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儒家文化意蕴
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古琴被誉为中国音乐的瑰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代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上。
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其富有韵律和和谐的声音被赋予了深远的意义。
演奏古琴需要琴技的熟练以及心境的平和,因此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古琴曲目多以自然景物、人文情感等为题材,凝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哲思。
古琴不仅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伴侣,也是其表达情感和追求艺术境界的媒介。
古琴音乐富有浓郁的诗意和意境,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其次,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地位上。
古琴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诗词、绘画等艺术领域,成为这些艺术形式中的重要元素。
古琴的形状、构造、装饰等也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艺术品的制作中,如书画、瓷器、玉器等。
古琴在中国艺术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另外,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上。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古琴文化注重“琴、棋、书、画”的修习,主张以琴修身、以棋修心、以书养性、以画增智,进而培养人们的高尚品德和人文精神。
古琴本身的修习过程也融入了儒家的思想,要求演奏者在追求技巧的同时,更要注重心境的调和和修养的提高。
这种精神内涵被广泛传承和弘扬,形成了中国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的文化特色。
最后,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对社会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上。
在中国古代,古琴作为一种教育传统受到重视,被视为君子修身的必修项。
古琴被纳入社会教育体系,成为士人的必修课程,以培养仁义道德和优秀人文素质。
同时,古琴也是中国与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古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声音温婉动听,已逐渐受到国际乐坛的关注,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古琴艺术的展示和交流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类音乐会、文化交流活动中得到普遍重视和参与,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浅论古琴的文化内涵

浅论古琴的文化内涵“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王维的咏琴绝句《竹里馆》,表达了古人对古琴艺术的一往深情。
就在不久前的2003年,中国的古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当中,这不可不说是我们国人的骄傲。
中国的古琴原是仕族们借以“明志”的工具,故有“士,无故不彻琴”的说法。
在周代,琴是十分“私人化”的东西,它不会用在宴乐之中。
原因之一是琴的发音很轻弱,不足以从朋客们的咀嚼声中送入耳膜,它只是宜于向自己表达理想和情绪的乐器。
周代以前,琴是民间的,从不象古代君王夜宴时的钟、鼓那样因“声音洪亮”而为贵族所重视。
当时,它的号召力是比较差的。
可是到了周代,它成了仕族门的“家乐”。
仕族可以在私人的访谈交流时从琴音中探听出彼此的“心声”!所以,琴也许就这样“重要”起来了。
上古,琴是没有琴谱的,有一种人是职业的“琴师”,他们一辈子往来于仕族子弟之间,教琴、演琴。
那时还出现了世代教琴的琴师家族,如孔子的老师叫师襄,即琴师世家“师”的后代(师的古意就是教琴者的意思)。
在师襄之前,还有因为在教琴时得罪郑卫侯的宠姬被鞭打了三百鞭的师曹,有在晋侯面前反对“靡靡之乐”的师旷。
可以说孔子是受过耳传口授的专业训练的,故而,操琴成了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必学的“六艺”之一,它是文人提高自身修养的必备的武器。
中国的文人抚琴,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将音乐呈现出来而已,其中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观与道德观。
听一个人弹琴,如同在读一个人的心,琴彷佛像一面镜子,将人内心世界映照出来,借着琴音的传达、抚琴的姿态与神韵,能了解这个人的性情。
五千年来,中国的“古琴”除了演奏外,还承继着儒、道两家的修身养性、教化天下、天人合一等思想,形成极具特色的一种文化内涵。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的儒家文化意蕴

古琴的儒家文化意蕴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已超出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
古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思想的影响。
