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的古琴文化范文

中国的古琴文化范文

中国的古琴文化范文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乐器,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古琴最早的形态是七弦琴,后来发展成为十三弦琴。

古琴是中国文人雅士的最爱,也被称为“七弦之音,有琴者无不雅士。

”在中国,古琴既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古琴演奏有许多技巧,如指法、拨弦、琴桥、音色等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的要求。

演奏古琴需要懂得调音、节奏和音符,同时还要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中国古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追求独立精神和高尚品格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观念中,古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乐器,它强调的是内在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古琴音乐擅长表达情感和意境,可以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古琴音乐与中国文化的其他方面密切相关。

古琴的曲目主要有琴曲、琴歌和琴诗。

古琴曲目丰富多样,既有山水田园的描绘,也有抒发情感、表达思考的作品。

古琴音乐既有独奏,也有与其他乐器合奏的形式,如琴瑟合鸣、琴箫合奏等。

古琴音乐的特点是抒发内心的感悟和思考,追求宁静、悠远的境界。

古琴文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音乐领域,还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古琴艺术对于中国文人的修身养性和自我境界的追求有着极大的影响。

古琴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也影响了其他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舞蹈等。

古琴音乐同样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古琴音乐的表演,可以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魅力和艺术水平。

然而,古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古琴的学习和演奏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专门的指导,对于学习者的技巧和领悟能力都要求较高。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元化的娱乐方式,古琴音乐很容易被忽视和遗忘。

加之古琴文化的传承人数有限,导致古琴的学习和演奏变得比较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琴文化,需要加强对古琴艺术的研究和推广。

对于古琴的历史、技巧和曲目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琴音乐。

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古琴被誉为中国音乐的瑰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代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上。

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其富有韵律和和谐的声音被赋予了深远的意义。

演奏古琴需要琴技的熟练以及心境的平和,因此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古琴曲目多以自然景物、人文情感等为题材,凝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哲思。

古琴不仅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伴侣,也是其表达情感和追求艺术境界的媒介。

古琴音乐富有浓郁的诗意和意境,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其次,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地位上。

古琴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诗词、绘画等艺术领域,成为这些艺术形式中的重要元素。

古琴的形状、构造、装饰等也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艺术品的制作中,如书画、瓷器、玉器等。

古琴在中国艺术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另外,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上。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古琴文化注重“琴、棋、书、画”的修习,主张以琴修身、以棋修心、以书养性、以画增智,进而培养人们的高尚品德和人文精神。

古琴本身的修习过程也融入了儒家的思想,要求演奏者在追求技巧的同时,更要注重心境的调和和修养的提高。

这种精神内涵被广泛传承和弘扬,形成了中国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的文化特色。

最后,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对社会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上。

在中国古代,古琴作为一种教育传统受到重视,被视为君子修身的必修项。

古琴被纳入社会教育体系,成为士人的必修课程,以培养仁义道德和优秀人文素质。

同时,古琴也是中国与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古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声音温婉动听,已逐渐受到国际乐坛的关注,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古琴艺术的展示和交流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类音乐会、文化交流活动中得到普遍重视和参与,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浅谈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茶壶、一个算盘、一枚棋子、一双筷子都 有着古老的文化渊源,散发着文化的芬芳,古琴更 是如此,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中 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古琴的文化内容非常深厚, 有着完整的一套文化音乐体系。我国第一部诗歌总 集《诗经》的《国风》中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 之”,《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历史文献 中都有古琴的记载,
1
儒家
2
道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雅乐中古琴音乐一般的表现形式可以理解为 以下几个方面:从理念倾向上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倾向于儒家精 神内涵的琴曲,比较注重音乐的中正平和,表现为曲风静穆内敛; 一类是倾向于道家价值取向的琴曲,比较注重音乐的飘逸出尘之 趣,曲境玄远,以超自然为皈依,使人神清气爽。
2)主题内容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八大类题材
一柱清香,丝烟云绕。这类琴曲大部分味淡声稀,朴实无华, 静谧中有一丝淡淡的喜悦,又有一点朦胧的惆怅,时有悟道的喜 悦。比如《普安咒》《静观吟》《极乐吟》等。
4
花鸟精神
借物以言志是中国艺术表现的常见手法,这类曲子大部分写 松之凌云、兰之幽香、鹤之悠然、梅之傲霜,无不充满着对生命 的崇尚,洋溢着生命的芬芳与高贵。比如《平沙落雁》《梅花三 弄》《玉树临风》《幽兰》等。
1
反映超然神境
这类曲子多是对神仙境界的描述和体验,充满宁静与愉悦, 比如《天风环佩》《神游六合》《列子御风》。
2
渔樵隐逸
这类乐曲大部分寄意山水托情渔樵,对自由境界的向往,表 现为苍古沉静,神味悠然,似霞外云烟,令人忘机。比如《山居 吟》《渔樵问答》《醉渔唱晚》《鸥鹭忘机》。
2)主题内容方面
3 静坐参禅
“引领绿色发展,共创美好生活” 浅谈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职工文化大讲堂来自2020年6月9日目录

