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与传统文化之养心修心
古琴的修身与养生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古琴音色清晰纯美,含蓄、深沉而音韵悠长。
十分适合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对它的表现力就已经尊崇到了神话的程度。
例如先秦著作《韩非子》曾记述了春秋时期琴家师旷弹琴引来玄鹤合鸣舞蹈的事迹。
历代都有以琴为中心的动人故事、传说。
春秋时期的孔子把古琴作为“乐教”的主要手段。
他所教授的“六艺”课程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
伯牙和钟子期更是许多人所知晓的。
伯牙弹琴子期知音的故事,在《吕氏春秋》中有明确的记录。
通过这个记载可以看到,最晚在秦代以前,古琴已可以用独奏的形式,用纯器乐的手段,来表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沟通人的思想感情。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都是抚琴的高手,大量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关于古琴的描述。
古琴历经三千多年,有三千多首有文字记载的琴谱,有大量的琴学理论论述。
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足以证明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千年中,古琴辉煌过,也曾多次历经磨难,甚至被迫害到几乎遗忘。
但是,古琴始终在民间流传,在文人中流传,没有任何力量使它毁灭。
一旦环境许可,古琴便春风吹又生。
现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古琴又开始在中国兴旺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古琴、学习古琴。
我们不禁要问,古琴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二古琴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有着三千年历史而仍然有众多喜爱者的活的乐器,它的形制、曲谱、理论等一整套的琴学内容,没有任何一件乐器可以和它相比。
那么,古琴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古琴始终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乐器。
文人不仅用古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而且当作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工具。
他们通过古琴让自己的心灵和古人对话,视古琴为忠贞不渝的朋友,甚至视古琴为自己的生命。
古琴在文人心目中具有十分神圣的地位。
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古琴被誉为中国音乐的瑰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代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上。
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其富有韵律和和谐的声音被赋予了深远的意义。
演奏古琴需要琴技的熟练以及心境的平和,因此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古琴曲目多以自然景物、人文情感等为题材,凝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哲思。
古琴不仅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伴侣,也是其表达情感和追求艺术境界的媒介。
古琴音乐富有浓郁的诗意和意境,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其次,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地位上。
古琴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诗词、绘画等艺术领域,成为这些艺术形式中的重要元素。
古琴的形状、构造、装饰等也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艺术品的制作中,如书画、瓷器、玉器等。
古琴在中国艺术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另外,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上。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古琴文化注重“琴、棋、书、画”的修习,主张以琴修身、以棋修心、以书养性、以画增智,进而培养人们的高尚品德和人文精神。
古琴本身的修习过程也融入了儒家的思想,要求演奏者在追求技巧的同时,更要注重心境的调和和修养的提高。
这种精神内涵被广泛传承和弘扬,形成了中国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的文化特色。
最后,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对社会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上。
在中国古代,古琴作为一种教育传统受到重视,被视为君子修身的必修项。
古琴被纳入社会教育体系,成为士人的必修课程,以培养仁义道德和优秀人文素质。
同时,古琴也是中国与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古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声音温婉动听,已逐渐受到国际乐坛的关注,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古琴艺术的展示和交流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类音乐会、文化交流活动中得到普遍重视和参与,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传统文化修心事例

传统文化修心事例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修心智慧。
下面举几个传统文化的修心事例,帮助人们修身养性:
1.诗词书画修心:传统诗词书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修心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阅读经典诗词,可以培养情操,提升审美情趣,平衡情绪。
而书画则是一种艺术实践,通过写书法、画山水,可以沉静心灵,培养专注力和耐心。
2.传统音乐修心:传统音乐代表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能够让人从琐事中解脱出来,放松心情。
比如,听古琴、古筝以及传统曲牌等古代乐器的音乐,能够激发灵感,净化心灵。
3.儒家思想修心:儒家思想强调修身养性,讲求礼仪廉耻、忠孝仁义等道德准则。
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可以让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美德,修正自己的行为。
4.佛教修心:佛教讲求心灵的清净和慈悲善良,通过修行、静坐、诵经等方法,可以使人沉淀心灵,追求内心的安宁和智慧。
比如,参加佛教禅修、进行静心冥想等,都可以达到修心的目的。
5.中医养生修心:中医的养生理念注重身心的平衡和调和。
通过调整饮食、锻炼、按摩等方法来养生,达到身心和谐的状
态。
比如,按照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合理搭配饮食,养护身体。
6.古代礼仪文化修心:古代中国所倡导的礼仪文化,包括行走礼仪、用餐礼仪等,通过遵循这些礼仪,能够培养人的修养和修身。
比如,遵循饭前洗手、有时间观念等,都可以塑造人的内在品质。
总之,传统文化是人们修心养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实践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提升人的修养,培养美好品质,从而获得更加平和安宁的生活。
关于对古琴和中国文化的感想八百字作文

关于对古琴和中国文化的感想八百字作文古琴作为“琴棋书画”中的其中一员,从诞生便被誉为文雅的象征。
别看她的底部只有两个平平无奇的支板,它可担任着支起古琴整个琴身的重任。
而琴身上的弦学问可就更大了。
古琴有七条弦,以正调为例,琴弦音名由外而内分别是:宫、商、角、徵、羽、文、武。
在周代时期,古琴还只有五根弦,如《历山吟》、《神人畅》等都是由五弦创作。
古琴别名很多,也体现出中国博大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的智慧。
最常见的便为“瑶琴”,说起来,这便是个故事:传说有一次伏羲看见凤凰来仪,飞坠在一株梧桐树上。
那梧桐树足有三丈三尺,伏羲便叫人将它截成三段,取中间一段送长流水中,浸泡七十二日,再制成乐器——古琴。
因为这把琴乐发出的声音甚为动听,世人皆认为是再天上瑶池所制,所以,便有了这“瑶琴”所称。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
至于古琴为何从五弦变成七弦,是因为周文王被困于㝌里,孝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谓之文弦。
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武弦。
古琴还有六大忌,七不弹。
六大忌一般指:壹忌大雨;贰忌大暑;叁忌大风;肆忌大雨;伍忌迅雷;陆忌大雪。
七不弹一般指:闻丧者不弹;秦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
当然,这些讲究也全都是想让弹琴者保持一个谦恭的心态和纯净的思想,同时也可将思想融入乐曲之中去。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古琴对古人来说,不但是日常娱乐的乐器,更寄情抒怀之物,被赋予礼制修心养性的功能和审美。
三国时期,魏国的嵇康曾说:“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心”;宋代的赵曾道:“陡险齐双屐,逢幽鼓七丝。
”同为弹拨乐器的古筝,虽说它也同样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底蕴深厚,可是它的弦数却高达至19-26根弦之间。
比古琴的7根弦不知多出了多少。
如果在要比历史悠久,古筝虽说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可古琴更是比它多了整整一千年,共有3000年历史。
藏一床古琴,修身养心

藏一床古琴,修身养心当一床床古琴摆在面前的时候,外观看起来好像都是一样的,声音也听不出好坏来,那时候你该如何是好?或许,我们可以从古琴收藏的历史文化中习得一二。
古琴,创自伏羲,成于黄帝,初制五弦,加于文武。
我们说古琴收藏,并不单单指老物件才有收藏的价值,一床工艺精良、音色优美的古琴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当一床床古琴摆在面前的时候,外观看起来好像都是一样的,声音也听不出好坏来,那时候你该如何是好?或许,我们可以从古琴收藏的历史文化中习得一二。
传统上将收藏老琴形容为蓄琴。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好蓄琴。
琴棋书画,琴排在四艺之首,从魏晋开始,琴已经是读书人必备的日常,不仅代表身份和文化品位,更是表达自身情怀的一种方式,所以才看到魏晋大量的记载,读书人都是——乐琴书,陶渊明文中提到:“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在《归去来兮辞》中也提到乐琴书以消忧。
此时的正史、笔记,提及望族名士,也多是写某某善琴书,好书史善弹琴等等,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操缦蓄琴已形成一种风尚。
到宋代,读书人几乎人手一床琴,收藏或是弹奏,特别兴盛。
比如典型的欧阳修,他自号六一居士,在六一居士传中说: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还有一老翁。
这里的老翁指的就是他自己,乐此在其中。
读书治学抚琴饮酒,表达了欧阳修文人生活的主要内容。
记载的他开始学琴的目的,第一个是因为他的手佝偻了,手指不能动,大夫说你弹弹琴就好了;第二个是忧郁症,他在文章里介绍了,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有病之后没法工作,那么,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那么病好了,身体健康了,心情也愉悦了。
这是典型的通过古琴的演奏修养把自己的疾病调理好的。
所以读书人左琴右书,读书以明理,抚琴以调心。
欧阳修还曾写过一篇《三琴记》,这是他晚年的一篇散文,文中提及三床琴的出身,制作及年代辨别方法,琴的音色特点,亦可为当今古琴收藏提供参考。
古琴与传统文化之养心修心

(配合:佛家古琴曲《普庵咒》视频、mp3)
10
这首曲子听完了,现在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听了有什么感受?