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揭示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古琴是中国音乐史上渊源最为久远的弹弦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它以造型优美、潇洒飘逸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深受历代文人喜爱。
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就有弹琴诵诗的内容。
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琴艺高超而著称。
唐代的王维、李白、韩愈、白居易等诗人也写下了经典“琴诗”。
因此,古琴音乐沉淀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情趣。
由于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历代文人必然将儒家思想观念渗透到对古琴音乐的理解与研究中。
可以这样说:古琴音乐不仅是中国文人音乐的代表,也是儒家文化的有效载体。
一、古琴蕴涵的崇圣思想儒家文人历来有崇敬圣贤的传统,并积淀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心理倾向,以至于人们将之称为“崇圣情结”。
文人大多将圣贤指向黄帝、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如孔子在周观察到先王的遗制和礼乐时曾慨叹“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艺术是生活的抽象形态,是思想的审美体现,“崇圣情结”必然会反映在音乐艺术中。
儒家历代文人将音乐看作只有圣人,先王才可以进行创作。
这种圣人、先王作乐的思想在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中多有阐述。
《周易》、《乐记"乐本》等著作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
从琴的制作者与起源上看,汉朝以后的所有琴论文字或是古琴著作其要旨、题辞或序等大都将琴的发明与制作归于上古时期的圣人。
如“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蔡邕《琴操》)。
“昔神龙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桓谭《新论"琴道》)。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乐记"乐施篇》)等。
古琴.全解

《平沙落雁》歌词 第一段 万里微茫 鸿雁来也楚江空,碧云天净。长空一色,万里动微茫,江涵秋影。 第二段 江涵秋影 江涵秋影,风潇潇,送旅雁南归。只见那一双双封,摆列头着字样儿在天际。数声嘹唳也,
不胜怨,谁知。 第三段 栖宿平沙 楚江秋老,萧疏两岸芦花。和那千树丹枫,一轮明月,的也风波荡漾,吹动雁行斜。又见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 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 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 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 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 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 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 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 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 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 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 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 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 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 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 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
意境
《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 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 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 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 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 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 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 清新.……
浅谈古琴的文化意蕴

浅谈古琴的文化意蕴作者:杜保明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05期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古代称作“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
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4000余年,据历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个“古”字,被称作“古琴”。
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千百年来一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位列“琴棋书画”之首。
