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中学备课学案
平江县第五中学 案 语文 科电子教案

课题
《游褒禅山记
第1,2课时总2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虚词“以”“其”的意义用法。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尽吾志”主旨,借鉴古人智
教
材
分
析
重点
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虚词“以”“其”的意义用法。
2、第一人称代词“我”。
3、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如18);语气副词还有其他用法,如推测语气“大概”,如:其皆出于此乎?;表期望语气“一定”,如: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6、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而,连状)
(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状)
多义词:
1.道
①有碑仆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④何可胜道也哉
⑤策之不以其道
2.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略)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山西省忻州市第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一、教学目标“祈祷”、“懊悔”、“诧异”等字词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学习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细节和环境描写。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爱国热情,激发对汉语学习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结构。
2.体会课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弗朗士在文中的作用2.理解重点语句。
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870年欧洲大陆爆发了普法战争,普鲁士是当时德国的一个联邦,法国战败被迫割让土地,普鲁士要求被割让的阿尔萨斯地区教授德语。
课文记述了小弗朗士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不能再学自己的母语,而要学习别的民族语言,这是侵略者惯用的文化侵略,也是精神上的极大耻辱。
今天让我们同小弗朗士一起去感受触动心灵的最后一课。
(二)检查预习1.都德:法国作家2.字词哽(gěng)宛转诧异(chà)踱(duó)祈祷(qí)3.小说相关常识(三)初读课文,谈谈感受1.默读课文,复述课文(以小弗朗士的角度)2.你读完课文后,有什么感受?课文中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预设:1.情节结构:上学路上(1-6)——最后一课(7—23)——下课前(24—29)结论:以时间推移为顺序2.感受到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爱国情感; “法兰西万岁”(四)感受课文,理解系小弗朗士的心里感情变化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课件出示)1.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完成下列表格)平日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生老师2在最后一课上,小弗朗士的心情、态度和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变化?小组讨论,教师点拨,代表发言平日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偏安安静静地,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上课前,开课桌,关课桌,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经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平江县第五中学案语文科电子教案

——“桑之未落……不可说也”是议论性的诗句,暂时中断叙述事,却又隐隐暗示了接下来故事的走向。“吁嗟鸠兮……无与士耽”连用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士之耽兮……不可说也”,语气舒缓下来,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
平江县第五中学案语文科电子教案
课 题
氓
第1,2课时 总2课时
教
学
目
标
1: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1.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唱的章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2.赏析《诗经》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四言诗章法节奏特点。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沉痛
第六章:决绝——清醒刚烈坚强
6.在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的基础上,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出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出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四、合作探究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让人预感到不如意的事情终究发生了。第四、五两章总括婚后生活状况,并表明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雪上加霜的是,女子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她,反而笑话她,她只能自己伤心!回忆至此,女主人公的心情低落到极点。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五中学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5.合作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情分析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对学生的层次、知识、能力、素质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本节课内容是《月光下的凤尾竹》,这是一首傣族风格的歌曲。因此,可以推荐一些关于傣族的音乐、舞蹈和风俗习惯的书籍或文章,如《傣族音乐》、《傣族舞蹈》、《傣族风俗习惯》等。此外,还可以推荐一些关于傣族的音乐、舞蹈表演或相关视频,如《傣族音乐欣赏》、《傣族舞蹈表演》等。通过阅读这些材料或观看这些视频资源,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傣族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五中学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五中学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本节课的内容为《月光下的凤尾竹》。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内容逻辑关系
①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月光下的凤尾竹》,这是一首傣族风格的歌曲。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②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实践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和总结回顾。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如导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新课讲授则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活动则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的理解等。
利川市第五中学一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利川市第五中学一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教案第2次教案课题《拟行路难》(其四)课时数 2 主备课人吕志明审核人梅琪授课时间______班第_____周星期_______第_______节课______班第_____周星期_______第_______节课课型新授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4、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5、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过程与方法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学情分析根据时代的不同理解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对人才的摧残。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含学法指导内容)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课堂导入: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知世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二、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可播放伴奏,教师范读;可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中宁县第五中学教案第四单元篇第1课时总第课时

中宁县第五中学教案第四单元(章)第 1 课时总第课时课题成比例线段(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现实情境感受线段的比的重要性,借助几何直观了解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并会计算两条线段的比,会判断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有关性质,并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或证明过程与方法通过现实情境,进一步发展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有关比例的计算,让学生懂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2.通过解答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长社会见识;3.在与他人的共同探索、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求两条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的定义;比例的性质教学难点求线段的比,注意线段长度单位要统一。
教学准备教师活动多媒体PPT、引导学生活动探索、发现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学新课、复习小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环节设置情境,引入新课通过用幻灯片展示生活的的图片,引入本章的学习内容—相似图形。
1.请在下面图形中找出形状相同的图形?你发现这些形状相同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师:对于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可以用对应线段“线段长度的比”来描述图形的大小关系。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学生发现:这些图片形状相同学生观察发现:1.形状相同,大小不同2.图形之间的“放大、缩小”3.图形上相应线段也被“放大、缩小”引发学生思考相似图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生活中的图片(具体),到几何图形(抽象);从欣赏形状相同的图形,到找图形中形状相同的,在到如何描述形状相同图形的不同。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活动一:给出两条线段AB 、CD写出ABCD的值 引出线段的比定义: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CD 的长度分别是m ,n ,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AB:CD =m:n ,或写成nmCD AB =其中,AB,CD 分别叫做这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如果把nm表示成比值k,那么k CD AB=,或AB=k ·CD.两条线段的比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的比。
河北省沙河市第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皇帝的新装》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诚实与勇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安徒生的其他著名作品有哪些?他的作品风格有什么特点?
2.教学难点
(1)讽刺手法的分析:学生需要理解故事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等,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举例:分析故事中皇帝的炫耀心理与最后被揭露真相的对比,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讽刺手法表达寓意。
(2)角色形象的分析:学生需要分析皇帝、大臣等角色形象,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从而深入理解故事寓意。
二、核心素养目标
《皇帝的新装》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安徒生的生平及其作品,了解世界文学名著,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思维能力: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讽刺手法和寓意,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生字词,掌握成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提高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我还注意到,在课堂上,一些学生对成语和生字词的掌握不够熟练,这在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表现出来。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词汇基础,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另外,我对课程进度的把握也有待提高。在讲授新课内容时,我需要更加注意控制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实践时间。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讽刺手法的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临泉五中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
![临泉五中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2ea734e24431b90d6d85c7b4.png)
临泉五中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探究二、例1.解不等式组:
(1)
解: 解不等式①得:x>2
解不等式②得:x三3
把不等式①和②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
O 2 3
所以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三3
3、学生总结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找几个解集的公共局部
3.写出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五、课堂检测练习:
课本35页练习第一题1、2
六、重难点突破:学用数轴表示解集,会找解集的公共局部:
1、完成补充的四类题目
2、找出四个规律,会用规律解决问题:
1.同大取大,
2.同小取小
3.小大大小中间找,
4.大大小小找不到
七、小结本节所学:
八、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35页第1、2题
选做题:
在不等式组罗二牝
假设该不等式组无解,求。
的取值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