(配合互动)
佛家讲究“明心见性”、“启发禅机”,跟佛有关的古琴曲例如有《忘忧》、《静观吟》、《普庵咒》,从这些琴曲中我们能体验到都佛家思想对古琴文化的影响,以及修心养性的内涵。
古琴与传统文化之养心修心
活动流程:
1、开场茶叙(配合播放古琴CD)
2、宣讲
3、古琴演奏欣赏,自由交流,答疑解惑
古琴与传统文化之养心修心 (宣讲文案)
序号
段落
1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雅集的主题是“古琴与传统文化之养心修心”。今天的雅集由我配合古琴老师谢老师来为大家主持。
(在此建议先简单介绍一下古琴)
这种音色在中国传统乐器中惟有钟可于之媲美,而钟在现代几乎已完全退出器乐演奏。除编钟在个别场合演出外,也就是在寺庙还可以听到钟声。
(伴随谢老师弹奏及讲解)
古琴的弹奏,要求操琴者摒弃一切虚浮花样,持端正严谨的心态,以最为自然朴实、简洁大方的动作,传达出所奏曲目的内涵。若想弹好古琴,一是扎扎实实地练习技法,没有捷径可由;二是收心修心,心思跳脱散乱的人,琴音也不能和谐感人,必得正心诚意、排除杂念才行。
上面说的是儒家的“慎独”工夫。而弹琴时的“心志绝虑”、“视之若无琴”,与佛、道两家“无相”、“无我”、“忘情”、“绝虑”之精神修养亦可相通。所以琴容是否娴雅,是操琴的基本。
16
我们操琴练琴时,从外在抚琴姿势,到内在气息调整,潜移默化间,整个人从头到脚都会在平和的音乐中逐渐改变。
操琴时内在气息调整,其实是一种心理准备。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佛家的调息定心。佛教在修行打坐时,讲究调息定心,并以此为悟道之前提。清代《溪山琴况》的作者,著名古琴家徐上瀛就提出了古琴演奏的“调气”说:“约其下指功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中国文人雅士的象征和精神寄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生、自然、情感等方面的理解和追求。
首先,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体现在其历史渊源上。
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古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编钟。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琴逐渐发展并完善,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和演奏技法。
古琴的演奏曲目涵盖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的哲思与情感,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
这些曲目蕴含了中国文化的精髓,通过古琴的演奏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和内涵。
其次,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古琴的演奏需要弹者深入琴曲的内涵,领悟其中的哲学思想,体会曲目所表达的情感。
比如,演奏《广陵散》,需要琴者领悟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将自己融入到曲目中,达到心灵与音乐的共振。
这种领悟和表达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文情感的追求,强调内心修养和情感体验,寓意着古琴音乐传达的深层文化内涵。
古琴也是中国传统文人雅士们的代表性音乐乐器。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通常以古琴为伴,通过演奏古琴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古琴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它可以让人在音乐中得到心灵的抚慰和舒缓,帮助人平心静气、陶冶情操。
因此,古琴在中国传统文人雅士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了文人雅士们的审美情趣和内在修养。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其承载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上。
古琴的形制、音色、演奏技法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标准和情感体验。
比如,古琴的演奏技法要求练习者有良好的内功修养和气质陶冶,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内修外明”的价值观。
