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心理学研究 师范类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专业满意感的关系

合集下载

学业满意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学业满意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学业满意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学业满意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学业满意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研究结果和建议。

一、学业满意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学业满意度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学业表现、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的满意程度。

学业满意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学业满意度较高的学生通常表现出更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包括更低的焦虑、抑郁和压力水平。

首先,学业满意度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重要影响。

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成功和满意度能够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从而增强心理健康。

相反,学业上的挫折和不满意度可能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其次,学业满意度与学生的动机和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学业满意度高的学生通常表现出更强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情绪,他们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容易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而学业满意度低的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动力,容易出现消极情绪,甚至出现学习厌恶和逃避学习的行为。

最后,学业满意度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支持密切相关。

学业满意度高的学生通常能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和社交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支持网络。

这种社交支持能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心理健康。

二、学生心理健康对学业满意度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业满意度也有重要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学业满意度。

首先,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难以集中精力学习。

同时,这些问题也会影响学生的记忆力,使他们难以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从而降低学业满意度。

其次,心理健康问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律能力。

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

同时,这些问题也会影响学生的自律能力,使他们难以坚持学习,进而影响学业满意度。

师范类大学生自我和谐、同伴信任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

师范类大学生自我和谐、同伴信任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
生健 康 成 长起着 至关 重要 的作用 。师 范类 大学 生是
性 。量表 总分 由 自我 与经验 不和谐 和 自我 的刻板 性 2个 分 量 表 的得 分 与 自我 的灵 活性 , 量 表 的反 向 分
大学 生 的一 个特 殊群 体 , 是未 来 的老 师 , 究其 自我 研
和谐 、 同伴信 任 的现状 及其 关 系 , 于 加强 师范 生教 对 育, 培养 其健 全 的人格 有着 重 要意 义 。
随机 选 取某 师范 大学 一 年级 到三 年级 的 3 0名 3 本科 生 。发放 问卷 3 0份 , 3 回收有 效 问卷 3 9 , 0 份 有
* 收 稿 日期 :0 2 6—2 2 1 —0 8
作 者 简 介 : 本 钰 ( 9 7 ) 男 , 建 宁 化 人 , 建 师 范 大 学 讲 师 , 究 方 向 : 学 生 心 理健 康 教 育 。 张 17一 , 福 福 研 大
该量 表采 用 5级 评 分 , 3个分 量 表 : 1 自我 含 ()
与 经 验 的 不 和 谐 ;2 自我 的 灵 活 性 ; 3 自我 的 刻 板 () ()
种 特 殊 的人 际信 任 。大学 阶段 是个 体从 幼稚 走 向
成熟 并 逐步 实现 社 会 化 的 关键 时期 , 多稳 定 而 亲 许 密 的 同伴关 系都 在 这 一 时 期建 立 , 同伴 信任 对 大学


研 究 方 法
制, 主要 测查关 系 密切者 的相 互信 任情 况 , 用 7级 采
评分 , 有 1 共 8个项 目, 含 3个 因子 : 预 测 性 、 包 可 可
( ) 究对 象 一 研
依靠 性 、 可信赖 性 。量表 的 总分 由各项 目得分 累加 , 得分 越高 表 明对 同伴 的信任 度越 高 。整个量 表 的内 部一 致性 为 a . 1 其 中可 预测 性 a . 2 可信 一0 8 ; 一0 8 ;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分析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分析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分析引言大学生时期是人们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青年学子们经历着从高中到大学的重要转变,不仅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还要面对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自我身份认同的建立。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个人自我和谐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相关管理的建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人的心理活动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的一种稳定状态,它与个体身体健康相辅相成。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心理健康对个体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更容易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高效地进行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

同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学业和生活的关系,保持良好的自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其次,心理健康对人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更有可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校园环境,有效地与同学、老师和社团组织进行沟通和合作。

最后,心理健康对于保持身心平衡,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更容易处理压力和挫折,更有可能保持积极的心态,更好地享受大学生活。