相传王母娘娘在天宫瑶池宴请诸神演奏而得“瑶琴”的美名。
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
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历代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更是其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
古琴虽然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现代人对它的了解十分有限,但是古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多彩性,其中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的琴体结构本身,文化内涵积淀厚重中国古琴的形制,大约在汉魏时期就基本固定下来(七弦琴)并一直延续至今。
古琴由桐木和梓木所制,由来颇有典故,最早的古琴为何人所制,传说不一,一说为神农所制,一说为伏羲所制。
始为五根弦,名五弦琴,古代典籍有“舜以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的记载。
至周,文王拘羑里七载,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把,青幽哀怨,谓之文弦;后武王伐纣,为鼓舞士气又添弦一根,谓之武玄,从此而成七弦。
古琴依人身凤形而制,独木而成,其结构富有分寸讲究。
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为扁平的狭长体。
琴身要求底用梓木,面用桐木,底平面穹,中空。
底面有两个共鸣孔凤沼、龙池各有所讲,凤沼,取凤凰来仪、沐浴自如之义;龙池,龙为变化之物,潜于深池,迹虽隐而声自出。
琴面呈拱弧形,代表天;琴底平,则代表地,象征古代的天圆地方说。
额宽腰窄象征尊卑之别。
古琴在文人笔下的内涵

古琴在文人笔下的内涵
古琴在文人笔下常被描述为儒雅、深邃和高尚的文化象征。
许多文人都喜欢弹奏古琴,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古琴被视为一种精神抚慰的工具,因为它的音乐可以平静人心,帮助人们放松身心。
古琴音乐的内涵也涉及到中国古代的道教和佛教思想,例如“静正观心”,表达了唯一的境界,引导人们在日常事物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平衡。
在文人笔下,古琴也被用来表达对自然的崇敬和尊重。
这种尊重反映在他们对古琴音乐的描述上,例如它们的琴曲名称,常以自然景致、山水、花草等来命名。
总之,古琴在文人笔下不仅仅是一种音乐乐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和艺术的象征。
它被视为一种引导人们心灵的指南,以及一种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象征。
浅谈古琴的文化意蕴

反 映 出儒家 的 礼乐思 想 及 中 国人 所 重视 的 和合性 。像古 琴 这 样 本身 蕴 涵着 这 么丰 富的 中 国古 代 文化 神 韵 . 富有 教 化 人 即
伦 的深 意 , 在古 今 中外 的乐 器 中 , 是绝 无 仅有 的 。
古 琴 的 弹 奏 讲 究 很 多 琴 道 、 德 方 面 的 文 化 素 养 琴
中国古 琴 的形 制 .大 约在 汉 魏 时 期 就基 本 固定 下来 ( 弦琴 ) 一直 延续 至 今 。古 琴 由桐木 和 七 并
梓木所制 , 由来 颇 有 典 故 , 早 的 古 琴 为 何 人 所 制 , 说 不 最 传
一 一
净 身 心而 穿着 宽 松舒 适 的衣 服 。如 《 楼 梦》 红 第八 十六 回 中写 道 :若 必 要 抚 琴 , 须衣 冠整 齐 , 鹤 氅 、 深 衣 , 如 古 人 “ 先 或 或 要
优” 的至 高评 价 , 以刑 场上 弹 奏 《 陵散 》 为 生命 的绝 唱 ; 终 广 作
唐 代 文人 刘 禹锡 在 他 的 名篇 《 室铭 》 为 我 们勾 勒 出 一 个 隔 中 “ 以调 素 琴 , 可 阅金 经 , 丝竹 之 乱 耳 , 案 牍 之 劳形 ” 无 无 的恬 静
古代中国的古琴文化与音乐传承

古代中国的古琴文化与音乐传承中国古代的古琴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许多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既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承载了深厚的哲学思想。
这个古老的乐器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持续传承至今,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文化内涵已经深入人心。
古琴起源于中国早期的民间音乐,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在演奏古琴的过程中,琴弦的震动产生的音波通过空气传递,给人一种深沉、悠远的感觉。
古琴的乐曲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技法和奏法展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考,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境。
中国古琴文化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
古琴往往被众多文人雅士视为自身修养的一部分,他们借助古琴的音乐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思考。
古人常说“琴者,乐也;德音也”。
在古代的儒家思想中,琴被视为一种道德教化的工具,通过演奏和欣赏古琴的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提高道德修养和个人气质。
古琴文化的传承还与中国古代的山水诗文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旋律赋予了中国古代文人创作山水诗的想象力和情感表现力。
在古代的山水诗中,古琴常常被用来形容自然风景和情感的内涵。
