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种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种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种循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动过程。

2. 掌握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其在能量流动中的作用。

3. 了解物种循环的概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态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太阳能、化学能等。

2. 能量流动的过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 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构成、作用。

4. 物种循环:概念、过程、意义。

5. 实际案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种循环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种循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过程。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食物链、食物网和物种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态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种循环的教材、PPT 等。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 案例材料:选取相关生态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种循环,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种循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过程。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食物链、食物网在能量流动中的作用,以及物种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4.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给出的生态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种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查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拓展1. 生态系统中的其他能量流动路径:介绍生态系统中除食物链、食物网外的其他能量流动方式。

2. 物种循环在生态系统稳定中的作用:探讨物种循环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向。

2. 让学生掌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太阳能。

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 能量流动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向、传递和转化过程。

2.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的特点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能量流动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课件,包括图片、图表、动画等。

2. 实例材料:收集相关的实例材料,用于案例分析。

3. 讨论问题:提前准备与能量流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案剩余部分(六、七、八、九、十)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片或动画,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产生兴趣。

2. 讲解能量来源:讲解太阳能是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3. 讲解能量流动过程:介绍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以及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4. 分析实例:选取具体的生态系统实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加深对能量流动的理解。

5. 讨论能量流动的意义:引导学生探讨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如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种多样性等。

七、课堂练习1. 设计练习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2. 学生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解答疑问: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和原理。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引言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维持生物圈平衡的重要机制之一。

能量从太阳辐射而来,经过光合作用被植物捕获,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

这一过程不仅对生物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整个地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教案将以生态学的角度探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二、能量的来源:太阳能太阳是地球上生物生存所必需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的能量被地表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

在这个过程中,光能被吸收并转化为植物细胞中的化学键能。

光合作用的关键反应式为: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三、光合作用中的能量流动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能量转化过程之一。

光合作用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而供给生物的生长与代谢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光合作用按照化学能的转移路径,可分为光化学反应和碳水化合物合成两个阶段。

(一)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发生在植物叶片的叶绿体中。

在这一过程中,光能被光合色素(如叶绿素)吸收,激发电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形成激发态电子。

这些激发态电子随后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能量,并驱动质子泵将质子(H+)从基质转运至叶绿体内腔,形成质子梯度。

这一质子梯度的释放又会驱使 ATP 合成酶催化 ADP 和无机磷酸生成 ATP,储存化学能。

(二)碳水化合物合成在光化学反应阶段,产生的 ATP 和 NADPH2 为碳水化合物合成提供能量和还原力。

通过碳同化作用,光合细胞可以利用二氧化碳(CO2)合成有机物质,如葡萄糖(C6H12O6)等。

这一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暗反应(即光独立反应)中,称为光合作用的第二阶段。

暗反应的关键成果是葡萄糖的合成,它所转化的化学能可以在生物体内继续流动。

四、食物链与能量传递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相互联系。

食物链是描述物种之间能量流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图示。

食物链分为草链和食肉链两种类型。

(一)草链草链是以植物为食物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

包括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

2. 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从太阳传入生物群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

2.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照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流动。

2. 讲解: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以及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6.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概念、过程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阐述。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影响,如碳循环中的碳排放、氮循环中的化肥使用等。

2. 介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食物链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通过模型的构建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

通过定量分析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并学会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定量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学会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进而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理解生命系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二、重难点: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以及应用三、教学设计:【问题探讨,引入课题】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生产力低下等方面的原因,农产品的产出十分有限,假设你是国家领导人,在不违反营养学规律的情况下,该如何分配有限的农产品养活更多的人?A.粮食全部供应给人吃。

B.一部分粮食供应给人吃,同时用一部分粮食喂猪,人吃猪肉。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不给出确切答案,引导学生从获得能量维持生存的角度分析,进而引入课题。

【设置问题,引导思考】问题1:能量对生命系统的意义?讲述: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封闭系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序性将增加。

生命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可以通过获取能量来维持系统的有序性。

对于个体来说没有能量的输入就意味着死亡;对生态系统来说,如果在较长的时间没有能量输入,必定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问题2:能量如何输入到生命系统?讲述: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他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实现能量的输入。

消费者和分解者不能利用光能,从摄入的有机物中获取能量,从而实现能量的输入。

问题3:输入生物体内的能量有哪些用途?讲述:生物体通过细胞呼吸,将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在此过程中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的积累,一部分能量储存在了这些有机物中。

