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版【人教版】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学案(含答案)
新教材 【人教版】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学案(含答案)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2019.4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学习目标 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1.20世纪60年代以后,①____________说和②____________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对海底地形成因有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2.海底扩张说(1)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③____________的结果。
(2)洋中脊是洋壳在④____________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是洋壳的⑤______处。
(3)洋盆是随着新洋壳不断生长,地幔物质的⑥______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而形成。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是由⑦______构成。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⑧______,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⑨______。
板块的俯冲带形成⑩______、⑪______或⑫____________。
一、板块运动与海底地形的形成生长边界一般位于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地;消亡边界一般位于大洋地壳与大陆材料一新华社2005年11月4日电:“大洋一号”科考队员利用仪器勘测数据绘制出北大西洋一段洋中脊的海底地形图。
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为大西洋海底地形“画像”。
这幅地图覆盖了北纬14.85度、西经44.9度一带2 700多平方千米的区域。
地图涵盖的区域还包括著名的罗卡切夫海底热液场区。
这片海底由地热驱动形成的海水喷涌,不仅在深海形成了烟囱状的奇特景观,而且在“烟囱”附近沉积了大量热液硫化物,其中富含的金属物质具有可观的开发价值。
材料二大西洋轮廓图(1)分析岛屿A的形成原因。
(2)字母B处的海岸线特征是________,最有可能是________海岸(填海岸类型)。
(3)图示海域处于海洋发育的________期,其面积将________,请用海底扩张说解释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

前言地理在文科中属于较为理科的科目,需要一定的逻辑理解,同时也需要刻苦的死记硬背。
所以合适的学习课件对大学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这份资料提供给大家使用,主要包含有一些课件和习题教案。
后序中有提到一些关于学习的建议。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2、了解洋壳的形成。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4、了解海沟、岛弧等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提问)这些海底地形类型如何形成呢?(学生阅读P19内容,结合上图,解释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
)教师点评小结: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阅读案例1:学生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学生阅读P21内容,结合下图,解释海沟和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活动)P22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后记]后序: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高中功课众多,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学习效率,准确把握地理知识,就必须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该文以高中地理学科为主,对地理学习的方法以及技巧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为我们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借鉴。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2.2《海底地形的分布》word导学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2.2《海底地形的分布》word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2. 掌握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学习过程】高手笔记海底的地形分布(1)大陆架和大陆坡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延伸部分,它的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大陆架外缘有一巨大的陡坡,叫做大陆坡,水深从几百米陡增到几千米。
大陆架上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时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2)岛弧和海沟岛弧的分布以太平洋西部海域为多,如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及附近岛屿、菲律宾群岛等。
海沟与大洋边缘的岛弧常常相伴出现,而且岛弧上的山峰越高,邻近的海沟也就越深。
海底最深的地方,并不是在大洋的中央,大都在大洋的边缘。
如在太平洋西部岛弧的东侧,就与岛弧平行排列着阿留申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琉球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菲律宾海沟等。
岛弧和海沟是在同一种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它们有着共同的成因。
(3)洋盆和洋中脊洋盆又称为“深海平原”,在起伏的玄武岩基底上由沉积物铺盖形成、坡度小于1‰的平坦区域。
有的深海平原表面光滑平整,几近水平状,为地球表面最平坦的部分;有的向一定方向连续倾斜;有的则波状起伏,不太规则。
深海平原在各大洋都有分布,以周缘缺乏海沟的大西洋最为发育。
海底呈长条状的高地,又称海脊。
几乎没有地震活动的海岭,叫无震海岭。
有明显地震活动的海岭叫活动海岭,即洋中脊。
无震海岭延伸长度可达数千千米,地形一般起伏不大,顶面较平坦。
地球上最凸起的山峰、最深的沟谷和最长的山脉,都分布在海底剖析:由于海水的掩盖,海底地貌难以直接观察,人们长期不明其真相。
20世纪20年代,德国“流星”号首次运用声纳测深法揭示海底地形的起伏,发现它不亚于陆地。
以后数十年工作说明,海底地貌远比陆地地貌壮观,那里有深邃的海沟、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海底地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3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2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2,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生态系统等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学生也了解了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海底地形打下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高中生而言,地理学科中有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内容普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各有差异,有的学生擅长理论分析,有的学生擅长实践操作。在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喜欢自主探究,有的学生喜欢合作学习。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和影响时,可能会遇到难以理解的地壳运动和海底火山活动等概念。此外,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对学生而言较为抽象,难以直观理解。此外,人类活动对海底地形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学具准备
