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物理大一轮复习检测实验七测定金属的电阻率.doc
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 第七章 第3讲 实验七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课件

5.将测得的 R、L、d 的值,代入电阻率计算公式 ρ=RLS= π4dI2LU中,计算出金属丝的电阻率.
图7-3-4
(2)螺旋测微器的原理 测 微 螺 杆 P 与 固 定 刻 度 S 之 间 的 精 密 螺 纹 的 螺 距 为 0.5 mm,即旋钮K每旋转1周,P前进或后退0.5 mm,而可动刻度 H上的刻度为50等份,每转动一小格,P前进或后退0.01 mm, 即螺旋测微器的精确度为0.01 mm.读数时估读到毫米的千分位 上,因此,螺旋测微器又叫千分尺. (3)读数:测量时被测物体长度的整毫米数由固定刻度读 出,小数部分由可动刻度读出. 测量值(mm)=固定刻度数(mm,注意半毫米刻度线是否 露出)+可动刻度(估读1位)×0.01(mm) 注意:(1)看半刻度是否露出;(2)可动刻度要估读.
六、注意事项 1.本实验中被测金属丝的电阻值较小,因此实验电路必 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2.测量被测金属丝的有效长度,是指被测金属丝接入电 路的2个端点之间的长度,测量时应将金属丝拉直. 3.实验连线时,应先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将电源、 电键、电流表、待测金属丝、滑动变阻器连成主干线路(闭合电 路),然后再把电压表并联在待测金属丝的两端.
解析 0~3 V量程的最小刻度是0.1 V,是10分度的,因此 要向下估读1位,读1.15 V(由于最后1位是估读的,有偶然误 差,读成1.14~1.17 V都算正确);0~15 V量程的最小刻度为 0.5 V,不是10分度的,因此只要求读到 0.1 V 这1位,所以读 5.7 V(5.6~5.8 V都算正确).
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 实验7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2.伏安法测电阻 (1)电流表的内接法和外接法的比较
内接法
外接法
电路图
误差原因 电阻测量值
电流表分压 U测=Ux+UA R测=UI测测=Rx+RA>Rx 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电压表分流 I测=Ix+IV
R测=UI测测=RRx+xRRVV<Rx 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2)两种电路的选择 ①阻值比较法:先将待测电阻的估计值与电压表、电流表内 阻进行比较,若Rx较小,宜采用电流表外接法;若Rx较大,宜采 用电流表内接法.简单概括为“大内偏大,小外偏小”. ②比值法:当RRVx <RRAx 时,用电流表外接法; 当RRVx >RRAx 时,用电流表内接法.
(3)①图丁用0.6 A量程时,对应刻度盘上每一小格代表 ________ A,表针的示数是________ A;当使用3 A量程时,对应 刻度盘上每一小格代表________ A,图中表针示数为________ A.
②图戊使用较小量程时,每小格表示________ V,图中指针的示数为________ V.若使用的是较 大量程,则这时表盘刻度每小格表示________ V, 图中表针指示的是________ V.
三、注意事项 1.为了方便,测量直径应在导线连入电路前进行,为了准 确测量金属丝的长度,应该在连入电路之后在拉直的情况下进 行. 2.本实验中被测金属丝的电阻值较小,故须采用电流表外 接法. 3.电键S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要调至最大. 4.电流不宜太大(电流表用0~0.6 A量程),通电时间不宜太 长,以免金属丝温度升高,导致电阻率在实验过程中变大.
=
U I
计算金属丝的电阻Rx,然后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金属丝的有效
长度l,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d,计算出金属丝的横截
2016年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 实验七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课件 新人教版

考点一 器材使用及电路设计
(3)在电路故障被排除后,调节滑动变阻 (1)螺旋测微器读数前应旋紧止动旋钮,即部件 B,防止读数时 器,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 螺杆移动;由图中的示数,读出合金丝直径为 (0.01 mm×41.0) 2.23 V 和38 mm. mA,由此,该同学算出接 = 0.410 入电路部分的合金丝的阻值为58.7 Ω.为 (2)图示位置电压表的电压示数很大,而电流很小,调节滑动变 了更准确地测出合金丝的阻值,在不更 阻器示数变化很小,可以判断电路中出现断路,使电压表和电 换实验器材的条件下,对实验应作怎样 流表串联在电路中,可能是电路中7、9两处出现了断路. 的改进?请写出两条建议. (3) 由 于 电 流 表 的 内 阻 只 有 约 0.3 Ω , 又 由 于 58.7 Ω > (1)B 0.3 0.410 (2)7 、930 断路 (3)电流 ×3 000 Ω= Ω,因此采用电流表内接,可以减小电阻测 表改为内接;测量多组电流和电压值, 量的误差;另外也可以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实验误 计算出电阻的平均值. (或测量多组电 差. 流和电压值,用图象法求电阻值)
解析
考点二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5)由R=ρl/S,S=π(d/2)2,取d=4×10-4m、l=0.5 m、R=4.5 Ω,解出ρ≈1×10-6 Ω·m. (1)0.397(0.395~0.399均可) (6)由于读数引起的误差属于偶然误差,选项A错误;由于电流 (2)甲 (3)见解析图 表、电压表内阻引起的误差为系统误差,若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 (4)见解析图 4.5(4.3~4.7均可) 内阻计算在内,则可以消除系统误差,选项 B错误、选项C正 (5)C (6)CDU—I图象处理数据,相当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 确;利用 小偶然误差,选项D正确.
2016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实验7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课件

3.伏安法测电阻 (1)电流表的内接法和外接法的比较
内接法
外接法
电路图
误差原因
电流表分压 U 测=Ux 电压表分流 I 测=Ix
+UA
+IV
电阻测量值
适用条件 适用于测量
内接法
外接法
R 测=UI测测=Rx+RA> Rx 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R 测=UI测测=Rx+RVRVRx <Rx 测量值小于真实
2.本实验中被测金属导线的电阻值较小,因此实验电路 必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1)使用前若指针未对准零刻度线,应进行零点调整(机械 调零).
(2)选择合适的量程:使得测量时指针偏转角度要尽可能 大,一般要求超过量程的13,但又不能超过量程.
(3)电流表应串联在被测电路中,电压表应并联在被测电路 两端.电流“+”“-”接线柱不能接反.
值
RA≪Rx 大电阻
RV≫Rx 小电阻
(2)两种电路的选择 ①定量判定法 若已知待测电阻的大致阻值 Rx,电流表的内阻 RA 和电压 表的内阻 RV,则:当 Rx≫RA 或RRAx>RRVx时,选用“内接法”, 当 Rx≪RV 或RRAx<RRVx时,选用“外接法”,当RRAx=RRVx时,两种 接法均可.简单概括即为“大内偏大,小外偏小”.
(2)游标卡尺 ①构造:主尺、游标尺(主尺和游标尺上各有一个内外测 量爪)、游标尺上还有一个深度尺,尺身上还有一个紧固螺 钉,如图所示.
②用途:测量厚度、长度、深度、内径、外径.
③原理:利用主尺的最小分度与游标尺的最小分度的差值
制成.