二、大学生自我和谐的概念及特点自我和谐是指个体内部各要素之间达到协调一致的状态。

它是个体心理内部经验、动机、情感、认知和行为等各个要素之间的统一和谐。

在大学生群体中,自我和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需要实现自我认同的和谐。

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生需要在学习、生活和社交等多方面实现自我加强和发展。

其次,大学生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和谐。

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大学生需要实现自我情感的和谐。

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较大,他们需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实现情感和谐。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引言:大学是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层面都处于一个良好状态的状态,而自我和谐则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自我协调与和谐。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

2. 自我和谐有助于心理健康自我和谐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接纳自己。

他们对自己的目标和价值有清晰的认知,并能够与环境保持和谐与一致。

这种状态有助于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产生,提高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因素1. 学业压力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学业压力,如期末考试、论文写作、实习实践等。

这些压力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产生负面影响。

大学生需要学会科学有效地应对学业压力,保持适度的紧张感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

2. 社交关系大学生的社交关系对其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社交关系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孤独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并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

大学生需要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支持的力量。

3. 自我认知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的重要因素。

准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从而提高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

大学生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

三、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建议1. 寻求心理咨询大学生在遇到困惑和矛盾时,可以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交流和指导,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积极应对挑战,提高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的水平。

2. 培养兴趣爱好大学生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

通过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提高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的能力。

自我鉴定与个人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自我鉴定与个人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自我鉴定与个人工作满意度的关系自我鉴定是指个人对自己进行全面评估,从而认识自己的能力、价值和优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改进和发展的一种方式。

个人工作满意度则是指个体在工作中对自己的满意程度和幸福感。

本文将探讨自我鉴定与个人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一、自我鉴定对个人工作满意度的积极影响自我鉴定有助于个人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特点,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当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时,就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也能为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

这种自我认知带来的职业发展和成长的机会会增加个人的工作满意度。

二、自我鉴定对个人工作满意度的负面影响然而,自我鉴定也可能对个人的工作满意度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有些人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对自己的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

当自我鉴定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时,个人可能会感到挫败和不满意。

这种不满意可能会导致个人对工作的不满,进而影响到工作满意度。

三、如何提高个人工作满意度为了提高个人的工作满意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清晰职业规划:通过自我鉴定,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目标,为个人提供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2. 完善工作技能:通过自我鉴定,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学习和提升来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3. 改善工作环境:如果个人对工作环境不满意,可以尝试与领导或同事进行沟通,寻找改善的方式,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4. 寻求挑战和成长:通过自我鉴定,发现自己的潜力,主动接受各种挑战和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5. 保持积极心态: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挫折,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是提高个人工作满意度的关键。

结论:自我鉴定与个人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自我鉴定,个人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职业目标,并从内在驱动力的作用下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然而,自我鉴定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个人在进行自我鉴定时应保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

通过合理的自我鉴定和积极的行动,个人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满意度,并持续实现职业生涯的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工作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

大学生工作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

大学生工作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的关联更加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工作满意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并提出一些改善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的建议。

一、引言工作是大学生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发展。

同时,工作满意度也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工作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的工作满意度1. 工作环境与条件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大学生获得工作满意度的基础。

公司提供的舒适的办公环境、合理的工作时间以及适当的薪酬待遇都会影响大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

2. 工作内容与挑战工作内容与挑战性对于大学生的工作满意度也至关重要。

如果工作内容单调乏味,缺乏挑战性,很容易让大学生对工作失去兴趣,从而降低工作满意度。

3. 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大学生一直以来都追求着更好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

如果他们感觉到公司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那么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也会相应提高。

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1. 压力管理大学生的工作随之而来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有效管理压力对于维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建议大学生通过适当的休息、锻炼、社交等方式来减轻工作压力,并保持心理健康。

2. 情绪调节情绪调节对于心理健康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应该学会通过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以及遇到的各种情绪问题,帮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3. 自我认知与自我成长大学生应该加强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不断的自我成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的压力和挑战,从而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四、大学生工作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大学生的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大学生对工作持有积极的态度,满意度较高,那么他们往往也会拥有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反之,如果他们对工作不满意,情绪不稳定,那么心理健康也容易受到影响。

