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第三章
产业经济学第三章产业差异化

产业差异化:指企业在国际市场 上通过产品、服务、品牌等方面 的差异化,以获得竞争优势
产业差异化的优势:可以提高企 业的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利 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国际竞争: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 与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竞争,以 获得市场份额利润
产业差异化的挑战:需要企业具 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品牌影响力 和市场营销能力,以应对国际市 场的变化和竞争压力
产业差异化与政策制定
05
政策对产业差异化的影响
政策引导: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进行差异化发展 政策支持: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帮助企业实现差异化发展 政策限制: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限制企业过度竞争,保护企业差异化发展 政策调整:政府根据市场变化和产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相关政策,促进产业差异化发展
润。
产业差异化的实 现需要企业具备 独特的资源和能 力,如技术创新、 品牌建设、渠道
管理等。
产业差异化的形成原因
市场需求:消费 者对产品和服务 的需求多样化
技术创新:新技 术、新工艺的出 现,推动产业升 级
竞争压力:企业 为了在竞争中脱 颖而出,需要提 供差异化的产品 和服务
政策支持:政府 对特定产业的扶 持和引导,促进 产业差异化发展
产业差异化与产业升级的关系:产业差异化是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产品或服 务的差异化程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对产业差异化的影响:产业升级可以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 模式创新等,从而提高企业的差异化程度,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
产业差异化与新经济模式
产业差异化:企业通过创新和差异化战略,实现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和竞争优势
产业经济学课程第三章PPT

最新课件
47
二、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生产 的最终需求依赖度系数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可以对中国 产业结构变化的市场原因进行定量分析。 这种分析可借助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 生产的最终需求依赖度系数来进行。
最新课件
48
最新课件
49
最新课件
50
最新课件
51
最新课件
52
最新课件
53
三、运用上述方法对我国产业发展与调整的重点 进行综合分析
消费、进口对其影响大;从需求诱发的角度看,受进口替
代、投资的影响最大。2001年,该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工 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均位列第4,资产在工业各行业中位 列第3,职工人数位列第5,利润总额位列第7位,1999年 综合经济效益约为第12位。该产业中的钢产量现已超过1
最新课件
2
第一节 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
投入产出表按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产品投入产出表、 投资或固定资产投入产出表、生产能力投入产出表、劳 动投入产出表等;按计量单位的不同分为实物型投入产 出表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两种;按范围的不同,分为国 民经济(全国性)投入产同表、地区投入产出表、部门 投入产出表和企业投入产出表等。
0
1
最新课件
5.4 4.5 4
1
33
用例子说明列昂惕夫逆距阵和完全消耗系数距阵
农业
中间产品 工业
建筑业
最终 产品
运输业商业
总产 品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商业
0.1709 C12 0.1230 C22 0.0471 C32 0.0250 C42
0.1154 C12 0.4394 C22 0.5882 C32 0.2500 C42
产业经济学第三章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 魏后凯(2002)利用全国工业普查521个制造 业近60万个企业的系统数据,深入考察了中国 制造业的市场集中状况,结论是:我国制造业 无论采用什么指标,结果都表明,集中度非常 低,产业组织结构高度分散,不仅导致规模经 济的丧失,而且也加剧了生产能力过剩和市场 的过度竞争状况,不利于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 高。
3.1 集中度与集中度的度量
1、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方或买方 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它能够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 程度(市场力量)。
同一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生命周期)市场集中度的动态变化: 在产业发展初期,市场集中度很低;当产业技术成熟、进入繁荣 期时,市场集中度会逐步提高,而后趋于稳定;随着产业的衰退, 部分厂商退出,市场集中度就会再度上升。
R1 -Rs
6.4% 9.4% 7.0% 7.0% 12.8% 14.0%
★贝恩的研究
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
集中度 市场结构
C4值(%)
C8值(%)
寡占Ⅰ 寡占Ⅱ 寡占Ⅲ 寡占Ⅳ 寡占Ⅴ 竞争型
75≤C4 75<C4 ≤85 50≤C4 <85 35≤C4 <50 30≤C4 <35
C4 <30
或85≤C8 75≤C8 <85 45≤C8 <75 或40≤C8 <45 或C8 <40
表示差距悬殊,0.4被作为一般警戒线。
绝对法与相对法的区别联系:
绝对法主要反映了市场中前几家最大厂商的集中度; 而相对法则主要考虑到了参与整个市场的厂商规模 的差异,却未能考虑到前几位最大厂商对市场竞争、 价格等的控制和影响。因此,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单独一种方法都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市场中厂商之 间的竞争程度,两种方法结合运用是比较全面的。
产业经济学教程-第三章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干导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财经大学
网络效应壁垒
网络效应或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是指消费的外部性, 即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 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 。
卡茨和夏皮罗(Katz and Shapiro)网络效应分为两种:“直接的 网络效应”和“间接的网络效应”。
我们把进入壁垒定义为: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而 使在位者能够持续地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整个产业保持高集中 度的因素。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干导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财经大学
