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国卷I高考地理点评
2018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1卷【含答案及详细解析】(高清重绘)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1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44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
例如,日本歧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以下,据此完成1-3题。
1、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①保持恒温环境②储存原材料和产品③降低生产成本④减少地面振动影响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2、与歧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A. 防渗水B. 防噪声C. 防坍塌D. 防地震3、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是()A. 增强保密程度B. 保证产品品质C. 满足战备需要D. 集约利用土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
据此完成4-5题。
4、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A. 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 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 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 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5、该直辖市是()A. 北京市B. 天津市C. 上海市D. 重庆市图2示意某条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流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6-8题。
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 T0B. T1C. T2D. T3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 T3形成时期B. T2形成时期C. T1形成时期D. T0形成时期8、推测该河流所在区域地壳经历了()A. 持续下降B. 持续抬升C. 间歇性下降D. 间歇性抬升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3所示,据此完成9-11题。
全国高考I卷地理试卷分析

2018年全国I卷高考地理试卷分析2018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笔者在第一时间对高考地理试卷进行了分析。
总体来讲,2018年高考I卷地理试卷较2017年题目难度有所下降,尤其是选择题,整体难度不大。
综合题37题也没有出现去年的图象分析,而是转向了区域探究。
针对2018年全国高考I卷地理,笔者将从考点分布、能力考察以及命题方向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侧重课本知识,注重自然地理。
本次命题考点较为分散且所占比值相当。
先看一下本次考试的考点分布吧。
87654321从考点分布上可以看到,考点分散在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各个单元,且每个考察点所占分值均在4~8分左右,相差不大。
这样分散的考点考察就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复习中不能存在遗漏的考点,要做到面面俱到。
而在知识模块上,还是一如既往的侧重自然地理,难点也都在自然地理(6~8题以及37题)。
所以必修一的自然地理还是考试的重中之重。
二、侧重探究,注重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本次考试虽然试题难度上较去年有所下降,但今年的试题的一大特色就是及其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
试题中“推测”出现3次,“分析”出现“2次”,可见本次考试的难点就在于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即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也是近年来高考地理的侧重点(最为典型的是2017年全国I 卷37题)。
本次考试结束后考生普遍反映“试题不难但不好拿分”、“综合题不好答”、“大题写起来像是在写政治”。
参阅过答案后笔者也在感慨答案的言简意赅和一语中的。
答案精炼又准确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也是笔者一直给学生强调的锤炼答题术语的能力。
高考答题一定要观点鲜明,针对“高考阅卷”有的放矢,一下子抓住题目的要害,把“阅卷老师”最愿意看到的得分点写在最显眼的位置。
这种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作业及考试中不断训练,要抓住高考地理的“命脉”——“因地制宜”和“整体性思维”。
高考综合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解决区域问题,因而要高屋建瓴地考虑问题,发散思维,整合要点,最后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
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高三地理组教师袁会彩一、试卷的总体评价今年全国1卷的地理试题整体延续了近几年来高考地理试卷的特色,选取了新颖的材料和设问角度,注重培养和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践,体现了全国1卷稳中求新、综合全面的特色,突出了高考育人和选拔的功能。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能力考查为重点,将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试题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
具体来说,今年全国1卷地理试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立足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
本次地理试题题型和结构稳定,考题基于高考地理大纲,注重考查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和对题目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
