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古琴

合集下载

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古琴被誉为中国音乐的瑰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代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上。

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其富有韵律和和谐的声音被赋予了深远的意义。

演奏古琴需要琴技的熟练以及心境的平和,因此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古琴曲目多以自然景物、人文情感等为题材,凝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哲思。

古琴不仅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伴侣,也是其表达情感和追求艺术境界的媒介。

古琴音乐富有浓郁的诗意和意境,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其次,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地位上。

古琴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诗词、绘画等艺术领域,成为这些艺术形式中的重要元素。

古琴的形状、构造、装饰等也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艺术品的制作中,如书画、瓷器、玉器等。

古琴在中国艺术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另外,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上。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古琴文化注重“琴、棋、书、画”的修习,主张以琴修身、以棋修心、以书养性、以画增智,进而培养人们的高尚品德和人文精神。

古琴本身的修习过程也融入了儒家的思想,要求演奏者在追求技巧的同时,更要注重心境的调和和修养的提高。

这种精神内涵被广泛传承和弘扬,形成了中国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的文化特色。

最后,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对社会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上。

在中国古代,古琴作为一种教育传统受到重视,被视为君子修身的必修项。

古琴被纳入社会教育体系,成为士人的必修课程,以培养仁义道德和优秀人文素质。

同时,古琴也是中国与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古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声音温婉动听,已逐渐受到国际乐坛的关注,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古琴艺术的展示和交流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类音乐会、文化交流活动中得到普遍重视和参与,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古琴艺术非遗

古琴艺术非遗

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常用的乐器,被视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

古琴的音色清幽,韵味悠长,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艺术非遗的具体内容包括:
1. 古琴的制作技艺:包括选材、造型、琴面及槽腹制作、配件安装、髹漆、打磨、定徽、安足、上弦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耐心。

2. 古琴的演奏技巧:包括右手勾、挑、弹、拨等指法,以及左手的按弦、滑音、泛音等,演奏技巧丰富多样。

3. 古琴音乐作品:包括传统的琴曲、琴歌等,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等,这些作品传承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哲思。

4. 古琴的修复和保养:古琴作为乐器,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包括琴弦的更换、琴体的修复等。

5. 古琴文化的传承:包括古琴的历史、琴学、琴谱、琴律等方面的研究和教育。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琴艺术,中国政府和各界人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开设古琴专业课程、举办古琴音乐会、建立古琴文化研究机构等。

通过这些努力,古琴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和传播,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艺术的窗口。

古琴的意象解读

古琴的意象解读

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和情感解读。

1. 和谐与平静:古琴的音色柔和、清澈,弹奏时需要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内心的平静。

因此,古琴常被视为和谐与平静的象征,它能帮助人们沉静心神,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2. 忍耐与修行:学习古琴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耐心的磨砺。

弹奏古琴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琴弦的紧绷和指法的技巧性,这需要弹奏者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修行的意志力。

因此,古琴也被视为忍耐力和修行精神的象征。

3. 知音与情感表达:古琴常常被用来传递情感和表达内心的感受。

弹奏古琴的人希望能够通过音乐与他人产生共鸣,找到知音。

因此,古琴也象征着寻找情感交流、表达内心情感和与他人建立深厚联系的愿望。

4.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

弹奏古琴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因此,古琴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智慧。

这些是对古琴的一些常见的意象解读,但是古琴的意义和象征还有许多其他方面,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古琴文化

古琴文化

古琴文化古琴,古称琴、瑶琴、玉琴、七弦琴, 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

古琴属于八音中的丝,或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深具东方文化特色。

它以其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的历史,瀚浩的文献、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为世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至今,韩国国立国乐院仍在用琴瑟演奏仅存下来的1116年宋徽宗时代的两首孔庙雅乐,而越南雅乐亦于2003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古时文人心中视琴为高雅的代表,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古琴古时也常作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礼记·曲礼下》中一句“士无故不撤琴瑟”,彰显出文人对琴的热爱。

伯牙子期因“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古琴台也被视为友谊的象征。

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并与其他思想和艺术形式相互渗透,交相辉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睢》)、“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女曰鸡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鹿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常棣》)等。

唐诗中也有很多刻画弹琴景象的诗作,下面列出部分名篇:∙“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铜鑪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介绍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1] 。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 [2] ,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 [3] 舜定琴为五弦 [4] ,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 [3] [5] ;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4] 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古琴外文名guqin别名瑶琴、玉琴、七弦琴、丝桐、文武七弦琴发源地中国创始人相传为伏羲起源时间西周一春秋分类仲尼式、伏羲式、落霞式、蕉叶式等代表琴师伯牙、孔子、师旷拼音gǔqín著名曲目广陵散、梅花三弄、醉渔唱晚、渔樵问答、酒狂等民族汉族历史编辑播报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载:“伏羲作琴。

