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而后动”方能“又好又快” 2010年12月13日 04 版
谋而后动 行则有序

谋而后动行则有序
谋而后动,行则有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它表明决策和行动是一对相互关
联的过程,必须紧密相连,相互促进,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个思想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商业、政治、组织管理等,都可以从中受益。
在商业领域,谋而后动的原则非常重要。
企业在做出任何决策之前,必须仔细考虑各
种因素,并权衡不同的选择,以确保该决策是最佳的选择。
这可能包括研究市场趋势,了
解竞争对手的行为,审查财务数据等。
只有在进行这些研究和分析之后,企业才能做出明
智的决策,并采取最合适的行动措施。
政治领域也是如此,政治家必须在制定政策之前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咨询,以确保他们
做出的决策是正确的和最有利的。
在政治领域,决策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因此,决策必须是谨慎的,并经过深思熟虑。
在组织管理方面,谋而后动的思想同样适用。
管理者必须了解组织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采取行动。
如果管理者没有充分了解组织的情况,他们可能会做
出错误的决策,导致组织出现混乱和不稳定的情况。
谋而后动的思想还可以应用于谈判和冲突解决。
在谈判中,参与者必须了解对方的立
场和需求,才能制定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如果参与者在了解对方的立场之前提出自己的方案,可能会导致谈判破裂。
同样,解决冲突之前,必须了解冲突的实际原因,并制定出最
佳的解决方案。
如果没有充分的了解,可能会使冲突加剧,甚至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
8、凡是谋好而后动

凡事谋好而后动人们一直常说:‚凡事谋定而后动‛。
近日仔细推敲了这句话,发现它并不十分科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能凡事必谋。
就拿企业领导来讲,他们时刻都面临着没完没了的事。
这些事按重要程度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大事,一种是中事,一种是小事。
企业领导没有必要对大大小小的每一件事都谋划一番,否则早就累死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大事谋定而后动,处理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跟着感觉走就是了。
第二,不能把‚定‛作为谋划标准。
谋划一件事总不会没完没了,总有决定的时候。
领导做出一项决定是比较容易的,那些‚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的领导就经常在做决定,问题是如果谋划得不正确,不准确,不高明,匆匆做出决定又有什么意义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谋好而后动。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认为应该对‚凡事谋定而后动‛进行必要的修正,修正为‚凡大事谋好而后动‛就比较科学了。
凡大事谋好而后动是一种聪明的领导方法。
企业大事、中事与小事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或因果关系。
一件大事决定下来了,就会派生出成十上百的中事,而这些中事又会派生出成千上万的小事。
任何企业在任何时期,大事的数量总是有限的,然而这些有限的大事却在时刻左右无限的中事和小事。
谋划好一件大事就等于为无数的中事和小事指对了前进方向,这样分配自己的精力是比较经济的。
凡大事谋好而后动是一种高级的领导艺术。
具备这种领导艺术至少应该做到三条:第一,抓住大事;第二,谋好大事;第三,割爱小事。
据观察,许多企业领导要么就是抓不住大事,要么就是谋不好大事,要么就是对小事恋恋不舍,总而言之,非常缺乏这种领导艺术。
企业领导如果缺乏这种领导艺术,那么自己工作起来就会很受累,属下工作起来就会很受罪。
他们领导的企业不可能顺利发展,更甭说把企业做大做强了。
谋好大事的前提是抓住大事。
什么是企业大事?那些关系到整体与长期利益的事就是大事,解决深层问题就是大事,解决主要矛盾就是大事。
从理论上概括企业大事很容易,在实践中抓住企业大事很困难。
凡事三思而后行忌草率行事谋定而后动是克服冲动的最佳良药

凡事三思而后行忌草率行事谋定而后动是克服冲动的最佳良药凡事三思而后行,忌草率行事,意味着在做事之前,我们应该先深思熟虑,不要随性而动,而是要经过仔细思考后再采取行动。
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减少错误和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
从根本上说,凡事三思而后行是为了把握思考的方向,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首先,凡事三思而后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
很多时候,事情并非看似简单。
只有在充分思考之后,我们才能够全面地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面对问题,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比之下,草率行事只是一种自发行为,往往伴随着做决策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其次,凡事三思而后行可以让我们避免冲动和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我们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做出错误的决策。
而如果我们能够冷静地思考,将情绪放在一边,那么我们就能够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并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冲动行动往往只是消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到实际的进展和成果。
再次,凡事三思而后行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通过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提前预见到问题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准备。
这样可以避免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的临时应变和不成熟的决策。
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思考和准备,我们才能在工作中做到事半功倍,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最后,凡事三思而后行是克服冲动的最佳良药。
冲动行事往往只是出于一时的欲望或冲动,无法长久地为我们带来利益和成果。
而只有凡事三思而后行,我们才能够追求长远的发展和利益。
通过深思熟虑,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更好地规划和执行我们的目标和计划。
这样,在冲动和欲望面前,我们就能够保持理智和冷静,做出更加明智和正确的决策。
总之,凡事三思而后行,忌草率行事,是一种理性思维和行为方式。
通过深入思考和准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避免冲动和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未雨绸缪——谋定而后动