师范类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专业满意感的关系

师范类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专业满意感的关系


研 究方 法
( ) 究对 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 , 岛大学师范学院抽取被试 43名 , 中男生 15人 , 一 研 从青 2 其 1 女生 38 ; 0 人 文科生 12人 , 5 理科生 2 1 ; 7 人 大一 13人 , 1 大二 19 , 1 人 大三 11 , 四 7 。平均年龄 2 岁。 2人 大 0人 1 ( ) 二 工具 1 参 考 相关 工 作 满 意感 问卷 , 经 过 有 针 对性 的访 谈 , . 并 自编 大学 生 专 业 满 意感 问卷
和王登峰编制 的 自我和谐 量表 , 4 3名师范类大学生进 行调查。结果发现 : 对 2 师范类大 学生 总体 自我和谐状 况适 中, 总体专业满意感 中等偏上 ; 年级是 一个重要 的人 口学变量 ; 自我 不和谐、 自我与经验 的不和谐 、 自我
的 灵 活性 与 专业 满 意 感 均 存在 显著 的相 关关 系 ; 自我 和 谐 组 的 专 业 满 意感 显 著 高 于 中低 自我 和谐 组 。 高
●心 理 学 研 究
师范 类大学 生 自我 和谐 与专业满意感的关系
胡 琳 丽
( 岛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心 理 学 系 ,山东 青 岛 2 67 ) 青 6 0 1

要: 为探 讨 师 范类 大 学 生 自我 和 谐 与 专 业 满 意 感 的 状 况 及 其 关 系, 用 自编 大 学 生 专 业 满 意 感 问卷 采
直接影 响到学 生 的学 习热情 , 以及未 来人生 方 向的选择 。
专业满 意感如何 , 仅与就业前景等环境 因素有关 , 不 还与学 生 的心理健 康水平 有关 ( ’ 自我和谐 | 。
( e C nie c ) C oe 人格理论 中的一个 重要概念 , Sl o stny 是 .R gr f s s 是指 自我 内部 的协调一致 以及 自我 与经验之

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心理适应能力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心理适应能力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心理适应能力的关系研究一、引言专业满意度是个体对专业的满意程度,是个体对专业的一种心理感受。

心理适应能力是个体对周围环境的一种自我调节能力,是个体一种很重要的心理特征。

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是大学新生面临的首要问题。

很多研究表明大学新生有很多适应问题,同时研究中也对大学新生心理不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虽然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但很少有研究探讨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心理适应能力的关系问题。

因此,本研究以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专业满意度与心理适应能力的关系,从而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根据专业满意程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抽取676名大学生,其中非常满意组、比较满意组、比较不满意组和非常不满意组各组都为169人。

各组男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城市乡村比例都相同。

2.研究工具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适应量表。

该量表包括7个维度,6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1=不同意,2=不太同意,3=不确定,4=比较同意,5=同意。

分值越高,适应能力越高。

3.数据的统计与整理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整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由表1可见,低专业满意度学生心理适应分值(M值)低于高专业满意度学生;在学习适应(P=0.000<0.01)、择业适应(P=0.000<0.01)、情绪适应(P=0.001<0.01)和满意度(P=0.000<0.01)几个维度方面,高专业满意度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明显高于低专业满意度学生。

由表2可见,在学习适应维度方面,不同专业满意度学生之间的多重比较都具有显著差异。

由表3可见,在择业适应维度方面,不同专业满意度学生之间的多重比较都具有显著差异。

由表4可见,在情绪适应维度方面,不同专业满意度学生之间的多重比较都具有显著差异。

由表5可见,在满意度适应维度方面,不同专业满意度学生之间的多重比较都具有显著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2期2009年6月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TE ACHERS COLLEGE Q I N G DAO UN I V ERSI TY Vol .26No .2 Jun .2009收稿日期:2008-10-12作者简介:胡琳丽(1976—),女,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讲师,浙江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

