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观察物质1. 科学并不空洞,它始于观察。
我们身边处处都存在物质,科学要研究的物质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特点。
2. 科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要学习它,就要认真观察、思考、探究和实验。
第二章观察形状与结构1. 许多物体是靠“骨架”支撑的,拆掉“骨架”就能化整为零。
通过分类、重组整理来改变事物的面貌。
这也是一种简单的“再创造”。
2. 简单结构可以演变出复杂结构,由简单到复杂,这叫“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的演变”。
这一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需要再创造才能实现。
第三章光1. 光是通过透明的物质传播的,不透明物体的表面会把光线反射回去,被反射回来的光是平行的,这叫反射现象。
2. 光通过不均匀的介质时,光线要发生偏移,这叫折射现象。
3. 太阳光是白光,它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第四章地球的运动1.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着。
地球自转是绕着自身轴心旋转。
地球公转是围绕太阳旋转。
它们是产生影子的原因。
2. 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四季变化、五带形成。
第五章工具和机械1. 我们不仅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要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
这就需要借助工具或机械来完成任务。
工具和机械能帮我们省力、方便、快捷地完成任务。
2.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点、用力点、阻力点。
杠杆上有三个点,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就是省力杠杆;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就是费力杠杆;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3. 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由一个轮和一个轴组成。
轮大的时候容易转动;轴小的时候容易挂东西;轮和轴的距离大的时候费力;轮和轴的距离小的时候省力。
4. 斜面也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斜面越平缓越容易把重物推上去。
使用机械时要注意省力费距离。
5. 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温度)、(水)、(光)。
2、各种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同的植物生长的(环境不同),(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是植物生长必备的条件。
3、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5、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日光灯、太阳、手电、蜡烛、萤火虫)等都是光源。
2、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和屏)。
一天中影子最长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最短的时候是(中午)。
3、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光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30 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 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 分钟)。
4、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生活中人们对光的反射的运用的例子有(汽车反光镜)、(医生用的额镜)、(潜望镜)等。
5、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人们发现(凸透镜)和(凹面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6、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不同颜色的纸,吸热的本领(不同);(深)色物体吸热快。
7、深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强,(反光)能力弱,浅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弱,(反光)能力强。
8、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
它(方便、快捷、卫生、省力、省能源)。
9、我们设计的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升温和保温?答:①把瓶子支起来,背面用锡纸反光;②对着光的一面用透明塑料布盖住;③盒子可以改变角度;④盒子及里面涂成黑色。
小学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1课时间在流逝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一-天。
2.用日影来计时(1)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
根据圭表上的日影长度(每天最短),人们就可以确定节气的日期和一年的长度。
(2)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根据晷面上晷针的日影角度,人们就可以确定时刻。
3.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1)取一支香,分别在四分之一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处做标记。
(2)燃香并记录香燃烧到每个标记的时间。
(3)注意要在无风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4)燃香时间记录表。
燃香的长度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一-整支测量的时间15分钟. 30分钟45分钟. 60分钟我的发现同-根香,燃烧相同长度所用的时间相等4.蜡烛也可以用来计时。
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1.观察水流的速度:把一个透明塑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缓流出。
仔细观察发现:水流的速度不是均匀的。
水流速度随着水位的降低而变慢。
但对同一个容器,我们控制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时,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相同。
2.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1)用瓶子(无底、瓶盖带孔)装200毫升水,用量杯接住从瓶中流出的水。
测量量杯内的水积聚到50毫升、100 毫升、150 毫升时,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2)实验记录水流量所需时间(秒) 水流量所需时间(秒) 50毫升)1 第1个50毫升91 100毫升198第2个50毫升107 150毫升327第3个50毫升129(3)实验结论:随着塑料瓶中水的减少,水流的速度越来越慢,流出一-样多的水(50毫升)时所用时间增加。
3.当容器中水位不变时,水以均匀的速度从容器底部流出。
4.古代水钟:让水滴以均匀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用水滴的好处是流速较慢,计时更准确,而且不用频繁地进行加水等操作。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大多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3. 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照射玻璃、纸和书的探索(1)光能穿过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的物体是透明物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光传播的速度是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约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8分钟,太阳光在没有碰到任何物体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皮影戏和手影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收缩。
2.把红色、黑色、白色三个相同的纸筒放在阳光下,温度上升最快的是:黑色,冬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夏天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这说明阳光带着热量,物体的颜色对于吸收阳光起着一定的作用。
3.太阳能热水器涂成黑色,是为了增加吸热的效果。
对于简易的太阳能,吸收太阳能最好的是斜放式黑色金属箱。
太阳能是最洁净的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
4.太阳光给我们带来光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热,太阳表面的温度是6000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摄氏度。
