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说课稿

识字2 传统节日说课稿一、说教材《传统节日》是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识字单元第二篇课文,针对识字单元,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学习生字,并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我国七大传统节日,以及每个节日的习俗,让孩子从中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文结构形式相同,对仗工整,巧妙的告诉我们祖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这些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二、说目标根据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本阶段识字阅读的重点,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本课会写字。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重难点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重难点为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说学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会的不教。
上课的前两天,下发本课的前置小研究,前一天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改正后再当堂解决孩子们的困惑,让学生交流分享收集到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存在困惑的地方,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讲解,针对课文中生字的认读记,进行多元识字,从而巩固识字。
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以生字和课外知识拓展为主。
1.音乐激趣法,学生都喜欢形象的内容,我利用课件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有助学生理解,激发学习兴趣,2.游戏学习法,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识字,在快乐中自主学习,当然在教学方法中更需要,顺学而导法,本课的内容比较浅显,各段的句式相似,再结合上下文,联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之后,让孩子们放手,自主合作学习。
本课的内容节日有和学生生活很贴近的,也有比较陌生不熟悉的,虽然篇幅比较短,但是课文背后,蕴藏了较深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们自己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五、学习流程课前三分钟,《弟子规》“信”篇。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案

识字二传统节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习多音字转。
2.能够规范、正确地书写“敬”和“转”。
3.了解课文里介绍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知道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
4.激发孩子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习多音字转。
2.能够规范、正确地书写“敬”和“转”。
3.激发孩子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里介绍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知道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激发孩子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孩子们,今天张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上一节语文课,希望我们能愉快地渡过。
早就听说我们二三班的孩子最喜欢读儿歌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儿歌。
老师和学生一起拍手读。
真是名不虚传的二三班的孩子。
首大家知道这首儿歌写的是哪一个节日吗?对了是春节。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识字二传统节日,请拿出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二、复习巩固,学习生字词。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课文里的生字宝宝你们还记得吗?现在我要考考大家。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
老师想请两位小老师到黑板这儿来领着大家读一读这些词语,谁愿意呢?小老师领读。
2.去拼音开火车认读。
我们班的同学真是了不起,那么现在老师把拼音去掉看看你还能认识他们吗?我们开火车来读吧。
3.出示单个字,学生组词并说话练习。
4.写字教学。
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敬”和“转”这两个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不同的地方是“敬”左宽右窄,“转”左窄右宽。
你们真是有一双火眼金睛。
我们要写好字,就要注意观察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师范写,学生练习,集中反馈。
“敬”横折勾要写在横中线上;“转”转第六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现在跟着老师在田字格里来写写这两个字。
同学们,相信你们一定比老师写得好,现在拿出你们的生字本在田字格里写着两个字,三个一要做到哦。
二年级语文教案 传统节日-说课一等奖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识字2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第2课时北流市民乐镇南庆中心小学李钰金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节日。
3.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接下来请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和它的习俗吧!2.复习词语,课件出示词语,齐读。
3.师: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传统节日》。
4.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提到了哪些传统节日。
(课件出示节日)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1.出示句子: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1)思考:春节有哪些活动(贴窗花,放鞭炮)(2)师:你还知道春节有哪些风俗(生讨论,总结)(3)人们的心情如何(心情:高兴、激动、喜悦)(3)谁愿意试试(生自荐读,然后齐读,体会春节时人民们的快乐情感。
)2.出示句子: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1)思考:元宵节的风俗是什么(看花灯)你还知道哪些习俗(吃汤圆)(2)“大街小巷人如潮”这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比喻句,人就像海里的水涌现出来,形容人非常多,热闹非凡。
)(3)再读一读这个句子。
3.出示句子: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1)思考:清明节人们会去做什么活动(祭扫)(2)这一天的天气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下雨,从“雨纷纷”可以看出来。
)4.出示句子: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
(1)思考:端午节人们有什么活动(赛龙舟,吃粽子)(2)你们还记得端午节的来历吗(纪念伟大诗人屈原)5.出示句子: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1)思考:七夕这一天,妇女们会干什么(乞巧,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妇女们会在庭院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愿,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2)你知道七夕节的来历吗它和牛郎织女有什么联系呢(师相机指导)6过了七夕,便迎来了阖家团圆的日子,同学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出示句子: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识字1 《神州谣》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神州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课以韵文的三字经形式,歌唱了中华美丽山河、民族团结。
神州大地,山河壮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团结奋斗,开拓创新。
一艘满载着13亿华夏儿女的大船,正迎着新世纪的大潮,扬帆远航。
本课的三字经,文字虽少,内涵却极为丰富。
朗读起来,每一句都气势磅礴、掷地有声。
整篇课文洋溢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了盼望两岸统一、祖国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
三字经是传统蒙学教材的一种形式。
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除了识字,还要感知三字经的语言形式,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读“州、华”等15个生字、会写本课“州、华”等9个生字,会写“神州、中华”等10个词语,积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等8个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3.能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朗读中感悟神州的无穷魅力和祖国的伟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祖国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1.会读“州、华”等15个生字、会写本课“州、华”等9个生字,会写“神州、中华”等10个词语,积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等8个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难点】能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祖国山河和民族习俗等图片资料。
2.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走近课文。
图片展示美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朗读课文1.要求:朗读感悟朗读本课,可以诵读为主。
朗读指导:朗读本文的时候,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奋发的姿态,反复诵读。
读“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可用低缓、深情的声音,表现宝岛未归的遗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下册《 传统节日》教案