呼吸作用同时产生了大量热能,热能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散失到无机环境中。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高中生物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高中生物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高中生物教案•相关推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高中生物教案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

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

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

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

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

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3、重难点的突破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

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四、教学方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

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

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概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传递效率和能量金字塔的构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生态系统的图片,如森林生态系统,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其中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二)新课讲授1、能量流动的概念教师讲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提问: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和传递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主要是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形式存在和传递。

)2、能量流动的过程(1)以生产者(如绿色植物)为例,讲解能量的输入过程。

教师: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这部分能量就是生态系统的最初能量来源。

(2)展示食物链“草→兔→狐”,引导学生分析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过程。

教师:草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有机物中。

当兔吃草时,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体内。

兔摄入的能量,一部分被同化,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一部分未被同化的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兔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当狐捕食兔时,兔体内的能量就流入了狐体内。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轮复习)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5章第2节的内容,包括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和意义。

既运用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捕食等前面已经复习过的知识,也是后面将要复习的物质循环等内容的基础。

它不仅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又与环境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有密切关系。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二)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和模型建构等多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完成能量流动相关内容的系统分析,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展示锄禾的图片,抛出问题:为什么要除草、治虫?再展示收获的图片,提出问题:秸秆怎么办?学生很容易想到焚烧,这个农民常采用的方式。

如何利用能量流动的知识很好地加以利用呢?(二)能量流动的过程、概念和特点展示一幅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1),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

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三个错误:箭头方向、缺少初级消费者指向分解者以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的两个箭头。

在学生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出如下知识点:能量的源头、能量流动的起点、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渠道、能量的转化、能量的散失途径、散失形式、各营养级的能量去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原因)。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在组长展示、其他小组质疑和教师点评中共同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复习。

(三)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变化师生共同分析能量流经生产者的变化,重点强调能量的去路,并利用磁性板在黑板上构建概念图模型(图2)。

在模型建构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指照射在生产者上的能量吗?生产者同化量的两个去路是?三个去路是?在生产者能量变化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的变化的贴图(备选项:初级消费者摄入、初级消费者同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次级消费者摄入、呼吸作用、粪便、分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案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是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结合第三章新陈代谢中能量的变化,以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②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③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及知识迁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三)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重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难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形成的原因。

确定依据:能量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重点知识是:能量流动的起点、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途径和特点。

这部分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与第三章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代谢等)有一定的联系,它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能量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能量流动也是抽象的,而且各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比较复杂,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于能量的认识不是很充分,对于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更是生疏,因而成为认知上的难点。

组织分析必须有很好的切入点,采用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示分析的角度和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启发探究法:本节课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教材一看就明白,真正理解和应用却困难。

所以根据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能力的实际情况,采用启发探索式教学,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把老师在堂上讲、学生在堂下听的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的过程。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2.直观教学法: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加教学容量和直观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教学程序(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对这一节的教学设计采用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

“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高中学生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展开教学。

本节的引入采用一段视频录像,展示非洲草原生态系统的概貌,请学生找出并书写出其中典型的食物链。

通过复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引入生态系统的“能量”问题。

意在利用丰富的、动态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

接下来用“问题探讨”展开能量流动的过程的学习,总结出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特点,从中总结出能量流动的概念。

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自制的能量流动的图解,结合林德曼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能量流动的特点,启发学生学会计算能量的传递效率。

再利用图解简介几种能量金字塔,实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

最后,通过探讨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一、课题导入播放视频录像:展示非洲草原生态系统的概貌。

提出问题:1、在片中你看到了哪些生物,他们能不能构成生态系统呢?(草作为生产者,植食性和肉食性的动物是消费者。

)2、生态系统还应有什么必需成分?(分解者。

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而其中大部分的能量则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当然组成生态系统的还应有无机环境,比如阳光、空气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4、一个典型的食物链模式怎样书写?(作为第一营养级的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作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后面依次是各级消费者。

)(投影出典型的食物链模式)环节二:提出问题,交流探索二、讲授新课以上述的典型食物链模式(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为例,引出新课题。

(一)过程:(分步解析图解)问题:1、生产者的能量怎样得来?2、能量的源头?能量是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同时,光能便转化成了化学能,固定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这样能量就输入了第一营养级。

所以说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而能量流动的起点,就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了。

)(点击播放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3、什么是生产者的同化量?(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才是真正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并且已经同化为自身的物质了,我们又把这部分能量称为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4、生产者的能量怎样进入初级消费者体内?在其体内又发生哪些变化?(生产者的同化量中,一部分会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还有一部分则会随植物的落叶、遗体等被分解者分解。

