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5《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江上渔者》是一首描写渔者艰辛生活的诗歌,通过捕鱼这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江上渔者》的背景、作者生平、诗歌内容和主题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解读和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在教学内容上,我着重讲解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对诗歌的语言和韵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指导。

同时,我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在处理难点时,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四、教学不足与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时间安排有些紧张,导致部分内容未能充分展开。

此外,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中表现不够积极,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激励。

为了改进教学不足,我将更加注重课堂时间的把握和学生的参与度,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会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5《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5《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5.《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为了有效地教学《江上渔者》这课,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精心的设计:
一、简介诗人范仲淹,并提出他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诗人写的这首古诗正是他忧国忧民的真实体现。

二、为了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印象,我还通过课件让学生看画面,体会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学生有感才有悟!学到这里,不由得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渔民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打鱼?原来他们是被生活所迫,鲈鱼有时南来北往的客人最喜欢吃的鱼,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他们必须去打鱼,教学到这里,已经到了尾声,师生和诗人一样,对渔民的打鱼生活深表同情,渔民真是可怜啊!于是诗人写下了千古名诗《江上渔者》,最后让学生饱含深情地读这首诗,再背诵这首诗。

三、课文上完了,联系到现实生活,学习这首古诗,也有现实意义。

我教育学生,我们生活得非常优裕,衣食无忧,可是有些同学在吃午餐时,经常剩下很多食物,这是浪费,从今天起,我们比一比。

看谁的碗里吃得最干净,谁最尊重劳动人民的成果!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部分孩子学习不大胆,主观能动性不够,个性化朗读有欠缺,这是我今后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古诗词5《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江上渔者》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2.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导入: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歌颂劳动者的诗,你都知道哪些与劳动有关的古诗呢?预设1: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其一》预设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李绅《悯农·其二》预设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2.过渡:那么诗人范仲淹笔下的劳动者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诗《江上渔者》。

(板书:江上渔者)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江上渔者》的情境课文(朗读版),学生可先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鲈(lú)”。

3.作者简介先请学生介绍范仲淹,老师再进行明确: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板书:[宋]范仲淹)三、问题探究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走进劳动人民的捕鱼生活吧!(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江上渔者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江上渔者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江上渔者》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同砚了解诗人杨万里,熟识其代表作《江上渔者》的背景故事和意境;2. 援助同砚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哲理和情感,培育同砚对诗歌的观览能力和想象力;3. 提高同砚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培育同砚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观览:分析《江上渔者》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引导同砚感受诗歌中的情感;2. 诗歌理解: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意象,援助同砚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3. 创作写作:启发同砚进行自由创作,让他们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沉思。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老师简要介绍诗人杨万里和《江上渔者》的背景故事,激发同砚对诗歌的爱好。

2.诗歌观览(20分钟)老师朗诵《江上渔者》,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让同砚感受诗歌中的诗情画意。

3.诗歌理解(30分钟)老师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意象,引导同砚沉思诗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援助同砚深度理解诗歌。

4.创作写作(40分钟)同砚依据对《江上渔者》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写作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或随笔等形式。

同砚可以在纸上写作,也可以口头朗诵。

5.总结(10分钟)老师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鼓舞同砚多多观览诗歌,多多创作,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作业要求:1. 写一篇感悟《江上渔者》的读后感作文,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2. 自行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朗诵,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和理解能力;3. 鼓舞同砚在课外继续观览和探究诗歌,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五、评判标准:1. 作文内容表达明晰,思路明晰,文章结构完备,语言美丽,思想深刻;2. 朗诵具有情感表达、语调准确、节奏感强等优点;3. 同砚在诗歌观览和创作方面呈现出乐观的态度和实际的效果。

六、拓展延伸:1. 鼓舞同砚多参与诗歌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朗诵和创作能力;2. 推举同砚阅读更多杨万里和其他诗人的作品,培育同砚对诗歌的爱好和审美情趣;3. 组织同砚参与诗歌朗诵竞争,展示自己的才华,练习自己的表达能力。

《江上渔者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江上渔者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江上渔者》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人张继创作背景及其代表作《江上渔者》的内容和意境;2.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张继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 进修《江上渔者》的背景故事和主题;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4. 感悟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理解《江上渔者》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和解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2. 朗诵比照:让学生朗诵《江上渔者》,比较不同砚生的朗诵效果,体会诗歌的表达方式;3.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张继及其代表作品《江上渔者》,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 进修:分段解读《江上渔者》,讲解诗歌的背景故事和主题;3. 欣赏:播放《江上渔者》的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4.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5. 总结:对《江上渔者》进行总结,提炼出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六、作业设计:1. 朗诵练习:要求学生背诵并朗诵《江上渔者》,并录音上传至网络平台进行评比;2. 作文撰写: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感悟《江上渔者》的作文;3. 创作练习:要求学生以《江上渔者》为题材,创作一幅画作或一首诗歌。

七、评判标准:1. 朗诵评比:评分标准包括语调、节奏、情感表达等;2. 作文评估:评分标准包括内容表达、思想深度、语言表达等;3. 创作评判:评分标准包括创意、表现力、情感表达等。

八、教学资源:1. 课件:包括张继及《江上渔者》的相关资料和解读;2. 音频、视频资源:提供《江上渔者》的朗诵音频或视频资源;3. 书籍:提供相关诗歌赏析和文学鉴赏的书籍。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江上渔者》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古代诗人张继的文学成就,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的:1. 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 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并会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1. 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 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2课时一. 教学目的1. 深入理解《江上渔者》诗意,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 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3. 学会根据诗句意思,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