” [2]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 [7] 《礼记》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4] 汉代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

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

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

” [3] 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等典籍,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在中国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

对古琴的认识和理解

对古琴的认识和理解

对古琴的认识和理解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最具历史底蕴的弹拨乐器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琴就已经现身,伴随着历史的长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凝聚了中华民族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哲学思考。

古琴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其音乐表现形式多样,既可独奏,也可合奏,还可以与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琴的曲目丰富,既包括古典曲目,也有民间曲目,每首曲目都融入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观。

学习古琴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更可以陶冶性情、修身养性。

在演奏古琴时,需要心平气和、气定神闲,通过调节呼吸、放松身心等手段来达到平衡情绪、缓解压力的目的。

这种内在的修养和调节,有助于我们实现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升华。

同时,学习古琴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琴音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神内涵,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增强
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琴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深度。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乐器,被誉为“乐器之王”,其历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高。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古琴的音乐艺术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琴有着独特的地位,被誉为“乐器之王”。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仅在音乐领域中得到了体现,而且在文化领域中也有着极高的地位。

古琴艺术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还是一种文化艺术。

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非常高。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首先,古琴艺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琴被视为文人雅士的象征,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

古琴艺术不仅表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还蕴含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古琴艺术所表达的是一种优美、高尚、清雅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次,古琴艺术具有精神价值。

古琴艺术所表达的是一种深刻的人文精神,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古琴艺术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演奏者全身心地投入,需要演奏者在音乐中感受自然、感受人生。

因此,古琴艺术是一种非常具有精神价值的艺术。

最后,古琴艺术具有教育价值。

古琴艺术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可以提高人们的情感修养和品位水平。

古琴艺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现状虽然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在当代社会中,古琴艺术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古琴艺术缺乏传承者。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少的人对古琴艺术有兴趣,导致古琴艺术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时的泱泱大国,在诸多方面都令友邦无法企及。

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在世界民族史独领风骚。

古时候,“琴棋书画”并称,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更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那么透过他们我们就能够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而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其地位不言而喻。

要论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要从古琴自身说起。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

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

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

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

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

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

《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

”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

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盛兴于民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一首抒发离 别之情的诗篇,在唐代已成为广为流 传的歌曲。琴曲《阳关三叠》最早见 于明代《浙音释字琴谱》,作者及形 成年代不详。全曲因一个曲调变化重 复三遍,故得名“三叠”。歌词则在 王维原诗的基础上,每一叠后半部分 又加入新词,进一步深化了原诗的意 境,表达出依依惜别、两地相思的伤 感情怀。
就当前古琴艺术面临的困难而 言,主要体现在
(1)人才的组织与培养 (2)曲目的整理 (3)录音资料的保存 (4)乐器的保存与修复
水仙操:
汉唐以来流传着伯牙学琴的故事:老师 成连为使伯牙能够更好的体会琴曲的精神, 于是带他到东海边,让他独自一人去领略海 水汹涌、山林寂静的大自然的气氛。伯牙在 这个环境里刻苦练琴,终于学成。并作了《 水仙》一曲。 至于目前流传的《水仙》, 很多琴家并不认为它是表现上述题材,而是 表现了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因而名之为《 秋塞吟》。

古琴与中国文人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 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 释手的器物。 《尚书》载: “舜弹五弦之古琴,歌南国之 诗,而天下治。 ”将治国与弹琴相提并论, 可见古琴的地位之高。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 、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 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为其音色浑厚,悠长 深远,具有清,和,淡,雅的因为品格,被 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因而琴局于“四艺”之首。
瑶琴有六忌,七不弹
六忌
一忌大寒, 二忌大暑, 三忌大风, 四忌大雨, 五忌迅雷, 六忌大雪
七不弹
闻丧者不弹 奏乐不弹 事冗不弹 不净身不弹 衣冠不整不弹 不焚香不弹 不遇知音者不弹
古代古琴名家
1.孔子 曲中绘文王 2.司马相如 《凤求凰》 3.嵇康 《广陵散》 4.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5.伯牙《高山流水》 诸葛亮,周瑜,苏轼等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 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 其全身与凤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象征吉祥安泰
古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 共有十三徽位,象征着12个月和一个闰月
有山有水,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物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 五行,金、木、水、火、土; 外合五音,宫、商、角、徵、 羽。后来周文王思念其死去的 儿子,加弦一根,是为文弦; 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 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潇湘水云》