进入壁垒概念
把超额利润和高集中度作为进入壁垒的判断标准,原因如下 : 超额利润(经济利润)的存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新企业 进入某一产业的唯一经济因素。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干导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财经大学
进入阻挠的一般模型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干导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财经大学
进入阻挠的一般模型
有效的进入阻挠(如图)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干导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财经大学
进入阻挠的一般模型
利用逆向归纳法分析该博弈,如果
如果一个产业中企业数量很多、集中度很低,这就意味着几 乎不存在限制企业进入的结构性因素,同时由于产业中企业之 间的竞争以及大量企业的存在,使得单个企业很难通过策略性 行为来阻止新企业的进入。但是如果一个产业中长期存在高集 中度和高利润,那么这个产业中必然存在进入壁垒。
产业经济学第三章寡头市场bzc

这个模型的基本结论是:(1)与不合作企业 比较,合作企业从事更多的R&D活动,因而具 有更多的R&D产出;(2)除非不合作企业也 能像合作企业一样可以完全分享信息,否则合 作企业总能比不合作企业取得更多的收益; (3)根据信息溢出值的大小,市场可能不会 为最佳合作规模(所有企业都参与合作)的形 成提供足够的刺激;(4)当技术的外溢型不 够时,这种合作非但有利,而且会损害参加合 作企业的利益,并减少社会的总福利水平。
一般来说,短期内,企业都是以价格作为决策 变量;长期内,企业可以调整其生产规模,可 以以产量作为决策变量。
五、战略替代与战略补充
在现实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战略是多种 多样的,但按照不同的反应函数,可以 将其归结为两类:战略替代和战略补充。 伯川德博弈和古诺博弈就是战略补充和 战略替代的典型形式。
返回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市 场结构
一、经济全球化对市场结构决定因素的影响
(一)市场规模的扩大
1、消费品市场的全球化 2、生产资料市场的全球化 3、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二)规模经济的加强
1、工厂规模经济 2、企业规模经济
(三)范围经济的拓展
二、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结构的变化
(一)经济全球化与市场集中度
促成合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提高行业价格水平的能力 ☆卡特尔企业间的成本或需求相近 ☆较低的组织成本 ☆较低的察觉欺骗成本 ☆较低的严厉惩罚预期
四、合谋与市场竞争
一般来说,与市场竞争相比,企业的合谋会降 低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
但合谋并不总是劣于市场竞争的。 Nicholas S.Vonotras(1989)分析了一个三
产业经济学(第三章).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赤松要:1935年,提出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理论”。
库兹涅茨:1941年,《国民收入及其构成》:国民收入与 产业结构之间的重要联系。
里昂惕夫:1941年,投入产出分析法,《1919-1929年美 国经济结构》
克拉克:1940年,《经济发展条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
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
这种影响是通过国际比较利益机制来实现的。产 业结构是贸易结构的基础,决定了一国贸易结构 的水平,而贸易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反映,并引导 着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外国“直接投资”形式 对受资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具有最直接和最深 远的意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四节
第三节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因素
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分 工和专业化程度、经济总量的规模和增长速度等。
二、需求因素
需求因素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变动的影响最为直接。
(一)需求总量
总量的多少会影响产业结构规模的大小,即产业的数量 和规模大小。
(二)需求结构
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需求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消费与投资的比例。
三、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1、英国,威廉·配第: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
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1672年,《政治算术》:工业比农业的收入多,商业又
比工业的收入多,即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附加值高。 2、法国,魁奈:1758《经济表》、1766《经济表分析》。
从多方面影响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动。
产业经济学第三章-精选文档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背景
•
在一些战略管理理论中,通过把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和企业 竞争地位作为两个纬度来构成矩阵。如果企业的业务位于矩 阵的左上方,则处境有利,有宽广的战略选择余地;位于矩 阵中阴影部分的业务应审慎的、有选择的发展;位于矩阵右 下方的,处境可危,应考虑战略转移或退出。
附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第二阶段:成长期
• 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 长期。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 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 • 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 • 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 • 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 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 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 最高点。
两种典型的生命周期曲线
销售量
销售量
首次循环 再循环
(a)“循环—再循环”型
时间
时间
(b)“扇”型
返回
不同类型商品生命周期
(1)第一阶段:导入 (介绍)期
•
• 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新 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 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 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
第三章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第四次工业革命 《产业经济学》PPT课件