不管游标尺上有多少个小等分刻度,它的刻度部分的总长
度比主尺上的同样多的小等分刻度少1 mm.常见的游标卡尺的
2.设计性实验的原则是什么? 提示:(1)安全性.安全性是指每个电路元件上的电流、电 压、电功率不超过电路元件的额定值.如电源的最大输出 电流不超过电源允许输出的最大电流,电压表两端所加的 最大电压不超过电压表的量程等. (2)可行性.可行性是指在实验条件和所给的电路元件范围 内选择满足实验要求的器材,使实验原理更完善,实验过程尽 可能简便,误差尽可能小,结果尽可能准确,使其实验达到预 期的实验目的.
2016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实验七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RV≫Rx
大阻值电阻
小阻值电阻
(2)两种电路的选择 ①阻值比较法:先将待测电阻的估计值与电压表、电流表 内阻进行比较,若 Rx 较小,宜采用电流表外接法;若 Rx 较大, 宜采用电流表内接法。简单概括为“大内偏大,小外偏小”。
②临界值计算法: Rx< RVRA时,用电流表外接法; Rx> RVRA时,用电流表内接法。
图实-7-7 ②图实-7-7 乙使用较小量程时,每小格表示_0_._1_ V,图中指 针的示数为_1_.7_0_ V,若使用的是较大量程,则这时表盘刻度每小 格表示_0_.5_ V,图中表针指示的是_8_.5_ V。
考查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 (1)若刻度盘上每一小格为:1,0.1,0.001…时,需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2)若刻度盘上每一小格为:0.2,0.02,0.5,0.05…a._0_.4_8_3_ mm b._0_.5_3_2_ mm c._4_.0_7_8_ mm d.5_._6_6_5_ mm e._1_1_.1_4_ mm
2.(2014·福建高考)(1)某同学测定一金属杆的长度和直径,示数 如图实-7-10 甲、乙所示,则该金属杆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 ________cm 和________mm。
解析:直流电源的电压为20 V,为了提高读数准确度应该选择
电压表C,因此待测电阻两端电压不得超过15 V,则通过的电
流不超过I=
U Rx
=
15 V 25 kΩ
=600
μA,电流表应该选B。为了减小
误差电流表应采用内接法,因为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远小于待测
电阻的阻值,若串联,限流效果不明显,应该采用分压接法接
实验七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七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探究(1

实验七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目的1.掌握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及读数方法.2.掌握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及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方法.3.会用伏安法测电阻,并能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原理1.游标卡尺(如图7-3-1)图7-3-1(1)构造:主尺、游标尺(主尺和游标尺上各有一个内外侧量爪)、游标尺上还有一个深度尺,尺身上还有一个紧固螺钉.(2)用途:测量厚度、长度、深度、内径、外径.(3)原理:利用主尺的最小分度与游标尺的最小分度的差值制成.不管游标尺上有多少个小等分刻度,它的刻度部分的总长度的比主尺上的同样多的小等分刻度少1 mm.常见的游标卡尺的游标尺上小等分刻度有10个的、20个的、50个的,见下表:刻度格数(分度) 刻度总长度每小格与1 mm的差值精确度(可准确到)10 9 mm 0.1 mm 0.1 mm20 19 mm 0.05 mm 0.05 mm50 49 mm 0.02 mm 0.02 mm(4)读数:若用x(x+K×精确度)mm.2.螺旋测微器(1)构造:如图7-3-2,S为固定刻度,H为可动刻度.(2)原理:可动刻度H上的刻度为50等份,则螺旋测微器的精确度为0.01 mm.图7-3-2(3)读数:①测量时被测物体长度的半毫米数由固定刻度读出,不足半毫米部分由可动刻度读出.②测量值(mm)=固定刻度数(mm)(注意半毫米刻度线是否露出)+可动刻度数(估读一位)×0.01(mm)图7-3-3③如图7-3-3所示,固定刻度示数为2.0 mm ,不足半毫米,而从可动刻度上读的示数为15.0,最后的读数为: 2.0 mm +15.0×0.01 mm=2.150 mm. 3.电阻率的测定原理把金属丝接入如图7-3-4所示的电路中,用电压表测金属丝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金属丝中的电流,根据Rx=UI计算金属丝的电阻Rx ,然后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金属丝的有效长度l ,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d ,计算出金属丝的横截面积S ;根据电阻定律Rx =ρlS,得出计算金属丝电阻率的公式ρ=RxS l =πd2U4lI.图7-3-44内接法 外接法电路图误差 原因 电流表分压 U 测=Ux +UA电压表分流 I 测=Ix +IV电阻测 量值R 测=U 测I 测=Rx +RA>Rx测量值大于真实值R 测=U 测I 测=RxRV Rx +RV <Rx测量值小于真实值适用条件RA ≪Rx RV ≫Rx适用于测量 大阻值电阻 小阻值电阻 被测金属丝、螺旋测微器、毫米刻度尺、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注意事项1.测量直径应在导线连入电路前进行,测量金属丝的长度,应该在连入电路之后在拉直的情况下进行.2.本实验中被测金属丝的电阻值较小,故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3.开关S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要调至最大.4.电流不宜太大(电流表用0~0.6 A量程),通电时间不宜太长.5.实验连线时,应先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将电源、开关、电流表、待测金属丝、滑动变阻器连成干路,然后再把电压表并联在待测金属丝的两端.实验仪器的读数和实验原理(2012·山东高考)在测量金属丝电阻率的实验中,可供选用的器材如下:待测金属丝:Rx(阻值约4 Ω,额定电流约0.5 A);电压表:V(量程3 V,内阻约3 kΩ);电流表:A1(量程0.6 A,内阻约0.2 Ω);A2(量程3 A,内阻约0.05 Ω);电源:E1(电动势3 V,内阻不计);E2(电动势12 V,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约20 Ω);螺旋测微器;毫米刻度尺;开关S;导线.(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示数如图7-3-5所示,读数为________mm.图7-3-5(2)若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接法,为使测量尽量精确,电流表应选________,电源应选________(均填器材代号),在虚线框内完成电路原理图.【解析】(1)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1.5 mm+27.3×0.01 mm=1.773 mm.(2)在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为使测量尽量精确,则电流表、电压表指针需达到半偏以上,又因待测电阻丝的额定电流为0.5 A,所以电流表选A1,电源选E1即可.电路原理如图所示.【答案】(1)1.773(1.771~1.775均正确) (2)A1 E1电路图见解析电学仪器的选择和电路的设计(1)选择电流表时,既要考虑量程,又要考虑测量结果的准确性.(2)测量Rx时,要判断是采用电流表“外接法”还是“内接法”,本题中Rx较小,故采用“外接法”.(3)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2013·广东高考)图7-3-6(a)是测量电阻Rx的原理图.学生电源输出电压可调,电流表量程选0.6 A(内阻不计),标有长度刻度的均匀电阻丝ab的总长为30.0 cm.(a)(b)(c)图7-3-6(1)根据原理图连接图(b)的实物图.(2)断开S2,合上S1;调节电源输出电压为3.0 V时,单位长度电阻丝的电压u=________V/cm.记录此时电流表A1的示数.(3)保持S1闭合,合上S2;滑动c 点改变ac 的长度L ,同时调节电源输出电压,使电流表A1的示数与步骤②记录的值相同,记录长度L 和A2的示数I.测量6组L 和I 值,测量数据已在图(c)中标出,写出Rx 与L 、I 、u 的关系式Rx =________;根据图(c)用作图法算出Rx =________Ω.