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重建国家自主性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重建国家自主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重建国家自主性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自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阶层呈现出动态的变迁。
同时,国家也在不断重塑自己的自主性,以适应新的社会现象和变化。
首先,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经历了由相对单一的集体主义阶层结构向多元化的社会阶层结构转变。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出身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被认为是中国社会的主要阶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兴的中产阶级迅速崛起。
现如今,城市中的蓝领工人、白领阶层、私营企业主、科技创新者等不断壮大,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阶层结构。
其次,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激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
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这一现象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也导致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
农民工的低收入、低社会保障和缺乏合法权益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也引发了中国社会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冲突。
第三,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改革努力重建国家的自主性,以适应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不同问题和挑战。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努力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城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力度,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福利。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新型城镇化进程,努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
然而,在阶层结构变迁与国家自主性重建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和不平等依然存在,社会发展的红利并没有完全惠及所有阶层。
另一方面,政府在重塑国家自主性方面仍面临一些困难,一些政策和改革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挑战,中国需加强社会阶层公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共享有机结合。
政府应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工和弱势群体获得公共福利的机会。
我国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发展愿景

我国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发展愿景摘要:社会建设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协调,社会矛盾不断凸显,为此,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经验,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推向前进。
关键词: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愿景1.社会建设的提出1.1国家政策的直接指向作为一种新的话语体系,“社会建设”赋予了中国社会学新的想象和分析空间。
在当代国家政策层面,第一次提出“社会建设”是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文件中,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但对社会建设的内涵与意义并没做具体解释。
在这之前,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到“社会建设更加和谐”,陆学艺的研究将此作为“社会建设”的最初表达。
社会建设真正明确进入中央文件表述,并开始引起理论界高度注意是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做了并列表述。
因此,“社会建设”的提出并非偶然,它暗示着一种在国家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新改革共识正在形成,并对国家政策制定产生深刻影响。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建设成为新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向社会学提出了重要研究任务,也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1.2经济与社会发展背景当今世界很少有哪个国家的社会学像中国社会学这样把研究主题与本国社会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如果说国家政策层面的表述直接推动“社会建设”研究,那么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实使得对社会建设的研究更具有实践紧迫性。
社会结构落后于经济结构是当代中国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矛盾,而其原因在于对社会建设的投入不足。
陆学艺指出,当前中国主要的社会矛盾,具体体现为社会问题相对突出,发展成果共享不足社会活动仍受抑制、社会组织化程度偏低、社会结构处于初级阶段、现代社会规范尚未建立以及社会体制改革尚未破题等七个方面。
第二讲社会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ppt

特别是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地方、 部门通过“政绩”表现出来的发展冲动或权力 欲非常强,结果是经济数字上去了,而社会利益 越来越分化,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群体性事件 不断增多„„ 各级政府掌握着大量资源配置的权力,具有明显 的短期偏好,长期形成的“路径依赖”使大量扩 张性的物资投入,很容易复制传统发展模式的困 境,一边克服危机,一边又在制造新的风险。
原以为这一 2030年到,现在看来 2015年或2018年就会到。 出现两个变化:劳动人口数量增长率下降;老年人口的 扶养问题。
刘易斯拐点
六社会管理问题
很多人无组织,是社会人,如何进行社会管理 ? 过去主要是单位为基础进行管理 现在以单位和社区为基础 将来要以社区为基础。
七价值观念和心态问题
收入分配:
全国税收总量2011年为8.9万亿元,年均增长 18%以上,而财政则以20~30%的年增长率增长 。老百姓存款2010年32万亿元,年均增长大于 18%。但60%的储蓄集中在20%的人手里,收 入差距在扩大,基尼系数0.497,主要是城乡差 距导致,城乡差距我国是最大的。(农业10% 的GDP,37%的人)(基尼系数超过0.5的还有 拉美国家,巴西、墨西哥等) 在促进消费中,还有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 房
当代社会建设
关于当代社会问题
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人口问题,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 就业问题; 贫困问题,更意味着能力匮乏; 犯罪问题,极端事件甚至恐怖袭击时有发生。 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因为处置不当酿成大规模社会冲突; 教育不公平,并由此展开一系列不公平; 精神疾患问题; „„
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
四、医疗体制改革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

语 多半 消极 , 令人 担忧 。 曾有 某文 摘报 头版 载 2条
消息 , 条是 福 建 偷 渡 民工在 欧 洲被 截 ; 一条 是 一 另
富豪 们 到北 美 买豪 宅 定居 。 为什 么 国家 发展 得 这
样 好 , 不少 人 赞扬 为 盛世 的时候 , 有 这 么多 人 被 还