5.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的中午太阳最高,影子最短。
6.物体产生影子的条件是:光遮挡物屏,一天中影子的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太阳物体影子三者总在一条直线上。
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长—短—长。
7.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同样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医生戴的额镜和汽车的后视镜,都是巧妙的运用了反射的原理。
通过光的反射,我们以看到书本上精美的插图。
8.潜望镜的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两个镜片都是平面镜。
问答:1.凹面镜对光线有反射汇聚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也有汇聚的作用,2.奥运圣火在希腊古奥林匹亚场上是如何点燃的。
答;运用凹面镜取火,凹面镜对光有汇聚作用。
3.用温度计测量镜子反射光的光斑处温度,不用镜子光弱温度低,1面镜子光较弱 3面镜子光较强,6面镜子光强,会画柱状图,光的强度跟温度有关,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4.红板黑板蓝板黄板绿板白板,受热后温度最高的是黑板,最低的是白板。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球上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地球内部的火山和地震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和环境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依赖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2.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是表示生物之间捕食关系的线状结构,食物网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结构。
4.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的能量,动物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能量。
二、物质的构成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4.化合物的分类:酸、碱、盐和氧化物。
5.化学反应的概念:物质发生性质改变的过程。
6.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反应物在左边,生成物在右边,用“+”连接,用“=”表示相等。
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地球自身旋转称为自转。
2.四季的形成原因:地球公转轨道与黄道面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3.昼夜的交替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地表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
4.五带的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5.时区和日界线的概念:地球上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时区的交界线为日界线。
四、物体的运动1.运动的分类:平动和转动。
2.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4.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加速度不变。
5.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忽略空气阻力,重力作用下的竖直向下运动。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第一单元《光》1-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1-1.月亮、汽车后视镜为非光源。
1-1.光源的特征:正在发光;自身发光。
1-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1-2.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皮影戏、日食、路灯、日出等。
1-3.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1-3.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太阳、地球、月球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1-4.一条鱼反射的光经左右两个分界面后改变方向,分别进入人眼,看起来就是两条鱼了。
1-4.铅笔倾斜放入时在水面处“折断”;铅笔垂直放入时没有明显变化。
1-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改变传播方向,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1-5.手电筒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纸上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光。
1-5.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1-5.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1-5.当快速旋转彩色轮时,会看到彩色轮接近白色。
1-6.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物体,就有一部分光线从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也叫发光。
1-6.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6.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灯罩可以把灯泡发出的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1-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能力较强1-6.光的反射的应用: 医生的额镜、汽车后视镜、测量地月距离。
1-6.为了在夜里看清物体,我们的瞳孔会放大;遇到刺眼的亮光时,我们的瞳孔会缩小。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最新最全)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太阳高度是(低—高—低)。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
4.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是(低—高—低)。
5.(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6.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日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
7.(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8.(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9.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10.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昼夜的形成原因是(地球的自转)1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4.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6.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是(一个月).17.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8.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19.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上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一.太阳和影子
1.在观察太阳高度时,我们采用(平臂叠拳) 法,即用平伸的手臂代表水平线,用叠加的拳头最上部与眼连线,两线的夹角即为太阳高度角.
2.一天中太阳(自东向西)运行,太阳的高度由(低到高到低),气温由(低到高到低),影子由(长到短到长),影子由(西到东).
二.太阳钟
1.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最典型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赤道日晷.
2.两种简易的太阳钟:一种是小棍投影,(石头)标影位;二是半圆纸上标刻度,(纸板尖)影映时间.
3.手掌日晷:面向(正南)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
三.昼夜交替
1.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 的结果.
2.在做模拟昼夜交替的实验中,地球仪应(自西向东)旋转.
3.2008年北京奥运会晚上8:00开幕, 下列国家的观众:美国(上午7:00)德国(下午1:00)英国(中午12:00)收看实况转播.
