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 第一学时2009-2010 基础化学分析化学部分

合集下载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课程名称:分析化学所属专业:材料化学课程性质:基础课学分:3学分(54学时)(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课程简介:《分析化学》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包括经典的定量分析及仪器分析两部份,由分析化学的大体知识及理论、化学分析法、光学光谱法、电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五个要紧部份组成。

通过经典定量分析的学习来使学生牢固把握其大体的原理和测定方式,成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育学生具有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通过仪器分析的学习来使学生牢固把握各类仪器分析方式的大体原理和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份,对各仪器分析方式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进程要有大体的了解。

另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现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及分析方式及进展趋势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从而为其尔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目标与任务:《分析化学》的目标和任务为:1.把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大体知识、大体理论和大体分析方式。

2.把握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误差的表征及初步学会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置方式。

3.把握各类仪器分析方式的大体原理和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份。

4.了解各仪器分析方式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进程5.课程学习完成后,要求能够依照样品性质、分析对象选择适合的分析仪器及分析方式。

6.初步了解现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及分析方式的进展趋势。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一般物理、高等数学等后续相关课程: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现代光谱分析、高等分析等。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一般物理、高等数学是学习分析化学的基础,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现代光谱分析、高等分析是分析化学课程的进一步加深与提高。

(四)教材与要紧参考书教材:化学与仪器分析(第一版),兰州大学王春明、张海霞主编参考书:[1] 陈兴国,何疆,陈宏丽,陈永雷.分析化学。

应用化学专业(辅修)教学计划

应用化学专业(辅修)教学计划

应用化学专业(辅修)教学计划一、专业简介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一专多能,毕业后能从事化学方面科研和教学能力,能从事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常规分析,能从事精细化学品和新材料的生产和研制、开发,并且具有企业管理、质量评估、科技开发等能力,或继续攻读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工、材料化学、化学工艺等专业的硕士学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1、培养规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热爱科学事业,养成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刻苦求实、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学习和掌握较全面的基础化学知识和技能、基础化学工程技术知识,和相关数学、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基本理论与知识。

基本能力要求: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所修学科(专业)的新成就和新发展,具有较强的化学实验、测试等技能,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初步训练,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2、培养要求(1)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英语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知识,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水平考试;(2)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验技术与技能,具有较完备的基础化学理论、技能知识与能力;(3)掌握化工原理、反应工程基础、化工制图、化工机械与仪表等基础化学工程理论与基本技能, 具有基础化学工程知识与能力;(4)掌握中外文化学与化工方面资料与文献的查询检索方法,具有初步文献资料处理能力。

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综合型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具有初步论文写作、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5)了解国家化学相关产业的经济技术政策与发展规划,了解知识产权、国家科技发展等相关政策和法规;(6)了解化学与化工的相关前沿、发展动态、相关领域最新成果及应用发展前景。

三、修业年限修业年限2—3年四、辅修学时与学分辅修学时:776毕业实习:4周毕业论文(设计):8周辅修学分:55五、辅修学位理学学士学位六、主干学科与主干课程相近专业:化学、化学工艺主干学科:应用化学主干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化工制图、有机合成化学、化工工艺学。

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考试业务课考试初试参考书目

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考试业务课考试初试参考书目

业务课考试初试..参考书目(仅供参考、不作业务课命题依据)考试科目及代码参考书目,编著者及出版者、版本710 药学基础综合(一)分析化学部分:1.《分析化学》孙毓庆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二版。

2.《分析化学习题集》孙毓庆、胡育筑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二版。

有机化学部分:1.《有机化学》陆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2.《有机化学》王积涛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3.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陆涛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生理学部分:1.《人体解剖生理学》郭青龙、李卫东主编,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第一版,2009年8月。

2.《生理学》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生物化学部分:1.《生物化学》吴梧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711 药学基础综合(二)分析化学部分:1.《药物分析化学》倪坤仪等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2.《分析化学习题集》孙毓庆、胡育筑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二版。

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专科)王礼琛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生理学部分:1.《人体解剖生理学》郭青龙、李卫东主编,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第一版,2009年8月。

