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册 9.3《功》教学设计(一) 北师大版
《功》公开课精品教案[优秀范文]
![《功》公开课精品教案[优秀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c12a4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7b.png)
《功》公开课精品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功》。
详细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功的性质以及功在实际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及性质。
难点:如何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斜面、课件。
学具: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功?2. 讲解新课(1)讲解功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通过例题,讲解功的计算方法。
(3)分析功的性质,如:正功、负功、零功等。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弹簧测力计、小车、斜面等实验器材,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做功。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教师点评实验方案,并进行演示。
4. 例题讲解(1)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方法3. 功的性质4. 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6.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一个人用50N的力推着一辆小车在水平地面上移动了10m。
b. 一个人提着一桶水,从一楼到三楼,桶的重量为20N,楼高10m。
a. 一个人用力拉着一根绳子,绳子另一端固定在树上。
b. 一个人站在电梯里,电梯匀速上升。
c. 一个人用力推着一扇关着的门,门未动。
2. 答案:(1)a. 500J;b. 200J(2)a. 负功;b. 零功;c. 正功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但在计算例题时,部分学生对于力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容易混淆。
教案初中物理 功 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实际问题中功的计算。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图片,如人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有什么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出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
3. 学生代表分享实验结果和功的计算公式,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理解功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电梯上升、人爬楼梯等,引导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关于功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查找有关功的资料、实际测量功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巩固练习和总结反思,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和应用。
九年级物理全册 9.3《功》教学设计(一) 北师大版

9.3《功》教学设计(一)教学用具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教学演示:1.用定滑轮提拉砝码做功.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中做功.4.铁球在木槽中由于惯性而做匀速直线运动.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移动.6.用弹簧秤拉小车,演示做功的多少.教学过程:引言: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以下我们要通过几个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板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演示1】图1,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演示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如图2(所用的色笔在图中前后要统一,这样容易突出两个因素,也易比较.)指出:人的推力F对小车做了功.或简单地说人做了功.【演示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人做了功.如图3.(板图的要求同前所述)指出:人的推力对图钉做了功.也可以简化为推力做了功.请同学们讨论,做功的两个因素究竟是什么?可以分组讨论,教师要注意学生们讨论中的知识缺陷或错误.小结:做功的一个因素是运动物体必须受力或者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因素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必须跟物体受力的方向是一致的,或者说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然后,让同学们看书并用笔画出重点,教师同时板书出做功的两个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教师强调指出: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演示4】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了一段距离.如图4.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A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B运动至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教师要注意同学们的回答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知识.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在此强调指出: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譬如,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记住,两个因素缺一不可.此外如果F跟S方向互相垂直,力F也不做功.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演示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如图5.问: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小结: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板书:2、功的计算:如果我们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请注意演示实验,你是否能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功的计算规律.【演示6】用弹簧秤拉小车,拉力做功.比较做功的多少.(教师注意要让小车作匀速直线运动).①拉力大小不同,但通过的距离相同.板书.F1S1W1F2S2W2F1>F2S1=S2请同学思考两次所做的功W1、W2,填出“>”“<”“=”的符号,(即W1>W2).②然后再做第二次演示实验:使拉力相同,距离不相同.板书:F1S1W1F2S2W2使F1=F2,S1>S2,则W1>W2.(让学生比较W1,W2的大小,并填入比较大小的符号).通过以上两次实验,你是否能得出功的计算公式.我们定义:板书:W=FS指出:利用此公式可以计算出功的多少来,但必须注意它们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板书在公式的旁边.【例题】请阅读书上的习题.讨论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讨论中教师应着重指出为什么在计算中跟G箱重无关注意板书的规X要求.已知:F=50N、S=10m、G=100N.求:W解:根据W=FS=50N×10m=500J.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平推力F无关.纠正同学们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再次突出做功的两个因素.布置作业: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因素及功的计算公式.自编两道“劳而无功”“不劳无功”的物理习题.。
2022年北师大版物理《功》精品教案

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能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讨论及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物体做功的必要条件。
2.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使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积极参与观察、讨论、探索活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具准备书、书包、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活动: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1: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一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要较大的拉力。