收 稿 日期 : 0 00 . 2 1.9叭 作 者 简 介 : 学 艺 (9 3 , , 苏 无 锡人 , 京 工 业大 学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院 长 , 授 , 士 生 导 师 , 国社 会科 学 院 荣 陆 13 一)男 江 北 教 博 中 誉学部委员, 名社会学家。 著
经济 手段 和政策 来解 决 问题 , 在一 定 阶段 是必要 这 的, 而且 也 确 有 实效 , 决 了很 多 问题 , 是 , 解 但 当经 济社 会 发 展到 新 的 阶段 , 出现 了经 济 报喜 、 会 报 社
忧 的矛 盾和 问题 时 , 有必 要 同时运用 社会 理论和 就
当前 中国 的总 体 形势 , 以概括 为 : 济 高速 可 经 发 展 , 治 基 本 稳 定 , 会 矛 盾 突 显 , 化 繁 而 未 政 社 文 荣 。总 的 形 势 很 好 , 0 2年 十 六 大 提 出 的 6个 更 20 加 , 取得 了很大 的成 就和 进展 。 都
展 和社 会 发 展 不 平 衡 、 协 调 应 当是 当前 中 国社 会 的 主 要 矛 盾 , 通 过 结 构 视 角分 析 得 出 社 会 结 构 滞 后 经 济 结 不 并 构 1 的 重 要 论 断 ; 后 , 出 加 强 社 会 建 设 是 解 决 这 一矛 盾 的 关键 所 在 , 为 应 从 社 会 事 业 建 设 , 会 体 制 和 5年 最 提 认 社 社 会规 范 、 会管 理 和 社 会安 全 体 制 、 会结 构调 整 4个 方 面加 强 社 会建 设 。 社 社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一、本文概述1、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这些挑战和机遇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中国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挑战方面,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面临着多元利益冲突、社会阶层分化、公共服务需求增长等多重压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日益凸显。
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增加了社会管理的复杂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这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社会建设的需求增长催生了社会治理创新的动力。
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多元利益冲突和社会阶层分化也为社会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
通过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推动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社会建设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效率,推动社会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因此,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拥有着难得的机遇。
只有紧紧抓住这些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才能推动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2、协同治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协同治理理论源于协同论和治理理论的结合,它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和公共问题的有效解决。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日益增强,传统的政府单一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协同治理理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打破了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之间的界限,倡导建立平等、开放、包容的协同关系,共同应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挑战。
在中国,协同治理理论的实践与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民生问题是国民生计的大问题,关系民心向背、关乎政权存亡、关系社会稳定与否。
民生观是指对人民生计问题的认识,也就是解决人民基本生存生活需要的思想、观点。
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就把民生问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掀开新时期的大幕,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爱国主义和爱民情怀,一次次高扬起民生的主旋律,形成了具有新时期特色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
现代民生问题,一方面关注人民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全面关注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为了中国人民的民生而锐意进取的实践史。
党的领导人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要巩固工农聪明,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
——毛泽东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邓小平我们搞社会主义,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贫穷,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人长期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
——江泽民在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江泽民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全党全国种族人民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胡锦涛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什么是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 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 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 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 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 会和谐稳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十七届五中全会)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从1990年开始发布用以衡 量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即人类发展指标 (Human Development Index),并据此区分发达、中等 发达和欠发达国家。
指标
➢期望寿命(健康水平) ➢受教育水平(识字率和入学率) ➢经济增长水平(GDP)
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关系的理论模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合法性基础转变:从领袖魅力到经济增长 指导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政绩考核与干部考核标准:GDP增长 政府职能:错位、越位与缺位(选择性履行) 后果: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问题
与社会矛盾剧增,社会公平状态恶化
四、从经济建设到社会建设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经济建设、社会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设 来实现。革命是分阶段的,改革也有阶段 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我国社 会建设比经济建设差了15年,加快社会建 设的步伐非常重要。
(陆学艺答人民论坛记者,2009.10.15)
经济建设概念的起源
偏好增长、出口、工业、小农和权力。
社会民生建设滞后
社会管理亟待加强
社会建设目标与任务的提出