2.《生理学》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生物化学部分:1.《生物化学》吴梧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712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吴梧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713有机化学1.《有机化学》陆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2.《有机化学》王积涛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3.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陆涛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714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邱伟光、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11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孙毓庆、胡育筑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二版。

《分析化学习题集》孙毓庆、胡育筑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二版。

812管理学原理《管理学》[美]斯蒂芬.P.罗宾斯等著,孙健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九版,2008年12月。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

吉林大学新民校区各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教学任务教务处新民校区办公室二○一○年一月四日目录一、新民校区2010年春季学期教学日历二、第一部分本科教育各专业开课计划三、第二部分各教学单位具体承担教学任务一览2010年春季学期承担新民校区教学任务单位一览医学院基础医学教学中心公共卫生学院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数学教学中心物理教学中心化学教学中心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计算机教学中心公共外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中心医学图书馆法学院教务处新民校区办公室联系人:吴运涛 85619956李治国 85619272 吉林大学新民校区2010年春季学期教学日历2、暑假:2010年7月5日至8月15日,共6周。

3、短学期:2010年8月16日—9月19日,共5周。

第一部分本科教育2010年春季学期开课计划一、白求恩医学试验班(一)2009级(共503学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30 多媒体网页制作50高等数学80 体育32大学物理60/25 外教外语90分析化学40 大学英语96注:政治课每次排课3学时(二)2008级(共498时):自然辩证法30 体育32有机化学实验64 大学英语96组织胚胎学96 生物化学实验64外教英语40 生物化学76注:自然辩证法每次排课3学时(三)2007级(共538学时):药理学76/ 医学统计学80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32 局部解剖学100机能实验110 分子生物学80医学遗传学60二、临床医学七年制(一)2009级(共473学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40 中国近代史纲要32大学外语96 体育32VFP程序设计68 高等数学80大学物理60/25 分析化学40(二)2008级(共484学时):大学英语96 有机化学实验64体育32 生理学140生物化学76 形势与政策16“毛泽东、邓小平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60(三)2007级(共422学时):局部解剖学100 寄生虫学46分子生物学60 统计学60医学科研导论30 基础科研训练12周药理学126(四)2006级(共436学时):内科学140/1、5周神经病/ 40外科学86/1、5周儿科学/ 46妇产科学60 / 临床肿瘤60注:1——12周安排上述理论课,13——15周安排内科、外科1、5周课间实习,第16周统一考试内、外科。

005a第一学时2019-2019基础化学分析化学部分

005a第一学时2019-2019基础化学分析化学部分
2020/3/3
(1) 滴定前 [Cl-]=0.1000 mol/L (2)滴定开始至化学计量点前
(3)化学计量点
C A l g K s,A p g1 .C 8 1 l 1 0 0 1 .3 1 4 5 m 0 /Lol
(4)计量点后
Ag V(AV(g N 3)N V a ) (N O V C (A a )lcg (C A 3)N lg3)O N C O lK s,p AgC A l g
• HAc+NaOH=NaAc+H2O
2020/3/3
2、 间接滴定法
• (1) 硼酸含量的测定
H 2 COH HCOH + H 3 B O 3
H 2 COH
H 2 COBOC2H HCO OCHH + + 3 H 2 O
H 2 COH H OC2H
H H 2 C CO OBO OC C 2 H H H + + N a O H H 2 COH H O C 2H
小,终点将延迟。 • 要求:在化学计量点时恰好 生成Ag2CrO4沉淀
2020/3/3
[Ag ][Cl ] K SP(AgCl) 1.77 10 10
1
1
[Ag ] [Cl ] (K SP(AgCl) ) 2 (1.77 10 10 ) 2 1.33 10 5 (mol/L)
H H 2 C CO OBO OC C 2 H H N a + + H 2 O H 2 COH H O C 2H
2020/3/3
(2) 铵盐中氮的测定
蒸馏法
2020/3/3
甲醛法
2020/3/3
四、 非水溶液酸碱滴定

《基础化学Ⅱ》课程标准

《基础化学Ⅱ》课程标准

《基础化学Ⅱ》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0300103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授课系(部):制药与环境工程系学分学时: 82学时一、课程定位与作用1.课程的定位:《基础化学Ⅱ》是工业分析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