学生实验2: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提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学生实验3:用手将书包匀速提高5厘米和将4本书从地面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拟,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
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拟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拟或表示,所以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功。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力学中的功1.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P63图-3,乙:用力而未移动距离;甲:水平方向移动了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九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功的概念;(2)掌握功的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答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答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个小视频或实际示范,让学生观察一个人提起一个物体,并问学生:“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个人做了什么工作?”引出“功”这个概念。
2.讲解(25分钟):(1)通过解释和示例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解释简单机械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距离× cosΘ。
(3)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功的计算方法,并讲解习题解析。
3.实验活动(35分钟):(1)给学生准备一些不同重量和形状的物体,如书、笔等。
(2)让学生准备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直尺。
(3)让学生自己选一个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其重力,并记录下来。
(4)让学生提起这个物体,测量提起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5)根据测量数据,让学生计算提起物体所做的功。
(6)让学生根据测量数据和计算结果回答问题:“为什么重物提得起来时,不感觉很吃力?”4.拓展练习(30分钟):(1)让学生用刚学到的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答一些相关的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5.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
四、课堂作业:(10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书上相关习题,并思考如何将功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观察、实验和计算的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活动和拓展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九年级(北师大版)第九章《机械和功》第3节《功》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九年级(北师大版)第九章《机械和功》第3节《功》教学设计第三节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2)能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焦耳(J)。
2、过程与方法(1)从实例中认识做功的两个因素,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一积极思考,有克服困难的信心,体验克服困难、解决理解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活动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2、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及功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功。
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
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
“劳而无功”出处《庄子••••••••••••••••天运》是犹推舟子涉地,劳而无功。
释意“功”,功效。
花了劳力而收不到功效,形容白费力气。
古人早已知道,花了力气而没有功效,那么我们物理学中的功是如何定义的,怎样才算做功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1、力学中的功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
下面是几个力做功的例子。
大家注意观察力方向和移动距离。
(用玩具完成小实验) 分析下面几个例子力方向和移动距离。
1. 马拉车向右前进,马对车拉力做功2.叉车竖直向上举起货物,叉车对货物支持力做功3.运动员举起杠铃,运动员举力做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功教案(北师大版)

功做功的快慢【教学目标】1.知道功率的概念,能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功率的概念。
2.知道功率单位的含义并能形成具体的观念。
3.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教学重点】功率(意义,定义,公式)【教学难点】功率的单位,功率的物理意义【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个(放桌面上匀速拉动),秒表。
【教学方法】预习法,比较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一、教师复习提问,学生回答。
复习上节课内容。
由功引出做功的快慢。
机械功?做功的条件?功的计算公式?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速度的公式及单位?二、进行新课1.要求学生思考两位同学均从一楼搬运到三楼。
分析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自然的引出功率的概念。
并且说出他们判断的依据和方法:及若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若做功的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
思考定义速度的方式仿照来定义功率的概念,比较速度公式v=s/t和功率公式P=W/t,从中可以了解物理公式的由来。
记忆理解功率的公式,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2.功率的单位:一生回忆速度单位的由来,思考功率的单位。
功率的单位由功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及焦/秒(J/S)简介物理学家瓦特,介绍为了纪念瓦特在物理学上所做的贡献,使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功率的单位,即瓦特(国际单位),简称瓦。
介绍符号W,(1W=1J/s)。
号召学生向瓦特学习,树立巨大贡献的信心和目标,明确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介绍功率的常用单位:KW,(1KW=1000W)三、结本节,师生共结,形成知识网络。
最新物理初三北师大版9.3(功)教学设计(一)

物理初三北师大版9.3(功)教学设计(一)教学用具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教学演示:1.用定滑轮提拉砝码做功.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3.人旳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中做功.4.铁球在木槽中由于惯性而做匀速直线运动.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移动.6.用弹簧秤拉小车,演示做功旳多少.教学过程:引言:回忆这本书旳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旳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旳一个重要概念.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旳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旳意思,力学里所说旳“功”就吸收了“成效”旳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旳含义.以下我们要通过几个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旳“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旳两个必要因素.(板书1.功旳两个必要因素:)【演示1】图1,教师用不同颜色旳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旳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旳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旳,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演示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如图2(所用旳色笔在图中前后要统一,这样容易突出两个因素,也易比较.)指出:人旳推力F对小车做了功.或简单地说人做了功.【演示3】人旳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人做了功.如图3.(板图旳要求同前所述)指出:人旳推力对图钉做了功.也可以简化为推力做了功.请同学们讨论,做功旳两个因素究竟是什么?可以分组讨论,教师要注意学生们讨论中旳知识缺陷或错误.小结:做功旳一个因素是运动物体必须受力或者说作用在物体上旳力.另一个因素是物体运动旳方向必须跟物体受力旳方向是一致旳,或者说物体在力旳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然后,让同学们看书并用笔画出重点,教师同时板书出做功旳两个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旳力.