【解析】 (1)根据原理图,实物连接如图(a)所示.(a)(2)由于电阻丝均匀,故单位长度电阻丝的电压u =3.030.0V/cm =0.1 V/cm.(3)调节电源输出电压,使电流表A1的示数与步骤②记录的值相同,即通过电阻丝ac 段的电流恒定,则Rx 两端的电压与电阻丝的长度成正比,即U =uL ,根据欧姆定律得Rx 的表达式Rx =U I =uLI.LI 图象如图(b)所示.根据L =Rx u I 知图象的斜率k =Rxu.由图象知,斜率为k =60 cm/A ,故Rx =ku =6 Ω.(b)【答案】 (1)如图(a)所示 (2)0.1 (3)uLI6(1)解答此题要明确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原理.电路的创新设计应依据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2)连结实物图要依据电路图,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连结. (3)应用图象分析实验数据,要弄清图象斜率的物理意义.A 组 双基题组1.(2013·洛阳一中质检)在“测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分别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测出,用金属材料制成的一段圆柱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的直径,如图7-3-7所示.则该圆柱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__ mm ,横截面的直径为__________mm.图7-3-7【解析】 根据游标卡尺读数规则,该圆柱体的长度为49 mm +3×0.05 mm=49.15 mm ,根据螺旋测微器读数规则,圆柱体横截面的直径为4.5 mm +20.2×0.01 mm=4.702 mm. 【答案】 49.15 4.7022.某同学做“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实验.(1)需要通过实验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名称和符号).(2)这位同学在一次测量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如图7-3-8所示.由图中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可计算出金属丝的电阻为________Ω.图7-3-8【解析】 (1)由R =ρl S 、R =U I 得ρ=Ud2π4Il .需要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有U 、I 、l 、d.(2)电压表读数是2.40 V ,电流表读数是0.46 A ,电阻R =U I =2.400.46 Ω≈5.22 Ω.【答案】 (1)加在金属丝两端的电压U ,通过金属丝的电流I ,金属丝的长度l ,金属丝的直径d (2)5.223.(2014·广东汕头质检)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为了安全、准确、方便地完成实验:①除电源(电动势为4 V ,内阻很小)、电压表V(量程3 V ,内阻约3 kΩ),待测电阻丝(约3 Ω)、导线、开关外,电流表应选用________,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______(选填下列器材的字母符号).A .电流表A1(量程600 mA ,内阻约1 Ω) 电流表A2(量程3 A ,内阻约0.02 Ω)B .滑动变阻器R1(总阻值10 Ω)滑动变阻器R2(总阻值100 Ω)②若用如图7-3-9所示的电路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电压表的左端应与电路中的________点相连(选填“a”或“b”).若某次测量中,金属丝的长度为L ,直径为D ,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分别为U 和I ,请用上述直接测量的物理量(D 、L 、U 、I)写出电阻率ρ的计算式:ρ=________.图7-3-9【解析】 ①为了读数精确,操作方便,电流表应选A1,滑动变阻器应选R1 ②由于待测电阻很小,故电压表左端应接b 点.使电流表外接. 由R =U/I ,R =ρL/S,S =πD2/4,联立解得ρ=πUD24IL .【答案】 ①A1、R1 ②bπUD24ILB 组 高考题组 4.(2013·安徽高考)(1)在测定一根粗细均匀合金丝电阻率的实验中,利用螺旋测微器测定合金丝直径的过程如图7-3-10所示,校零时的读数为________mm ,合金丝的直径为________mm.图7-3-10(2)为了精确测量合金丝的电阻Rx ,设计出如图7-3-11甲所示的实验电路图,按照该电路图完成图7-3-11乙中的实物电路连接.甲乙图7-3-11【解析】(1)按照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原则得,校零时的读数为0.007 mm,合金丝的直径为0.656 mm-0.007 mm=0.649 mm(在0.647 mm~0.651 mm都算正确).(2)连线如图所示.【答案】(1)0.007 0.649(在0.647 mm~0.651 mm都算正确) (2)见解析5.(2012·广东高考)某同学测量一个圆柱体的电阻率,需要测量圆柱体的尺寸和电阻.(1)分别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测量圆柱体的长度和直径,某次测量的示数如图7-3-12(a)和图7-3-12(b)所示,长度为________cm,直径为________mm.图7-3-12(2)按图7-3-12(c)连接电路后,实验操作如下.(a)将滑动变阻器R1的阻值置于最________处(填“大”或“小”);将S2拨向接点1,闭合S1,调节R1,使电流表示数为I0.(b)将电阻箱R2的阻值调至最________(填“大”或“小”),S2拨向接点2;保持R1不变,调节R2,使电流表示数乍为I0,此时R2阻值为1 280 Ω.(3)由此可知,圆柱体的电阻为________Ω.【解析】(1)长度l=5.0 cm+1×110 mm=5.01 cm;直径d=5 mm+31.5×0.550mm=5.315mm.(2)(a)为保护电路使电路中电流不会超出电流表量程,应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置于最大处.(b)为使电路中电流较小,使电流表示数逐渐变大,电阻箱阻值也应先调至最大.(3)将S1闭合,S2拨向接点1时,其等效电路图如图a所示.a b当S2拨向2时,其等效电路图如图b所示.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知I=ER1+R+r,当I相同均为I0时,R2=R圆柱体,所以R圆柱体=1 280 Ω.【答案】(1)5.01 5.315 (2)大大(3)1 28。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实验七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优质课件

2.0 mm+16.1 mm×0.01 mm=2.161 mm.
第七章 恒定电流
知识整合基础
热点考向剖析
学科素养提升
考情随堂体验
(2)游标卡尺 ①构造:主尺、游标尺 ( 主尺和游标尺上各有一个内外测 量爪 ) 、游标尺上还有一个深度尺,尺身上还有一个紧固螺
钉,如图所示.
第七章 恒定电流
知识整合基础
第七章 恒定电流
实验七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知识整合基础
热点考向剖析
学科素养提升
考情随堂体验
[记一记]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及电流
表和电压表的读数方法.
2.掌握螺旋测微器及游标卡尺的原理及读数方法. 3.会用伏安法测电阻,进一步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4.会用伏安法测电阻解决多种情况下电阻的测量方法.
第七章 恒定电流
知识整合基础
热点考向剖析
学科素养提升
考情随堂体验
②读数方法:先从固定刻度上读出整毫米的部分,不足半
毫米的部分由可动刻度读出,即看可动刻度上的第几条刻度线
与固定刻度线上的横线重合,从而读出可动刻度示数 ( 注意估 读 ) .即有:测量长度=固定刻度示数+可动刻度示数×精确 度.(注意单位为mm)如图所示,固定刻度示数2.0 mm,不足 半毫米部分从可动刻度上读的示数为 16.1格,最后的读数为:
第七章 恒定电流
知识整合基础
热点考向剖析
学科素养提升
考情随堂体验
2.长度的测量
(1)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原理 ①螺旋测微器内部测微螺杆的螺距是 0.5 mm ,则圆周上 的点转一周,螺杆前进或后退0.5 mm.将大圆周分成50等份, 则圆圈上的点转过一等份,螺杆前进或后退0.01 mm.固定刻度 的最小分度对应螺距,即 0.5 mm ,活动刻度的最小分度对应 螺距的1/50,即0.01 mm.
