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例乳头溢液病因分析及治疗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3例乳头溢液病因分析及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乳头溢液的病因和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153例乳头溢液临床资料。

结果:153例中150例单侧、3例双侧,均经手术病理确诊,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腺头状瘤94例,乳腺导管扩张症23例,乳腺囊性增生症18例,乳腺癌15例,其他少见病3例,结论:乳头溢液的病因复杂,采取乳头溢液脱落细胞学检查、x线钼靶摄片与b超相结合,提高术前诊断率。

老年女性乳头血性溢液与乳腺癌关系密切,值得重视。

【关键词】乳头溢液;病理学;临床;
【中图分类号】r 6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127- 01
妇女非哺乳期发生的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者占全部乳腺疾病症状的5%~8%,而病理性乳头溢液中9.3%~21.3%为乳腺癌。

因此,要重视乳头溢液的病因诊断,特别是血性乳头溢液。

以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各种乳腺疾病3011例,其中乳头溢液153例,占6.0%。

153例均采取手术治疗,分析本组病因及诊治策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53例,年龄20~60岁,平均40岁,均在非哺乳期,病程最短10d,最长6年,
1.2 临床表现 122例为单侧,21例为双侧溢液,溢液性质、组
织学诊断相同,血性溢液60例,淡黄色、黄色、透明清亮等浆液性溢液50例;乳白色、洗肉水样、褐色脓性、棕红色、混浊淡绿等混合性溢液43例。

合并乳腺肿块70例,肿块直径0.3~3.0cm,18例可触及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

1.3 医技检查153例均行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9例找见癌细胞或可疑癌细胞。

与术中,术后病理诊断相符。

b超检查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60例,乳腺导管扩张症50例,可疑乳腺癌9例,34例为乳腺囊性增生症。

x线钼靶摄片示:可疑乳腺癌9例,余144例提示为乳腺增生或未见异常。

1.4 术前诊断本组经脱落细胞学检查,x线钼靶摄片与b超检查相结合,术前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60例,乳腺导管扩张50例,乳腺囊性增生症34例,乳腺癌9例,均行手术治疗。

1.5 手术方法
1.5.1 病变及整个导管加区段腺体切除:144例行此术式,本组术前1d禁止挤压乳房,根据溢液导管口位置,肿块部位确定病变部位,自溢液导管口插入膜外导管一根2cm长一段。

注入亚甲蓝0.2-0.5ml切除病变乳头管及蓝染腺体至胸大肌筋膜表面。

153例均行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

1.5.2 单纯乳房切除术:6例区段切除术后冷冻病理检查提示乳腺导管乳头状瘤或瘤病,伴高度不典型增生者,行此术式。

1-5-3 乳癌改良根治术:9例术中冷冻切片病理确诊为乳腺癌,其中6例同时有血性溢液伴肿块,2例血性溢液,1例伴乳房肿块。

1.6 病理诊断:本组良性病变144例,占6
2.5%,平均年龄41岁;乳腺癌9例,占6%,平均年龄5
3.5岁,其中1例术前误诊为良性病变,良性病变中60例触及乳房肿块,占39.2%;乳腺癌中7例触及乳房肿块,占63%;良性病变中血性溢液60例,占40%;乳腺癌中7例血性溢液,占63%,两者比较.p均﹤0.05。

本组病理组织学类型居前三位的依次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囊性增生症。

病理诊断与乳头溢液性质的关系见表1.
表1 153例乳头溢液病理诊断与乳头溢液性质的关系
注:包括乳腺导管内结核2例,乳腺炎3例,乳腺导管扩张症合并导管炎2例
1.7 随访 153例术后均恢复顺利,6例ⅱa期及ⅱ期以上乳腺癌患者中行化疗和(或)放疗,er(+)者行免疫治疗。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良性病变患者中无复发;乳腺癌患者中,1例术后4年发生复发,余患者无复发及转移。

2 讨论
2.1 发病原因:乳头溢液有生理性溢液与病理性溢液之分。

前者是指妊娠和哺乳期的泌乳现象,以及口服避孕药或镇静剂引起泌乳及绝经期妇女出现少量乳头溢液,一般为双侧多导管非血性乳头溢液,通常临床上所指乳头溢液为病理性溢液,其发生率仅次于乳房肿块和乳腺疼痛,本组占我院同期收治乳腺疾病的4.9%。

乳头溢液常见病因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扩张症、乳
腺囊性增生症和乳腺癌。

本组病理类型与文献报道相似。

culay等将溢液分为乳汁样多色粘稠性、脓性、水样、浆液性、浆液血性和血性溢液,本组血性溢液占50%,乳腺癌血性溢液占68%,与文献报道相似。

且本组46%的乳腺癌患者乳房触及肿块,故提示老年人乳头血性溢液伴乳房肿块应高度警惕乳腺癌。

2.2 诊断手段:目前乳头溢液病因诊断的常用方法包括乳头溢液检查、远红外线乳腺扫描、b超、选择性乳腺导管镜、肿块针吸细胞学及x钼靶摄片等检查。

但各种检查都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术前需综合分析各种检查结果,最后诊断必须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

2.2.1 溢液脱落细胞检查:简单方便,易为患者接受。

本组均行该检查,9例找见癌细胞或可疑癌细胞,与术中、术后病理诊断相符。

2.2.2 b超检查:该检查无痛苦、简便易行,有助于发现乳腺占位病变,但特异性不强。

本组b超检查对良性疾病的病因诊断特别是囊性增生症诊断符合率较高。

声像图上可见扩大的乳管、极小的囊肿,有时可见管内乳头状瘤或充盈缺损情况。

2.2.3 选择性乳腺导管镜检查:该检查有助于明确无肿块性乳头溢液的来源,不但可以直观病变形态,而且可以为手术定位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但也存在假阳性与假阴性。

因条件所限,本组无一例行本检查。

2.2.4 x线钼靶摄片:对乳腺癌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可见肿块阴影及钙化影,但对良性疾病诊断率较低,钼靶摄片对乳癌主要针
对较大占位的诊断,以乳头溢液为首发诊治的乳腺癌占位较小,故优势不明显,伴随肿块的乳头溢液可行针吸细胞学检查,但假阴性率偏高。

2.3 治疗原则乳汁样多色黏稠性、水样溢液多给予药物治疗,脓性需切开引流,浆液性、浆液血性和血性溢液需手术治疗以明确病变性质。

2.3.1 单孔乳头溢液:单孔乳头溢液尤其是血性或浆液性溢液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难点是病变定位。

对于无肿块者不易确定病变部位,我们的方法是自溢液导管口插入膜外导管一根2cm长一段,缓慢注入微量亚甲蓝根据蓝染区域判断病变部位,做放射状切口,或乳晕旁切口劈开乳头除切除病变的大导管加周围蓝染腺体区段,术中必须送冷冻切片检查,根据病理结果选择合适术式。

2.3.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可能为癌前病变,对于年龄﹥50岁或上皮不典型增生或伴血性溢液者宜行单纯乳房切除术,本组8例属于此情况,行单纯乳房切除术,随访3年未见复发。

对于术前触及肿块或术中可疑肿块者,冷冻病理切片提示为恶性者。

依具体情况行单纯乳房切除术或然改良根治术,本组9例乳腺癌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随访仅1例发生转移,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 贾支红,王岩.乳腺癌针吸细胞学误诊病例的细胞形态学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08.21;73- 74.
[2] 关会娟,赵琰,王新杰.乳头部腺瘤38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86- 97.
[3] 乳腺病理学.
[4] 乳腺肿瘤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