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致空气》(45张ppt) 课件(共45张PPT)
合集下载
致空气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精品PPT教学课件

9)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美空气
吗?为什么? 2020/12/8
7
1)第1节中“我”指谁,
“你”指谁?为什么把“你”
称做“我的……朋友”?
明确:我是诗人自己,你是空气,
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把空气当
作我的朋友来称呼,奠定了全诗的
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述说和直抒
胸臆。全诗就像诗人面对知心朋友 在真诚述说。
致空气
2020/12/8
1
学习目标:
①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 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 歌的能力。
②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象 征意义。
2020/12/8
2
邵燕祥
(1933--- )
1933年出,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
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
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
2020/12/8
14
8)第六节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 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它只是重申了第1节空气
的特点“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 除此之外它还概括了空气与人的关 系:“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最 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与空 气永不分离的感慨。“永不分离, 永不分离,到最后一息”,这既是 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 真诚的希望。
2)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 些特点?
3)请用一句话概括第2、3节的 内容。
4)你觉得第2节中那两个词用得 最巧妙?为什么?
2020/12/8
6
5)2、3节中是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 来写的?
6)4、5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 理解的?
7)第六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8)第六节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单的 重复?为什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7致空气》PPT课件 (3)

致空气
邵燕祥
邵燕祥(1933--- )
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 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 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 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 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 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 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 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 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 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 而成的。
分析内容:
1.作者所写的空气的特点是什么?
星光因你而闪烁 波光因你而摇曳 我的朴质到透明的朋友 你无所不在 又难寻踪迹
2.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有 什么作用?
诗人用第二人称,更便于直接抒情,第一节诗以第二人称“你” 开头把空气当成朋友来称呼,就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 方式——述说和直接胸臆。而第二人称也使语言更亲切,缩小 了距离感。
3.读了第2、3节的内容,你会联想 到什么?
患难中的真情(亲情、友情、爱情), 坚强的信念,永不放弃的理想。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 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 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 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 的表现。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是友情的力量) 君问归期未有期……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亲情的力量)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理想的力量)
诗节
内容
结构 感情基调
语速
第一节 总括空气特点 总 亲切 真挚 舒缓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空气帮我战胜 黑暗和孤独
分
空气陪伴我呼
吸,给我生命 分
空气给我关怀
和希望
分
邵燕祥
邵燕祥(1933--- )
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 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 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 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 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 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 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 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 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 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 而成的。
分析内容:
1.作者所写的空气的特点是什么?
星光因你而闪烁 波光因你而摇曳 我的朴质到透明的朋友 你无所不在 又难寻踪迹
2.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有 什么作用?
诗人用第二人称,更便于直接抒情,第一节诗以第二人称“你” 开头把空气当成朋友来称呼,就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 方式——述说和直接胸臆。而第二人称也使语言更亲切,缩小 了距离感。
3.读了第2、3节的内容,你会联想 到什么?
患难中的真情(亲情、友情、爱情), 坚强的信念,永不放弃的理想。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 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 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 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 的表现。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是友情的力量) 君问归期未有期……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亲情的力量)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理想的力量)
诗节
内容
结构 感情基调
语速
第一节 总括空气特点 总 亲切 真挚 舒缓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空气帮我战胜 黑暗和孤独
分
空气陪伴我呼
吸,给我生命 分
空气给我关怀
和希望
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 ①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 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 能力。 • ②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象征 意义。
整体感知:
在这首诗中所赞颂的空气, 有人说它象征着友谊,有人说它 象征着理想,有人说它象征着信 念,更有人说它象征着真理,你 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在生活 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种无处不在的 东西呢?谈谈你的发现。
你读这两节诗产生了 怎样的联想?
哪怕那污浊的地牢 使你也染上污浊 但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 许我以湿咸的海风 森林草野的青气 直到走上自由的街头 路灯照着垂拂的柳丝 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 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自学指导Ⅰ
(1)内容:阅读全诗,整体感知。试说说 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 (2)方法:先教师作朗读指导, 然后学生 自读,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 评价,以读促理解。 (3)要求:6分钟后抢答,说出这首诗歌的 结构。
高兴与感激 悲伤与后悔 向往与期待
再
见
7)第六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 明确:内容上是对全诗的总结。 因为再次强调踪迹难寻又无所 不在所以与第1节遥相呼应, 形成一种工稳的结构。
8)第六节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 单的重复?为什么?
