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 节选》教案6 粤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1)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1)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

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诗海拾贝岩居僧赵师秀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赏析】赵师秀作诗,常追求“清”的美学趣味,故多写荒寒之景,凄清之情,冷寂之境。

首联交代诗题,“开扉在石层”,所谓僻之又僻,本意在避世,所以自然“尽日少人登”。

颔联描写鸟过藤动、藤动花落的情景,非常细腻。

在那样一个清寂的环境中,“过”字显然更能显出僧人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

一个“寒”字,既是写实——树已枯而复绕之以藤,当然清寒;又是写意——以此烘托僧人的心迹之寂。

颈联承上更具体地来写僧人的生活。

煎茶而取冰下水,意在寄托情怀的高洁和心性的淡泊。

“香炷佛前灯”一句,呼应题目中“僧”字,这也是说其生活之清。

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故尾联结以向往之情。

这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进一步突出主题,使全诗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林撷英史铁生名言1.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2.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

3.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4.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

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

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

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5.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6.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7.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8.真实并不在我的心灵之外,在我的心灵之外并没有一种叫作真实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待在那儿。

9.时间的伟大在于它永远能自圆其说。

10.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11.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

◎作者卡片姓名史铁生生卒年1951~2010 籍贯北京相关资料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多个方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1 12 我与地坛(节选)》6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1 12 我与地坛(节选)》6

我与地坛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把握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2.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的景物特点。

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景物描写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学方式:提问式、讲授式4.教学时间:一课时5.教学过程:一、散文单元回忆——温故知新同学们,我们最近学习的单元,正是书本的第三单元,散文单元。

在本单元P61?单元导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文学世界中,一方荷塘,一缕月光、一片云霞、一堵断垣,都可能拨动你的心弦,引起你这样那样的联想感悟,当你以自由潇洒的文笔写下这一刻时,就有了散文〞,所以在散文当中,荷塘、月光、云霞、断垣这些景物,不是单纯的景物,是包含有作者感悟和思考的景物,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景物之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学习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正是通过描绘出一幅宁静清幽的荷塘月夜图,表达出自己心中平和的淡淡的喜悦。

二、扩展阅读——我与地坛我们从学过的这些文章中,了解掌握了融情于景的手法,学习通过景色来分析作者的感情。

所以今天,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分析方式,来尝试分析一篇扩展性阅读文章——?我与地坛?。

这篇课文由两局部组成,第一局部主要是写景抒情,第二局部主要是作者阐述自己的思考。

〔一〕整体感知课文1.理解题目首先,我们关注题目,大家观察一下,这个题目由什么词语构成?两个名词,我,地坛。

中间一个连词,与。

所以我和地坛是并列的,这个题目我们称之为“关系型题目〞,我和地坛存在着某种关系。

2.把握“我〞和“地坛〞首先,让我们来弄清楚,“我〞是什么人,“地坛〞又是什么。

〔布置任务、提问〕请大家首先快速浏览课文第一局部,完成两个任务:第一,课文中哪些句子交代了“我〞的身份、经历等。

第二,课文中哪些句子交代了地坛的历史、特点。

〔教师引导〕总结:我,土生土长北京人,年纪轻轻瘫痪双腿,痛不欲生,长久待地坛,后来成为了一名作家;地坛,历史悠久的古园,荒芜,却并不衰败。

3.理解“我与地坛〞有什么关系?〔布置任务、提问〕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表达“我〞和地坛有交集?〔教师总结〕我和地坛的关系:〔1〕空间关系:距离近;(2)宿命关系:地坛等待我四百多年;(3)见证关系:地坛见证了我的人生沉浮;(4)启发关系:地坛启发我思考人生;〔而在课文的第二局部中,我们看到,作者在这一局部写出了许多自己对人生的疑问和思考,最终都在地坛得到了启发,“我在这园子坐着,圆神常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由此可知,第二局部作者告诉我们,地坛是“我〞的思想心灵栖息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3.12《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3.12《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3.12《我与地坛(节选)》教案粤教版必修1教学设想:《我与地坛》虽然是一篇拓展阅读的课文,但这篇文章却是当代的散文名篇。

主人公有关生死的感悟令人叹服,其自强不息的精神也为我等汗颜,即使仅就文章的写法而言,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文章第一部分有大量成功的景物描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更让我们称道不已的是在“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一节,作者移情入境,笔下的景物无不折射出作者的影子。