未雨绸缪——谋定而后动鬼谷子曰:“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
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泰山之本。
其施外,兆萌芽孽之谋,皆由抵巇(xī)。
抵巇(xī)隙,为道术。
鬼谷子说:“当事物出现危机之初,只有圣人才能知道,而且能单独知道它的功用,按照事物的变化来说明事理,了解各种计谋,以便观察对手的细微举动。
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旦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
当圣人将行政向外推行时,奸佞小人的一切阴谋诡计,都会被排斥,可见抵巇(xī)原来是一种方法。
在这里可以体现鬼谷子言说核心的是: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泰山之本。
也就是说,世间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旦发展起来就像是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
事物和矛盾都是从细微发展到巨大的,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任何事情都需要防微杜渐、及时修复裂痕和缺口,一旦某个环节出现了缺口,哪怕是很小的缺口,如果不及时修补,那势必酿成大祸。
有一只野狼卧在草地上正勤奋地磨牙,被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我们都在休息玩耍,你也赶紧加入我们的队伍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磨啊磨,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
狐狸觉得很奇怪,问道:“现在森林里好安静,你看猎人和猎狗都已经回家了,老虎也在远处转悠,又没有任何危险,你又何必那么使劲地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假如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者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须事先分析情势,学会未雨绸缪。
一个人要想有所建树,就必须时刻注意胆大心细,在做任何件事情之前都必须提醒自己,要三思而后行。
先多花些时间,完善硬件设施,未雨绸缪,这样,以后才能过上安逸清闲的日子。
试想,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就想到了哪些情况会发生,这样,等到真正去做的时候,胜算的概率会不会大一些呢? 答案是肯定的,所谓“谋定而后动”,这才是获得成功的秘密。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谋定而后动,顺势方有为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谋定而后动,顺势方有为“谋定而动,顺势而为”,短短八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既要有深谋远虑的智慧,又要能敏锐地洞察时代的趋势,如此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成就一番事业。
谋定而动,强调的是在行动之前要有充分的谋划和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就如同茫茫大海上失去方向的船只,只能随波逐流,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谋定而动,需要我们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准自己的定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和计划。
同时,谋定而动还要求我们在行动之前,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应对各种风险的准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从容不迫,应对自如。
顺势而为,则是要求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把握机遇。
时代的发展如同滚滚洪流,不可阻挡。
我们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顺势而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顺势而为,需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时代的变化和趋势。
在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飞速发展,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涌现。
我们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顺势而为还要求我们要有勇气和决心,敢于抓住机遇,勇于创新。
在面对机遇时,我们不能犹豫不决,畏首畏尾,而要果断行动,大胆创新,开拓进取。
谋定而动与顺势而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谋定而动是顺势而为的基础,只有在充分谋划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趋势,顺势而为。
而顺势而为则是谋定而动的延伸,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我们的谋划和行动才能更加有效,更有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成功的人物都是谋定而动、顺势而为的典范。
比如,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时,就已经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
后来,他顺应时代的潮流,辅佐刘备,成就了一番霸业。
谋定而快动名言

谋定而快动名言《谋定而快动》是一句古语,意思是在对某件事做出决定后,就要马上行动起来。
这句话反映出中国智者的深刻思想,也是历代豪杰的行动指南,值得我们好好思索与反思。
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谋定而快动的思想受到时代的赞扬,倍受人们的重视。
古人常说:“谋必有方,动必有疾”,这完全反映出谋定而快动的思想,它强调想办法、动手去实现,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和行动方式,令我们有充分理由去实践它,使我们的思想、意志和行动都能达到极致。
在上古贤达成功的时候,就有思想家以“谋定而快动”为原则,他们把谋定而快动的思想作为做事的指导方针,用力去实践它。
比如,司马迁就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把谋定而快动的思想作为做事的指导方针,以尽快完成他所做的工作。
古人认为,“谋定而快动”是一种激励自己的方式,它激励我们不要停滞,要勇于采取行动,坚持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在有限的能力中一定要做到最好。
古贤也借由谋定而快动的思想告诉我们,一旦决定了要做的事情,就要尽快行动起来,而不是反复考虑,耽搁时间。
因为一旦做出决定,就意味着我们要采取具体的行动来实现它,而不是把它推迟或者放弃。
所以,我们应该乘风破浪,谋定而快动,在短时间内把事情完成,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此外,谋定而快动的思想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时,我们要抓住机会,采取行动,把每一件事都立即完成,而不是耽搁时间。
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反复学习和实践,只有谋定而快动,才可以把学习内容真正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谋定而快动的思想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方式,是一种行动的指南,它的思想可以激励我们勇于采取行动,要抓住时机,勇往直前,一心一意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它不仅激励我们去完成现有任务,也激励我们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在有限的能力中,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只有努力行动,才能收获成功。
对自己的信心,深信谋定而快动的思想才是我们的保证!。
谋定而后动