Xxx
高中地理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海底扩张说的了解,来理解海底地形的形成。
2.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理解洋壳的消亡及其对海底地形的影响。
【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形成。
【学习过程】投影地球圈层结构图提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是如何划分的?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洋中脊的形成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海底地形的变化【达标训练】一、选择题1.海底岩石年龄最古老的地方是( )A.海沟B.岛弧C.海岭(洋中脊) D.海盆2.地幔物质的涌出处在( )A.海沟B.洋中脊C.洋盆D.岛弧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海岭两侧的岩石年龄呈不对称分布B.海岭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交界处且最不稳定C.海沟是大洋地壳消亡处D.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年轻4.红海将会不断扩大,是因为红海位于(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处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处D.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的共同张裂处5.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 )A.裂谷B.海沟C.洋中脊D.岛弧链下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情况的地球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在六大板块中,图中反映出的板块有( )A.3个B.4个C.5个D.6个7.比较K、L、M、N四地洋底地壳的地质年龄( )A.L>N B.L<NC.L>K D.M>N8.有关海底地形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为大陆坡、大陆架、洋盆和洋中脊B.岛弧和海沟分布于洋盆中C.岛弧和海沟是地球上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带D.岛弧与海沟是独立的二、综合题9.读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甲、乙两地的海底地形名称: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甲乙两类地形的成因有何不同。
10.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洋底发生地震,诱发了巨大的海啸,沿岸多个国家受到袭击,造成十多万人员的伤亡。
人教版选修2海底地形的形成word学案

人教版选修2《海底地形的形成》word学案第三节海底地势的形成学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课标要求:观看海底地势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讲的要紧观点,讲明海底地势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基础知识梳理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势1.海底扩张学讲要紧观点: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一扩张一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的结果2.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势形成及分布的关系①洋中脊:在地幔物质上升的顶托作用下形成,也是洋壳的______处②新的大洋地壳:地幔物质从洋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形成③洋盆:新洋壳不断,随地幔物质的对流向推开,海底不断形成3.案例1:“大西洋的形成过程”①距今约1.3亿年:新的地幔对流形成,岩浆上升,使大陆地壳向上,产生许多②距今约7000-8000万年:地壳断开处,岩块下陷,形成_________ 带③距今约6000-7000万年:裂谷扩张,形成了初期__,上升岩浆__ 形成海洋地壳④此后:洋壳不断,海底扩张形成宽广的,使大陆不断向分离,形成大西洋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势1.板块构造学讲①地球的______ 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②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_ _板块、____________ 板块、______ 板块亠板块、板块、板块),每个大板块又能够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③各大板块交界处因移动方向不同而分为:_________ 边界(海岭、断层)和边界(海沟、造山带)④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_____ ,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因此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也大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如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火山地震带2.板块构造与海底地势3.案例2:“洋盆的演化与大陆的分合”同步课时训练读图回答1〜2题- 9.③图中C 地位于()5A.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4张裂地带B. 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之间的 张裂地带C.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 的碰撞地带D.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 碰撞地带()墨西哥湾暖流 C.北大西洋暧流1.A2.A3. C4.A5. C6. B7.B8.D9.D 10.CD.千岛寒流探度/m10.流经①图a 海域的洋流是 A.秘鲁寒流 B.。
《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

《海底地形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海底地形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深化对海洋地理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知识点复习学生需复习海底地形的种类,包括海山、海沟、大陆架等,并了解其形成的基本原理。
同时,学生应回顾海水运动与海底地形的关系,以及地壳运动对海底地形的影响。
2. 课堂笔记整理学生需整理《海底地形的形成》课堂笔记,包括海底地形的分类、特征、形成原因及实例分析等关键内容。
3. 视频学习与讨论观看关于海底地形形成的科普视频,并就视频内容展开小组讨论,探讨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 实践探究作业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海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该海域的地形特征及可能的成因。
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包括分析过程和结论。
三、作业要求1. 完成方式课堂笔记整理需清晰明了,标注重点。
视频学习与讨论需积极参与,并记录讨论要点。
实践探究作业需独立完成,参考多源资料,报告要条理清晰。
2. 内容要求知识点复习需全面覆盖课堂所学内容。
课堂笔记须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信息。
视频学习后需有明确的感想和观点。
实践探究报告需包括所选海域的地形特征描述、可能的成因分析以及个人见解。
3. 格式规范所有作业需使用规范的学术语言。
报告格式包括标题、摘要、正文和结论等部分。
