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趣的角度看赫尔巴特和杜威教学思想的异同-精选教育文档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杜威(John Dewey)和赫尔巴特(Herbert Spencer)都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哲学家。
虽然他们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他们的兴趣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杜威和赫尔巴特都认为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杜威强调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在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的情况下,学生才能真正地投入并且能够持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赫尔巴特也认为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他认为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有更强的学习欲望,并且在这个主题上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杜威和赫尔巴特都提出了一种基于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杜威主张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的经验和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相信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和体验来建构自己的知识。
赫尔巴特也认为教学应该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结合,他提出了“整体主义”教育理念,主张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相联系,以增加学习的吸引力和意义。
杜威和赫尔巴特对于兴趣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上存在一些差异。
杜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他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他认为学生应该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构建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与之相反,赫尔巴特更加注重教师的指导和教学的组织性。
他认为教师应该在学习过程中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以确保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取得学习目标。
杜威和赫尔巴特对于兴趣教育的评价标准也有所不同。
杜威认为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和体验来建构知识和技能,并且认为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
他强调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应用性。
赫尔巴特则更加强调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并且能够在新的情境中灵活地使用。
杜威和赫尔巴特在兴趣教育思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认为学生的兴趣对于学习至关重要,并且提出了一种基于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他们在对于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的理解和实践上存在一些差异。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_异同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_异同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不同点:一、背景不同。
包括出身背景,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社会大背景。
赫尔巴特出生于德国的奥登堡,父亲是当地的律师兼议员,他幼年受过母亲良好的教育。
读了不少斐希特、谢林、莱布尼兹和康德的著作。
1799年与费斯泰洛奇结成忘年之交,明确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起点。
形成了其形而上的实在论哲学观基础。
并且,其思想具有保守性,表现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杜威出生在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附近的农村,祖先三代都是佛蒙特州的农民。
杜威就是在这样一个群体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
1882年进霍布金斯大学攻读哲学。
受到来自密歇根大学客座教授、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倡导者莫理斯和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思想复兴的影响。
形成了其唯心经验论的哲学基础。
其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教育形成对立面,试图用智慧的方法和教育的力量克服经济危机。
二、教育目的的差异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主张教育具有“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
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所以强调道德教育。
而杜威认为教育除了教育本身之外没有任何外加目的,教育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三、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教育方式不同:赫尔巴特虽也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但更多把教育过程看成是接受过程,强调教师、教材、课堂的主导作用;而杜威重视儿童的天性,强调“做中学”,以现实化、生活化的教学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主动活动代替教师的主导。
四、师生双边教学活动的侧重点不同。
赫:侧重于道德教育,强调教学服从道德教育,教师对学生具有强制性。
这表现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保守性。
从兴趣的角度看赫尔巴特和杜威教学思想的异同

程 中 获 得 “理 性 之 乐 ”使 人 获 得 幸 福 。 近 代 夸 美 纽 斯 在 么 教 材 才 能 使 他 工 作 得 最 起 劲 、最 有 效 果 ”。 兴 趣 是 达 成
《大 教 学 论 》 的 开 篇 提 到 : “大 教 学 论 是 一 种 教 起 来 使 人 他 所 谓 的 教 育 教 学 目 的 的 “手 段 ” 和 “中 介 ”.甚 至 又 是
一 、 关 于 “兴 趣 ”在 教 学 中的 作 用 赫尔 巴特在 《普 通教 育学》 中论述 教学 问题时 ,说 :
统 教 育 与 现 代 教 育 本 身 就 是 两 种 截 然 不 同 的 事 物 。 从 兴 “教 学 的 最 高 的 目 的 、最 后 目 的 包 含 在 德 行 这 一 概 念 之
如 苏 格 拉 底 的 “产 婆 术 ” 式 的 提 问 从 学 生 熟 悉 的 事 物 说 “成 人 只有 通 过 对 儿 童 的 兴 趣 不 断 地 予 以 同情 的 观 察 .才
起 以 激 发 起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柏 拉 图 让 儿 童 在 求 知 的 过 能 够 进 入 儿 童 的 生 活 里 面 . 才 能 知 道 他 要 作 什 么 .用 什
赫 尔 巴 特 时 ,他 在 《普 通 教 育 学 》 中 论 述 教 学 问 题 时 以 把 兴 趣 作 为 教 学 的 着 眼 点 .但 是 他 们 都 坚 信 关 注 学 生 的
位 教 育 家 有 关 兴 趣 方 面 的 理 论 。客 观 的 对 待 两 种 教 学 思 展 的 过 程 。 唯 有 多 方 面 的 兴 趣 才 是 获 得 广 泛 的 新 知 识 、
想 的 异 同 。
形成 新观 念 的基 础和动 力 。同 时 ,唯有 在广 泛 的联 系的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在教育领域,杜威和赫尔巴特都是备受尊敬的学者,他们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两位学者都重视兴趣教育,并提出了许多有关兴趣教育的理论。
杜威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一些方面存在不同,本文将对两位学者兴趣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一、兴趣的概念杜威认为,兴趣是个体对环境的积极反应,是在某个领域内投入的主观能力。
他强调了兴趣的活动性和主体性,认为兴趣是个体自主选择的结果,是对环境的主观积极反应。
赫尔巴特则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一种情感上的倾向,它能够引导学习者对某一领域进行认知和探究。
在赫尔巴特看来,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种表现,是学习的内在推动力。
二、教育目的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活动的个体,发展个体的独立性和能动性,使其成为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公民。