南宋著名琴师郭沔的作品。郭沔,字楚望,浙江永 嘉人,浙派古琴的创始人。一生创作了许多琴曲, 《潇湘水云》是其代表性作品,也是近代最受欢迎的 古琴曲目之一。潇、湘是古代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 同在湖南的九嶷山相传是舜的葬处,被视为民族圣地 所在。南宋抗金失败后,郭沔隐居于湖南衡山附近, 常常泛舟于潇、湘二水汇合之处,遥望远处为云雾所 遮蔽的九嶷山,引发出对国破家亡、时势飘零的感 伤情绪,因而创作出《潇湘水云》一曲,以抒发心中 凄凉、伤感之情。《神奇秘谱》中原谱为十段,标 题依次为:一、洞庭烟雨;二、江汉舒情;三、天光 云影;四、水接天隅;五、浪卷云飞;六、风起水 涌;七、水天一碧;八、寒江月冷;九、万里澄波; 十、影涵万象。
秋岭鸣鹤 明琴,号钟式。螺钿(dià n)徽,岳山、承露、冠 角、龙龈、琴轸、雁足均为紫檀木材质。髹黑漆, 发牛毛断纹。龙池凤沼皆为圆形。此琴面板由多块 桐木胶合而成,称“百衲琴”,底板则由两段木板 拼成。
万壑松风 明琴,仲尼式,中国艺术研究院藏。底漆髹黑漆,表层 为薄栗色漆。小蛇腹断,紫玉徽,额部镶有一块方形钧瓷 。背面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龙池上方刻有篆书“万壑松 风”字样,轸池下有“云谷老人”印,龙池下有“水晶子 ”印,腹内题款“大通元年钟山沈约监制”。
简介
古琴,亦称瑶琴 、玉琴、七弦琴 ,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据 《史记》载 ,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 时期。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 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 称作“古琴”。
古 琴 与 中 国 文 化
构造
征琴 着身 上 天圆 圆下 地方 方, 象
古琴形致小巧,音量不大,弹奏起 来,有如人与人之间的促膝谈心,琴在 古代基本不在大庭广众演奏。 在先秦,古琴是士大夫阶层的专利, 用于自娱自乐,修生养性,秦朝后,古 琴虽作为一种独奏乐器进入了老百姓中, 但弹琴仍然多用于修身养性追求的,应 是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的“可 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 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曹法与中。 字谱个 柔 左国宝 ,面情电 。 右古玉 宝对节视 减手琴所 玉密:剧 字演常说 道密贾《 谱奏用的 麻宝红 ,技的“ 林麻玉楼 其法一天 妹从翻梦 创为种书 妹未看》 制特以” 在见林中 者征记其 看过黛有 是的写实 天的玉这 唐记指就 书文的样 人谱位是 ” 琴一 —— , :“
”古 琴 曲 谱 “ 减 字 谱
古琴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 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 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 类。
伏羲造琴
公元三四千年前,天帝伏羲见凤凰降落在梧 桐树上,而百鸟则聚集在其他树上向凤凰朝 拜,后来得知凤凰乃百鸟之王,伏羲就伐梧 桐,依照凤凰的 身形造了一把五弦乐器,并将它命名为瑶琴
《梅花三弄》
“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盛开
于万花凋零时节的梅花,那一尘不染、傲 骨凌霜的品格历来为文人所敬爱与赏识。 琴曲《梅花三弄》便是人们将对梅花的喜 爱与赞美寄托于琴曲之中的一首作品。相 传,乐曲最初是一首笛曲,为东晋桓伊所 作,后来唐代琴人颜师古将其改编成琴曲 ,流传至今。曲名“三弄”的由来是由泛 音演奏的主旋律在低、中、高不同徽位上 重复出现三次,故而得名。由于作品旋律 优美流畅、格调清丽高雅,因此深得琴家 喜爱,并广为人们所熟知。
古琴与古筝的区别
1.七弦 2.一弦多音,其音域宽达 四个多八度,借助面板上 的十三个“琴徵”,可以弹 奏出许多的泛音和按音 3.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朴 而典雅 4.直接用手弹奏 5.独奏乐器
1.二十一弦 2.一弦1-2个音 3.音色淳厚优美,悠扬悦 耳 4 需要带义甲 5.可独奏,也可与别的乐 器合奏
相关乐器
的的 是 古宰 由据 琴相 高《 加王 句三 以岳 丽国 更山 第史 改根 记 创据 任》 制中 君记 而国 主载 成晋 阳, 。人 原, 传 王玄 入 琴
统 弹玄 拨琴 乐又 器名 。玄 鹤 琴 , 是 朝 鲜 族 传
朝 鲜 玄 琴