这正是所谓“出神入化,物我两忘”者也。

我基于新课程改革关于新教材“活学活用,灵活取舍”的使用原则,决定本课当作讲读课来处理,本课第二部分则放给学生自读,只重点讲授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2.掌握移情入景的写法。

3.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4.学习史铁生上下求索、自强不息的乐观精神。

(一)导入新课(二)阅读课文掌握词语沧桑(cāng sāng):“沧海桑田”的略写。

喻世事变化很大。

剥蚀(bōshí):物质表面因风化而损坏;侵蚀。

坍圮(tān pĭ ):坍:倒塌;圮:毁坏。

因倒塌而毁坏。

亘(gèn)古不变:自古以来一直都没变化。

捋(lǚ):用手指顺着抹过去。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落寞:寂寞;冷落。

猝(cù)然:突然,出乎意外。

纷纭:多而杂乱。

(指言论、事情方面)。

恍惚(huăng hū):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恪(kè)守:严格地遵守。

焦灼(zhuó) :非常焦急熨(yù)帖:心里平静(三)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明确:断了双腿的人,失魂落魄的人2.地坛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昔盛今衰3.作者在腿残后为什么要选择地坛呢?地坛被人遗弃,作者被社会遗弃,同是天下沦落人,同病相怜。

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

4.作者在地坛的园子里看到什么景物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的小昆虫。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 节选》教案4 粤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 节选》教案4 粤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4 粤教版必修1一、自读要求: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但难度又比较大,因此教学中设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分析,进而理解全文。

三、教学用时:2课时(总第课时)四、教学日期:教学过程一、入题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

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

文章比较长。

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

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二、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

1、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让学生深入思考,边思边读,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

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

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

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

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 节选)教案1 粤敎版必修1 教案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 节选)教案1 粤敎版必修1 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教学重点: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教学步骤: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放映背景音乐)导语: 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去陕北农村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

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欲生。

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的一家小厂,每天在那里画彩蛋。

再后来,他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为他欢呼时,他一直倔强的昂着头,但委屈的泪水却忍不住流淌下来。

这个人就是史铁生,今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

二、抓住关键,整体把握问: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还写了母亲。

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答:在第八自然段“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1、问:他是“跑”到地坛去的吗?不是。

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2、问:“独自”跑到地坛去。

为什么“独自”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找出课文的句子来分析。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颓废忧郁、痛苦自伤的心境。

3、问:“总是”到地坛去。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12课《我和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12课《我和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品味作者沉静、抒情的语言,学习、借鉴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3、体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

教学重难点:寻找线索,把握文意,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由此去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第一部分(从地坛中感悟生命)教学内容:1、熟读课文,通过品味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2、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体味生命的崇高和庄严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体悟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听音乐。

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学生回答:《命运》和贝多芬。

简介贝多芬: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了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幻灯片展示)世界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

每个人正是靠着自己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历史上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看他如何艰难而又执着的在自己的朝圣路上勇往直前的。

二、走进史铁生(幻灯片展示史铁生的照片):铁生(1951——2010年),生于北京,十八岁去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代表作还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合欢树》等。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 节选》教案6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 节选》教案6 粤教版必修1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12我与地坛(节选)教案粤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12我与地坛(节选)教案粤教版

12 我与地坛(节选)[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 )()炫.耀() 亘.古()坍圮..窸窣()()譬.如( ) 灼.烈()..()() 福祉.()恓惶..[答案] xuàn gèn tān pǐxīsūpìzhuóxīhuáng zhǐ(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剥错误!宿错误!2.语境辨析法热乎乎的粥落到胃里,不是很满,但很熨.()帖,仿佛用熨.()斗烫平了所有的突兀,舒服极了。

[答案]1。

bōbāo sùxiǔxiù2。

yùyùn二、写对字形错误!错误![答案]竞竟遏竭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滑稽·幽默两者都是形容词,形容人的语言动作等.“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有时候含有贬义.“幽默"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2.明确词义(1)专心致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身临其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优哉游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朝不保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把心思全放在上面。

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2)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3)指生活悠闲自在。

(4)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语言运用]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譬.(p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yùn)帖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6 粤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四、研读——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两句话有什么区别?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

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

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五、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六、作业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二课时一、导入二、体味母亲的“苦”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

(检查预习)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

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

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

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

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

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

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

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

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

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

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

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

(轻声齐读划线部分)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

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

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

“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

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

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

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

“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五、作业1、阅读《课外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写第三部分。

2、读完《我与地坛》全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来地坛?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7 粤教版必修1一、导入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

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以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独语的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指导:\'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指导:\'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