高考复习方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实验7 测定金属的电阻

实验7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一、实验目的1.掌握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及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方法; 2.掌握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的原理及读数方法; 3.会用伏安法测电阻,进一步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二、实验器材金属丝、螺旋测微器、电流表、__________________、直流电源、__________________、开关一个、导线若干、毫米刻度尺.考点一 实验原理与实验操作 1.实验原理由电阻定律R =ρl S得ρ=________.金属导线的电阻R 用伏安法测量,金属导线的长度l 用________测量,金属导线的横截面积S 可由其直径d 算出,即S =π⎝ ⎛⎭⎪⎫d 22,直径d 可由________测出.2.实验步骤(1)用螺旋测微器测金属导线的________,计算出导线的横截面积S .(2)按如图S71所示电路图连接好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电路(金属丝电阻很小,电流表用外接法),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到使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最________的位置.图S71(3)将金属丝两端固定在接线柱上悬空拉直,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________的金属导线的有效长度l .(4)闭合开关S ,改变________的位置,测出多组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 (5)采用计算法或采用________法求电阻R .(6)把测量数据代入电阻率公式ρ=________,计算出金属的电阻率. 1 如图S72所示,用伏安法测定电阻约为5 Ω的均匀电阻丝的电阻率,电源是两节干电池.图S72(1)用螺旋测微器测电阻丝的直径时,先转动________使F与A间距稍大于被测物,放入被测物,再转动________到夹住被测物,直到棘轮发出声音为止,拨动________使F固定后读数.(填仪器部件字母符号)(2)根据原理图连接图丙的实物图.(3)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触头调至一合适位置后不动,多次改变________的位置,得到几组U、I、L的数据,其中L为OP的长,用R=UI计算出相应的电阻后作出RL图线如图S73所示.取图线上两个点间数据之差ΔL和ΔR,若电阻丝直径为d,则电阻率ρ=________.图S73式题在“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的实验中,实验所用器材为:电源(电动势3 V,内阻约为1 Ω)、电流表(量程0~0.6 A,内阻约为0.1 Ω)、电压表(量程0~3 V,内阻约为3 kΩ)、滑动变阻器(0~20 Ω,额定电流2 A)、开关、导线若干.某同学利用以上器材正确连接好电路,进行实验测量,记录数据如下:次数12345 6U/V0.100.300.70 1.00 1.50 1.70I/A0.0200.0600.1600.2200.3400.460(1)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请在下面的虚线方框里画出该同学所采用的电路图.(2)某次测量中,电流表示数如图S74甲所示,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分别为______A和________V.图S74(3)任何实验测量都存在误差.本实验所用测量仪器均已校准,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多次测量金属丝直径取平均值,可以减小偶然误差B.由于所用测量仪器均已校准,故测量时可认为没有误差C.实验中电压表内阻引起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D.用UI图像处理数据求金属丝电阻可以减小偶然误差■ 注意事项1.本实验中被测金属导线的电阻值较小,因此实验电路一般采用电流表外接法.2.实验连线时,应先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将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待测金属导线连成主干线路(闭合电路),然后再把电压表并联在待测金属导线的两端.3.测量被测金属导线的有效长度,是指测量待测导线接入电路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长度,亦即电压表两端点间的待测导线长度,测量时应将导线拉直,反复测量三次,求其平均值.4.测金属导线直径一定要选三个不同部位进行测量,求其平均值.考点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1.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数据处理(1)公式法求电阻:测量多组电流、电压值,求出对应的电阻后取平均值,不能对电流、电压取平均值.(2)图像法求电阻:作出UI图像,由图像的斜率求出电阻值.在设定标度时要尽量使各点间的距离拉大一些,连线时要让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个别明显偏离较远的点可以不予考虑.2.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误差分析(1)金属丝的直径测量是产生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2)采用伏安法测电阻时,电表的内阻会带来系统误差.(3)在测量长度、电流、电压的过程中,测量工具读数时会带来偶然误差.(4)由于金属丝通电后发热升温,会使金属丝的电阻率变大,造成测量误差.] 实验室购买了一捆标称长度为100 m的铜导线,某同学想通过实验测定其实际长度.该同学首先测得导线横截面积为1.0 mm2,查得铜的电阻率为1.7×10-8Ω·m,再利用图S75甲所示电路测出铜导线的电阻Rx,从而确定导线的实际长度.可供使用的器材有:甲乙图S75电流表:量程0.6 A,内阻约0.2 Ω;电压表:量程3 V,内阻约9 kΩ;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5 Ω;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20 Ω;定值电阻:R0=3 Ω;电源:电动势6 V,内阻可不计;开关、导线若干.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选________(选填“R1”或“R2”),闭合开关S前应将滑片移至________端(选填“a”或“b”).(2)在实物图中,已正确连接了部分导线,请根据图S76甲电路完成剩余部分的连接.图S76(3)调节滑动变阻器,当电流表的读数为0.50 A时,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为________V.(4)导线实际长度为________m(保留2位有效数字).某同学应用测定某电源的电动势E、内阻r的电路来测定一段电阻丝的电阻率ρ,设计的电路如图S77(a)所示.ab 是一段电阻率较大的粗细均匀的电阻丝,R0是阻值为2 Ω的保护电阻,滑动片P与电阻丝始终接触良好.实验中用螺旋测微器测得电阻丝的直径为d=0.400 mm.实验时,闭合开关S,调节P的位置,记录aP长度x和对应的电压U、电流I的数据,并求得UI的数值,如下表所示:图S77x/m0.100.200.300.400.500.60U/V 1.50 1.72 1.89 2.00 2.10 2.18I/A0.490.430.380.330.310.28UI/Ω 3.06 4.00 4.97 6.06 6.777.79(1)根据表中数据在图(b)中作出UIx关系图像利用该图像,可求得电阻丝的电阻率ρ= ________Ω·m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图(b)中UIx关系图像纵轴截距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1.