传统文化古琴

传统文化古琴

《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一首抒发离 别之情的诗篇,在唐代已成为广为流 传的歌曲。琴曲《阳关三叠》最早见 于明代《浙音释字琴谱》,作者及形 成年代不详。全曲因一个曲调变化重 复三遍,故得名“三叠”。歌词则在 王维原诗的基础上,每一叠后半部分 又加入新词,进一步深化了原诗的意 境,表达出依依惜别、两地相思的伤 感情怀。
就当前古琴艺术面临的困难而 言,主要体现在
(1)人才的组织与培养 (2)曲目的整理 (3)录音资料的保存 (4)乐器的保存与修复
水仙操:
汉唐以来流传着伯牙学琴的故事:老师 成连为使伯牙能够更好的体会琴曲的精神, 于是带他到东海边,让他独自一人去领略海 水汹涌、山林寂静的大自然的气氛。伯牙在 这个环境里刻苦练琴,终于学成。并作了《 水仙》一曲。 至于目前流传的《水仙》, 很多琴家并不认为它是表现上述题材,而是 表现了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因而名之为《 秋塞吟》。

古琴与中国文人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 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 释手的器物。 《尚书》载: “舜弹五弦之古琴,歌南国之 诗,而天下治。 ”将治国与弹琴相提并论, 可见古琴的地位之高。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 、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 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为其音色浑厚,悠长 深远,具有清,和,淡,雅的因为品格,被 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因而琴局于“四艺”之首。
瑶琴有六忌,七不弹
六忌
一忌大寒, 二忌大暑, 三忌大风, 四忌大雨, 五忌迅雷, 六忌大雪
七不弹
闻丧者不弹 奏乐不弹 事冗不弹 不净身不弹 衣冠不整不弹 不焚香不弹 不遇知音者不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案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案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案例
1. 古琴文化:古琴是中国传统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代表着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高度成就。

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音色魅力,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毛笔字画形式,表达、传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代表了中国独特的美学理念和审美追求。

3. 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代表了中国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

茶叶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还有不同的饮茶仪式。

4.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兼有音乐、舞蹈、诗歌和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彩的剧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

5. 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亲情和社会团结的重视。

6. 中国民间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包括剪纸、中国结、立体剪纸、剪窗花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意,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典型案例都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髓,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乐器,被誉为“乐器之王”,其历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高。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古琴的音乐艺术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琴有着独特的地位,被誉为“乐器之王”。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仅在音乐领域中得到了体现,而且在文化领域中也有着极高的地位。

古琴艺术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还是一种文化艺术。

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非常高。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首先,古琴艺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琴被视为文人雅士的象征,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

古琴艺术不仅表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还蕴含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古琴艺术所表达的是一种优美、高尚、清雅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次,古琴艺术具有精神价值。

古琴艺术所表达的是一种深刻的人文精神,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古琴艺术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演奏者全身心地投入,需要演奏者在音乐中感受自然、感受人生。

因此,古琴艺术是一种非常具有精神价值的艺术。

最后,古琴艺术具有教育价值。

古琴艺术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可以提高人们的情感修养和品位水平。

古琴艺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现状虽然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在当代社会中,古琴艺术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古琴艺术缺乏传承者。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少的人对古琴艺术有兴趣,导致古琴艺术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古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关系

古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关系

古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关系古琴是中国古代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与中国传统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古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古琴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自古以来就被视为高雅音乐的代表。

在古代,古琴被用来伴奏吟诗作赋、谈经论道,历代文人墨客都钟爱弹琴,将其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

古琴的音色清雅悠扬,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沉静和内涵的音乐形式。

其次,古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密切相关。

古琴弹奏技巧独特,需要弹奏者灵巧的手指技巧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古琴曲目丰富多样,有《阳关三叠》、《广陵散》等脍炙人口的名曲,每首曲目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古琴的音乐风格以古朴典雅、含蓄细腻为主,弹奏时往往表现出一种朴素素雅的美感,给人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感觉。

古琴还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精神内涵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内心的抒发和情感的表达,强调思想性、审美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古琴曲目往往抒发一种清远、恬淡、超脱的情感,体现出中国文化中的清高境界和思想精神。