如,第4题、第5题通过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图”,引导学生将人口和城市地理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快速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考生根据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结合四大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变化和迁移规律和现实情况,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深化对于人口和城市的认识。
二是创设新颖的材料情境和设问角度,启发思考。
本次地理试卷材料来源稳定多变,材料内容丰富新颖,在延续上年整体出题风格的同时,也对试题的设问思路和设问方式有所设计和创新,启发学生开放性思考。
如试卷第37题以嫩江支流乌裕尔河下游扎龙湿地”为切入点,将堰塞湖和沼泽湿地进行比较,鼓励学生思考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及其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其中第(4)问提问学生是否同意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
考生若能结合地理认知给出相应的证据,同意和反对皆可,将考生从标准化作答模式中解放出来,鼓励考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从新颖的角度去看待地理问题,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
三是内容选取富含生活气息,注重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018年高考全国卷文综试题地理部分整体评析

2018 年高考全国卷文综试题地理部分整体评析地理:贴近考生认知水平2018 年高等地理试题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涵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考试内容改革。
情境设计联系本质,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响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
坚持人与自然友善共生2018 年高考地理试题精选地理学科中生态文化内容,建议人类与自然友善共生,提升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如全国Ⅲ卷第 44 题,以人与自然友善共生的一个典范——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堑秋湖”为案例,要求考生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2018 年高考地理试题以地域开发和整改、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为载体,引导学生成立正确的环境修复观,加强学生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全国Ⅰ卷第 43 题,以 2017 年 8 月 8 日九寨沟发生里氏 7.0 级地震为案例,要求考生对震后重建规划中,当地有关部门拟定了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扩大农牧发展区面积、适当减少旅游产业齐聚区和人口齐聚区面积等多项土地利用优化措施意义的认识。
2018 年高考地理试题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经过“产业生态化”典型案例,建议绿色发展、引导学生崇尚低碳的生活方式。
如全国 IV 第 24 题,要求考生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采用“装置式”建筑方式的优点。
表现服务人才选拔功能2018 年地理高考经过加强试题综合性,侧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扩大试题开放性,提升学生发散思想质量 ;提升试题研究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观察学科要点能力和思想质量,从而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拥有创新潜质的学生。
地理高考试题观察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概括以及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特色的解析与综合,要修业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对地理事物空1 / 3间分布的地址关系、空间形态、空间排列方式和空间限制关系、依存关系等的观察、有条理的推理、概括与概括。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地理试题答案及解析

【解析】 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地壳活跃,多地震,而大连地处亚欧板块内部,地壳
稳定,因此与日本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
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防地震,D正确;其它选项均
为两地都要考虑的问题,ABC均错误。故选D。
2021/5/27
3
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 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例如,日本岐阜某激光加工机 组装企业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 建于地面10米以下。据此完成1~3题。
2021/5/27
18
(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 的经济价值。(8分)
对本项目的经济价值:运输量巨大,保证该项目建设和
运营,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
对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为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地区
及北冰洋上的经济活动提供基地;促进鄂毕河沿岸地区
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服务。
选项均为上午时段,太阳从东侧照射,且客车向南行
驶,题干要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
景,因此应右侧靠窗,AC排除;据图可知,从重庆
到遵义里程240千米,时速80的话,也需要3个小时,
若12:00出发则下午时段太阳会照射到,B正确D错误。
故选B。
10.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汽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
