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十四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浙江省杭州十四中201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杭十四中2011学年高三9月月考试题卷历史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2.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
以下文字中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D.“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3.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这里的“某人”是指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他所抨击的是A.先秦儒学B.汉代经学C.隋唐佛学D.宋明理学6.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7.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
浙江省杭州十四中13-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附答案)

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2013年11月8日10时20分至11时50分。
2.本试卷满分100分,共6页。
3.答题前,请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填涂好相关信息。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1.电视剧《步步惊心》正热播一时,剧中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帝)。
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A.世官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包括: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强调皇权至上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
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皇帝任免调动B.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4.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
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①建立皇帝制度②推行郡县制③修筑长城④三公九卿制A.②④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A.西周B.秦朝C.宋朝D.清朝6.今天我们国家共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其中“省”作为中国历史上地方最高行政单位开始于A.西周的分封制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秦朝的郡县制D.元朝的行中书省制7.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
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
这种制度最可能出现在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表述。
浙江省杭州二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杭州二中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历史试题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3小题,每题2分,共66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是()A.西周B. 秦朝C. 汉朝D. 唐朝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主要标志是()A.分封制的建立B. 皇帝制的建立C.郡县制的建立D.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4、秦朝时为避“赢政”的讳,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汉时因项伯有功而汉高祖刘邦赐其姓刘,这主要反映的是()A.皇权专制 B.重视人才 C.尊崇自然 D.宗法观念5、“……秦堤牢固,工程精当。
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
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
湘漓接,通汉壮……”。
该词吟咏的工程是秦朝()A.修建长城 B.“直道”修建 C.开凿灵渠 D.开辟“五尺道”6、汉武帝时期划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
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征收地方赋税 B.管理地方行政 C.掌管地方军事 D.监察地方政治7、某学生在研究浙江地方史时收集到含有“江浙行省”文字的资料。
你认为该资料最早应该出现在()A. 唐朝B. 南宋C. 元朝D. 明朝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这里的高皇帝是指()A.唐太宗 B.明太祖 C.明永乐帝 D.清雍正帝9、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
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10、“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是光绪皇帝写给右图人物的挽联。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年级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我国宗法制纽带是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2.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宗法制和郡县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2002年底,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开始热播,影片的主题是“为天下的人是大英雄”,秦始皇是一个大英雄。
为此,网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秦始皇作为统一中国的皇帝,他为中华民族作出的最为突出的贡献是A.灭掉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王朝 B.确立了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C.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制定了有利于统一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D.留下的万里长城和兵马俑为中国赢得了光照世界的荣誉对4.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5..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A.负责管理军事B.负责国家监察事务C.执掌群臣奏章D.帮助皇帝处理政事6.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都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A.都是地方行政制度 B.其最高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C.都有严密的监察体系 D.都有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7.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行政权的官职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参知政事8. 2000年9月,圆明园青铜牛首等三件国宝在海外漂泊一百四十年后,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导致他们流失国外的罪魁祸首是()A.日本军队 B.俄国军队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9.下列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都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B.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小工人日子更难过了C.这么些赔款,砸锅卖铁也不够给的D.听说小青年们有的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10.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危害是A.使中国成为列强的殖民地B.使中国完全丧失国家主权C.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11.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同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京12.有一歌词是“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墙铁壁,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高一历史期末试题-杭州十四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该材料主要A.歌颂了武王伐纣B.说明了武王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C.规定了诸侯的权利和义务D.说明了武王已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徐州府爆发洪灾,内阁大臣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3.某一官员先后任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江南东路刑狱,后又提为参知政事。
该官员生活的朝代应该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4.清设军机处弊端多多,稍可称赞的是A.军机大臣无法弄权B.军机处对军国大事直接进行裁决C.军机处工作效率相对较高D.减轻了皇帝的行政工作负担5.《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其中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是什么条款?A.割香港岛给英国 B.赔款2100万两C.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6.反割台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爱国主义的壮举。