二.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简介作者(二)理解全诗1. 揭示诗题初识诗意2. 细读诗句,理解诗意(1)忆上首古诗学习方法(2)用上面学法导学前两句,想想“往来人”多指什么人?(3)自学后两句,想想“舟”上“出没风波里”的人,多指什么人3. 熟读全诗,体会感情(1)读全诗想象,两种不同的人都在做什么?都是什么景象?(2)感情朗读这首诗,认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练习背诵(三)巩固练习1. 听写本课生字词2. 补充下面诗句,并写出所填字的意思江上()_________________()鲈鱼美_______________()风波里_______________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课件)小鱼都游到江里来了,它们身上还背着词语朋友呢!谁来读!(指名读,后齐读).称赞范仲淹南来北往艰辛危险波涛汹涌酒楼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大诗人范仲淹曾写下《江上渔者》这首诗,谁还记得,试着背诵。

(课件:《江上渔者》)我们一起来读读。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第【1】篇〗《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熟读成诵。

掌握“江、但、出没”等字的意思。

理解本诗采用的对比手法,把握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吟诵法。

合作探究法。

画面想象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走进作者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1015年,其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1043年,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被贬出京。

1052年,改知颍州,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

三、吟诵古诗1.读诵古诗,熟悉内容。

2.根据背景,初步理解。

江南水乡的渔民以捕鱼为生,鲈鱼的鲜美让人趋之若鹜,但这一点却在无形中加重了渔民的辛劳,这首诗反映的应该是此地的社会现实。

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从小对江南渔民的生活现状知之甚深。

当他看到江上的吃鱼人和在风浪中穿梭的渔舟,不禁想到鲈鱼之美是靠捕鱼人的辛苦换来的,便创作出言简义丰、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表达其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关心。

3.再次吟诵,体会感悟。

4.解读题目,加深理解。

“江”即指长江,在古诗文中,用“江”而不具体说明具体江名者,一般指长江,就像“河”即黄河一样。

“渔者”即捕鱼之人。

诗题一作《赠钓者》,意在反映江上渔民的辛劳,表达对出没于风浪之中的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以及对“只爱鲈鱼美”的来往客人的劝诫之意。

5. 三吟背诵,逐字理解。

[1] 江:即长江,意寓最大的江。

[2]但:只。

[3]鲈鱼:意寓美味。

源自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汉书》载西晋张翰(江苏吴江人)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怀念家乡莼菜、鲈鱼,作诗《思吴江歌》(又名《秋风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5 江上渔者预习单(有答案).doc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5 江上渔者预习单(有答案).doc

《江上渔者》预习单一、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学习目标:1.理解《江上渔者》这首诗的诗意,感受诗人对渔者辛勤劳动的同情与赞美。

2.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朗读和背诵全诗。

3.通过对诗句的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渔者劳动的情感。

•难点:深入赏析诗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范仲淹(989年—1052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诗文情感真挚,多关心民生疾苦,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江上渔者》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江上渔者的辛勤劳动,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敬意。

三、好句积累1.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2.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风波浩荡中,渔者独辛勤。

4.捕鱼为生计,艰险何所惧。

5.鲈鱼味虽美,谁解渔者苦。

四、生字拼音与新词解释1.渔者(yú zhě):2.鲈鱼(lú yú):3.风波(fēng bō):4.一叶舟(yī yè zhōu):5.出没(chū mò):五、选择题1.《江上渔者》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范仲淹D. 白居易2.诗中“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中的“但”是什么意思?()A. 但是B. 仅仅C. 只要D. 不过3.“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A. 渔者在平静的江面上捕鱼B. 渔者在汹涌的风浪中艰难捕鱼C. 人们在江上欣赏美丽的风景D. 人们在品尝美味的鲈鱼4.下列哪一项不是诗中对渔者劳动的描写?()A. 出没风波里B. 江上往来人C. 一叶舟D. 爱鲈鱼美5.诗的主题是什么?()A. 赞美江上的美景B. 表达对渔者劳动的同情与赞美C. 描绘鲈鱼的美味D. 讲述江上往来的繁忙景象六、深入阅读理解1.诗的前两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3.诗中通过对渔者劳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为了有效地教学《江上渔者》这课,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精心的设计:
一、简介诗人范仲淹,并提出他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诗人写的这首古诗正是他忧国忧民的真实体现。

二、为了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印象,我还通过课件让学生看画面,体会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学生有感才有悟!学到这里,不由得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渔民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打鱼?原来他们是被生活所迫,鲈鱼有时南来北往的客人最喜欢吃的鱼,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他们必须去打鱼,教学到这里,已经到了尾声,师生和诗人一样,对渔民的打鱼生活深表同情,渔民真是可怜啊!于是诗人写下了千古名诗《江上渔者》,最后让学生饱含深情地读这首诗,再背诵这首诗。

三、课文上完了,联系到现实生活,学习这首古诗,也有现实意义。

我教育学生,我们生活得非常优裕,衣食无忧,可是有些同学在吃午餐时,经常剩下很多食物,这是浪费,从今天起,我们比一比。

看谁的碗里吃得最干净,谁最尊重劳动人民的成果!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部分孩子学习不大胆,主观能动性不够,个性化朗读有欠缺,这是我今后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