在用伏安法测电阻时,通过待测导线的电流I不宜过大(电流表用0~0.6 A量程),通电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金属导线的温度明显升高,造成其电阻率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2.求R的平均值时可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用R=UI算出各次的测量值,再取平均值;第二种是用图像(UI图线)来求出.若采用图像法,在描点时,要尽量使各点间的距离拉大一些,连线时要尽可能地让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个别明显偏离较远的点可以不予考虑.考点三同类实验拓展与创新测量思路实验电路测量原理或实验步骤1.利用定值电阻和两个电流表测量电阻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I1R=I2R x,可得被测电阻为R x=I1RI22.利用定值电阻和两个电压表测量电阻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U1R=U2R x,可得被测电阻为R x=U2RU13.等效替代法测电阻(1)——电阻箱和电流表①电路图如图所示;②闭合开关S,把开关S1拨到1,调节滑动变阻器R0,使电流表指针有一较大的偏角;③把开关S1拨到2,调节R使电流表的示数与步骤②中相同,注意R0保持不变;④读出电阻箱的阻值为R1;⑤被测电阻R x=R14.等效替代法测电阻(2)——电阻箱和电压表①电路图如图所示;②闭合开关S,把开关S1拨到1,调节滑动变阻器R0,使电压表指针有一较大的偏角;③把开关S1拨到2,调节R使电压表的示数与步骤②中相同,注意R0保持不变;④读出电阻箱的阻值为R1;⑤被测电阻R x=R13 利用如图S78甲所示的电路测量某种电阻丝材料的电阻率,所用电阻丝的电阻约为20 Ω.带有刻度尺的木板上有a和b两个接线柱,把电阻丝拉直后固定在接线柱a和b 上.在电阻丝上夹上一个带有接线柱c的小金属夹,沿电阻丝移动金属夹,可改变其与电阻丝接触点P的位置,从而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可供选择的器材还有:电池组E(电动势为3.0 V,内阻约为1 Ω);电流表A1(量程0~100 mA,内阻约为5 Ω);电流表A2(量程0~0.6 A,内阻约为0.2 Ω);电阻箱R(0~999.9 Ω);开关、导线若干.图S78实验操作步骤如下:A.用螺旋测微器在电阻丝上三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量电阻丝的直径;B.将选用的实验器材,按照图甲连接实验电路;C.调节电阻箱使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较大;D.将金属夹夹在电阻丝上某位置,闭合开关,调整电阻箱的阻值,使电流表满偏,然后断开开关,记录电阻箱的电阻值R和接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L;E.改变金属夹与电阻丝接触点的位置,闭合开关,调整电阻箱的阻值,使电流表再次满偏,重复多次,记录每一次电阻箱的电阻值R和接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L;F.断开开关,整理好器材.(1)某次测量电阻丝直径d时,螺旋测微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d=________mm.(2)实验中电流表应选择________(选填“A1”或“A2”).(3)用记录的多组电阻箱的阻值R和对应的接入电路中电阻丝长度L的数据,绘出了如图丙所示的RL关系图线,图线在R轴的截距为R0,在L轴的截距为L0,再结合测出的电阻丝直径d,写出电阻丝的电阻率表达式ρ=________(用给定的物理量符号和已知常数表示).(4)本实验中,电流表的内阻对电阻率的测量结果______(选填“有”或“无”)影响.[2015·重庆卷] 同学们测量某电阻丝的电阻R x,所用电流表的内阻与R x相当,电压表可视为理想电压表.①若使用图S79所示电路图进行实验,要使得R x的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电压表的a 端应连接到电路的________点(选填“b”或“c”).图S79②测得电阻丝的UI图如图S710所示,则R x为______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S710③实验中,随电压进一步增加电阻丝逐渐进入炽热状态.某同学发现对炽热电阻丝吹气,其阻值会变化.他们对此现象进行探究,在探究电阻丝两端的电压为10 V的条件下,得到电阻丝的电阻R x随风速v(用风速计测)的变化关系如图S711甲所示.由图可知当风速增加时,R x会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在风速增加过程中,为保持电阻丝两端电压为10 V,需要将滑动变阻器R W的滑片向________端调节(选填“M”或“N”).④为了通过电压表的示数来显示风速,同学们设计了如图S711乙所示的电路.其中R 为两只阻值相同的电阻,R x为两根相同的电阻丝,一根置于气流中,另一根不受气流影响,V为待接入的理想电压表.如果要求在测量中,风速从零开始增加,电压表的示数也从零开始增加,则电压表“+”端和“-”端应分别连接到电路中的________点和________点(在“a”“b”“c”“d”中选填).甲乙图S7111.[2013·安徽卷] 在测定一根粗细均匀合金丝电阻率的实验中,利用螺旋测微器测定合金丝直径的过程如图S712所示,校零时的读数为________ mm,合金丝的直径为________mm.图S712(2)为了精确测量合金丝的电阻R x,设计出如图S713甲所示的实验电路图,按照该电路图完成图乙中的实物电路连接.甲乙图S7132.如图S714甲所示的金属工件,截面外方内圆,外边长a约为1 cm、内径d约为0.5 cm、长度L约为40 cm.图S714(1)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出截面外边长如图乙所示,其读数a=________ cm.(2)应选用________来测量工件内径d(填“毫米刻度尺”“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3)为了测出该金属的电阻率,该同学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请按设计的电路完成实物图丁的连线.(4)实验测得工件两端电压为U,通过的电流为I,请写出该金属电阻率的表达式ρ=________(用a、d、L、U、I等字母表示).3.为了测量一微安表头A的内阻,某同学设计了如图S715所示的电路.图中A0是标准微安表,R0和R N分别是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S和S1分别是单刀双掷开关和单刀单掷开关,E是电池.完成下列实验步骤中的填空:图S715(1)将S拨向接点1,接通S1,调节________,使待测表头指针偏转到适当位置,记下此时________的读数I;(2)然后将S拨向接点2,调节________,使________,记下此时R N的读数;(3)多次重复上述过程,计算R N读数的________,此为待测微安表头内阻的测量值.4.某金属材料制成的电阻,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为了测量R T在0到100 ℃之间的多个温度下的阻值,某同学设计了如图S716所示的电路,其中A是量程为3 mA、内阻忽略不计的电流表,E为电源(电动势为1.5 V,内阻约为1 Ω),R1为滑动变阻器,R2为电阻箱,S为单刀双掷开关.图S716(1)实验室中提供的滑动变阻器有两个:R A(0~150 Ω)、R B(0~500 Ω),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选用________(选填“R A”或“R B”).(2)完成下面实验步骤中的填空:①调节温度,使得R T的温度达到T1;②将S接1,调节R1,使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到适当位置,记下此时电流表的读数I;③将S接2,调节________,使________,记下此时电阻箱的读数R0;④则当温度为T1时,电阻R T=________;⑤改变R T的温度,在每一温度下重复步骤②③④,即可测得电阻阻值随温度变化的规律.(3)由上述实验测得的不同温度下R T的电阻值,画出该金属材料制成的电阻R T随温度t 变化的图像如图S717甲所示.若把该电阻与电池(电动势E=1.5 V,内阻不计)、电流表(量程为5 mA、内阻R g=100 Ω)、电阻箱串联起来,连成如图S717乙所示的电路,用电阻R T 作为测温探头,把电流表的电流刻度改为相应的温度刻度,就得到了一个简单的金属电阻温度计.