2021/5/27
9
【图解2示析意】某据河材流料上可游知河,段平的坦单面侧上断堆面积。着该河河流段沉两积岸砾依 石次,分且布目着前海洪拔水不期同河的水四仅个能平淹坦没面TT00,、可T1判、断T2只、有TT30, 会平有坦河面水上经均过堆,积携着带河泥流沙沉沉积积砾,石因。此砾平石坦的面平面均积砾仍径在 扩T3大>T。0其>T它2>平T坦1。面洪河水水期不河会水淹仅没能,淹因没此T面0。积据不此会完扩成大。 故6–选8题A。。
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

2018 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剖析高三地理组教师袁会彩一、试卷的整体评论今年全国 1 卷的地理试题整体连续了近几年来高考地理试卷的特点,选用了新奇的资料和设问角度,侧重培育和观察考生的地理学科中心修养,切近时代,切近生活,切近实践,表现了全国 1 卷稳中求新、综合全面的特点,突出了高考育人和选拔的功能。
2018 年高考地理试题以考试纲领为依照,以能力观察为要点,将推动素质教育、提高学科修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试题情境设计联系实质,切近考生认知水平,反应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
详细来说,今年全国 1 卷地理试题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立足学科思想能力,培育学生剖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想。
本次地理试题题型和构造稳固,考题鉴于高考地理纲领,侧重观察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和对题目要点信息的提取能力,侧重培育学生的地区认知能力和综合思想。
如,第 4 题、第 5 题经过“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目变化图”,指引学生将人口和城市地理的知识点有机联合,迅速从题目中提取要点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考生依据人口数目变化趋向,联合四大直辖市的人口数目变化和迁徙规律和现真相况,由表及里地指引学生深入关于人口和城市的认识。
二是创建新奇的资料情境和设问角度,启迪思虑。
本次地理试卷资料根源稳固多变,资料内容丰富新奇,在连续上年整体出题风格的同时,也对试题的设问思路和设问方式有所设计和创新,启迪学生开放性思虑。
如试卷第 37 题以“嫩江支流乌裕尔河下游扎龙湿地”为切入点,将堰塞湖和沼泽湿地进行比较,鼓舞学生思虑不一样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及其影响,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此中第( 4 )问发问学生“能否赞成经过工程举措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
考生若能联合地理认知给出相应的凭证,赞成和反对皆可,将考生从标准化作答模式中解放出来,鼓舞考生独立思虑、各抒己见,重新奇的角度去对待地理问题,充足表现了创新思想。
2018年高考全国1卷地理试题讲评(有答案)

3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直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 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 广大,积水较浅。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 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 分)
通过第1题分析可知,上述工厂对于环境稳定性要求高,恒温和振动 小都是为了保证精密度,确保产品品质 将工厂建在地下,减少占用地表土地,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属于积 极影响,但保证品质才是直接目的
B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 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 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户籍人口数 量多于常住 人口数量 外来务工少于外出务工人 口(户籍人口部分外出务 工,导致常住人口减少)
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人口的 迁入区,常住人口数量大于户籍人口数量,而重庆市为人口迁出区,户 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
D
图2示意某条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流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 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 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6-8题。
8. 推测该河流所在区域地壳经历了 A. 持续下降 B. 持续抬升 C. 间歇性下降 D. 间歇性抬升
T0是现在的平坦面(也就是河漫滩)而T1T2T3 (阶地)在其上,说明T3被抬升后,河流继续下 切,沉积形成了新的平坦面T2,之后再次抬升才 有了T1,最后是T0。
2018年地理全国 I 卷试题浅析

2018年地理全国I卷试题浅析2018届高三地理备课组整理人:严芬2018年地理高考总体来看,在试题形式上、考查内容上,考查难度上都比较中规中矩,没有出现“偏、难、怪”的现象,一切紧贴考纲,考察学生的基础学科素养。
虽然考点、材料常规,但设问却新颖,可以说是入手容易,下笔难。
下面对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素养要求进行一些分析:1-3题围绕工业区位选择从不同角度展开设问。
工业区位选择是高考常考点,本题的设问方式跳出了以往传统的问法,考察“地下工厂”的意义、目的和影响因素。
看似材料和设问是全新的角度,但只要工业区位选择的基础知识扎实,再结合材料和常识,本题还是比较容易选对的。
4-5题考察人口问题,结合图表考察数据分析能力。
“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是传统考点,根据户籍和常住人口的特点判断位置也是常考的方向。
做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概念,从而从给出的图表数据中推断该区域的人口特点和该区域所在的城市。
6-8题以河流阶地的剖面图为背景,主要考察内外力作用。
材料是平常用到的,学生并不陌生,但是此类题目本身有一点的的难度,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可能并没有理解河流阶地发育的过程,所以做题时并不感觉轻松。
第6题难度不大,关键是对材料的“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这句话的理解。