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提出科学发展 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 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未来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未来什么是社会建设?陆学艺:社会事业、社会体制、社会规范建设,社会管理与社会安全建设,调整与优化社会结构郑永年:内需社会建设和社会秩序建设郑杭生:社会建设:民生建设(基础)、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环境支持)、能力建设民生: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依、学有所教、并有所用社会管理创新:社会自我管理+政府对社会会的管理=社会管理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构建发达的公民社会社会动员体制:建立健全法治社会结构的调整优化:社会自由流动壮大中产阶级社会组织发展:实现社会自我管理、参与公共服务提供(高质量、高效率提供,如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协同政府管理社会二、中国基本经验、1、积极转变发展理念与政府职能科学发展观:突出发展的民生取向超越发展主义:在经济建设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发展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成为核心职能2、寻求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广东乌坎:尊重和支持村民自治和民主选举村委会。
没有创新,但是履行了宪法规定的权利广东深圳:对工商经济类、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组织实行“五主管登记”。
3、积极推动社会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民生导向的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逐步纳入绩效考核,强化问责。
用于民生的财政从2001,26.5% 到2006年34.2%——有进步。
社会政策体系建设:社会政策的项目规划基本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制度全覆盖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从行政管控走向促进社会融合。
社会管理主体增加:民众等主要问题:1、发展理念转变不到位:社会建设依旧屈从于经济建设、绩效考核偏重经济指标、政府依然发挥充当投资和建设主体2、体制改革滞后:(1)行政管理体制:事权财权不匹配、绩效考核经济指标偏重、垂直问责存在严重缺陷(中央直管省部,省部直管地市,地市管乡镇,使得中央管不了地市,省部管不了乡镇,这样的制度效率有限。
),水平问责(地方人大难以担当问责责任)和社会问责发育不充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一、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及其机构性分析当前中国的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矛盾突显,文化繁而未荣。
而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应当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从理论上分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也就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平衡、不协调。
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两个最基本的结构,两者互为表里,相互支撑,互为基础。
一般而言,经济结构变动调整在前,带动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调整了,也会促进经济结构的完善和持续变化。
所以,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必须协调,相辅相成。
经济结构不能孤军独进,社会结构可以稍稍后于经济结构,但这种滞后有一个合理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阻碍经济结构的持续变化。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结构,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下,经济结构已经达到了工业化社会中期阶段的水平,但社会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还是工业化社会的初级阶段的水平。
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结构同经济结构一样,是由若干个分结构组成的,主要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等。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变化的推动下,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
以就业结构为例:1978年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状况是,一产占70.5%,二产占17.3%,三产占12.2%;2008年变化为一产占39.6%,二产占27.2%,三产占33.2%。
1978年我国的二、三产业职工人数只有11835万人,2008年二、三产业有46826万人,30年共增加3499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166万人。
非农产业的劳力从1997年开始,已经占50.1%,超过了50%的临界点,进入了工业化国家的就业结构。
又如城乡结构,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17.9%,2008年则为45.7%,平均每年提高0.91个百分点。
1978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有17245万人,2008年达到60667万人,30年增加了4.34亿人,平均每年增加1447万人。
再如社会阶层结构,已经从"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结构,转变为由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科技专业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失业半失业人员等十个阶层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
这样大的社会结构变动,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自周秦以来,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国家,是个农业社会的结构。
直到1978年,农民仍占82.1%。
真正发生这个大变局,转变为工业国家社会结构的是这30年。
但因为我们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大发展、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时候,没有适时抓好社会体制的改革,没有适时抓好社会建设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因而与经济结构的变化相比较,现在的社会结构是落后了。
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约为15年据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当前的中国社会结构大约滞后经济结构15年。
有人会问,改革开放30年,怎么会滞后15年呢?这是因为早在1978年,社会结构已经比经济结构落后了。
还以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为例,根据外国学者钱纳里等人的研究,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就业结构中二、三产业的职工应该占到总劳动力的80%以上,但2008年中国的二、三产业就业职工只占总劳动力的60.4%,差了20个百分点。
过去30年,非农劳动力平均每年增加1.03个百分点,需要20年才能持平。
以城市化为例,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率应该达到60%以上,但2008年中国城市化只有45.7%,差了14.3个百分点。
以过去30年城市化率每年增加0.91个百分点计算,需要15.7年才能达到。
再以社会阶层结构而言,工业化社会中期阶段,中产阶层应该达到40%以上。
2008年中国只有23%。
如以近来每年中产阶层规模增加1个百分点计,要17年才能达到。
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差,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不协调,是产生当今诸多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而且久解不决的结构性原因。