所有作业需按时提交至指定平台或教师邮箱。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学生完成的质量、内容的准确性、条理性以及创新性进行评价。
教师将给予详细的评语和分数,并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给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
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指导;对于学生的个性问题,教师将提供个别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的目标是:1. 巩固学生对海底地形形成的基本原理的理解;2. 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和科学态度。
2020届人教版地理选修2学案:知识导航 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含解析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思维激活从全球海底地貌图中可以看到,海底地貌最显著的特点是连绵不断的洋脊纵横贯通四大洋。
一般来说,洋脊两侧的扩张应是平衡的,大洋洋脊应位于大洋中央,但太平洋洋脊却不在太平洋中央,而偏侧于太平洋的东南部,并在加利福尼亚半岛伸入了北美大陆西侧。
试用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理论分析太平洋洋脊为什么偏侧一方?提示:洋底的生产、消亡,与大陆的分合是相辅相成的。
目前的世界海陆分布状况,就是海底扩张—板块运动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还在不断地进行之中。
在现在的世界地图上,可以找到不同发育阶段的海洋。
太平洋中脊(太平洋洋脊)偏居一侧,边缘发育了一系列海沟—岛弧,表明它已到了衰退期。
自主整理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1.洋壳的形成: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____________的过程,是地幔中____________的结果。
2.海底地形(1)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下形成的。
洋中脊是___________的诞生处。
(2)洋盆: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____________推开,海底不断____________形成洋盆。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1.洋壳的消亡: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____________构成。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大陆板块下____________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____________。
2.海底地形(1)海沟: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地球表面最低洼的地方——海沟。
(2)岛弧、海岸山脉:大陆板块____________,隆起形成____________或海岸山脉。
高手笔记1.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是有关岩石圈发展的一种学说,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赫斯和迪茨提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学习目标 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1.20世纪60年代以后,①____________说和②____________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对海底地形成因有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2.海底扩张说(1)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③____________的结果。
(2)洋中脊是洋壳在④____________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是洋壳的⑤______处。
(3)洋盆是随着新洋壳不断生长,地幔物质的⑥______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而形成。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是由⑦______构成。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⑧______,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⑨______。
板块的俯冲带形成⑩______、⑪______或⑫____________。
一、板块运动与海底地形的形成生长边界一般位于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地;消亡边界一般位于大洋地壳与大陆材料一新华社2005年11月4日电:“大洋一号”科考队员利用仪器勘测数据绘制出北大西洋一段洋中脊的海底地形图。
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为大西洋海底地形“画像”。
这幅地图覆盖了北纬14.85度、西经44.9度一带2 700多平方千米的区域。
地图涵盖的区域还包括著名的罗卡切夫海底热液场区。
这片海底由地热驱动形成的海水喷涌,不仅在深海形成了烟囱状的奇特景观,而且在“烟囱”附近沉积了大量热液硫化物,其中富含的金属物质具有可观的开发价值。
材料二大西洋轮廓图(1)分析岛屿A的形成原因。
(2)字母B处的海岸线特征是________,最有可能是________海岸(填海岸类型)。
(3)图示海域处于海洋发育的________期,其面积将________,请用海底扩张说解释之。
答案(1)洋壳底部的地幔物质对流上升,露出洋面,岩浆冷却形成。
(2)曲折基岩(3)成年扩大洋壳底部的地幔物质不断上升冷凝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推动洋壳向两侧移动,海洋面积就不断扩大。
解析该题综合考查了大洋的特征、海底地形的形成。
从海陆轮廓看,图示区域A为大西洋北部的岛屿冰岛,它位于洋中脊的北端;字母B处为北美洲的东岸,海岸线曲折;大西洋的洋中脊位于中间,说明已形成了洋中脊体系和深洋盆地,标志着它已进入成年期。
变式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A.海底岩石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B.海底岩石年龄以大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由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C.海沟是洋壳的生长地带D.大洋中脊是洋壳的消亡地带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申。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
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
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
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像大陆漂移学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在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典例2 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数码①代表________板块,②代表________板块。
(2)图中甲和乙之间,丙和丁之间距离逐渐缩短的是________,为什么?(3)A处与B处相比,地壳较稳定的是____________,原因是什么?(4)现在大西洋仍不断扩展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美洲亚欧(2)丙、丁二者间的板块边界类型为消亡边界,地壳作相对运动。
(3)A A处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B处位于板块交接处,地壳活跃。
(4)大西洋的洋中脊基本位于中间,已经形成了洋中脊体系和深海洋盆,正处于成年期。
解析该题以六大板块示意图为切入点,重点考查了板块构造学说与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关系。
从板块运动的方向看,甲和乙之间是生长边界,丙和丁之间是消亡边界;A处位于板块内部,B处位于板块交接处;大西洋的洋中脊基本位于中间,已经形成了洋中脊体系和深海洋盆,正处于成年期。