)(流入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已经被它同化为了自身的物质,所以也可以称为初级消费者即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

这部分能量应该有被下一营养级摄入体内的一部分,呼吸作用散失的一部分,还有动物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而释放的能量。

后面营养级的情况也就大致相同。

)(逐步展示能量流动图解)小结: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都是什么?去路:①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热能形式)。

②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也是热能形式)。

③沿食物链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可称为“三出”。

来源:对于生产者来说能量来自于太阳能,而各级消费者的能量来自于上一营养级。

可称为“一入”。

因此简单说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就是“一入三出”。

(投影图解)5、第二营养级能够获得生产者的全部同化量吗?为什么?(后一营养级只能得到前一营养级的一部分能量。

参考:热能形式散失。

)6、能量的摄入量与同化量相等吗?为什么?(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的能量,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排出的粪便中,其余大部分才是被动物体同化的能量,可以说,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当然粪便中的那部分能量最终是被分解者利用了。

)(投影图解)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与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有什么区别吗?(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中有一部分是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了,余下的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用于自身体重的增加的有机物中所储存的能量。

这部分能量中一部分是在动物死后,随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利用散失了,还有一部分才可以流入下一营养级。

符合前面我们总结的“一入三出”。

)(投影图解)(二)总结能量流动的概念。

这种能量的输入→传递→散失的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它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

[实例]屎壳郎:在草原上,牛以草为食,屎壳郎(蜣螂)以牛粪为食(1)在能量流动的分析中牛粪中所含的能量属于哪一部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被牛同化的能量中约有多少流入屎壳郎?(0)图解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情况,解决以下问题:7、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8、能量流动的起点和途径分别是什么?9、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分别是什么?(体会“一入三出”。

)(图解赛达伯格湖的具体数据,解析上述问题。

)(三)特点:1、这种流动又有什么特点?启发设问:①在方向上:单向流动②在数值上:方框大小、箭头大小→逐级递减2、能量的传递效率如何计算?(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62.8÷464.6=13.5%;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12.6÷62.8=20%。

计算方法:(下一营养级同化量÷本营养级同化量)×100%)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这也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4、能量金字塔(投影三种金字塔图形)[实例](1)为什么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2)为什么“一山不容二虎”?[例题]描述食物链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为食物金字塔,在食物金字塔中表示了个体的相对数目,又表示了每层水平上所包含能量的大小。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A.当达到金字塔的顶部时,个体数目减少,但是能量增加B.当达到金字塔顶部时,个体数目和所包含的能量与其它层一样C.在金字塔的最底层,个体数目和所含的能量都是最多的D.在金字塔的最底层,个体数目和所含的能量都是最少的(四)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实例]假设你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只有少量的玉米和鸡可以食用,那么使自己活的最长的办法是 AA.先吃鸡,然后吃玉米B.先吃玉米,然后吃鸡C.用玉米喂鸡,然后吃鸡D.用玉米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再吃鸡研究能量流动,实际是为了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实例]农作物怎样为人提供更多的产品?(除草)环节三:巩固练习,应用活化通过典型实例、练习巩固知识要点。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CA. 照射到该生态系统内所有植物体叶面上的全部太阳能B. 射进该系统的全部太阳能C. 该系统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D. 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的全部能量2.假设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第三营养级和三级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应为 CA.4%和4%B.0.8%和0.8%C .4%和0.8% D.10%和4%3.识图作答: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1)将A、B、C、D的名称依次写在图中: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C.次级消费者D.三级消费者(2)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上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到下一个营养级只有10%~20%,因此,一个食物链一般不能超过五个营养级。

[更上一层]根据研究某生物同化量中,有98%用于呼吸消耗,仅有2%用于生长和繁殖,那么它可能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可能是C、DA.98%B.3.2%C.0.2%~0.4%D.1.5%环节四:知识总结投影知识框架,形成系统认识。

布置课后思考题。

为什么一般肉类食品的价格比粮食价格高?五、教材加工改造将教材中的内容重新调整,利用图解,分步解析,结合学生已知的一些知识,探讨总结。

把林德曼的赛达伯格湖的研究情况,与最初的能量流动图解有效的结合,在分析能量流动过程的同时,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及传递效率。

精选练习,尽力代表不同题型,从而达到真正的应用水平。

教师起到主导、引领的作用,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体现。

板书设计能量流动特点 过程 概念 研究意义 逐级递减能量金字塔起点途径 来源和去路 单向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