二、中国进入社会建设的新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官民关系、劳资关系等社会阶层关系矛盾显化,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事业改制等引发的社会不稳定问题增多,贪污腐败等大案要案频发,一些地方杀人、绑架等暴力犯罪增加,诈骗、抢劫、盗窃等刑事犯罪案件上升,特别是各种群体性事件居高不下,使得经济社会稳定问题日益突出,近来又发生虐杀儿童、富士康民工跳楼事件。
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我们显然不能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火式办法来解决,也显然不能只用经济的理论和方法来应对。
中国的革命与建设是分阶段推进的。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势变了,就要采取不同的战略和策略。
这是我们的基本经验。
新阶段的任务,是要在继续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进行社会体制的改革,重点进行社会建设,抓好社会管理。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四位一体中的社会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社会事业建设过去我们一般把科研、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统一称为社会事业,其实,从实践看,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事业建设,也应该是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每个家庭和个人的福祉和前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使城乡居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享受到了一定水平的公共服务。
但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有些地区和有些部门把发展经济强调到了唯一的地步,致使科、教、文、卫、体等的建设相对滞后了,出现了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
这也是社会矛盾增加的原因之一。
要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从近年的实践看,应该再加"业有所就",并放在第一,这是民生之本,就像农民要有田种一样,城镇居民如果没有就业,一切就无从谈起。
所以,各地正在推进解决零就业家庭的问题,是一项善举。
搞好社会事业,改善民生,就是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
社会体制和社会规范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社会体制合理和社会规范有序的社会。
我国已经从农业、农村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社会,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整个社会体制就要相应变化,应该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建设好新的社会体制和社会规范,社会才能和谐有序进行。
在社会体制方面,就当前来说,应该建设好中央和地方的体制、城市和乡村的体制、劳动就业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社会流动体制、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协调体制,等等。
有学者提出要重建社会,形成国家、市场、社会三足鼎立的格局,是有道理的。
建设新的社会体制,这是个大问题,需要从长计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下现存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遗产,与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很不相称,必须首先破除,不能再犹豫不决。
新的社会体制,就将在破除这些旧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
新社会新体制要有新的社会规范。
中国的农业社会几千年,农业文明很发达、完整,现在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社会,就应建设好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社会规范。
例如应该建好保证新社会生产、生活有序进行的法律、法规,人人有遵法守规的习惯,要建设好适应新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当然,在原来的农业文明中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优秀传统的规范,还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使之逐渐融合到新的社会规范中,形成新的中华文明。
社会管理和社会安全体制完善社会管理,保证社会正常有序,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个决定符合客观实际需要,各地区正在贯彻落实,效果是好的。
从几年来的实践看,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要重视县域社会的管理。
中国有2000多个县,县城所在地的镇,1980年代时,一般只有几千人,多则几万人,多数是由城关镇管理,既管农民,也管居民。
现在的县城都已发展起来了,少则几万人,多则几十万人,大马路、大商场、楼堂馆所都建立起来了,但基层组织、社区建设等还没有跟上来,多数还是由城关镇统管,基本上还是农村式的管理,由此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社会治安状况也不佳。
这些城镇总共有几千万、上亿人口,还处于没有相应有效的组织管理的局面,这种状况亟需改善。
要通过建立社区组织,完善基层社区管理网络,增强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使城镇社会管理完善起来。
二是在发达地区,因为有宽裕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把基层社区做大了,原来有的居委会是个自治组织,没有脱产干部。
现在有不少城市的居委会(也叫社区),派去了十多人、几十人的脱产干部(多数是事业编制),使基层自治组织行政化。
有人认为这是为了加强社会管理,很有必要,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社会建设反而把社会建小了,这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调整社会结构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主要和最基础的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这两个结构一定要协调,相辅相成。
现在的任务是加快社会结构调整的步伐,构建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相协调的现代社会结构,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结构的核心是社会阶层结构。
社会阶层结构的标志性指标是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比重。
2008年,我国的中等收入者阶层的人数只占总就业人员的23%,离现代化国家应有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还有很大距离。
前面讲过,即使达到工业化社会中期水平的社会阶层结构也还差很多。
由此也可看到,社会建设任务的繁重。
三、关于推进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如何抓好社会建设?现成的经验就是要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社会建设。
好在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功已为我们创造了进行社会建设的雄厚的物质基础,有了进行社会建设的条件,而且经济建设要持续发展,也要求通过社会建设提供科学、人才、智力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支撑,有着客观的需求。
所以,在当今中国,重点推进社会建设,就是抓住了解决矛盾的关键,其他许多矛盾也可得到较好的解决。
关于进行社会建设,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申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开展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推进社会建设的研讨。
弄清楚什么是社会建设,为什么要进行社会建设,怎样进行社会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在全党、全国取得共识。
科学发展一定是包含社会发展在内的全面协调的发展。
当前,出现了经济报喜社会报忧的局面。
把经济社会看作一对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已从经济方面转到社会方面,着力解决好社会建设方面的问题,就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