学术论文。

《虞山吴氏琴谱》(东方出版社,2001),是吴景略、吴文光父子两代人的古琴打谱曲集;王迪在几十年间发掘、整理了古代琴歌三百余首。

其中有52首收录在她所编的《琴歌》(文化艺术出版社,1980)一书中;近二十年来龚一打谱发掘了《大胡笳》《神人畅》《山居吟》等多首古代琴曲;南京琴家成公亮打谱的琴曲有《文王操》《孤竹君》《凤翔千仞》等;丁承运也打谱了《西麓堂琴统》中的《神人畅》《六合游》等早期琴曲。

为了组织琴家探讨打谱心得,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于1963、1983、1985、2001年组织了四次全国性的“古琴打谱研讨会”。

对琴曲的打谱工作进行了集中的表演和经验交流。

(三)在琴学研究方面:近几十年间,琴界同仁在琴学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产生了一批新成果。

如《古琴初阶》(沈草农、张子谦、查阜西・23・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9年第4期编著,音乐出版社,1957)、《琴史初编》(许健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古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袁荃猷编,音乐出版社,1987);《琴韵》(唐中六主编,成都出版社,1993);《古琴演奏法》(龚一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琴学备要》(顾梅羹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等等。

最近几年,随着古琴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成功,又陆续出现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中国古琴艺术》(易存国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古琴》(章华英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古琴美学思想研究》(苗建华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故宫古琴》(郑珉中主编,紫禁城出版社,2007),等等。

前人所做的研究和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为“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项目的启动与编纂,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目前国内有关古琴音乐文化方面的论著,虽然在琴史、琴曲、琴谱、琴制等方面均获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如何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数字化技术对古琴音乐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抢救与保护,进行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梳理,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老的古琴音乐文化进行储存与管理,这项工作在国内尚属空白领域。

这与古琴音乐文化目前在国内外文化界日益增大的声誉相比不甚相称。

二数据库系统的萌芽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数据库技术从诞生到现在,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形成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熟的商业产品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吸引越来越多研究者加入。

数据库的诞生和发展给计算机信息管理带来了一场巨大革命。

三十多年来,国内外已开发建设了成千上万个数据库……,随着应用的扩展和深入,数据库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数据库的研究领域也已大大地拓展和深化了。

”[1]数据库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领域。

数据库的发展给计算机信息管理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生机。

在中国,2008年网络音乐服务用户已达2149亿人,使用率为8317%,连续6年排名互联网网络用户第一。

音乐服务已经成为中国网民用户数量最多,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互联网业务服务类型,并呈现出持续、迅速的增长趋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 C)2009年1月13日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音乐服务继续成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首选网络行为,2009年4月发布的统计数,中国网民数字已突破三亿。

音乐服务连续多年,至今一直排列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首位。

数字音乐服务不仅被成年人喜闻乐见,而且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