本课程以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线,阐述了烃类、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等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2.课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从事化工、药品、食品等生产工作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确立正确的“有机”的理念,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学习后续课程或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基础化学Ⅱ》的前导课程是《基础化学Ⅰ》,后续课程有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有机产品分析》、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食品营养与检测》等。

二、课程目标通过对《基础化学Ⅱ》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工、药品、食品等生产工作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药品、食品等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知识目标(1)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及其结构的特点,掌握其系统命名法。

(2)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内在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3)熟悉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取代、亲核加成反应机理,并能运用电子效应、空间效应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变化规律。

(4)熟知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的基本思路和确定合成路线的原则。

(5)熟悉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糖类等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2.能力目标(1)学生能进行简单的物质推断,写出结构简式。

68课时2009-2010年度第一学期生物化学教学日历

68课时2009-2010年度第一学期生物化学教学日历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撰写人:宫倩红撰写时间:2009 年9 月开课院系:医药学院课程编号:100102101209课程英文名称:Biochemistry课程总学时:68 总学分:4推荐使用教材:生物化学 (第三版) 编者: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主编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2002年9月第3版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生物化学是用化学手段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糖、脂、蛋白、核酸等生物分子的基本结构;了解或者掌握生物大分子的性质和生物功能;了解生物体糖、脂、蛋白质、核酸等的代谢途径,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重点代谢途径;了解各种生化分子分离纯化及定性定量研究方法的原理。

生物化学的教授与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科学的认识方法,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生命的化学本质的基本概念。

本课程虽然不是双语教学,但是在讲课中会介绍一些英文学术名词,也需学生了解或掌握。

课程采用国内最完整的生化教材(本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由于课时的限制,选取有关章节重新编排讲授顺序,并在讲授中侧重于与医药专业相关内容,加入医药专业生化教材中独特的内容,相关章节介绍海洋来源的药物,突出了中国海洋大学药学专业的特色。

根据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学生的课程设置特点确定生物化学教学内容。

由于药学专业学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均学习一年,是学校中所有学习生物化学课程的学生中化学基础最好的,因此有机化学中涉及的糖、脂两章略讲,某些化学结构和反应安排学生自学,而在教学中侧重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介绍生物分子在体内的代谢途径;由于药学系学生已经学习了人体解剖生理学和微生物学,因此激素、抗生素、维生素等章节的部分内容安排学生自学,不单独设为章节,部分重要内容穿插在其他章节讲授;由于药学系学生不学细胞生物学,因此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和转运功能。

即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学中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制定教学大纲的依据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轻工系化工、食品、生物、制药等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制定,符合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分析化学是化工、食品、生物、制药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课程。

它的任务是:在系统讲授化学的基本原理即化学平衡、物质性质的基础上,重点讲述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电位分析法、气相色谱法等基本分析方法。

使学生较好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在科学方法上得到初步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1.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定量分析中误差、有效数字及其运算等知识。

(2)理解滴定反应的条件及方式、标准溶液的配制及表示、滴定分析法的相关计算。

(3)掌握四大平衡及四种滴定分析方法。

(4)掌握吸光光度分析方法及其他仪器分析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运用化学科学理论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分析化学(3)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4)具有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1.熟练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用其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2.掌握: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并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位欠准
确定有效数字
1. 在 0~9 中间或之后的 0 是有效数字 ,之前的只 . 中间或之后的0是有效数字, 是定位用不是有效数字。 是定位用不是有效数字。 例: 0.06050 四位有效数字 定位 有效位数
例 : 3600 → 3.6×103 60× 3.60×103 三位
两位