若电阻箱取值R=50 Ω,则电流表5 mA处对应的温度数值为________℃.图S7175.[2014·四川卷] 如图S718是测量阻值约几十欧的未知电阻R x的原理图,图中R0是保护电阻(10 Ω),R1是电阻箱(0~99.9 Ω),R是滑动变阻器,A1和A2是电流表,E是电源(电动势10 V,内阻很小).图S718在保证安全和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使测量范围尽可能大.实验具体步骤如下:(ⅰ)连接好电路,将滑动变阻器R调到最大;(ⅱ)闭合S,从最大值开始调节电阻箱R1,先调R1为适当值,再调节滑动变阻器R,使A1示数I1=0.15 A,记下此时电阻箱的阻值R1和A2的示数I2;(ⅲ)重复步骤(ⅱ),再测量6组R1和I2值;(ⅳ)将实验测得的7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图S719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①现有四只供选用的电流表:A.电流表(0~3 mA,内阻为2.0 Ω)B.电流表(0~3 mA,内阻未知)C.电流表(0~0.3 A,内阻为5.0 Ω)D.电流表(0~0.3 A,内阻未知)A1应选用________,A2应选用________.②测得一组R1和I2值后,调整电阻箱R1,使其阻值变小,要使A1示数I1=0.15 A,应让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阻值________(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③在坐标纸上画出R1与I2的关系图.④根据以上实验得出R x=________Ω.实验7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器材】电压表 滑动变阻器 【考点互动探究】考点一 实验原理与实验操作 1.R S l毫米刻度尺 螺旋测微器2.(1)直径d (2)大 (3)电路 (4)滑动变阻器滑片 (5)图像 (6)πd 2R4l例1 (1)D H G (2)见解析图 (3)线夹P (P 点或P ) πΔRd24ΔL[解析] (1)用螺旋测微器测电阻丝的直径时,先转动粗调旋钮D ,使F 与A 间距稍大于被测物,放入被测物,再转动微调旋钮H 到夹住被测物,直到棘轮发出声音为止,拨动卡销G 使F 固定后读数.(2)如图所示.(3)实验中多次改变电阻丝长度,即改变线夹P 的位置进行测量;由电阻定律R =ρL S=4ρL πd 2,R L 图线的斜率k =4ρπd 2=ΔR ΔL ,则电阻率ρ=πΔRd24ΔL. 变式题 (1)见解析图 (2)0.520 2.30 (3)ACD[解析] (1)因电流、电压从0起步可调,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又R x <R A R V ,电流表采用外接法,电路设计如图所示.(2)两表的读数都要估读,电流表的读数为0.520 A ,电压表的读数为2.30 V.(3)测量金属丝直径次数越多,取平均值时偶然误差抵消几率越大,选项A 正确;本实验所测电流值偏大,属系统误差,无法克服,选项B 错误,选项C 正确;用U I 图像处理数据,舍弃偏离直线较远的点,求金属丝电阻可以减小偶然误差,选项D 正确.考点二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例2 (1)R 2 a (2)如图所示(3)2.30(2.29、2.31均正确) (4)94(93、95均正确)[解析] (1)根据电阻定律估算得铜导线的电阻大约为R x =ρl S=1.7 Ω,而R 0+R x =4.7 Ω,根据电路图,电压表的量程是3 V ,电源的电动势为6 V ,所以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小为4.7 Ω.为了多测几组数据,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滑动变阻器应选R 2.(2)略.(3)电压表最小刻度表示0.1 V ,应该按照110估读进行读数,所以读数为2.30 V.(4)因为R x =UI -R 0=ρl S,所以l =⎝ ⎛⎭⎪⎫U I -R 0Sρ=94 m. 变式题 (1)图略 1.2×10-6(2)电流表的内阻 [解析] (1)根据电阻定律得R =ρx S ,由欧姆定律得R =U I -R A ,联立得U I =ρS·x +R A ,由图像的斜率k =ρS,可求得电阻丝的电阻率ρ=kS =1.2×10-6Ω·m.考点三 同类实验拓展与创新例3 (1)0.732 (2)A 1 (3)πd 2R 04L 0(4)无[解析] (1)根据螺旋测微器读数规则可得d =0.5 mm +0.232 mm =0.732 mm ; (2)根据题意,电路中可能出现的最大电流为I =3 V20 Ω=0.15 A =150 mA ,故电流表选择A 1即可;(3)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知,E =I (R +r +R A +R电阻丝)=I ⎝⎛⎭⎪⎫R +r +R A +ρ4L πd 2,联立解得R =⎝ ⎛⎭⎪⎫E I -r -R A -4ρπd 2·L ,由已知条件可知,k =-R 0L 0=-4ρπd 2,解得ρ=πd 2R 04L 0;(4)由ρ=πd 2R 04L 0可知,本实验中电流表的内阻对电阻率的测量结果无影响.[点评] 本题测电阻率应用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在保证电路干路电流一定的前提下,通过研究改变电阻丝长度L ,找到对应串联电阻R ,从而建立对应的R L 数量关系,借助图像的斜率k 有效解决了电阻率ρ的问题.变式题 ① c ② 4.1(4.0~4.2) ③减小 M ④b d[解析] ①电流表内阻和电阻丝阻值相当,电压表为理想电表,当a 端接到b 点时,电流表的内阻对R x 两端电压的测量影响较大,故用外接法,即接在c 点.②直接利用图像斜率计算即可;③根据图像,可知电阻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风速增加时,R x 阻值变小,电路总电阻变小,干路电流变大,导致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变小,为保持电阻丝两端的电压为10 V,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向M端调节;④由③知,电阻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在串联电路中分到的电压也减小,观察电路知中间支路的两个电阻一直平分电压,而左侧支路无风时两个电阻平分电压,有风时上半部分R x分压多,下半部分R x分压少,要求风速从零增加时,电压表示数从零开始增加,分析电路中的分压情况可知,只有b、d两点间的电压满足上述要求,故电压表应接在b、d之间,且b点电势高,因此电压表的“+”端接b,“一”端接d.【教师备用习题】1.[2014·江苏卷] 某同学通过实验测量一种合金的电阻率.(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合金丝的直径.为防止读数时测微螺杆发生转动,读数前应先旋紧题图所示的部件________ (选填“A”“B”“C”或“D”).从图中的示数可读出合金丝的直径为________mm.(2)题图所示是测量合金丝电阻的电路,相关器材的规格已在图中标出.合上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左端的过程中,发现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针只在图示位置发生很小的变化.由此可以推断:电路中________(选填图中表示接线柱的数字)之间出现了________(选填“短路”或“断路”).(3)在电路故障被排除后,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2.23 V 和38 mA,由此,该同学算出接入电路部分的合金丝的阻值为58.7 Ω.为了更准确地测出合金丝的阻值,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条件下,对实验应做怎样的改进?请写出两条建议.[答案] (1)B0.410 (2)7、9 断路(3)电流表改为内接;测量多组电流和电压值,计算出电阻的平均值(或测量多组电流和电压值,用图像法求电阻值)[解析] (1)读数前应先旋紧B,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0 mm+0.01 mm×41.0=0.410 mm.(2)因为电压表有读数,说明除7、9之间的电路都应畅通,且是串联电路,由于电压表内阻比较大,因此通过电压表、电流表的电流比较小,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对两电表示数的影响较小,则7、9之间的电路可能接触不良,形成断路.