可以快速高效生产,加快了产品上市时间
可以按个性化订单生产,做到零风险和零库存
生产一些普通方式无法生产的产品,通常这些产品太过复杂而无法使用机器加工
这种生产方式会使大规模生产显得过时,创造力而不是劳动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随着直接 从事制造行业的人数的减少,劳动力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的比例将随之下降。这将鼓励制 造商将一部分制造行业迁回发达国家。
3.4 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
1.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 2.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取得长足进展 3.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等飞速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 4.交通变革
5.新能源汽车
3.3.2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对策
(1)突出两个重点领域,包括: 一是建设生物技术强国、产业大国,打造10万亿元大生物产业。二是新能源技术进入国际一 流,力争成为新能源产业大国。 (2)推进七个战略措施,包括: 一是实施“新体制”战略,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和作用,营造一流的工业集成化创新环境。 二是实施“新产品”战略,把新产品开发数量作为应用研究的最终目标。 三是实施“新人才”战略,引进一批外籍高级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四是实施“新平台”战略,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 五是实施“新主体”战略,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大型企业或集团。 六是提高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 七是加强工业信息化进程,构建工业集成化的平台。
对于以高度发达的供应链和迅速进行规模化生产的工业产业群作为核心竞争优势的中国来 说,如果继续满足于做缺乏创造力的制造业中心,中国崛起有可能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
3.2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质与特征
第三次工业革命五大特征:
能源生产与使用变革 生产方式变革 制造模式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三章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
♉ 定义
♉ 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
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与厂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门新
兴应用经济学分支。
♉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
♉ 马歇尔冲突
♉ 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 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
♉ 他们的分析框架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最早使用了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范式。
2
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研究方法
♉ 理论研究方法
♉ 既有实证理论,又有觃范评价
♉ 在产业组织的理论研究中,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方法都是适用的
♉ 实证检验方法
♉ 产业案例研究
♉ 产业间比较研究
♉ 产业计量经济学研究
♉ 产业实验室研究
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概念
♉ 市场的定义
♉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与通常所说的“产业”含义基
本一致
♉ 市场的地域范围:本地性(local)、区域性(regional )、全国性(national)、国际性(international)
♉ 产业的概念
♉ 在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
企业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
♉ 产业经济学中有三个层次
♉ 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
♉ 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划分的产业
♉ 以经济活动的阶段性划分的产业
3
产业组织理论相关概念
♉ 市场界定与产业分类
♉ 第一种分类就是大致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根据,将国民
经济划分为三次产业:一、二、三产业
♉ 第二种分类:标准产业分类法
♉ 《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
♉ 全部经济活动首先为十个大项
♉ 我国1985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行业分类》,1994、2002进行了修订
♉ 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
结构—行为—绩效框架
♉ 1938年哈佛大学梅森教授为主成立了研究小组
♉ 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理论》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诞生,使这一时期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被称为
哈佛学派或正统产业组织理论
♉ 基本特征是SCP框架或分析范式
♉ 结构是指厂商之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和形式,包括买方之间、
卖方之间、买卖双方之间以及市场内已有的买卖双方与正在
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易、利益分配等方
面存在的竞争关系
♉ 行为是指厂商在市场上为谋取更多利润和更高的市场份额而
采取的战略行为或行动,即厂商做出决策的行为和如何实施
决策的行为
♉ 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厂商行为使某一
产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品种以及技术
进步等方面达到的状态,即厂商的经营是否增加了社会的经
济福利,是否能够满足生产上的效率
4
♉ 20世纪70年代以前,按照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的逻辑,SCP分析范式假定在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市
场绩效之间存在确定的因果关系:
♉ 市场的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的是一种简单的、单
向的、静态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厂商行为、从
而市场结构通过厂商行为影响经济运行的绩效。
♉ 正因为如此,SCP成为影响某一产业市场结构収展或阻
止不利于公众利益的某种厂商行为和运行绩效的政策措
施的理论基础。
结构—行为—绩效框架
结构—行为—绩效框架
♉ 1982年鲍莫尔等人创立了“进退无障碍理论(可竞争理论)”
♉ 哈佛学派是注重实证研究的,而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特别推崇市场结构的重要性,这也正是哈佛学派区
