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原卷版)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原卷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题。

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涛光养晦,不能自用其才。

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

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

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刚愎自用,方能成才。

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甲)”,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

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

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乙)”;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一愁莫展且自感怀才不遇,“(丙)”。

有的甚至义气用事,自暴自弃,于事无补,于己有害。

今天我们生正逢时,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出世”情怀,自用其才。

因为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1.文中加线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睿智(ruì)、涛光养晦B.何啻(chì)、宦海沉浮C.痼疾(gù)、一愁莫展D.愤懑(mǎn)、义气用事2.上面所选文段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深笃B.刚愎自用C.自暴自弃D.出世3.依次填入第三段甲、乙、丙三处的语句,句意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②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③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A.①③②B.②③①C.②①③D.③②①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们______的表达方式。

它作为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并影响到现实生活的语言形式,能得以迅速蹿红,其原因无非是符合语言省力的原则。

桓台二中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有答案)

桓台二中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有答案)

山东省桓台二中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走在入夜的镇子上,满街月光。

麻石地面(印\映)着疏疏密密的树影,这是街路上最美的花纹。

店家已经打烊.,灯影只剩下几点,幽幽地闪在夜天。

风也吹得凉,我感觉到了荒辟的气息。

看得见几盏门楼下的挂灯,①___________,这是今夜歇宿的客栈。

一夜安眠,等到晨阳从窗帘透射进来,我才睁眼。

推门在廊柱前站定,从四面(合拢\合龙)来的屋檐,为天井镶了宽大的边。

天井中央砌.出方形的浅池,几条红鳞的鱼在铺着卵石的池底悠闲地游动,②___________。

顺着毗.连的几道青色瓦脊伸出目光,迎着丛山青翠的远影,走到一片河滩。

河里的粼粼流波回应.着风的呼唤,河面浮荡着轻薄的晨雾,空气中充溢着湿凉的水汽,心也似乎变得温润起来。

一座石桥跨在河的上面,河水复制了拱形的桥影,上下(接合\结合),恰是满月的形状,那圆影的清与静,只能是水墨画中才有的光景。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打烊.(yàng)荒辟B. 砌.(qiè)出客栈C.毗.(pí)邻青翠D. 回应.(yīng)水汽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映合龙结合B.印合拢接合C. 映合拢接合D.印合龙结合3.填入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暖红的光晕把黑黢黢的石阶映亮了②朵朵流云的倩影也在池面的清波上花似地绽放B.①暖红的光晕把黑黢黢的石阶映亮了②在池面的清波上朵朵流云的倩影也花似地绽放C.①黑黢黢的石阶被暖红的光晕映亮了②在池面的清波上朵朵流云的倩影也花似地绽放D.①黑黢黢的石阶被暖红的光晕映亮了②朵朵流云的倩影也在池面的清波上花似地绽放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到过墨脱的人面前不要言路”,因为墨脱处处是高山、峡谷和沼泽,常发生塌方、泥石流,很多路连当地人都退避三舍....。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高三语文12月摸底考试试题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高三语文12月摸底考试试题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12月摸底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

睿智....,不能自用其..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涛光养晦才。

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

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

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刚愎自用....,方能成才。

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甲)”,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

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

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乙)”;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自弃..,一愁莫展....,自暴....且自感怀才不遇,“(丙)”。

有的甚至义气用事于事无补,于己有害。

今天我们生正逢时,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出世..”情怀,自用其才。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17—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38037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17—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38037

桓台二中高二单元检测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最新桓台二中2019-2020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有答案)

最新桓台二中2019-2020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有答案)

山东省桓台二中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题为应对学业水平考试而准备,故非高考题型;因学考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20分,而要求满分为150分,故亦非完全学考题型。

2.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第l卷为选择题,36分:第II卷为综合题,114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3.第I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都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