• 明确:不,它只是重申了第1节空气 的特点“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除 此之外它还概括了空气与人的关系: “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最后两句, 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与空气永不分离 的感慨。“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 最后一息”,这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 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
4.诗中还借助了哪些事物,它们有 什么象征意义?
地牢 海风 街头
青气 柳丝
丁香
险恶的禁锢人的处境 关怀、希望、信念、理想 自由 幸福 美好的生活
• 在这首诗中所赞颂的空气,有人 说它象征着友谊,有人说它象征 着理想,有人说它象征着信念, 更有人说它象征着真理,你认为 呢?谈谈你的看法。在生活中你 有没有发现这种无处不在的东西 呢?谈谈你的发现。
致空气
星光因你而闪烁 波光因你而摇曳 我的质朴到透明的朋友 你无所不在 又难寻踪迹
“我”指代谁?“你”又指代谁?为什么把 “你”称作“我的„„朋友”? “我”是指诗人自己。“你”是指空气。 诗歌以“你”开头,把空气当作“我”的朋 友,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 诉说和直抒胸臆。 诗人总括了空气哪些特点? 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难寻踪迹。
诗歌 中所赞美的空气,你认为它象 征什么?请从诗歌中找出具体的例证加 以说明,如能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谈 更好。
阅读下面两首短诗,然后谈谈你的理解 (一) 写给一只搪瓷碗 有了光洁的外表 就忘了 曾经是土坯 有一天 你猛然一跳 摔在地上 与泥土融为一体
(二)
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在这首诗中所赞颂的空气, 有人说它象征着友谊,有人说 它象征着理想,有人说它象征 着信念,更有人说它象征着真 理,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种无 处不在的东西呢?谈谈你的发 现。
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 2.仿照《致空气》或 《老马》写
一首有象征意义的小诗。
思考讨论
3.读了第2、3节的内容,你会联想 到什么?
患难中的真情(亲情、友情、爱情), 坚强的信念,永不放弃的理想。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 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 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 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 的表现。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是友情的力量) 君问归期未有期……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亲情的力量)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理想的力量)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是信念的力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真诚的祝愿) ……
• 1)第1节中“我”指谁,“你” 指谁?为什么把“你”称做“我 的……朋友”? • 2)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 些特点? • 3)请用一句话概括第2、3节的 内容。 • 4)你觉得第2节中那两个词用得 最巧妙?为什么?
• 5)2、3节中是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 来写的? • 6)4、5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 理解的? • 7)第六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 8)第六节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单的重 复?为什么? • 9)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美空气 吗?为什么?
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用什么象征什么?
• 明确: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中 地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 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地概 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 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 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 含蓄而形象的表现。用空气象征 真情信念理想真理等。
有事物有固定地象征义,你 能举一些例子吗?
光明离我而去时 我沉在黑暗里 人们离我而去时 我沉在孤独里 失眠时,我从鼾息听到了你
只有你不肯把我抛弃 在我将要窒息的时候 掀动我的鼻翼 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 陪伴着我呼吸
你觉得这一节诗中, 哪个字用得巧妙?为 什么?
• 动词“沉”字用得巧 妙。这两个字写出了 • 患难见真情,真情帮助 我们度过人生的难关。 黑暗之深,孤独之深 和“我”被黑暗孤独 • 坚强的信念。它支持我 们的精神,让我们走出 包围的绝望。 困境。 • 永不放弃的理想。理想 是精神的光芒,能驱散 现实中的黑暗。
• 明确:松-刚强;梅- 坚贞;竹-谦虚;莲- 品德高尚;菊-高洁, 不慕名利;兰-清新、 淡雅
诗节
第一节
内容
结构
感情基调 亲切 真挚
语速
总括空气特点
总
舒缓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空气帮我战胜 黑暗和孤独 空气陪伴我呼 吸,给我生命 空气给我关怀 和希望 空气给我自由 和朝气 总结全诗,抒 发感慨
9)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 美空气吗?为什么?