(3)由于R V R A=3000×0.3 Ω=30 Ω,R x>R V R A,即R xR A>R VR x,宜采用电流表内接法;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或图像法可提高实验的精确度.2.[2014·浙江卷] 小明对2B铅笔芯的导电性能感兴趣,于是用伏安法测量其电阻值.(1)图1是部分连接好的实物电路图,请用电流表外接法完成接线并在图1中画出.图1(2)小明用电流表内接法和外接法分别测量了一段2B铅笔芯的伏安特性,并将得到的电流、电压数据描到UI图上,如图2所示.在图中,由电流表外接法得到的数据点是用________(选填“○”或“×”)表示的.图2(3)请你选择一组数据点,在图2上用作图法作图,并求出这段铅笔芯的电阻为________Ω.[答案] (1)如图所示图1图2(2)“×”(3)作图见第22题图2 用“×”连线R=(1.1~1.3) Ω;用“○”连线R=(1.5~1.7) Ω[解析] (1)由图2中的电压、电流数据从零开始可知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式,电压表选择量程3 V,电流表采用外接法.(2)由于外接法中电压表分流,测得的电阻比内接法测得的要小,故电流表外接法得到的数据点是用“×”表示的.(3)用“×”数据点连直线,斜率为铅笔芯的电阻,考虑误差因素,R=(1.1~1.3) Ω,用“○”数据点连直线,同理得R=(1.5~1.7) Ω.3.[2013·广东卷]图(a)是测量电阻R x的原理图.学生电源输出电压可调,电流表量程选0.6 A(内阻不计),标有长度刻度的均匀电阻丝ab的总长为30.0 cm.图(a)图(b)图(c)(1)根据原理图连接图(b)的实物图.(2)断开S 2,合上S 1;调节电源输出电压为 3.0 V 时,单位长度电阻丝的电压u =________V/cm.记录此时电流表A 1的示数.(3)保持S 1闭合,合上S 2;滑动c 点改变ac 的长度L ,同时调节电源输出电压,使电流表A 1的示数与步骤(2)记录的值相同,记录长度L 和A 2的示数I .测量6组L 和I 值,测量数据已在图(c)中标出.写出R x 与L 、I 、u 的关系式R x =______________;根据图(c)用作图法算出R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 Ω.[答案] (1)如图所示 (2)0.1 (3)Lu I64.[2012·山东卷] 在“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的实验中,可供选用的器材如下: 待测金属丝:R x (阻值约4 Ω,额定电流约0.5 A); 电压表:V(量程3 V ,内阻约3 k Ω); 电流表:A 1(量程0.6 A ,内阻约0.2 Ω); A 2(量程3 A ,内阻约0.05 Ω); 电源:E 1(电动势3 V ,内阻不计); E 2(电动势12 V ,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R (最大阻值约20 Ω);螺旋测微器;毫米刻度尺;开关S ;导线.(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示数如图所示,读数为________mm.(2)若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接法,为使测量尽量精确,电流表应选________、电源应选________(均填器材代号),在虚线框内完成电路原理图.K[答案] ①1.770(1.768~1.772均正确)②A1E1如图所示[解析] 因为待测金属丝的额定电流为0.5 A,所以流经电流表的电流最大值是0.5 A,所以电流表选择A1.本实验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接法,所以滑动变阻器与待测电阻丝串联,如果选择电动势为12 V的电源,电路中的最小电阻为120.5Ω=24 Ω,滑动变阻器必须全部接入电路,不能得到多组数据,影响测量精度,所以电源选择E1.5.[2012·北京卷] 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中,所用测量仪器均已校准.待测金属丝接入电路部分的长度约为50 cm.(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其中某一次测量结果如图1所示,其读数应为____________mm(该值接近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图1(2)用伏安法测金属丝的电阻R x.实验所用器材为:电池组(电动势3 V,内阻约1 Ω)、电流表(内阻约0.1 Ω)、电压表(内阻约3 kΩ)、滑动变阻器R(0~20 Ω,额定电流2 A)、开关、导线若干.某小组同学利用以上器材正确连接好电路,进行实验测量,记录数据如下:次数 1 2 3 4 5 6 7U/V 0.10 0.30 0.70 1.00 1.50 1.70 2.30I/A 0.020 0.060 0.160 0.220 0.340 0.460 0.520 由以上实验数据可知,他们测量x是采用图2中的____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图2(3)图3是测量R x的实验器材实物图,图中已连接了部分导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置于变阻器的一端.请根据(2)所选的电路图,补充完成图3中实物间的连线,并使闭合开关的瞬间,电压表或电流表不至于被烧坏.图3(4)这个小组的同学在坐标纸上建立U、I坐标系,如图4所示,图中已标出了与测量数据对应的4个坐标点.请在图4中标出第2、4、6次测量数据的坐标点,并描绘出UI 图线.由图线得到金属丝的阻值R x=________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4(5)根据以上数据可以估算出金属丝电阻率约为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A.1×10-2Ω·m B.1×10-3Ω·mC.1×10-6Ω·m D.1×10-8Ω·m(6)任何实验测量都存在误差.本实验所用测量仪器均已校准,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___________ (有多个正确选项).A.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直径时,由于读数引起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B.由电流表和电压表内阻引起的误差属于偶然误差C.若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计算在内,可以消除由测量仪表引起的系统误差D.用UI图像处理数据求金属丝电阻可以减小偶然误差[答案] (1)0.397(0.395~0.399) (2)甲(3)如图5所示图5图6(4)如图6所示 4.5(4.3~4.7) (5)C (6)CD[解析] (2)从表格可以看出,电压表是从很小读数开始,所以采用分压式接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待测电阻R x 约为200 Ω,电压表V 的内阻约为2 kΩ,电流表A 的内阻约为10 Ω,测量电路中电流表的连接方式如图甲或图乙所示,结果由公式R x =UI 计算得出,式中U 与I 分别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若将图甲和图乙中电路测得的电阻值分别记为R x 1和R x 2,则________(填“R x 1”或“R x 2”)更接近待测电阻的真实值,且测量值R x 1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测量值R x 2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解析:根据题意知R x R A >R VR x,电压表的分流作用较显著,故R x 1更接近待测电阻的真实值.图甲的测量值是R x 与R A 串联的电阻阻值,故R x 1>R x 真;图乙的测量值是R x 与R V 并联的电阻阻值,故R x 2<R x 真.答案:R x 1 大于 小于2.(2014·高考江苏卷)某同学通过实验测量一种合金的电阻率.(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合金丝的直径.为防止读数时测微螺杆发生转动,读数前应先旋紧如图甲所示的部件________(选填“A ”、“B ”、“C ”或“D ”).从图中的示数可读出合金丝的直径为________mm.甲乙(2)如图乙所示是测量合金丝电阻的电路,相关器材的规格已在图中标出.