弹奏古琴不仅是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修养和心灵净化的过程,与中国传统音乐所追求的高尚情操和审美理念相契合。

总的来说,古琴与中国传统音乐密不可分,它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承载者。

古琴通过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音乐魅力,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古琴的声音承载着千年文化的沉淀,唱响着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信,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张亮丽名片。

愿古琴这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能够得到更多人的传承和保护,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传承古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古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古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古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智慧、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为了传承古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有许多方法可以采取。

首先,要注重古琴的教育与传承。

在学校教育方面,应将古琴列入音乐课程中,将其与其他音乐形式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欣赏古琴音乐的同时也能了解其文化背景,培养对传统音乐的兴趣。

另外,可以在社区和文化机构开设古琴学习班,为对古琴感兴趣的人提供机会学习和交流。

这样一来,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对古琴产生兴趣,为古琴的传承奠定基础。

其次,要加强古琴演出和交流。

通过古琴演出可以将古琴艺术推广给更多的人。

可以举办古琴音乐会,邀请古琴大师和优秀的古琴演奏家来演出,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的音乐盛宴。

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将古琴艺术介绍给世界各地的人。

通过古琴音乐会、展览和交流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古琴。

此外,要加大对古琴制作的研究与保护。

古琴的制作工艺是传统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对古琴制作工艺的研究和培训,掌握古琴制作的技术和艺术要求。

另外,要加强对古琴的保护工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古琴保管条件,确保古琴能够得到良好的保存和传承。

最后,要加强对古琴文化的研究与宣传。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要加强对古琴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将其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进行宣传。

可以出版相关的专题书籍、杂志和学术论文,举办古琴文化讲座和研讨会,向公众传播古琴文化的魅力。

总之,传承古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加强古琴教育与传承,举办古琴演出和交流活动,加大对古琴制作的研究保护力度,加强对古琴文化的研究与宣传,才能够让古琴艺术在当代社会得到发扬光大,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时的泱泱大国,在诸多方面都令友邦无法企及。

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在世界民族史独领风骚。

古时候,“琴棋书画”并称,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更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那么透过他们我们就能够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而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其地位不言而喻。

要论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要从古琴自身说起。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

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

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

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

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

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

《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

”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

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盛兴于民间。

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尚书》中,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

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

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

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

如器乐曲《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琵琶兴起,古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

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人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

唐代诗人李峤、李颀、李白、韩愈、白居易、张祜、元稹等,都为古琴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薛易简在他著的《琴诀》中总结了古琴音乐的作用是:“可以观风教、摄心魂、辨喜怒、悦情思、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格鬼神。

”并提出演奏者必须“定神绝虑,情意专注”,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伸出许多弹琴的规范。

晚唐曹柔鉴于文字谱“其文极繁”,使用不便,而创造了减字谱。

即在文字谱字的基础上对汉字谱字加以减笔而成的一种谱式,近似演奏符号,是古琴减字谱的早期形式。

宋朝的古琴一方面出现怀旧的复古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古琴在《相和歌》、《清商乐》演奏中的长期实践,与民间音乐有着深远的联系,以及琴曲“楚汉旧声”的历史传统,使古琴音乐在复古主义倾向中并没有被湮没,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地发展着。

明、清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大量琴谱得到刊刻流传,见于记载的琴谱有一百四十多种,从中可知仅明代创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

明初琴家冷谦的《琴声十六法》,是对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提出的理论。

清末与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乐濒于绝灭。

当时,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一些琴会组织,如北京的“云琴集”、济南的“德音琴社”、上海的“今虞琴社”、长沙的“智偕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扬州的“广陵琴社”、南京的“青豁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等,它们的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其中尤以上海的“今虞琴社”,持续时间最长,对琴界影响最大。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

古琴不是一般的民乐,不是普通的古代乐器。

它是一种小众的精英文化,从孔子至刘安、刘向、蔡邕、阮籍、嵇康、王维、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李清照、耶律楚材、明清众多文人大夫……一代一代传承它的都是当时的楚翘,古琴从来没有在民间昌盛普及过,但它的传承绵绵不绝始终未曾断过。