古琴的丰富音色给古代文人提供了一种更加细腻、深沉的表达方式,从而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古琴往往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许多知名文人学士都钟爱古琴,将其视为自身人格修养的重要标志。
他们常常通过学习和演奏古琴来追求心灵的宁静和思考的深度。
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通过练琴之道,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内心素质和修养。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古琴音乐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许多音乐学院和文化机构开设了古琴的教学和研究课程,其中包括一些西方国家的音乐学院。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古琴产生兴趣,并希望通过学习古琴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
当前,古琴传承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传统的古琴艺术需要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进行传授,这一过程显得十分艰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的儒家文化意蕴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已超出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
古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思想的影响。
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揭示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古琴是中国音乐史上渊源最为久远的弹弦乐器,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瑰宝。
它以造型优美、潇洒飘逸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深受历代文人喜爱。
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就有弹琴诵诗的内容。
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琴艺高超而著称。
唐代的王维、李白、韩愈、白居易等诗人也写下了经典“琴诗”。
因此,古琴音乐沉淀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情趣。
由于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历代文人必然将儒家思想观念渗透到对古琴音
乐的理解与研究中。
可以这样说:古琴音乐不仅是中国文人音乐的代表,也是儒家文化的有效载体。
一、古琴蕴涵的崇圣思想
儒家文人历来有崇敬圣贤的传统,并积淀为一种深厚的文化
心理倾向,以至于人们将之称为“崇圣情结”。
文人大多将圣贤指向黄帝、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如孔子在周观察到先王的遗制和礼乐时曾慨叹“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
之所以王也! ”艺术是生活的抽象形态,是思想的审美体现,“崇圣情结”必然会反映在音乐艺术中。
儒家历代文人将音乐看作只有圣人,先王才可以进行创作。
这种圣人、先王作乐的思想在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中多有阐述。
《周易》、《乐记"乐本》等著作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
从琴的制作者与起源上看,汉朝以后的所有琴论文字或是古
琴著作其要旨、题辞或序等大都将琴的发明与制作归于上古时期的圣人。
如“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蔡邕《琴操》)。
“昔神龙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桓谭《新论"琴道》)。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乐记"乐施篇》)等。
琴的发明年代是否真的早至这些人物当然值得怀疑。
因为就器乐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各国都经历敲击乐器、吹管乐器、丝弦乐器三个阶段。
丝弦乐器形成发展得最迟,所以上述这些传说与记载显然带有后人牵强附会的成分。
但是从这些追记的传说中却可以看出琴这种乐器备受儒家
推崇的“崇圣情结”。
其次,这种情结也体现在古琴演奏作品的曲名上,如《文王操》、《思贤操》、《孔子读易》、《禹会涂山》、《华胥引》、《泣颜回》等等。
《禹会涂山》是南宋琴家毛敏仲所作的歌颂大禹治水,治国为民的琴曲。
《华胥引》表现黄帝如何治理天下的琴曲。
而表现崇圣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琴曲是《文王操》。
这首琴曲是人们为了缅怀、歌颂文王功德而
作,乐曲优美流畅而又富有庄重肃穆的色彩,具有宽博深邃的思想内涵。
文王是孔子最推崇的圣贤,也是历代儒家文人最高理想人格的象征。
二、古琴蕴涵的礼乐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礼乐思想,通过对人民的礼乐教化,实施“仁”治,从而实现长治久安。
而礼的实质就是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遵守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血统关系的人伦观念和封建等级等级观念;而乐的精神是谐和人心、使人们同心同德,形成人与人之间合理、安定的生活。
首先,从琴制各部分的命名来看,它主要体现了礼的“尊卑有序”、“君臣有别”的观念。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