乞巧节牛郎织女相会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敬老、踏秋、赏菊、登高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总结:同学们,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华民族生活习性、民族心理的有力体现,还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象征。
同学们会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去探究丰富多彩的节日,了解有关传统节日更丰富的内容,也希望下节课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收获!课堂作业新设计1.把音节补充完整。
l x t t郎巷堂统j x b t菊宵饼贴2. 认真读课文,背诵课文。
【答案】1.ánɡànɡánɡǒnɡú iāo ǐnɡ iē2.传统节日【课前解析】《传统节日》这篇课文是一首民谣,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节日习俗,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热爱。
全文共八句,前七句依次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七个节日,最后一句和开头相呼应。
课文句式长短相间,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
课文还配了两幅插图,一幅贴窗花,一幅赛龙舟,体现了传统佳节的热闹与喜庆,能唤起学生的节日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识字课文,仍然需要以识字与写字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巩固多种识字方法,比如生字“传和转、砖”结合,让学生掌握换偏旁识字法。
看图识字可引导学生留心在生活中识字。
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的策略,从而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提高学生识字的效果。
关注课题: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
教学本文的主旨,是增进学生对传统节日以及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喜爱。
关注课文:《传统节日》是一首介绍祖国传统节日的童谣,讲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节日的习俗,让学生从中认识、了解祖国的传统佳节习俗、具体时间等知识。
本课的内容贴近生活,浅显易懂,读起来节奏感、韵律感强,学生易于接受。
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通用12篇)

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通用12篇)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通用12篇)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篇1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民间传统习俗。
2、通过收集、整理、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活动重点: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学生:传统节日的代表图片及相关资料,排练舞蹈、绘画、手工、收集古诗、春联等。
老师:1、各个传统节日的场面及传说的相关图片的课件。
2、收集或上网下载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过程:一、从实际生活出发,导入主题。
1、欣赏儿歌《爷爷为我打月饼》。
前几天我们刚刚过完的是什么节?(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2、提示课题——传统节日。
[导入部分选用儿歌,并结合学生过中秋节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与欢乐。
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向往,激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兴趣。
]二、认识传统节日。
1、问题: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学生汇报课前准备的调查记录卡)2、明确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及资料汇报)通过课前调查、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记录,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较多的了解,能准确说出传统节日的名称及日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问题的答案,提高自我学习并概括能力。
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1、说一说你最了解哪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2、请同学们查阅传统节日习俗的更多资料。
3、学生汇报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演示课件)4、小结:每当节日到来,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庆祝,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
[学生自己操作微机,提高了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自信心。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初步印象得到进一步加深。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传统节日》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传统节日》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节日。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正确书写“敬、转、团、热、闹”5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复习生字词。
(1)教师出示写有会认字的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齐读。
(2)听写由“贴、街、舟、艾”组成的词语。
2.谈话导入。
二、朗读感悟,学文识字1.指四名学生接力朗读前四句话。
2.学习第五句话: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1)学生齐读、思考:①此句介绍了哪个传统节日?(乞巧节。
)②“乞巧”是什么意思?(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③认识生字“乞”“巧”。
“乞”和“气”对比识记;“巧”组词识记:巧妙、巧手。
(2)(课件出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图)谁知道“牛郎织女会鹊桥”的故事?(指名讲述,教师补充)你还知道哪些民间故事?(3)对比识记生字“郎”:郎—朗。
3.学习第6句话: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1)自由读,跟同桌说说中秋节的习俗。
(2)明白中秋代表团圆的节日意义。
(3)认读“饼”:说说自己吃过什么馅儿的月饼,回忆和家人吃月饼赏月的情景。
4.学习第7句话: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1)自由读,想一想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敬老、踏秋、赏菊、登高。
)(2)说到登高,我便会想起王维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学习生字“赏”“菊”:“赏”和“堂”对比识记,“菊”借助菊花图片识记。
(4)教师简介重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5)拓展:九月九日重阳节,让我们牵起爷爷、奶奶的手,让我们牵起外公、外婆的手,去踏秋,去赏菊……5.学习第8句话: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1)学生齐读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最后一句话与第一句话相呼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眼又至。
传统节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传统节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活动目标: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2、能积极用语言描述过节时的特点。
3、通过参加节日环境创设,感受参与节日庆祝活动的乐趣。
4、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活动准备:PPT。
活动过程:1、谈话引题。
很久以前,我们的爷爷的爷爷,他们小时候不能和我们现在一样过儿童节、圣诞节,不过他们也会过节,那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2、出示PPT,展示传统节日画面。
(1)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2)师:春节我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幼:贴春联、挂灯笼、拜年、逛庙会出示PPT,帮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节日的氛围。
(3)依次出示其他节日。
3、总结。
这些传统节日,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年都会过这些节日,我们回家到日历本上去找找,不要错过下一个节日哦。
【说设计意图】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得来得一组相对概念。
幼儿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这些相对的概念,还要让大和小的概念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本设计以系列游戏的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惊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说活动目标】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说活动准备】1.硬纸鱼20条(有大小差别)、钓鱼竿若干、用大积木围搭成一个池塘。
2.吹泡泡用具:装有肥皂水的塑料瓶人手一份,吸管(单孔、多孔、粗细不一)数量多于幼儿人数,气球若干。
3.可变大或变小的食物若干种,如饼干、水果、青菜、木耳干等。
4.照相机、大白纸和画笔,幼儿自带小时候的照片和近照。
【说活动过程】游戏一:钓鱼1.每次请一名幼儿来钓鱼,要求钓池塘中所有鱼中最大的一条和最小的一条。
鱼钓上来后,分别放在大鱼筐和小鱼筐里。
2.尝试:请幼儿自由地钓鱼,仍旧要求钓最大的和最小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