它的意义已经不局限于是一种音乐,是一件乐器,而成为“道”,寄载、托付文人精神、气质的“道”。

这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是一种奇特现象。

中国古琴乃形神兼备天人合一;德艺相融,心声契合之载体。

中国传统哲学把天道看着客体,把人道视为主体,但人要符合天道,要为天地立心,天地与人都不是死板的,而是有生气,有理性,有道德的生动活泼的统一体。

不难看出,这种种认为人与天地宇宙统一,并相互融合渗透的观念,从很早以前的先秦以来,就一直贯穿于历代先哲们的研讨之中。

这其中虽含不同程度唯心主义的成分,并带有不同程度的神秘色彩,但从中还是可以领略“得天地之美”、“取天地万物以奉养人类这种特殊的哲学理念,这种超越现世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古代艺术所遵循的根本原则之一。

千百年来这种文化心态对中国的诗论、画论、医论、琴论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作为历来为先哲文人们用来修身养性的琴,由于受这种哲学理念的渗透影响、疏导规范,使其从一开始发展的萌生阶段起,就不只是以一种单纯的娱乐需要呈现于世,而是浓厚地体现着这种传统哲学中“天人关系”等朴素的哲学理念。

与“天人关系”相呼应,《太古遗音》说:“昔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以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始画八卦,扣桐有音,削之为琴”。

蔡邕说:“琴者天地之正音,得其材可以合天地之正器;得其人可以合天地之正道,得其律可以合天地之正音。

故伏羲制琴以象天地阴阳之数,而合神明之德,是谓正音”。

嵇康在其《琴赋》中说:“琴能感天地以致和”。

范仲淹《与唐处士书》中说:“盖闻圣人之作琴也,鼓天地之和而和天下。

琴之道大乎哉”。

朱长文在其《琴史·尽美》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

有天地万物之声,非妙指无以发,故为之参禅复徽。

攫援标拂,尽其和以至其变,激之而愈清,味之而无厌,非天下之敏手,孰能尽雅琴之所蕴乎”?苏王景在《春草堂琴谱·鼓琴八则》中说:“琴,器也,具地之元音,养呼之德性,道之精微寓焉,故鼓琴者,心超物外,则音合自然,而微妙有难言者,此际正别有会心耳”。

朱熹的紫阳琴铭曰:“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乾坤无言物有则,我独与子钩其深”。

用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琴学,中国琴学的实质、内涵和形成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或者说是“综合为一”的规律和特点。

正如宋代朱长文的在其《琴史·莹律》中所说:昔者伏羲氏既画八卦,又制雅琴。

卦所以推天地之象,琴所以考天地之声也,……取其声之所发,自然之节也,合于天地之数。

这个“常数”,似乎应该就是道家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那个既极其精微,又十分博大的那个“一”,也应该认为就是“天人合一”的这个“一”。

这就是中国琴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意之深微的内在联系。

不难看出,中国琴学是一种融人文中的道德、礼仪、理教、尚俗……与宇宙天地间的山川、河流、风雨雷电……为一体,融天声、地声、人声与三尺琴面为一体的一种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体。

琴乐是人精神世界的抽象思维,因此,琴乐离不开天地自然界各种节气、风雨雷电、阴睛变化对人感官的各种作用和刺激,无此作用和刺激,也绝不会产生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种种人的精神情绪不断变化波动。

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看,“天人合一”、“情景合一”分别是一种哲学境界,渗透到琴学中,这些境界又呈现了带有十分抽象色彩的种种艺术境界。

弹琴正如太极和作画。

武术一开始是刚,到了一定境界境界则是柔,其最高境界是“止戈为武”,不战而屈人之兵。

如果说明代以前的还是以少林外家拳为主,有“花拳绣腿”之嫌的话;明代以后的,就更多讲究“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的内劲了。

如今练太极拳的人很多,但大多人只是将其当成一种“广播体操”;学会了套路,对健康有好处,但绝非武道。

功夫要靠着正确的方法和时间的积累,才能由小而大,由慢而快,由柔而刚。

练习太极要求沉肩坠肘、含胸拔臂,力由脊发,极柔软达到极刚硬,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作画也是如此,用墨、设色、构图等基本功具备,画出来的画作,仍因个人修养,而有雅俗之分。

古琴作为一种文人的雅乐,它的声音如文人般含蓄温厚内敛,不似筝琶悦耳张扬。

倘若不能够接受古琴声小、且期求悦耳,那应该去听筝,而不能强求古琴成为古筝。

因为几千年以来,古琴形成了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美学思想,现代人要理解她、欣赏她,而不是让她变成现代流行音乐来适应社会。

正如李白、杜甫的诗词,要用古代格律诗的要求去理解、欣赏,而不能用当代诗歌的要求去理解和欣赏。

总之,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艺术园林中的瑰宝,有着极为悠久和厚重的历史,而今也正以恢弘的气势向前发展。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有意去培养对古琴的热爱,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有信心将这一文明传承下去,将华夏古琴文化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