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

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走在入夜的镇子上,满街月光。

麻石地面(印\映)着疏疏密密的树影,这是街路上最美的花纹。

店家已经打烊.,灯影只剩下几点,幽幽地闪在夜天。

风也吹得凉,我感觉到了荒辟的气息。

看得见几盏门楼下的挂灯,①___________ ,这是今夜歇宿的客栈。

一夜安眠,等到晨阳从窗帘透射进来,我才睁眼。

推门在廊柱前站定,从四面(合拢\合龙)来的屋檐,为天井镶了宽大的边。

天井中央砌.出方形的浅池,几条红鳞的鱼在铺着卵石的池底悠闲地游动,②___________。

顺着毗.连的几道青色瓦脊伸出目光,迎着丛山青翠的远影,走到一片河滩。

河里的粼粼流波回应.着风的呼唤,河面浮荡着轻薄的晨雾,空气中充溢着湿凉的水汽,心也似乎变得温润起来。

一座石桥跨在河的上面,河水复制了拱形的桥影,上下(接合\结合),恰是满月的形状,那圆影的清与静,只能是水墨画中才有的光景。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打烊.(yàng)荒辟B. 砌.(qiè)出客栈C.毗.(pí)邻青翠D. 回应.(yīng)水汽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映合龙结合B.印合拢接合C. 映合拢接合D.印合龙结合3.填入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暖红的光晕把黑黢黢的石阶映亮了②朵朵流云的倩影也在池面的清波上花似地绽放B.①暖红的光晕把黑黢黢的石阶映亮了②在池面的清波上朵朵流云的倩影也花似地绽放C.①黑黢黢的石阶被暖红的光晕映亮了②在池面的清波上朵朵流云的倩影也花似地绽放D.①黑黢黢的石阶被暖红的光晕映亮了②朵朵流云的倩影也在池面的清波上花似地绽放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到过墨脱的人面前不要言路”,因为墨脱处处是高山、峡谷和沼泽,常发生塌方、泥石流,很多路连当地人都退避三舍....。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4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选择题部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直接写在本试卷上。

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小,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我们读书的数量确实不多,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检测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

"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

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

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

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

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

《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

《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

"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

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

”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

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

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

桓台二中2019-2020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有答案)(已审阅)

桓台二中2019-2020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有答案)(已审阅)

山东省桓台二中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题为应对学业水平考试而准备,故非高考题型;因学考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20分,而要求满分为150分,故亦非完全学考题型。

2.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第l卷为选择题,36分:第II卷为综合题,114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3.第I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都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

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

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走在入夜的镇子上,满街月光。

麻石地面(印\映)着疏疏密密的树影,这是街路上最美的花纹。

店家已经打烊.,灯影只剩下几点,幽幽地闪在夜天。

风也吹得凉,我感觉到了荒辟的气息。

看得见几盏门楼下的挂灯,①___________,这是今夜歇宿的客栈。

一夜安眠,等到晨阳从窗帘透射进来,我才睁眼。

推门在廊柱前站定,从四面(合拢\合龙)来的屋檐,为天井镶了宽大的边。

天井中央砌.出方形的浅池,几条红鳞的鱼在铺着卵石的池底悠闲地游动,②___________。

顺着毗.连的几道青色瓦脊伸出目光,迎着丛山青翠的远影,走到一片河滩。

河里的粼粼流波回应.着风的呼唤,河面浮荡着轻薄的晨雾,空气中充溢着湿凉的水汽,心也似乎变得温润起来。

一座石桥跨在河的上面,河水复制了拱形的桥影,上下(接合\结合),恰是满月的形状,那圆影的清与静,只能是水墨画中才有的光景。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打烊.(yàng)荒辟B. 砌.(qiè)出客栈C.毗.(pí)邻青翠D. 回应.(yīng)水汽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映合龙结合B.印合拢接合C. 映合拢接合D.印合龙结合3.填入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暖红的光晕把黑黢黢的石阶映亮了②朵朵流云的倩影也在池面的清波上花似地绽放B.①暖红的光晕把黑黢黢的石阶映亮了②在池面的清波上朵朵流云的倩影也花似地绽放C.①黑黢黢的石阶被暖红的光晕映亮了②在池面的清波上朵朵流云的倩影也花似地绽放D.①黑黢黢的石阶被暖红的光晕映亮了②朵朵流云的倩影也在池面的清波上花似地绽放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到过墨脱的人面前不要言路”,因为墨脱处处是高山、峡谷和沼泽,常发生塌方、泥石流,很多路连当地人都退避三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是活化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战争打得很苦,一个连的兵力被吞噬。