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A.台湾被割让是依据《马关条约》B.清政府组织军民积极抵抗C.在大甲溪取得了抗日的大捷D.在与祖国分离的50年里,台湾人民一直在斗争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获胜的根本保证,其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1937年七七事变的发生C.1937年《自卫抗战声明书》的发表D.1937年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A.社会上层青年为国家民族贡献抗日力量B.中国的空军力量有所发展C.国民革命军将士在正面战场英勇抗日D.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紧密配合9.“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A.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10.我们现在的很多节日,例如①五四青年节②七一建党节③八一建军节④一二九成人节等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浙江省重点中学2012-2013届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

高一历史阶段性考试题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季武子无适子(嫡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
”《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公仪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
”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宗法制度C.郡县制度D.监察制度2.徐天麟在《两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D、郡国并行制3.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丞相掌握大权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4.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元B. 汉、宋、明C.秦、元、清D. 秦、唐、明5.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 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6.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近年来,争议颇多。
某课题小组收集到如下材料,最有价值的材料是A.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B.“文革”中出版《李鸿章反动言论》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D.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7.2012年10月8日,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逝世,其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甲午风云》中的邓世昌,留下著名台词“撞沉吉野!”,有关历史上这次战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此役以清军率先逃离而告终8.《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浙江省杭州十四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

杭十四中二〇一二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卷考生须知:1.考试时间:2012年11月19日8:00~9:40。
2.本试卷满分120分,其中本卷100分,附加题20分。
一(18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蛰.居(zhã)商榷.(quâ)迷惘.(mǎng)曝.背谈天 (pù) B.桑梓.(zǐ)摭.拾(zhã)搭讪.(shàn)恪.尽职守(kâ)C.戕.害(qiāng)恣.意 (zì) 乌桕. (jiù) 翅膀甫.健 (pǔ) D.不啻.(chì)赭.色(zhě)甄.别(zhēn)引吭.试啼(háng)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A.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慨莫能外。
B.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的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个入不付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C.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的心灵,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D.说起寒郊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轻福的机会的。
3.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杭州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难度非常大,但各有关部门仍要为之。
(2)能源短缺,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着这个小镇经济的发展。
(3)放学时间还没到,集体活动还没结束,你怎么能离开学校呢?A.勉励制约径直B.勉力制约径自C.勉力限制径直D.勉励限制径自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日本没有权利拿中国领土进行任何形式的“买卖”,钓鱼岛寸土滴水、一草一木都不容交易。
日本如果不能直面历史,深刻反省,痛改前非,即便经济再发达,在道义上、精神上也永远站不起来。
浙江杭州十四中13-14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

杭十四中二〇一三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卷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2013年11月8日10时20分至11时50分。
2.本试卷满分100分,共6页。
3.答题前,请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填涂好相关信息。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1.电视剧《步步惊心》正热播一时,剧中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帝)。
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A.世官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包括: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强调皇权至上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
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皇帝任免调动 B.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 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4.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
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①建立皇帝制度②推行郡县制③修筑长城④三公九卿制A.②④ B.①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5.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清朝6.今天我们国家共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其中“省”作为中国历史上地方最高行政单位开始于A.西周的分封制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秦朝的郡县制D.元朝的行中书省制7.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
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十四中二〇一二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卷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2012年11月16日10点20分至11点50分。
2.全卷分试卷Ⅰ、Ⅱ,满分为l00分。
3.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试卷Ⅰ(选择题共7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包括: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强调皇权至上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
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皇帝任免调动B.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4.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A.西周B.秦朝C.宋朝D.清朝5.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
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
这种制度最可能出现在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6.近代浙江较早受到列强侵略,其中宁波、杭州等城市被迫开放,与之相关的不平等条约分别是A.《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B.《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C.《南京条约》和《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7.为了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件。