4、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A)
A、哥白尼
B、托勒密
C、牛顿
四.看月亮
1、月相的变化规律是: 蛾眉月(缺口朝外,和上弦月相一致)、上弦月、凸月(缺口朝外,和上弦月相一致)、满月、残月(缺口朝外,和下弦月相一致)、下弦月、蛾眉月(缺口朝外,和上弦月相一致)。
2、记月相日记要连续观察(1个月)以上的月相。
3、会画书第10页的每一种月相图。
4、新月指的是天上(C)
A、月牙
B、满月
C、不出现月亮
五、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1、猫头鹰睡觉的时间是(A)
A、早晨—下午
B、中午—晚上
C、傍晚—早上
2、蜗牛出来活动的时间通常是(C)
A、上午
B、下午
C、夜晚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一、光的行进
1、(阳光、荧光、闪电)属于自然光源,(灯光、烛光、激光、篝火)属于人造光源。
2、实验: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上的孔照到墙上,说明:(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4、小孔成的像左右颠倒吗?(见《科学教参》第81页)
二、照镜子
1、几乎每种物体都会反射光,而且越光滑的表面,发射效果越好。
2、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时左右相反的。
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两面平面镜的夹角为90度时,镜中出现3辆玩具车,两面平面镜的夹角为60度时,镜中出现6辆玩具车,两面平面镜的夹角越小,镜中出现的影响就越多。
4、万花筒、潜望镜是利用了(平面镜光的反射)的原理。
三、研究透镜
1、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射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2、(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放大镜和老花镜的镜片都是(凸)透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凸透镜有(放大)作用,凹透镜有(缩小)作用。
凸透镜可以(聚光),凹透镜能(使光发散)。
(凸透镜)可以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凹透镜则不能。
3、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4、会画凸透镜、凹透镜示意图
5、为什么水滴是天然的放大镜?(见《科学教参》第81页)
四、七色光
1、日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合成的。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利用(三棱镜)能将日光分解成七种色光。
2、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3、通过红色滤纸,看到的白衣服是(红)色的。
4、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制造彩虹?(见《科学教参》第81页)
第三单元:电和磁
一、简单电路
1、一个简单的电路由电源、导线、灯泡组成,会画电路图。
(见教材30页)
2、开关在电路中起着(通电、断电)的作用。
3、注意:不能用(交流电)做实验。
二、导体、绝缘体
1、像钢尺、铁钉这些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像木头、塑料、橡皮这些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作(绝缘体)。
2、(人体和自然界的水)都是导体。
3、安全用电:(1)不能在电线杆下晾晒(2)不能用湿抹布擦拭电灯泡(3)不能将许多电器连接到一个插座上同。
4、属于绝缘体的是(B)
A、湿毛巾
B、塑料剪刀
C、人体
5、哪些物体不能接触磁铁?(B)
A、透明胶带
B、磁带
C、塑料贴片
三、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1、在做“探测暗盒里的电路”实验时,小灯珠不亮说明(电路不通);小灯珠亮了说明(电路通了);小灯珠变暗了说明(电路通了,但是增加了用电器);小灯珠变亮说明(增加了电池);
四、研究磁铁
1、磁铁按形状分为(条形磁铁、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等,
2、磁铁能吸铁、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不同部位上的磁性有大有小、磁极可以指示方向、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3、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4、不能让磁铁接近软盘、磁卡、磁带。
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磁性黑板、带磁性的冰箱门、门吸。
)
五、电磁铁
1、电磁铁实际上是在通电状态下具有磁性的装置。
2、永久磁铁与电磁铁的相同与不同:两者都有磁性,都可以吸铁,也都有两极,但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两极位置也可以交换。
3、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有:电磁的数量、线圈的匝数。
4、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电铃、电动机、电扇、电磁起重机、电话、磁悬浮列车。
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
一、测量呼吸和心跳
1、运动会使呼吸和心跳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五年
级学生每分钟呼吸20次左右,心跳80次左右。
二、肺和呼吸
1、人体的呼吸器官有(鼻、气管、支气管、肺等)。
2、呼吸让我们吸进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它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
4、怎样保护呼吸器官?(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2)预防呼吸道传染病(3)扫地前洒水(4)呼吸富含氧气的空气。
三、心脏和血液循环
1、心脏位于(左胸部),在肋骨的后面,肋骨的内。
2、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2、(心脏)是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循环流动。
(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3、(经常运动、合理饮食)是保护心脏的最主要的方法。
第五单元:解释与建立模型
一、解释
1、解释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关系)等情况做出的说明。
2、做出正确的解释,需要有充足的(证据),还要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合理
的思考。
3、(解释)不一定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二、建立模型
1、(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2、科学家对“人眼是如何看到东西的”解释。
毕达哥拉斯:眼睛发出不可见的光接触物体。
柏拉图:看见物体前,阳光与眼睛内部发出的光先混合。
亚里斯多德:通过发光物体发出的光来看见东西。
托勒密:物体像镜子那样发射射向它的光。
阿尔哈曾:光由物体发出,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到眼睛。
宝应开发区国际学校陈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