●心理学研究师范类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专业满意感的关系胡琳丽(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山东青岛266071)摘 要:为探讨师范类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专业满意感的状况及其关系,采用自编大学生专业满意感问卷和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对423名师范类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师范类大学生总体自我和谐状况适中,总体专业满意感中等偏上;年级是一个重要的人口学变量;自我不和谐、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与专业满意感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高自我和谐组的专业满意感显著高于中低自我和谐组。

关键词:师范类大学生;自我和谐;专业满意感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33(2009)02-0050-04 专业的选择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涉及到大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发展前途。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使学者开始关注“满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

其中,专业满意感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一种感受或情感反应,代表了学生对其所就读的专业的一种特殊态度[1](P74-77)。

专业满意感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未来人生方向的选择。

专业满意感如何,不仅与就业前景等环境因素有关,还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关[2](P82)。

自我和谐(Self Consistency )是C .Rogers 人格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

研究表明,自我和谐可作为评估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工具[3](P620-622)。

因此,可以预测,自我和谐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专业满意感。

师范大学是专门面向中小学培养师资的,但目前国内对师范类大学生专业满意感的研究尚未见到。

本研究中,我们将探讨师范类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专业满意感的关系。

一、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抽取被试423名,其中男生115人,女生308人;文科生152人,理科生271人;大一113人,大二119人,大三121人,大四70人。

平均年龄21岁。

(二)工具 1.参考相关工作满意感问卷,并经过有针对性的访谈,自编大学生专业满意感问卷(Undergraduate Speciality Satisfacti on Questi onnaire,USS Q ),其中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年级等人口学变量,问卷共8个项目,5级评分,满分40分,分数越高满意感越高。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

2.自我和谐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SCCS ),王登峰编制,共35个项目,5级评分,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三个维度。

自我和谐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4](P314-317)。

经过对大学生的测试,量表有较高的同质信度和预测效度[5](P19-22)。

经检验,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5。

(三)施测过程和数据处理 主试为辅导员或专业课教师,在施测前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培训,以班级的形式集体施测,全部数据采用SPSS10.0f orW indows 进行处理。

二、结果(一)师范类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在大学生中,自我和谐程度可以以低于74分为低分组,75—102分为中间组,103分以上为高分组[4](P314-317)。

经统计分析,样本数据中,师范类大学生自我和谐总分高于103分的占总数的14.4%, 第26卷第2期 胡琳丽:师范类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专业满意感的关系75-102分的占71.2%,低于74分的占14.4%,大部分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适中。

对自我和谐状况进行性别、学科、年级差异检验,结果发现,自我和谐程度不存在性别和学科差异,但是年级差异显著(F=2.95,P<0.05)。

事后检验发现,大一的自我和谐程度(85.96±12.23)显著高于大三(90.53±13.00)和大四(89.87±13.95)(大二的自我和谐得分是87.90±11.66),大三的自我和谐程度最低。

(二)师范类大学生的专业满意感状况本样本所得出的大学生专业满意感得分情况:小于等于8分的占5%,8—16分占2.8%,16—24分占17.6%,24—32分占48.5%,32—40分占28.4%,其中中等以上满意程度的(24分以上)占76.9%。

进一步分析专业满意感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师范类大学生专业满意感人口学变量上的得分情况专业满意感性别学科年级男女文科理科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平均数标准差27.186.7129.445.7130.525.3827.876.2431.145.3928.386.2726.556.0429.775.37 对性别差异进行t-检验,t=3.20(P<0.01),女生的专业满意感显著高于男生;学科差异进行t-检验,t=4.40(P<0.001),文科生的专业满意感显著高于理科生;对年级差异做单因素方差分析,F=12.96(P<0.001),事后检验(LS D)表明,大一的专业满意感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大三的专业满意感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大四的专业满意感较大二、大三有所回升。

(三)师范类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专业满意感的关系为探讨师范类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专业满意感的关系,我们进行了相关分析,见表2:专业满意感与整体自我不和谐、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表2 专业满意感与自我和谐及其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r)因素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整体自我不和谐专业满意感-0.12230.198333-0.088-0.189333 注:3P<0.05,33P<0.01,333P<0.001(下同)为控制背景变量的影响,以性别、学科、年级为协变量,计算专业满意感与自我和谐及其各因素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发现除具体数值有所差异外,显著性水平同表2,见表3。