下列关于爱国军民与事件不能对应的是A.邓世昌——甲午海战B.张治中——保卫宜昌C.刘永福——保卫台湾D.李宗仁——保卫台儿庄8.下图是圆明园遗址(局部),通过第二单元(专题二)学习,你对此印象最深的是该图反映了A.元代行省制度的兴盛B.八国联军侵华的暴行C.太平天国规模巨大D.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的暴行9.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相比较,最显著不同是A.割地的面积B.赔款的数额C.开放的口岸D.列强办厂的特权10.《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11.一位著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
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红军A.千里跃进大别山B.开辟井冈山根据地C.两万五千里长征D.开辟敌后战场12.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B.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D.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13.一个时代的歌曲是这一时代历史的反映。
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中国学生中广为传唱的最有可能是A.“打到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B.“挥动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C.“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D.“红卫兵,红卫兵,革命的烈火燃在胸,阶级斗争风浪考验了我”14.1937年,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国共两党合作抗击日寇。
下列各项中,属于太原会战有机组成部分的是A.平型关伏击战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枣宜会战1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下列与统一战线形成密切相关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八一宣言”发表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③瓦窑堡会议④红军改编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①④②③16.1941年12月,在重庆民族路、民权路和邹容路的交叉路口,修起了一座名为“精神堡垒”的纪念建筑物。
“精神堡垒”高七丈七尺,顶端中央安置一口大瓷缸,内贮燃油、棉条,每遇重大集会,即倒入酒精点燃,焰火熊熊,象征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精神堡垒”高七丈七尺的寓意是A.坚持抗战B.自强不息C.民主自由D.坚持共和17.在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生涯中,最大的贡献是A.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C.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D.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这在当时的本质意义在于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B.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使人民获得了广泛的政治权利19.“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胜利C.国民党政权的统治被推翻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开国大典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
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
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21.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
三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B.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22.为庆祝建国60周年,某导演欲筹拍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①中国历史新纪元——开国大典②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④“不结盟”——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③23.在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新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旨在讨论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的国际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
这一会议是A.1954年日内瓦会议B.1955年万隆会议C.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D.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4.右图是1971年11月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的周恩来头像图片,图片的左上角写有这样一句话:“TheChineseAreComing(中国人来了)。
”美国人之所以给加上这句话是基于A.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的实现C.中国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D.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25.1972年9月中日双方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正常化。
对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分析正确的是A.中美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B.中苏关系正在得到改善C.中国社会稳定,国力迅速增强D.日本友好人士的推动26.“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
……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
据材料信息,这应出自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B.1992年“九二共识”C.1995年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谈话D.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27.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A.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C.《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D.两国建立外交关系28.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达成“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是指A.海峡两岸保护双方在对方的贸易投资B.海峡两岸彻底结束军事对峙C.海峡两岸坚持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9.右图生动地再现了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某部法律公布时的情景,该法律应属于①习惯法②成文法③公民法④万民法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30.“军人和一切公职人员都由国家支付薪金。
这样,一般公民也能当军人、法官、议员了。
”这一现象开始于A.雅典城邦形成时期B.梭伦执政时期C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D .伯里克利执政时期31.古罗马法学经过不断的发展日益完善。
标志古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是A .侧重于国家事务立法的公民法B .侧重于民事私法立法的万民法C .比法律精神更加完备的法律技术D .自然法体系32.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
”他评价的是A .英国君主立宪制B .法国共和制C .美国总统共和制D .德国君主立宪制33.华盛顿被誉为“十八世纪离去的最后一位伟人”,人们在他的遗嘱中发现一条规定,要求他的妻子在他去世以后解放他家中的奴隶。
他当总统时不能解放全国奴隶的主要原因是A .他只拥有解放他家中的奴隶的权力B .他是种植园主,内心不愿意解放奴隶C .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D .新成立的联邦政府无力解决国内重大问题34.某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充满了理性精神的妥协”。
这种妥协主要表现在:①中央与各州之间②大州与小州之间③北方与南方各州之间④立法、行政与司法之间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③D .①③④35.下列这组图片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这组图片的标题应当是A .《多样性的政治文明》B .《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C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D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试卷Ⅱ 非选择题(30分)本卷有3小题,共30分。
第36题7分,第37题12分,第38题11分。
36.(7%)图片反映历史,解读图片能感悟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1 秦中央集权制度 图 2 雅典瓶画:陶片放逐投票的一个片段——点票 图3 美国三权分立与制衡示意图(1)图4至图6所示的国际文书分别是在什么战争后签订的?(3分)(2)图4、图5所示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3)人们对图6所反映历史事件的成因有不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