pH,pM,pK,lgC,lgK等对数值 等对数值, 2.pH,pM,pK,lgC,lgK等对数值,其有 效数字的位数取决于小数部分( 尾数) 效数字的位数取决于小数部分 ( 尾数 ) 数字 的位数, 的位数,整数部分只代表该数的方次 例: 11. pH = 11.20 → [H+]= 6.3×10-12[mol/L] 两位 3.常数为无误差或无限多位有效数字 结果首位为8 4.结果首位为8和9时,有效数字可多计一位 90. 例:90.0% ,可视为四位有效数字
对要求较高的分析结果常采用标准偏差来表示精 密度。
(2)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 标准偏差 平均偏差
平均偏差: 0.24
S1=0.28;S2=0.40
相对标准偏差(RSD)
相对平均偏差
三、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
(一)选择合理的分析方法 一 选择合理的分析方法 常量组分的测定选用化学分析法, 如:常量组分的测定选用化学分析法,微量或痕量组 常量组分的测定选用化学分析法 分的测定选用仪器分析法。 分的测定选用仪器分析法。 (二)减小测量误差 靶要大 二 减小测量误差
用G-检验法
0.1014 + 0.1012 + 0.1019 + 0.1016 4
S=
= 0.1015
(-0.0001)2+(-0.0003)2+(0.0004)2+(0.0001)2 = 0.0003 4-1
0.1019 − 0.1015
G计=
0.0003
= 1.33
第三节
滴定分析概论
一.滴定分析的过程与特点 ▲以测量相互反应物质溶液体积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方法, 以测量相互反应物质溶液体积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方法, 称为滴定分析或容量分析。 称为滴定分析或容量分析。 ▲滴定分析定量测定的依据: 滴定分析定量测定的依据: 1、滴定分析的基本过程为: 、滴定分析的基本过程为: 将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定剂或标准溶液) 将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定剂或标准溶液) ↓ ↓加入指示剂 加入指示剂 滴加 待测溶液中 ↓ 完全反应 tT + aA = P
二、有效数字的修约与运算规则
1.记录规则 . 在记录测量数据时,只允许保留一位可疑数字。 一位可疑数字 在记录测量数据时,只允许保留一位可疑数字。 2.修约规则 . (1)四舍六入五留双 四舍六入五留双 (2)禁止分次修约 禁止分次修约 3.运算规则 . 加减看小数,乘除看有效 加减看小数 乘除看有效
1. 系统误差 2. 偶然误差
( 1) 原因 (2) 特点 a.不恒定 b.难以预测和控制 c.服从正态分布(统计规律) 服从正态分布(统计规律) 可通过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免
1. 系统误差 由于分析过程中某些固定因素所引起 系统误差:由于分析过程中某些固定因素所引起 偶然误差: 2. 偶然误差:由某些难以控制或无法避免的偶 然因素造成的 过失: 过失 溶液溅失、加错试剂、读错刻度、 溶液溅失、加错试剂、读错刻度、记录和计算错误
称量? 称量 滴定液的体积 ?
(三) 减小测量中的系统误差 三 (1) 方法误差—— 采用标准方法,对比实验 (2)试剂误差—— 作空白实验 (3) (3)仪器误差—— 校正仪器 —— (4) 回收试验 (四) 减小偶然误差的影响 平行测 四
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比较
项目 产生原因 分类 性质 影响 消除或减 小的方法 系统误差 固定因素, 固定因素,有时不存在 方法误差、 方法误差、仪器与试剂 误差、 误差、主观误差 重现性、单向性( 重现性、单向性(或周 期性)、 )、可测性 期性)、可测性 准确度 校正 偶然误差 不定因素, 不定因素,总是存在 环境的变化因素、 环境的变化因素、主 观的变化因素等 服从概率统计规律、 服从概率统计规律、 不可测性 精密度 增加测定的次数
公式
两误差 五偏差 误对真 偏对均 绝对减 相对除 平均n 标准n-1 相对准 标准好
误差与偏差 差分两种 度有一双 误则不准 偏则不精 精而不准 系统有误 准却不精 偶然致偏 精而又准 方为可靠 误差与偏差 准确度与精密度 误差对应准确度 偏差对应精密度 精确不一定准确 系统可能有误差 准确但精密度不好 是偶然因素导致偏差过大 只有又精密又准确 数据才是可靠的
(1). 加减
例: 0.0121 25.64 1.057 26.7091
26.71
(2). 乘除
例:(0.0325 × 5.103 × 60.0)/ 139.8 = 0.071179184 0.0712
下列是四位有效数字的是 A.1.1050 B.0.100 C.0.5000 D.0.0050 E.pH =12.00 将下列数据修约成四位有效数字。 (1)53.6424 (2)0.78865 (3)4.1326×10-7 (4)8.32251 (5)10.0654 (6)0.386550 (7)26.635 (8)108.345
ACDE
四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测量值
一、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字, 有效数字 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字,其位数包括 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字 所有的准确数字和最后一位可疑数 字。 可疑数字取决于仪器准确度 只能保留一位
有效数字位数包括所有准确数字和一位欠 准数字 例:滴定读数21.38mL,最多可以读准 滴定读数21.38mL, 21 mL 三位
第五章 定量分 析 化 学 基础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吴 剑
化 学 分 析
重量分析
酸碱滴定 配位滴定
滴定分析
氧化还原滴定 沉淀滴定
分 析 化 学
仪 器 分 析
电化学分析 光化学分析 色谱分析 热分析
电导、电位、电解、库仑 极谱、伏安 发射、吸收、荧光、光度 气相、液相、离子、超临 界、薄层、毛细管电泳 热导法、焓法、质谱
二、 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定量分析目的: 定量分析目的 通过实验确定试样中被测组分的准确 准确含 通过实验确定试样中被测组分的准确含 量 测定结果 = 真实值 ?
第二节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和分析数据 处理 绝对准确? 绝对准确? 测定结果 ~真实值 真实值 存在差别 ----误差 误差 误差是客观存在的 研究误差产生的原因——减少误差 研究误差产生的原因 减少误差
二. 准确度和精密度
1.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定义及两者的关系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定义及两者的关系 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 准确度 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 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
1 2
2的准确度好 的准确度好
精密度──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程度 精密度──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程度,反映重 ──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程度, 现性. 现性.
一、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1. 系统误差 由于分析过程中某些固定因素所引起 系统误差:
(1) 特点 影响恒定; a. 影响恒定; 重复出现; b. 重复出现; c. 单向性 ; d.可测、可消除。 可测、可消除。
1. 系统误差
(1) 特点 (2) 产生的原因
采用一定的方法,使用一定的仪器 在一定的溶液中由实验人操作 采用一定的方法 使用一定的仪器,在一定的溶液中由实验人操作 使用一定的仪器
然后根据滴定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 然后根据滴定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标准溶液的浓度和体积 用量,计算出被测组分的含量,这种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滴定 用量,计算出被测组分的含量,这种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滴定 分析法。 分析法。
(二) 误差与偏差
1、误差 、
(1)绝对误差 ) (2)相对误差 )