表3 专业满意感与自我和谐及其各因素之间的偏相关系数(r13,2)因素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整体自我不和谐专业满意感-0.10730.203333-0.057-0.173333 注:偏相关系数r13,2表示,控制背景变量(x2)的影响之后,自我和谐及其因素(x1)与专业满意感(x3)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

我们将学生的自我和谐总分按高中低分为三组,比较他们在专业满意感方面的差异。

表4显示,不同自我和谐程度的大学生专业满意感有显著差异,事后检验(LS D)发现,自我和谐低分组(即自我和谐程度高)的学生专业满意感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组。

表4 不同自我和谐程度的大学生专业满意感差异比较( x±s)自我和谐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F 专业满意感28.13±5.0728.49±6.1131.15±6.355.42331525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月 三、讨论与建议本研究首先探讨了师范类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专业满意感状况。

从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总体自我和谐状况适中,总体专业满意感中等偏上。

在人口学变量的分析中发现,女生的专业满意感显著高于男生;文科生的专业满意感显著高于理科生。

师范类大学生大部分将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面向中小学。

但是现在师范院校男女比率失调,女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平均超过了65%[6](P138-140)。

本样本中女生的比例更是达到了72.8%。

在人们的印象中,女生比男生更适合从事需要耐心、比较稳定的教师工作,而女生自己也经常会乐于从事教育;但对男生来说,社会舆论不支持男生当中小学教师,男生自己也往往会觉得当教师是一件没有出息的事情,所以女生的专业满意感总体显著高于男生,一点都不意外。

至于文科生的专业满意感为何会显著高于理科生,可能是因为大学学习生活对于文科生来说相对比较轻松,平时基本没有作业,时间很自由,而理科学习延续性很强,前后衔接,不敢怠慢,而且理科生作业比较多,下了课需要做大量的课后作业,学习压力更大些。

自我和谐和专业满意感的年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大一状况最好,大二、大三呈下降态势,大四有所回升,大三处于谷底,两方面状况都处于最低水平。

从一年级到三年级,自我和谐与专业满意感都处于下降的状态。

大一新生怀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步入校园,踌躇满志。

加上现在的新生适应性教育比较完善,所以大一学生虽然对本专业了解不多,但是却对专业充满了热情,自我和谐状况良好。

但是,单调的学习生活和严格的学校管理打碎了许多学生的浪漫想象,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他们的心态变差、专业满意感下降。

有的学生(大多数是男生)经历了一年级规规矩矩的学习生活后,开始接受其他方面的影响,加上现在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就业前景也不乐观,可能导致少数学生破罐破摔,到大三时自我和谐与专业满意感同时跌至谷底。

但是到了大四,专业满意感又有所回升。

我们认为,经过前三年的积淀与矛盾冲突,大四的学生开始真正接受自己的专业。

现在本科生考研的比例相当高,而且绝大多数还是选择本专业继续深造,“知之方能乐之”,专业满意感随之上升。

大四学生比以前成熟了很多,自我和谐状况也随之提高。

可以说,大一的良好状况主要由于外在的支持,而大四学生则更是出于一种内在的自觉。

分析显示,师范类大学生的专业满意感与自我和谐程度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自我和谐程度高的学生专业满意感也比较高,这一点在年级趋势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在相关的师范院校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分析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大三学生的心理问题最突出[7](P47-49),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满意感研究也显示:大二、大三学生的专业满意感最低[8](P123-125)。

大学里一般非常重视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工作有所忽视。

今后需加强中间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自我和谐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专业满意感,使学习生活成为一件值得享受的事情,将来能够更好地学以致用。

很多学生在中学毕业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喜欢或适合从事什么样的专业,于是便糊里糊涂地选了专业,而专业一旦选定,则很难自由变动。

对专业不满意,原因可能会有很多,若无法调剂,最好的策略便是“既来之,则安之”。

做好自我调节,接受现状,沉下心来,深入进去,也许就会培养起自己对专业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