• 明确:不是,借歌咏空 气,赞美了人世间的真 情。
自学指导Ⅲ
• 1、内容:①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 手法是什么?用什么象征什么? ②有事物有固定地象征义,你能 举一些例子吗? • 2、方法: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同 学也可讨论。 • 3、要求:5分钟后学生抢答。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理 想的力量) •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是信念的 力量)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真诚的祝愿)
7. 致空气
邵燕祥
作者简介
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生。1946年开始发 表作品,五十年代初出版了《歌唱北京城》《到远方 去》《给同志们》等多部诗集。1956年因写出了干 预生活的《贾桂香》,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从此 长期沉默。文化大革命期间住过牛棚,坐过牢,后被 平反。
是对全诗的总结,再一次强调了“踪 迹难寻又无所不在”,前后呼应,形 成工整的对仗结构。
象征手法:
用象征的手法表现感情,创造情境,是 古今中外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诗人为自己所 需要表达的心中之情寻找一个对应物,这个 对应物可以是外界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虚 幻的形象。他不是把感情融入对应物,一般 也不去着力地描写对应物,只是向对应物抒 情、发议论,或者让对应物为他代言胸中之 情。
分 低沉 伤感 分
激昂
稍慢
感激 慢中有
分 悲愤 感激
缓慢
分 激动 兴奋 慢中有 总
感慨 亲切
中等稍
分析内容:
星光因你而闪烁 波光因你而摇曳 我的朴质到透明的朋友 你无所不在 又难寻踪迹
1.作者所写的空气的特点是什么?
2.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有 什么作用?
诗人用第二人称,更便于直接抒情,第一节诗以第二人称“你” 开头把空气当成朋友来称呼,就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 方式——述说和直接胸臆。而第二人称也使语言更亲切,缩小 了距离感。
• 明确:空气给予人呼吸, 给予人生命。
6)4、5节中有哪些意象,你 是怎样理解的?
• 明确:第4节中除了空气还有“地 牢”“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 “地牢”象征险恶的,禁锢人的处境, “海风和青气”象征“关怀”“希 望”“信念”“理想”等等。第5节 除了“空气”主要还有“街头”“柳 丝”“丁香”它们象征“自由”“幸 福””美好地生活”等等。
阅读全诗,试说说这首诗歌在 结构上的特点?
• 明确: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 一诗节,总括空气的特点;第 二节至第五诗节,从几个方面 讴歌空气;第六诗节,总结全 诗。
自学指导Ⅱ
• 1、内容:赏析诗的第一、二、 三部分。 • 2、方法:小组内先个人朗读, 然后组内讨论。 • 3、要求:8分钟后,小组展示。
《致空气》是语文版八(下)第二单 元现代诗歌篇目之一,是一首用象征 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 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在对空气的讴歌 中,寄寓了诗人在坎坷中对友谊、真 情、理想、信念等的赞颂。它是继续 教材中《雷电颂》《海燕》等的象征 义感悟能力培养的好课文。同时,诗 歌的主题深刻含蓄,是倡导个性阅读 的好教材。
3)请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第2、 3节的内容。
• 明确:第2节在孤独和黑暗中, 空气陪伴着我。第3节在我将 要窒息时,空气给我生命。
4)你觉得第2节中那两个词
用得最巧妙?为什么?
–明确:动词“沉”用最巧 妙,两个“沉”字写出了 黑暗之深,孤独之深,我 被孤独和黑暗包围的绝望。
5)2、3节中是紧扣空气的哪 种属性来写的?
1)第1节中“我”指谁, “你”指谁?为什么把“你” 称做“我的……朋友”?
• 明确:我是诗人自己,你是空气,诗 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把空气当作我 的朋友来称呼,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 度和抒情方式-述说和直抒胸臆。全 诗就像诗人面对知心朋友在真诚述说。
2)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 的那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