第7题需要根据材料中“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这句话做出分析,建立砾石粒径和河流流速之间的关系。
第8题难度较大,考察河流阶地形成的内力作用,需要结合材料大胆推测。
T1、T2、T3三个阶段,砾石上大下小,故该地地壳经历了抬升的过程。
又从图中看到,该地的断面呈阶梯状,且每个阶梯上有一些砾石沉积,所以该地地壳的抬升是间歇性的,在每个间隙形成沉积。
9-11题采用了同一材料下考察不同角度形式。
3个小题分别考察了交通区位因素、地球运动、影响气候特征的主要因素。
第10题考察了地球运动中的知识点太阳方位,这几年,全国卷考察地球运动的次数比较少,平时复习时师生的重视程度明显下降,使得这题成为了一个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全国卷I高考地理点评1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导向明确,继续强化高考“立德树人”的导向作用,立足地理主干知识内容和基本能力,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之上加强对应用能力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选择题设问新颖灵活;主观题的必考题取材贴近时代,内涵丰富,信息材料简明扼要,设问明确具体;选考题难度相当,设计合理,体现公平。
合理控制试题难度,试卷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保持基本稳定。
2018年高考全国Ι地理试卷具有以下特点:1、文多图少,考查方式有所创新2018年全国卷I图表难度有所降低,选择题四组材料搭配三个图,并且没有经纬网定位图,这就降低了定位的难度。
第一组选择题无图,考察工业区位,以精密仪器为切入点,类比分析我国大连和日本崎阜在地下十米建工厂的原因、目的和好处。
第二组材料不出所料考察人口,以坐标图形式结合人口的知识点,从某个直辖市的“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切入,这并不陌生,平时我们已经进行了相关练习。
值得思考的是第二问直接让选择出是哪个直辖市,学生可能会陷入纠结。
第三组选择依旧是外力作用,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题目选取的是河流上游的单侧断面,与以往的下游或者入海口位置有所区别,万变不离其宗,上游侵蚀强下游堆积多,结合题中给出的砾石大小在不同部位的排列顺序,较之往年有所创新。
第四组选择题创设情境,以小明去旅游为背景考察学生对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自然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引入一个新概念平均限速和里程的比值,虽是新概念,但对文科生来说难度不大。
和去年一样,选择题有一个的自公转题目,今年考察的是太阳方位,与近年考察自公转的难度相当,题目较新颖。
2、开放性试题设问形式微调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题考查了诸如“经济价值、益处、优势等,这些问题以地理要素间的多维联系为主线,将问问题的方式换了新的设问形式,体现了高考命题趋势的改革方向,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
这些问题看似开放创新,实则限定条件多隐含在试题图文信息中,对考生综合思维水平的要求较高。
36题充分结合现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大成果,以中俄能源合作项目为背景,结合天然气田的局部图和世界位置图两张图。
材料中隐含地理背景,承载着地理要素,充分体现了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目标要求。
第一问考察港口的经济价值,要求学生限定出“经济”范围,其他方面的价值不用答,需要细致审题,划定好范围。
第二问考察工业分散的益处,引入了新词汇“模块式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再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
其实就是工业分散,换了件浮夸的衣服展示出来。
同学们不要被华丽的外衣迷惑。
第三问考察开发新航线对该项目竞争力的作用,交通线的作用也是我们考前强调了的套路,需结合材料实际进行作答。
第四问指出在该项目中中俄两国各自的优势,这是送分题吧,四分,皮一下,不做解释了。
37题以扎龙湿地为背景考察河流湿地地貌气候及水循环相关知识,两行半的材料配合一张水系图,考了价值22分的四个问题,学生的材料依据较少,需要调动的储备知识较多,这是今年37题的一个亮点。
材料字数少,题干必须加点料才能出够四个问题,第一问以常规排水受阻形成堰塞湖为背景,对比扎龙却形成了湿地的现实,让学生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和气候,着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调动。
近几年没有出现过直接问地貌和气候的题,今年反常出现价值六分,但这是我国,学生熟悉度较高,设问比较仁慈。
第二问也有前提,面积稳定,做题一定要读到这句话,否则直接跑偏。
稳定面积的前提下分析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结合水循环知识,让我遥想到去年盐湖的选择题也是面积稳定。
学生们也见过这个前提的设问,今年出题老师心慈手软啊。
第四问预测盐度变化及原因,需要结合材料和基础知识共同思考,学生可能会陷入纠结,一个坑。
第四问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选修旅游地理没有配图,以九寨沟地震后的重建规划为背景,考察规划措施对九寨沟旅游发展的意义,问法与我们平时做的旅游题有所不同,切入点其实一致。
17年考试大纲将自然灾害从选修变成必修内容,然而当年试卷表现并不明显,今年以九寨沟地震为背景,体现出考纲的变化。
环境保护以世界种子库为背景,结合种子库的位置图,考察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有点像过去的36题第一问农业区位条件。
并且结合全球变暖这一现实问题,让学生列出种子库面临的风险。
估计选这个题的学生多。
3、突出价值观引领,增强高考德育功能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试题命制过程中,注重将弘扬一带一路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目标,渗透到不同试题中,力图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
通过精心选择体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素材,尤其是反映一带一路的典型案例,设计情境,突出考察了学生的人地观念。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培养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
坚持改革方向,体现了内容和形式上的改革。
可以看出,命题者采用新颖的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素材,巧妙地契合了教育部对高考命题的要求,非常符合高考新形势。
