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设置依据

合集下载

后浇带的正确设置方式

后浇带的正确设置方式

后浇带的正确设置方式
《地基规范》8.4.20条规定: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用于控制沉降差的后浇带,当沉降实测值和计算确定的后砌沉降差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后浇带混凝土浇筑.
1)当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要求时,后浇带宜设在与高层建筑相邻裙房的第一跨内.
2)当需要满足高层建筑地基承载力、降低高层建筑沉降量、减小高层建筑与裙房间的沉降差而增大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时,后浇带可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此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1)地基土质较均匀;
(2)裙房结构刚度较好且基础以上的地下室和裙房层数不少于两层;
(3)后浇带一侧与主楼连接的裙房基础底板厚度与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厚度相同.
将后浇带设置在裙房第二跨,基础内力值很大,所需的基础截面面积也大,配筋也多,设计和施工都很困难,技术经济性指标也差,属于确无其他有效手段时的无奈之举.
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进步和实际工程经验的不断积累,采用地基处理技术和桩基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地基承载力和地基沉降问题,采用在裙房第一跨设置后浇带的做法,技术经济指标都优.。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2.2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

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

4。

13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3 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

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 5.2条5.2.1 后浇带宜用于不允许留设变形缝的工程部位.5。

各种规范中关于后浇带的超强总结

各种规范中关于后浇带的超强总结

各种规范中关于后浇带的超强总结!一、后浇带的定义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临时施工缝。

二、后浇带的设置条件1、伸缩后浇带: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

[1](豆工注:注释引用的规范在文后)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2]后浇带是避免施工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

[3]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4]在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留后浇带法施工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

[5]2、沉降后浇带: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

[6]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7]当“影响建筑物”的平均沉降大于40cm时,相邻建筑基础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2m,当相邻建筑物较近时。

[8]3、温度后浇带: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9]4、板间后浇带:装配式楼盖(包括屋盖)加强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10]对后张楼板为减少约束力,使其与约束柱或墙暂时分开。

[11]三、后浇带的设置1、伸缩后浇带: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

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

底板及外墙宜增设附加防水层。

[12]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13]带宽800mm~1000mm[14]。

2、沉降后浇带:后浇带的宽度不宜小于800mm。

[15]宜在裙房一侧设置用于控制沉降差的后浇带。

后浇带设置依据

后浇带设置依据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一是 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 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 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 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 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 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 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 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是 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 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 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 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 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28d.1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后浇带的设置依据

后浇带的设置依据

后浇带的设置依据摘要:一、后浇带的概念与作用二、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三、后浇带设置的具体方法与技巧四、后浇带在我国的应用实例五、后浇带设置的意义与前景正文:后浇带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一种构造措施,主要用于改善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提高其抗裂性能和耐久性。

本文将围绕后浇带的概念、作用、规范要求、具体方法及在我国的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后浇带的概念与作用后浇带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的具有一定宽度、高度和厚度的带状区域。

其主要作用是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提高抗裂性能,防止渗漏,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二、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根据我国相关规范,后浇带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宽度、高度和厚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浇筑后应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以确保后浇带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后浇带的位置、形状和尺寸应根据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合理设计。

三、后浇带设置的具体方法与技巧在实际施工中,后浇带的设置方法主要包括预留法、现浇法和装配法。

预留法是在模板上预留后浇带的位置,浇筑混凝土时形成后浇带;现浇法是在混凝土结构完成后,再现场浇筑后浇带;装配法是将预制的后浇带组件安装到混凝土结构上。

在选择具体方法时,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施工条件、成本和效果等因素。

四、后浇带在我国的应用实例后浇带在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高层建筑、桥梁、水利工程等。

例如,在某某高层建筑中,通过合理设置后浇带,有效提高了结构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确保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五、后浇带设置的意义与前景后浇带设置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后浇带的设置

后浇带的设置

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一是 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 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 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 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 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 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 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 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是 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 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 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 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 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28d.。

基础后浇带位置设置

基础后浇带位置设置

基础后浇带位置设置基础后浇带位置设置,是指在建筑物施工时,为了避免在混凝土浇筑后,由于后续施工需要而无法进行的情况,事先预留一定的空间。

这样可以为后续工序提供施工条件,避免施工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基础后浇带位置设置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方面: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布局来确定基础后浇带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基础后浇带的位置应尽量选择在建筑物的角部或拐角处,以便于后续施工的进行。

2.施工方面: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设计方案和施工计划,确定基础后浇带的具体位置。

一般情况下,基础后浇带的宽度应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但一般不宜小于300mm。

同时,在确定基础后浇带的位置时,还需要考虑到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因此应尽量避开支撑和固定部位。

3.材料方面:在选择基础后浇带的材料时,需要考虑到其抗压、抗弯、抗震等性能。

一般情况下,基础后浇带的材料可选用混凝土、钢筋、砖块等。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性能和用途,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选择。

基础后浇带位置设置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支撑作用:基础后浇带的设置可以使得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有一个稳定的支撑点,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尤其是在进行上部结构施工时,基础后浇带可以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防止结构的下沉和变形,确保施工的质量和效果。

2.连接作用:基础后浇带的设置可以将不同部位的基础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

这样可以提高基础的整体刚性和稳定性,减少可能的位移和变形,确保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和安全。

3.后续施工作用:基础后浇带的设置可以为后续施工提供便利条件。

由于基础后浇带可以为后续工序提供施工空间,因此可以在不影响原有基础的情况下,进行后续施工工序的进行。

这样可以减少施工的冲突和矛盾,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基础后浇带位置设置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合理性:在进行基础后浇带位置设置时,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结构和布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位置选择。

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

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

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一是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 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是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1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2010-07-16 10:04
一 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
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 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 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
灌完毕 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
凝土。

二 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
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 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
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
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
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
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 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 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 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 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
土 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28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