变式练习2有关岛弧链和海岸山脉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形成的B.两个大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C.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相互碰撞,大陆板块受挤上拱而隆起形成的D.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大洋板块受挤上拱而隆起形成的1.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 )A.裂谷或海洋B.海沟和海岭C.岛弧链和海岸山脉 D.褶皱山脉和高原2.板块构造学说中,意见还不一致的问题是( )A.板块构造是指地壳还是岩石圈B.板块构造运动的方向C.板块运动能否引起火山、地震D.板块持久大幅度运动的动力3.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大西洋由板块碰撞而形成B.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地中海一部分消失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4.科学家依据下列哪个事实推断海底在扩张( )A.离海岭越近,岩石年龄越轻,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B.海底有高原、盆地、海岭、海沟等多种地形C.大陆会漂移D.海底有火山爆发5.有关全球构造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大陆漂移说是由魏格纳提出的B.海底扩张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C.板块构造学说是在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产生的D.上述三大学说的提出,说明人类对海底地形已有了科学完整的认识6.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________,P处为________;B处是__________物质上升处。
(2)在M、N板块的地壳部分,硅铝层较薄,甚至缺失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板块的地壳处。
(3)下列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 )A.玄武岩 B.页岩 C.花岗岩 D.石英岩(4)据勘探,C、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由老到新依次排列是____________,这个发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说的建立提供了事实依据。
(5)如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________板块,当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到挤压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山系。
东南网2011年6月17日讯:据台湾媒体报道,有关大陆旅客来台观光自由行,两岸经多次沟通,以6月底前实施为共同目标。
据此回答1~2题。
1.台湾岛形成的原因是( )A.台湾海峡断裂扩张B.太平洋洋壳向亚欧大陆俯冲,大陆板块受挤压隆起形成的C.海底火山喷发D.洋中脊抬升2.台湾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A.海底火山喷发B.位于洋中脊裂谷带附近、多裂隙C.位于台湾海峡裂谷带D.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接处,地壳运动活跃3.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是下面哪两个板块相撞形成的( )A.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同美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同南极洲板块4.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B.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和岛弧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回答5~8题。
5.图中表示洋中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6.图中洋底地层年龄最老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7.图中②是( )A.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B.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的C.地幔物质的对流将新洋壳不断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的D.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8.图中③处岛屿是( )A.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的B.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的C.地幔物质的对流将新洋壳不断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的D.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综合近年GPS测量结果,菲律宾海板块平均每年以30°角向西北移动8.2厘米,与台湾所处的亚欧板块形成顶撞。
“9·21”台湾大地震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而板块造成的冲撞集中在车笼埔断层,本次地震震源深仅1km……花莲东部正是菲律宾海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地带,这里直接可以在地表观察断层的活动,是世界上少有的可测量活断层的地质奇观。
科学家们测量的结果表明,这里每年被菲律宾海板块顶推而垂直升高1cm,向西北推移2~3cm……(1)菲律宾海板块属于六大板块中的________板块。
(2)台湾位于________地震带上。
(3)“9·21”台湾大地震按震源深浅分类属________地震。
(4)花莲与震中相比( )A.震级不同,烈度相同 B.震级相同,烈度不同C.震级和烈度均相同 D.震级和烈度均不同(5)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地壳以________运动为主。
答案基础梳理①海底扩张②板块构造③物质对流④地幔物质⑤诞生⑥对流⑦板块⑧地幔⑨岩浆⑩海沟⑪岛弧⑫海岸山脉变式练习1.AB [根据海底扩张学说,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海底岩石年龄以大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并且由大洋中脊向两侧由新变老,海沟是洋壳的消亡地带,大洋中脊是洋壳的生长地带,故选AB。
]2.C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主要活动与变形发生在板块边缘,即板块交界边。
板块俯冲,形成海沟、岛弧与海岸山脉。
]自主练习1.A [地球板块分为三种状态: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
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比如海岭就是分离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
] 2.D [板块构造学说深刻地解释了世界地震和火山分布、地磁和地势现象、岩浆和造山运动,说明了全球性大洋中脊和裂谷系、大陆漂移、洋壳起源等重大问题,以全球整体的研究观点,开拓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广度。
但该学说对板块活动具体作用过程和细节还不十分准确,对板块动力的确定还有问题,对板块内部构造与板块俯冲消亡及伴随的岩浆活动研究不足,还不能圆满地解释大陆岩石圈的成因和演化,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是有关岩石圈发展的一种学说。
]3.B [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地中海一部分消失,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大西洋是由海底扩张而形成的。
]4.A [海岭是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顶部裂谷带中涌出,并冷却凝固形成的,是新的洋壳诞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