谋定而后动,决胜全面小康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人民日报社论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
金秋时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
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全会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议》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出发,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明确提出“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描绘了未来5年国家发展蓝图,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决策部署,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今天的努力是明天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二五”规划目标即将胜利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谋定而快动名言

谋定而快动名言
“谋定而快动”,出自《左传》,拉长音为“móu dìngr kuài dòng”,意思是“下定决心后,就要立即行动,不可迟疑”。
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谋定而快动”也深入人心,成为许多传统观念的代名词。
实际上,“谋定而快动”对于个人发展也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在学习、工作、和个人实践方面都可以发挥着其作用。
首先,“谋定而快动”是人们必须要遵循的一条原则,在学习方面,下定决心后,就要立即行动,不可迟疑。
只有快速行动,才能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更有效地提高自身水平。
其次,“谋定而快动”对于得到成功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变化非常快,如果没有快速反应,就没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因此,只有通过“谋定而快动”,才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谋定而快动”也是促进个人实践和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想参加某项活动,就应该马上行动,而不要拖延,因为真正的前进需要动真格的行动。
如果你有一个想法,就立即落实计划,从而获得实践中的收获。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谋定而快动”一直都是中华文明中的一种传统观念,而且,对于个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能把“谋定而快动”当作一种原则,去应用于学习、工作和个人实践中,就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更好的发展。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谋而后动”方能“又好又快”(人民论坛)
高岖
《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3日04 版)
前不久,珠海横琴新区核心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作为粤港澳合作机制创新区的横琴新区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这块坐落在南国特区的“宝地”,在过去20多年里,曾被规划过10多次,但都未修成“正果”。
原因不是没有条件开发,而是条件太好,需要“谋而后动”。
汉代杨雄在他的《法言义疏》中说:“珍其货而后市,修其身而后交,善其谋而后动,成道也”。
意思是说,一件好的东西要珍藏到最值钱的时候才可卖出;一个人要经过悉心学习修炼,方可出去交际;一项好的计划要经过精心运筹完善后方可付诸行动。
引申到我们今天的发展问题上,就是无论办什么事情,搞什么规划,制定怎样的思路,小到上一个项目,实施一项工程,大到建一座城市,推进一项事业,都要进行反复研究,审慎论证,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再进行实施,也就是要“好”字当头。
在现实中,准备不足、谋划不周、未谋先动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个企业投入巨资,刚刚建成不久,就要停产下马;一项工程耗资费力,实施数年,但刚刚完成就失去了功用;一个规划刚制定好又被另一个规划所替代……这背后或是由于认识局限、或是由于政绩冲动,往往更看重急功显绩,甚至不顾条件优劣、可行与否,就“大胆”决策,“加快”上马。
结果尽管下了很大功夫,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在条件、规律、时间的检验面前,还是欲速不达、事与愿违,不仅造成人财物的浪费损失,更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新的一轮大发展即将开启,如何才能“好”字当头,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在“谋”字上下功夫,做到谋而后动。
谋而后动,要有超前意识、全局观念,善于在大势下谋,在全局中谋。
所谓超前,就是理念要超前,思路要超前,规划要超前。
特别是对一些百年大计的工程项目,要长远谋划。
有些事情从提出到实施,可能要谋上好多年。
建设三峡工程早在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就提出,到上世纪末才实施。
许多地方新建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城市新区的谋划,恐怕至少也要超前几十年。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对子孙后代负责。
谋而后动,还要科学谋划、突出重点,在有限的财力物力下,作出选择。
对于建设项目,哪些该上,哪些不该上;哪些先上,哪些后上,都要发扬科学精神,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对发展规划的制定,坚决遵照陈云同志“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方法,进行广泛深入调研论证,多方听取意见建议,反复权衡比较,最终做出决策。
凡遇大事和重大决策,还要以旁观者冷静客观的视角,进行观察分析。
不能干的或时机不成熟的事情,坚决不干。
在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机遇和挑战,少谋不谋是失职,乱谋瞎谋更是不负责任,必须“谋而后动”,强化决策责任,实现科学决策,唯此,才能把事情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