同时,古琴的曲目和传统曲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总的来说,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共生关系。
古琴的妙处

古琴的妙处
一、去浮戒燥、静心启智
“琴棋书画”是历代文人雅士修心养性的必备工具,“琴”就是指古琴,并居于这四艺之首。
古琴的音色和雅高贵、悠远沉静,可以使弹琴者远离浮躁和喧嚣,回归无上自然,心灵清净无染。
又有古语说“静可生慧”,因而内在的修为、悟性和智慧都随之增长。
二、提升文化修养
古琴承载了诸多传统文化元素。
学琴的同时可以领会意境深远的古典诗词、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以及儒释道之文化精髓。
从美学角度,欣赏古琴曲,重在余韵和弦外之音,即中国艺术的意境之美,如同水墨画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无限的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提升自身气质
抚琴时要求气定神闲,坐姿、手势等举止中正平和、优雅含蓄。
因而长期抚琴可以达到内外兼修,提升自身气质的目的。
四、有助于养生
弹琴时左手“按弦”、右手“击弦”可以使手指的末梢神经得到刺激,从而带动全身经络的活动;古琴的五音“宫商角徵羽”与天地中的阴阳五行、人体的五脏六腑一一对应,五音的和谐旋律有助于调节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和畅。
五、缓解压力,抵制抑郁
欧阳修曾写到过“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既而学琴於友人孙道滋,受宫(五音之一)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
”由此可见,弹古琴可以治疗“幽忧之疾”,闲时抚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
古琴可弹,可拨,可滑过琴弦,即使抚擦一根琴弦,那丝丝擦响,亦可表达一种心境,散发一种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与传统文化之养心修心
活动流程:
1、开场茶叙(配合播放古琴CD)
2、宣讲
3、古琴演奏欣赏,自由交流,答疑解惑
古琴与传统文化之养心修心(宣讲文案)
序号段落
1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雅集的主题是“古琴与传统文化之养心修
心”。
今天的雅集由我配合古琴老师谢老师来为大家主持。
(在此建议先简单介绍一下古琴)
“养身不如养心,听琴不如学琴”。
现在很多朋友都会有一些工作生活带来的烦躁与焦虑,而古琴这正是一种调心静心的乐器,在心浮气躁的时候,静下心来听琴、抚琴,让你的思绪在琴声中轻扬漫舞,它会给你的心灵带来
放松,舒缓你紧张的心情。
2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必修的一门乐器。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修心
养性,说到这里呢,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我们传统文化的三大教。
儒、释、道是我们传统的三大教,这三教会在精微处有一些差异,却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很多古琴曲里都饱含了儒、释、道三家的智慧,在涵养性
情、恬神悦性、宣和情志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古琴的“琴道”以儒家的
“礼乐yuè”而发扬,以道家的修真而精微,而佛家于琴道也多有影响,所
以琴道又有“琴禅”之称。
古琴历史悠久,不论是舜做五弦之琴,还是伏羲削桐为琴,这些上古传说应不是凭空而来。
那么,在古琴的悠久历史中,促使它发展的一些因素里,其中一点便是“琴者禁也”。
“琴者禁也”就是袪除邪念、修身养性。
琴对中国传统文人的道德情操、人文情怀的塑造起到深远的影响,使其形成了非常独特的以音乐为载体的、在思想意识领域里面起到深远影响。
在
琴音里所倡导的“轻微淡远”、“中正平和”的意趣,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的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既体现了儒家之正、也体现了道家之清、佛家
之和。
(此段可供参考是否加入)
下面我们就从传统文化三大教的角度讲讲古琴与养心修心。
在讲这个话题之前,让我们先听一曲儒家代表的古琴曲《归去来辞》。
(配合:儒家古琴曲《归去来辞》mp3、名家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