作为国家级的统一考试,高考命题贯彻了国家意图,体现了时代特征,融入了生活实践,考查了考生的学科素养,体现了“一点四面”的贯彻。
2018年全国卷1(新课标1卷)试题整体偏稳妥,没有大起大落,一改去年大题不能明显区分学生水平的现状,高水准、高标准的命题规格,有较高的区分度,符合高等院校人才的选拔要求。
偏重人文、接近生活的命题方向,也进一步完善了高考地理考题的全面性,使考题更加多元化均衡化。
另外,今年高考还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区域定位的地图更清晰。
这个变化不仅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套模版、拼套路的纯记忆的部分,而且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地理学核心素养,更加关注真实情境下学生分析问题、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判读,考点考察的准确性更高,深入探讨一个问题更精确。
今年的考题难度比预估的要简单,比2017年高考地理新课标1的难度有明显的下降,考察的精度更高。
选择题部分主要考察的知识点分布有:第1--3题,工业的影响的因素、区域问题等。
第4--5题,人口及各省市总人口的分布。
第6--8题,河流地貌、地质过程和河流沉积。
第9--11题,交通的影响因素及地形。
综合题部分主要考察的知识点分布有:第36、37题以俄罗斯的亚马尔半岛和我国东北的扎龙湿地周边河流为载体,着重考察考生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工业集聚、各自优势的分析能力。
同时,也对河流的相关气候,地貌,内、外流湖的影响因素的考察,提高学生们对地理事物所涉自然因素的把控能力。
2018年高考地理在考察形式上,可谓是“删繁就简”,题目字数少,材料理解易,总体难度不大。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简答题,今年的材料字数都偏少。
文字简单明了,图表简练清晰。
这样把解题所需信息更加明确地显示在卷面上,减少了干扰因素,降低了解题的难度。
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多用简单易懂的材料,避免生僻的新概念给同学们解题带来障碍。
(一)选择题灵活考察基础从选择题来看,选择题今年的素材选题,还有就是梯度设计、设问方式都是非常灵活的。
今年选择题一共分成了四组,四组题当中利用有限的信息考察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跟往常一样,选择题还是避开了同学们最惧怕的地球运动题目,甚至选择题中自然地理考察的也不多,避开了很多同学学不好的大气运动与洋流,这让很多同学都安心很多。
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知识相结合的考察方式,不仅仅是考察的单一地理知识,还考察了学生们思维的缜密性、灵活性以及逻辑性。
(二)材料题注重综合能力36题是整个地理模块题目材料最详细的部分,还是以同学们熟悉的一带一路做背景进行考察,并且打破了多科学科壁垒,综合考察,这道题目透过重重材料考察的还是我们熟悉的概念,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交通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甚至第二问关于模块化施工方式这个新概念在材料中有详细解释。
37题的题目与材料字数都非常精简,图与图例也非常简略,材料精简对选择题来说是好事,但是对于大题来说,有些同学就会显得手足无措了,这就很考察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综合能力。
题目简单的介绍了乌裕尔河和扎龙湿地,新的地名熟悉的概念,换汤不换药,重者恒重,有关湿地资源的考察一直是高考前练习的重点,所以相信认真听讲过的同学对这道题目都胸有成竹。
选修题在旅游地理题上略有创新,没有落入俗套直接考察某地的旅游区位条件,材料中提到的相关措施,学生只需一点点去扣题写对对应影响即可,难度不大。
环境保护题在今年又重新考察了很久没考过的全球变暖问题,虽然全球变暖在考前授课中不是特别提醒的重点,但是学生有关这一个概念的相关考点自然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此题难度也不大。
(三)总体难度不大纵观全卷,地理考察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题目都不偏不怪,基础扎实的同学做起来会有很顺利的感觉,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考生很容易在错误选项中徘徊。
而材料大题的考察则展现出了十分明确的多科目综合考察特征,特别是近几年的地理大题开始渐渐切合时事热点,以社会热点为背景对相关区域进行地理学科知识考察。
这一些特征提醒了我们一定得回归基础,在备战2019年高考的过程中,注重基础,关注近年高考考点中重点,重者恒重!地理:贴近考生认知水平——2018年高考全国I卷地理试题解读4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考试内容改革。
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精选地理学科中生态文化内容,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如全国Ⅲ卷第44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典范——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堑秋湖”为案例,要求考生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区域开发和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修复观,增强学生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全国Ⅰ卷第43题,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为案例,要求考生对震后重建规划中,当地有关部门制定了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扩大农牧发展区面积、适度减少旅游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面积等多项土地利用优化措施意义的认识。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产业生态化”典型案例,倡导绿色发展、引导学生崇尚低碳的生活方式。
如全国IV第24题,要求考生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
体现服务人才选拔功能2018年地理高考通过加强试题综合性,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扩大试题开放性,提升学生发散思维品质;提高试题探究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考查学科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从而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