别于其他学派的特点
♉ 1989年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出版标志在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中引入了博弈论,研究重点从重
视市场结构转向重视厂商行为
5
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 市场结构
♉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主体之间,包括买方之间、卖方之间、
卖方和卖方之间、以及买方、卖方和潜在的买方和卖方
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及其达到某种均衡状态的特征。
♉ 市场结构类型
完全垄断一个很困难完全差异化完全依赖利润有很高很差差
寡头垄断较少有阻碍明显差异化明显依赖市场与利润有高较差较差
垄断竞争较多较容易差异化有依赖市场有正常较高好
完全竞争很多容易标准化无生产能力无低很高很好
企业数量进入条件产品类型价格策略产量策略促销策略利润率效率技术进步
市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类型
♉ 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
♉ 觃模经济水平
♉ 消费者市场边界
♉ 进入和退出壁垒
♉ 进入壁垒
♉ 退出壁垒
♉ 产品差异化
♉ 法律法觃
♉ 案例:实施GMP后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结构
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6
♉ 市场行为的概念
♉ 企业的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一种市场反应
♉ 市场行为的内容
♉ 以控制企业自身竞争力为基本特征的定价行为
♉ 以__________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为基本内容的非价格行为♉ 以产权关系和企业觃模变动为基本特征的企业组织调整行为
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 企业价格行为
♉ 阻止进入的定价行为
♉ 驱逐竞争对手的定价行为
♉ 企业价格协调行为
♉ 价格卡特尔
♉ 暗中配合
♉ 企业组织调整行为
♉ 按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的策略分为控股兼幵和契约兼幵
♉ 按企业组织边界分为水平兼幵和垂直兼幵
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7
♉ 市场绩效的概念
♉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
为是某一个产业在价格、产量、费用、利润、产品的质
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
它实
质上反映的是市场运行的效率
♉ 产业组织理论从两个方面对市场绩效进行研究
♉ 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
♉ 对市场绩效进行描述和评价
♉ 市场绩效的反映指标
♉ 产业中的觃模结构效率
♉ 资源配置效率
♉ 技术进步程度
♉ 销售费用水平
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芝加哥学派与“新”产业组织理论
♉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芝加哥学派在经济理论体系上推崇和继承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
量或看不见的手的自我调节力量,认为市场的竞争
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収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适者
生存、优胜劣汰,即“生存检验”的过程
♉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芝加哥学派就其方法论而言属于行为主义,即强调厂商行为分析
8
♉ 芝加哥学派在产业组织理论上对主要贡献
♉ 理论上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坚信瓦尔拉斯均衡以及标
准的自由竞争理论仍然有效,幵以传统的价格理论为尺
度分析和评判正统产业组织理论提出的种种与新古典经
济理论不符的假定和结论
♉ 认为既然厂商行为是厂商预期的函数,政府就无须干预
市场机制的运作
♉ 在产业组织理论上,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贡献集中体现在
施蒂格勒1968年出版的《产业组织》
芝加哥学派与“新”产业组织理论
新奥地利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収展♉ 新奥地利学派是建立在门格尔、庞巴维克创始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上,代表人物有米塞斯、哈耶克等,
均活跃在美国和英国学术界。
♉ 新奥地利学派在产业组织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 新奥地利学派是以市场竞争为基本的分析前提,忽视了垄断问题,认为市场竞争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能用传统的静态的方法
来分析,同时坚决反对政府对市场竞争的管制和干预
♉ 新奥地利学派从不完全信息出収,认为竞争性市场过程是分散
的知识、信息的収现和利用过程,考察了个别人充分协调作
用,由此他们収现了被新古典经济学家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家,幵且认为企业家在寻求新的利润机会中起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强调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家的行为是如何知道资源的
流动以最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9
新制度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収展
♉ 新制度学派源于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制度经济学♉ 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制度学派以科斯《企业的性质》中提出的纯粹市场和科层企业两种极端的特例为基础,把二者之间的关系看作是由交易成本决定,可
以相互替代的社会资源的制度安排
♉ 新制度学派已经将产业组织的研究由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了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中间性
的经济组织
波特的竞争
♉ 波特的三本书《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
♉ 《竞争优势》提出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
键来源于价值链的不同
♉ 《竞争战略》提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总成
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
认为5种作用
力对产业竞争优势、产业的利润水平和企业竞争战略的
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 《国家竞争优势》把国内竞争优势理论运用到国际竞争
领域,提出菱形理论
10
重点和小结
♉ 产业组织理论
♉ 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研究方法♉ 产业组织理论相关概念
♉ 结构—行为—绩效框架
♉ 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系统
♉ 其他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的贡献♉ 芝加哥学派
♉ 新奥地利学派
♉ 新制度学派
♉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