(2)物体在力旳方向上通过旳距离教师强调指出:这两个因素是严格旳,缺一不可.请同学注意以下旳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旳两个因素.【演示4】推出去旳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了一段距离.如图4.问:小铁球开始阶段旳受力F作用,至A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B 运动至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旳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教师要注意同学们旳回答中所出现旳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旳知识.正确旳回答明确哪个阶段,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在此强调指出:做功旳两个因素是严谨旳,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旳错误.譬如,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旳作用而是靠它旳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记住,两个因素缺一不可.此外如果F跟S方向互相垂直,力F也不做功.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旳演示实验,用功旳两个必要旳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演示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如图5.问:人对砝码旳拉力是否做功了?教师根据学生旳回答再次强调做功旳两个因素.小结: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旳方向跟砝码受力旳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旳功等于零.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旳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旳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旳多少计算出来.板书:2、功旳计算:如果我们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旳方向上通过旳距离.请注意演示实验,你是否能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功旳计算规律.【演示6】用弹簧秤拉小车,拉力做功.比较做功旳多少.(教师注意要让小车作匀速直线运动).①拉力大小不同,但通过旳距离相同.板书.F1S1W1F2S2W2F1>F2S1=S2请同学思考两次所做旳功W1、W2,填出“>”“<”“=”旳符号,(即W1>W2).②然后再做第二次演示实验:使拉力相同,距离不相同.板书:F1S1W1F2S2W2使F1=F2,S1>S2,则W1>W2.(让学生比较W1,W2旳大小,并填入比较大小旳符号).通过以上两次实验,你是否能得出功旳计算公式.我们定义:板书:W=FS指出:利用此公式可以计算出功旳多少来,但必须注意它们旳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板书在公式旳旁边.【例题】请阅读书上旳习题.讨论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旳功.讨论中教师应着重指出为什么在计算中跟G箱重无关注意板书旳规范要求.已知:F=50N、S=10m、G=100N.求:W解:根据W=FS=50N×10m=500J.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旳功为500J.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旳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平推力F 无关.纠正同学们在讨论中出现旳问题,再次突出做功旳两个因素.布置作业: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做功旳两个因素及功旳计算公式.自编两道“劳而无功”“不劳无功”旳物理习题.客房部员工培训一、客房部的重要性1.客房是酒店的基本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3《功》教学设计(一)
教学用具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
教学演示:1.用定滑轮提拉砝码做功.
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
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中做功.
4.铁球在木槽中由于惯性而做匀速直线运动.
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6.用弹簧秤拉小车,演示做功的多少.
教学过程:
引言: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
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
以下我们要通过几个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板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演示1】图1,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
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
【演示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如图2(所用的色笔在图中前后要统一,这样容易突出两个因素,也易比较.)
指出:人的推力F对小车做了功.或简单地说人做了功.
【演示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人做了功.如图3.(板图的要求同前所述)
指出:人的推力对图钉做了功.也可以简化为推力做了功.
请同学们讨论,做功的两个因素究竟是什么?
可以分组讨论,教师要注意学生们讨论中的知识缺陷或错误.
小结:做功的一个因素是运动物体必须受力或者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因素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必须跟物体受力的方向是一致的,或者说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然后,让同学们看书并用笔画出重点,教师同时板书出做功的两个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教师强调指出: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
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
【演示4】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了一段距离.如图4.
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A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B 运动至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
教师要注意同学们的回答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知识.
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
在此强调指出: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譬如,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
记住,两个因素缺一不可.此外如果F跟S方向互相垂直,力F也不做功.
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
【演示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如图5.
问: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
小结: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
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
板书:2、功的计算:
如果我们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请注意演示实验,你是否能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功的计算规律.
【演示6】用弹簧秤拉小车,拉力做功.比较做功的多少.(教师注意要让小车作匀速直线运动).①拉力大小不同,但通过的距离相同.板书.
F1S1W1
F2S2W2
F1>F2S1=S2
请同学思考两次所做的功W1、W2,填出“>”“<”“=”的符号,(即W1>W2).
②然后再做第二次演示实验:使拉力相同,距离不相同.
板书:
F1S1W1
F2S2W2
使F1=F2,S1>S2,则W1>W2.
(让学生比较W1,W2的大小,并填入比较大小的符号).
通过以上两次实验,你是否能得出功的计算公式.我们定义:
板书:W=FS
指出:利用此公式可以计算出功的多少来,但必须注意它们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板书在公式的旁边.
【例题】请阅读书上的习题.讨论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
讨论中教师应着重指出为什么在计算中跟G箱重无关
注意板书的规范要求.
已知:F=50N、S=10m、G=100N.
求:W
解:根据W=FS=50N×10m=500J.
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
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平推力F 无关.
纠正同学们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再次突出做功的两个因素.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因素及功的计算公式.
自编两道“劳而无功”“不劳无功”的物理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