敌人的炮火还在猛攻,连长放下望远镜,掏出烟,指指身后的山崖,对身边的丁二娃说,看到了吧,那有一线天,不怕死就从那攀上去,或许有救;还有就是做假投降,等敌人上来和他们同归于尽。

丁二娃想了想,说,听你的连长,我这命,活着是你的,死了是阎王的。

连长拍着丁二娃的肩说,好小子,下辈子若带兵,我还带你。

丁二娃嘿嘿地笑,黑一块白一块的脸,到处是憨相。

鬼子的又一轮冲锋开始了。

连长把十几颗手榴弹依次捆在内衣里。

连长瘦,穿上衣服和没捆一个样。

丁二娃也想像连长那样往腰间捆,可是办不到,没有了,他除了有七颗子弹,别的什么都没有了,这让他很沮丧,有一身的力气没处使,只等着送死。

连长捆好手榴弹,他回过头对丁二娃说,娃子,你上一线天吧,全国解放那天,你给我立个碑,也好在人世留个念想儿。

丁二娃听了连长的话,打了个立正,连长,丁二娃誓死陪你战斗到底!鬼子越来越近了,前一排已经直起了腰身。

二娃,把前边那个军官干掉。

连长说。

二娃躲在树后,只一抬手,那个军官应声倒下。

二娃退下来,跑向南边的阵地,还是手起枪落,又一个鬼子应声倒下。

鬼子开始小心了,他们由站着迫近改为匍匐前进,而二娃的子弹也快用完了。

二娃只有在死去的战友身上寻找武器,正翻着,就听连长哼了一声,之后倒在了他的脚下。

二娃看到,一颗子弹,正中连长的眉心,就像小时候,妈妈在姐姐的眉心点上个小红点。

妈的小日本!二娃向着鬼子的队伍甩了两枪,可是子弹太贵重了,就剩三颗了,由不得他浪费。

他勉强在一战友身下翻出一颗手榴弹,迅速抛了出去。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二娃突然改了主意,何不趁机逃跑,逃跑可比和敌人同归于尽更有赚头。

二娃看一眼连长说,连长,反正你也死了,我就不跟你去了,我会给你报仇的!他把刚才对连长的许诺忘个一干二净。

二娃双手遮住嘴巴对着鬼子喊,别开枪,我们投降!二娃又喊,我们身上都捆着手榴弹,你们若开枪,就连你们一起炸飞喽。

鬼子真就没有开枪,但也没有向前半步,二娃趁机把连长抱起放在战壕沿上,只露出上半身,两边用战友的尸体支撑着。

连长的头一直傲立着,不偏也不倒,两眼怒目圆睁,身旁的战友也簇拥着他,如同抬一部轿子,去和小日本算账。

阵地静了下来,小鬼子在一步步靠近,而这会儿的二娃,已经不在连长的身边了,他凭着一身好功夫,两腿蹬住崖壁,双手倒换着,一点一点攀上一米宽、二十几米高的一线天。

几乎是一眨眼的光景,鬼子上来了,他们战战兢兢、层层叠叠围住了连长,判断他是否还活着,就在他们举棋不定,想上前试试连长还有没有气息时,不知从什么方向,射来三枪,一枪打死鬼子为首的军官,一枪打翻了想试连长是否还活着的那个士兵,而第三枪则打在连长腰间那捆手榴弹上。

顿时,数声爆炸,火光冲天,一朵朵红磨菇瞬间绽放,染红了半个阵地。

(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连长和丁二娃打鬼子,暗线是鬼子步步紧逼连长和丁二娃,双线交织使小说主题更加深刻。

B.文中写连长往身上捆手榴弹时,强调“连长瘦,穿上衣服和没捆一个样”,是为结尾鬼子被炸死埋伏笔。

C.连长被子弹击中的眉心使丁二娃联想到妈妈在姐姐的眉心上点的小红点,这个细节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

D.丁二娃最后仅剩下三颗子弹这个情节非常重要,与后文的三枪相呼应,可见此处并非闲笔,体现了作者的精心构思。

5.小说中丁二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5分)6.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是“第三条路”,也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是“英雄”,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7. 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 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A. 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