24
发展历程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陈雷激 古琴独奏“太古遗音”
古琴名家
古代名家:
春秋:伯牙、师旷、 师襄、 师文、 孔子。 西汉:司马相如 、扬雄) 。 东汉:蔡邕、蔡文姬 三国:诸葛亮、周瑜、姜维、嵇康、阮籍。 唐代:赵耶利、薛易简、董庭兰。 宋代:苏轼(北)、郭楚望(南)、毛敏仲(南)。 明代:严天驰、徐青山。 清代:祝桐君、张孔山、杨宗稷(清末民国)。
九霄环佩 唐琴,伏羲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杉木材质。外表呈紫栗 壳色,小蛇腹断纹间杂细密牛毛断。龙池、凤沼系扁长圆形 ,龙池上方刻有篆书“九霄环佩”四字,右侧刻有行书“超 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十字。整张古琴宽阔厚重,造型 古朴典雅,发音苍松透润,具有唐代古琴的典型特征。经郑 珉中先生鉴定为盛唐雷氏琴之标准器,以“仙品”之称倍受 琴家仰慕。
近代名家 徐元白 (新浙派)管平湖(九嶷派) 吴景略(虞山派) 王燕卿(梅庵派) 徐立孙(梅庵派)吴兰荪(虞山派) 张子谦(广陵派) 刘少椿(广陵派) 梅曰强(广陵派) 顾梅羹(泛川派) 夏一峰(泛川派)査阜西(泛川派)
《流水》
是古琴的经典曲目。相传为伯牙所作,言其志在高山 ,仁者之乐也;志在流水,智者之乐也。 最初《高山》、 《流水》本为一曲,至唐代才分作两 曲,至宋代又分有若干段数。后世各种传谱虽然段数 不尽相同,但是乐曲意境大致相同。 清代川派著名琴 家张孔山对《流水》一曲进行了技法上的加工,大量 使用滚、拂手法,细腻、形象地刻画出从涓涓细流到 瀑布飞流的景象,后人称其为“大流水”,也是现代 琴人经常演奏的版本。1977年8月20日,美国国家宇航 局向太空发射了“旅行者”号宇宙飞船,船上载有一 个保存上亿年也不会损坏的唱片,其中就收录有管平 湖先生演奏的《流水》一曲,它作为中国音乐之精髓 ,日夜响彻在渺茫的太空之中。
玉壶冰 宋琴,神农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朱漆、玉徽、玉 轸。发蛇腹间冰裂断。背面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龙池上 方刻草书“玉壶冰”三字,下为“绍兴”双连印。
鸣 凤 南宋琴,变体连珠式,中国艺术研究院藏。面宽而扁 ,项、腰部连续四弧,整体造型端庄浑厚。原髹栗壳色 漆,后以朱漆修补,有蛇腹间牛毛与小冰裂断纹。龙池凤 沼为三连弧形。龙池上方刻楷书“凤鸣”二字。此琴最为 引人注目之处在于琴首正中镶嵌着一块椭圆形的玉雕“翔 凤”,做工精美,活灵活现。
一弦属土为宫。土星分旺四季。弦最大。用八十一丝。声沉重而尊。故曰为君。 二弦属金为商。金星应秋之节。次于宫。弦用七十二丝。能决断。 三弦属木为角。木星应春之节。弦用六十四丝。为之触地出。 故曰为臣。 故曰为民。
四弦属火为徵。火星应夏之节。弦用五十四丝。万物成美。故曰为之事。 五弦属水为羽。水星应冬之节。弦用四十八丝。聚集清物之相。故曰为之物。 六弦文声主少宫,文星柔以应刚。乃文王之所加也。 七弦武声主少商。武星刚以应柔。乃武王之所加也
壑雷 明琴,落霞式。底漆为黑色,修复时修以朱漆。蛇腹断间 牛毛断,椭圆形龙池凤沼。龙池上方刻篆书“壑雷”二字 。
蕉叶琴 明琴,蕉叶式,中国艺术研究院藏。外观别具一格、惟妙 惟肖。琴首高约三厘米的叶柄造型取代一般琴首部位的护 轸,起到保护琴首的作用。琴首与琴身中央有一长条浅沟 ,背部对应部位则为一条凸棱,以模仿叶茎的效果。琴体 两侧边缘有轻微起伏,似叶边参差。原髹黄栗壳色,修补 时改髹朱漆,琴首保留原色。发小蛇腹断,龙池凤沼均为 扁圆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