a 1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b
1 : 2.1753g 2: 0.2174g
2.1752g
0.2173g
2、 偏差 、
(1)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 绝对偏差 平均偏差
相对平均偏差
使用相对平均偏差表示精密度比较简单、方便。
不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即分散程度。
2组 组
1组 组 2组的精密度高 组的精密度高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 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 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度高; 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度高;但准确度高一定要 求精密度高. 求精密度高
1组 组 2组 组
3组 组
4组 组
准确:在一定的精密度保证下分析结果与真实值 接近
五、可疑值的取舍
可疑值或逸出值
(一) Q-检验法
(二) G-检验法
例 用碳酸钠作基准物质标定盐酸溶液的浓度, 平行测定四次,结果分别是:0.1014 mol/L、 O.1012 mol/L、0.1019 mol/L、O.1016 mol/L。 试用Q-检验法判断测量值 O.1019 mol/L是否应 该舍弃(置信度为95%)? 解:Q计: 0.1019 − 0.1016 = 0.43 0.1019 − 0.1012 查表得:n=4时,Q表=0.84。因为Q计<Q表, 所以测量值 O.1019 mol/L不能舍去。
a.方法误差 仪器误差 b.仪器误差 c.试剂误差 d.操作误差(主观误差) 操作误差(主观误差)
1. 系统误差
偶然误差: 2. 偶然误差:由某些难以控制或无法避免的偶 然因素造成的
( 1) 产生的原因 a.偶然因素 如:温度 湿度 气压 偶然因素(如 温度 湿度,气压 温度,湿度 气压) 偶然因素 b.分析仪器的轻微波动,电压的波动等 分析仪器的轻微波动, 分析仪器的轻微波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