大弦缓和而隐是君,小弦清廉而不乱是臣。
后来增加的六、七两根弦被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并规定各弦以及各弦发出的音要“皆安其位而不相夺”。
其实这也就是讲究君臣尊卑的等级秩序。
其次,从古琴音乐的审美特征来说,它体现了“和”的精神。
儒家主张“入世”的人生态度,注重人为,采取各种方式来维护等级制度。
这就决定了儒家把万物的产生、天下的统一归于“和”。
因此在哲学思想上强调矛盾的统一,而反对矛盾的
对立,认为矛盾统一所产生的“和”才是世界的本源。
表现在音乐上就是以平和为美,不平和为丑,这是一种符合人性伦理道德的“平和”的审美观。
《乐记"乐化篇》云:“乐极和,礼极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
孔子赞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荀子推崇“中和之美”,一方面,他们认为乐曲的情感要合乎“温柔敦厚”的平和之情,另一方面,在乐曲的形式上又要求声音要“正直和雅”、“中正和平”、“无过无不及”,反对“烦手淫声”、“烦声促节”。
徐上赢的《溪山琴况》是我国古代一部划时代的美学论著,
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都集古琴美学之大成,是历代古琴
理论的总结。
而儒家“平和”的审美观也集中体现在其中。
刘承华认为《溪山琴况》的基本精神就是“和”,把“和”看作是全文的纲领和精髓。
徐上瀛把中国儒家美学中体现“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的“和”,看作是古琴音乐艺术最为重要的美学原则。
既然把“和”作为审美标准,儒家的美学思想就必然排斥郑声和悲乐。
因为郑声作为民间音乐的代表,历来被儒家视为“烦手淫声”而有悖于“中和”、“平和”,而悲乐以悲为美,以不平为美,既不符合“乐者,乐也”的命题,又不符合“平和”的标准,所以它们必为儒家所不耻。
《乐书》说“今夫琴者,君子常御之乐。
盖所以乐心而适情,非为忧愤而作也”。
琴曲《广陵散》由于表现的是怨恨凄恻、悲愤的思想情感,而在表现“怫郁慷慨”之处,又有“雷霆风雨”、“戈矛纵横”的气势,所以历来儒家贬斥此曲“最不和平”,有所谓“臣凌君之象”。
儒家对郑声、悲乐的否定不仅表现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琴人的实践中。
一些琴家就以此作为准则拒收、拒弹某些琴曲。
清庄臻凤曾在《琴学心声谐谱》中说:“鸣琴乃除忧来乐之意,其中谱名不吉,及悲愁怨悼之词,抚之转增惆怅,
又违时字句,悉皆屏去”。
这些都表明古琴与儒家思想之间是一种“器”与“道”的关系,这也决定了古琴在中国音乐历史上不是作为演奏音乐,娱乐人心的乐器而存在,而是把古琴作为儒家思想的化身,负载着重要的伦理教化与政治功能。
三、古琴的社会功能
“文以载道”是儒家对待文学艺术的最根本的价值观。
如荀子在《乐论》中明确指出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
他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要求音乐发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的功能,进而指出音乐是“治人之盛者也”。
音乐的道德教化功能在司马迁的《史记"乐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以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
正教者始于音,音正而行正”。
司马迁把音乐的作用提高到正教、正行、治国的高度,同时也谈化了音乐作为艺术的娱乐功能。
古琴作为我国传统乐器的代表,被视为“八音之首”、“乐之统”、“乐之君”,被赋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
内涵和文化属性。
“经世致用”成为儒家古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新语"无为》“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率先把古琴和政治的关系联系在一起,认为应该通过古琴音乐来对人民实施教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端正人们的行为,从而不必需要刑和法就可以成就大业,统治天下。
古琴成为了儒家对人民实施仁治、王治的工具。
此后,古琴与修身、治国的关系成为传统琴论所强调的重点问题。
朱长文的《琴史》:“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
范仲淹的《听真上人琴歌》:“将治四海先治琴”。
《诚一堂琴谈"集论》云:“古之圣帝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咸赖琴之正音是资焉”。
以上言论无不把古琴的主要功能锁定在教化、修身和治国上。
既然强调古琴的教化、修身、治国之用,儒家在古琴美学思想中就格外注重音乐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而忽视对其自身艺术规律的探索,由此就必然导致重德轻艺、重道轻欲的结果。
当然,忽视艺术规律的探索并不意味着彻底排斥艺术的审美功能。
为了更好地发挥“古琴”的“载道”功能和“经世致用”的实践功能,儒家文化特别讲究古琴在艺术上的“温柔敦厚”。
儒家主张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来说,需要运用温柔敦厚
审美原则,用礼义对世道人心进行规范。
在古琴的艺术表现上讲究蕴藉含蓄,微宛委曲;内容上深郁厚笃,不浅显直露。
所以,历代琴论在主张温柔敦厚的同时,往往又强调一个“禁”字,禁止人们自由地抒发感情、禁止人们存在不合乎儒家礼法的道德思想和行为、禁止音乐形式的创新等。
“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故琴之为言禁也,雅之为言正也,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风俗通义"声音"琴》)等等,可以说言琴必“禁”。
其结果是古琴音乐“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溪山琴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