合上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左端的过程中,发现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针只在图示位置发生很小的变化.由此可以推断:电路中________(选填图中表示接线柱的数字)之间出现了________(选填“短路”或“断路”) .(3)在电路故障被排除后,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2.23 V 和38 mA ,由此,该同学算出接入电路部分的合金丝的阻值为 58.7 Ω.为了更准确地测出合金丝的阻值,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条件下,对实验应作怎样的改进? 请写出两条建议.解析:(1)螺旋测微器读数时应先将锁紧装置锁紧,即旋紧B .螺旋测微器的示数为(0+41.0×0.01)mm =0.410 mm.(2)电压表的示数不为零,电流表的示数几乎为零,说明连接两电表的电路是导通的.而滑动变阻器几乎不起作用,说明线路电阻很大,故可判断7、8、9间断路.(3)由题意知R A R x ≈0.005<R xR V≈0.019,说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不显著,故可将电流表改为内接,并测出多组U 、I 值,求出R x 后,再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答案:(1)B 0.410 (2)7、9 断路 (3)电流表改为内接;测量多组电流和电压值,计算出电阻的平均值(或测量多组电流和电压值,用图象法求电阻值)3.(2014·高考浙江卷)小明对2B 铅笔芯的导电性能感兴趣,于是用伏安法测量其电阻值.(1)如图甲是部分连接好的实物电路图,请用电流表外接法完成接线并在图甲中画出.(2)小明用电流表内接法和外接法分别测量了一段2B 铅笔芯的伏安特性,并将得到的电流、电压数据描到U -I 图上,如图乙所示.在图中,由电流表外接法得到的数据点是用________(填“○”或“×”)表示的.(3)请你选择一组数据点,在图乙上用作图法作图,并求出这段铅笔芯的电阻为________ Ω.解析:(1)连线如图所示.(2)U -I 图象如图所示,U -I 图象的斜率反映了电阻的大小,而用电流表内接法时测得的电阻偏大,外接法时测得的电阻偏小,所以外接法的数据点是用“×”表示的.(3)在U -I 图象上,选用外接法所得的“×”连线,则R =ΔUΔI=1.2 Ω,选用内接法所得的“○”连线,则R =ΔUΔI=1.6 Ω.答案:(1)见解析图 (2)× (3)作图见解析 用“×”表示的数据连线时,1.2(1.1~1.3均可),用“○”表示的数据连线时,1.6(1.5~1.7均可)4.(2014·高考四川卷)如图是测量阻值约几十欧的未知电阻Rx 的原理图,图中R 0是保护电阻(10 Ω),R 1是电阻箱(0~99.9 Ω),R 是滑动变阻器,A 1和A 2是电流表,E 是电源(电动势10 V ,内阻很小).在保证安全和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使测量范围尽可能大.实验具体步骤如下:(1)连接好电路,将滑动变阻器R 调到最大;(2)闭合S ,从最大值开始调节电阻箱R 1,先调R 1为适当值,再调节滑动变阻器R ,使A 1示数I 1=0.15 A ,记下此时电阻箱的阻值R 1和A 2的示数I 2;(3)重复步骤(2),再测量6组R 1和I 2值; (4)将实验测得的7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 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①现有四只供选用的电流表:A.电流表(0~3 mA,内阻为2.0 Ω)B.电流表(0~3 mA,内阻未知)C.电流表(0~0.3 A,内阻为5.0 Ω)D.电流表(0~0.3 A,内阻未知)A1应选用________,A2应选用________.②测得一组R1和I2值后,调整电阻箱R1,使其阻值变小,要使A1示数I1=0.15 A,应让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阻值________(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③在坐标纸上画出R1与I2的关系图.④根据以上实验得出R x=________ Ω.解析:①该实验测R x电阻的原理为并联电路两支路电压相等,即(R x+r2)I2=(R0+R1+r1)I1,其中r1、r2分别为A1、A2两表的内阻.又因为R x的阻值约几十欧,与R0+R1在同一数量级,A1示数为I1=0.15 A,表示电流表A1只能从C、D中选择,A2电流数量级与A1相同.由测量原理可知:(R x+r2)I2=(R0+R1+r1)I1,因R x未知,故r2阻值应已知,故A1选D,A2选C.②因A1示数I1=0.15 A不变,R1变小,(R0+R1+r1)I1变小,滑动变阻器所分电压变大,R应变大.③该图线为一条直线,离线较远的一组数据为错误数据,应舍去,其他点应对称分布在直线两侧.④由实验原理得:(R0+R1+r1)I1=(R x+r2)I2其中R0=10 Ω,r2=5.0 Ω,I1=0.15 A,从图线上选择两组R1、I2代入不同数值可解得R x约为31 Ω.答案:①D C②变大③关系图线如图所示④315.(2015·湖北八校联考)在测量一电阻R x(约为100 Ω)的实验中已使用了如下器材:电源(电动势约3 V,内阻不计)、开关2只、导线若干.为完成测量还需要一个电流表和一个电阻箱,待选器材如下:A.电流表:量程10 mA,内阻约为50 ΩB.电流表:量程0.6 A,内阻约为1 ΩC.电阻箱:最大电阻99.99 ΩD.电阻箱:最大电阻999.9 Ω(1)上述器材中,电流表应选择________,电阻箱应选择________.(填器材前的字母)(2)试画出测量电阻R x的电路图.(3)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所测的物理量表示待测电阻R x=________.解析:(1)估算通过电流表的最大电流为0.03 A,因而电流表选A,而待测电阻为100 Ω左右,所选电阻箱应略大,所以电阻箱选D.(3)在闭合开关S2前后,保持电流表读数不变,记录闭合开关前电阻箱的读数R1,闭合开关后电阻箱的读数R2,待测电阻的阻值为R x=R2-R1.答案:(1)A D(2)如图所示(3)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电阻箱的读数R1开关S1、S2均闭合,电流表示数不变时,电阻箱的读数R2R2-R16.(2015·江西部分高中联考)某同学对一个标称值为“5 Ω,1.25 W”的定值电阻R x的阻值是否准确产生了怀疑,准备应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进行测量.现可供使用的器材如下:A .电流表A 1(量程50 mA ,内阻R A1=11 Ω)B .电流表A 2(量程3 A ,内阻约50 Ω)C .电压表V 1(量程15 V ,内阻约15 kΩ)D .电压表V 2(量程3 V ,内阻约3 kΩ)E .滑动变阻器R (最大阻值约20 Ω)F .定值电阻R 0=1 ΩG .直流电源E (电动势4.5 V ,内阻不计) H .开关S 、导线若干(1)用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R x 的阻值时,所选电压表为________(填字母编号). (2)在虚线框内画出测量R x 的电路图.(3)测量R x 的主要步骤为:A .用导线按测量电路图将实物连接起来;B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阻值最大的位置,闭合开关S ;C .将滑动变阻器R 的滑动触头置于合适的位置,读出此时电压表的示数U 和电流表的示数I ;D .断开开关S.计算R x 的公式为R x =________(各物理量均用题中对应的字母表示).解析:(1)由待测电阻的标称值和电功率公式P =U 2R 知U =PR =2.5 V ,所以电压表选择3 V 量程的电压表,即V 2.(2)由欧姆定律可知,电阻的额定电流I =UR =0.5 A ,电流表A 2量程太大,电流表A 1量程太小,但题中提供了定值电阻R 0,可以通过将其与A 1并联扩大量程,由并联规律可知,当电流表A 1满偏时,通过R 0的电流为11I g =0.55 A ,因此新电流表的量程为0.6 A .因为待测电阻远小于电压表V 2的内阻,故采用电流表外接法测电阻.(3)电流表读数为I ,则由并联分流规律I I 0=R 0R A1可知,通过R 0的电流I 0=IR A1R 0,由欧姆定律可知,R x =U I +I 0=U I +IR A1R 0=UR 0I R 0+R A1 .答案:(1)V 2 (2)如图所示(3)UR0I R0+R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