在他看来,教育应当追求个体的全面发展,培养个体的兴趣和能力。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自我悦纳和自我表达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尽情享受知识和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教育方法杜威主张以个体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注重个体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等。
在他看来,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主动的学习。
赫尔巴特则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探究。
他提出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学习。
四、知识获取杜威认为,知识是通过经验和实践获得的,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他强调知识的活性,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
赫尔巴特则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主获取的,注重学习者对知识的体验和发现。
他主张知识应当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评价方法杜威提倡以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为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成长轨迹。
他强调评价应当是持续性的、动态的,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能力提高。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说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说第一篇: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说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说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位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往往被人们看成是互相对立的两种教育思想的代表。
其部分原因是由于杜威及该学派人物举起“批判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旗帜、标榜自己为“现代教育”的革新派而形成的历史观念,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后来者们在研究他们的教育思想时,夸大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并推向极端而带来的种种误解和错误。
如果我们摒弃这种“非此即彼”对立的思想方法来研究教育史上不同学派的思想,就会发现,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除了区别,还有不少共同之处,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于赫尔巴特学说,除了批判,还有继承、包融和发展。
对于教育史上不同学派的思想和理论,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是我们今天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促进教育研究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本文试图跳出“对立”的传统模式,从理论基础、教育目的、教学理论、历史地位四个方面,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点,从而加深我们对教育规律的一些基本认识。
(一)从理论基础的比较看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和教育史上其他教育家相比,赫尔巴特和杜威都是以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见长的教育思想家。
这种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及善于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是他俩能形成独创性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自身条件。
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感到有下列特点:1.重视哲学和心理学对教育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对哲学和心理学作比较深入的研究的基础之上。
他们综合了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成果,移植到教育领域中,使教育从那种凭借个人主观感受的单纯艺术指导的状况下摆脱出来,成为有规律可循的、经得住实践检验的一门科学。
这是赫尔巴特和杜威两人最明显的一个共同点。
赫尔巴特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
正是经过赫尔巴特把哲学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研究的毕生努力,教育学才得以作为一门科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他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学科的确立。
从“兴趣”的角度解读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

从“兴趣”的角度解读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从“兴趣”的角度解读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摘要]在教育前进的发展史中,赫尔巴特和杜威分别被视为“传统教育”的核心代表和“进步教育”首席发言人,且都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不凡的意义。
从“兴趣”的角度出发进行剖析,通过对“兴趣”的思想基础、定义、种类、教育意义的四个方面来阐述二者对于“兴趣”这一教育重要议题。
反思前人的思想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于是笔者分析二者“兴趣”观的异同来启示今天的教育。
[关键词]兴趣赫尔巴特杜威教育思想赫尔巴特和杜威是西方近现代对教育有着重大影响的教育家,一个是叱咤19世纪的传统教育的代表,一个是影响20世纪现代教育的领袖。
虽然他们对于教育的思想、信条和研究方向各执一方,但他们的教育思想共通性的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儿童兴趣的关注和研究。
同时兴趣是贯彻赫尔巴特和杜威思想的一条线索,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去解读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赫尔巴特的“兴趣”教育观(一)“兴趣”的思想基础赫尔巴特(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教育科学之父”。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教师必须关心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为使他们顺利地达到这些目的而事先使其做好内心的准备。
由于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因此,教育的目的也应当是多方面的。
具体可将教育的目的分为两种,即“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所谓“可能的目的”,指与一个学生将来所以选择的职业活动有关的目的。
这也可以称为“多方面的兴趣”。
为了保证实现这种教育,教师必须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多方面的感受性。
所谓“必要的目的”,指一个学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达到的目的,也就是必须具备的完善的道德品格。
(二)“兴趣”的定义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首位对兴趣概念做出界定,且将其作为一个教育科学范畴进行专门研究的教育家。
特尔巴特认为,“所谓‘兴趣’,是心理上的积极活动,也意味着自我活动,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是同‘漠不关心’相对立的。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赫尔巴特与杜威历来认为分别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教育理论中都凝聚了前人论述和当时他们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因为时代在变,他们中的理论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的而出现了不适应甚至遭到后人的强烈谴责,但我们应该正视这些被认为是不足的方面,用科学的眼光的看待他们,因为时代是有局限性的,人也必然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两位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他们理论的适用范围,分析他们的教育理论,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目的和途径分析。
这两位教育家都很看重对道德的培养,在其教育著作中用了不少篇幅论述这个问题。
⑴赫尔巴特的道德理论分析: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由此可见,他将道德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形成道德。
并且他认为的道德主要包括这几方面: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而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依据他的伦理学提出,他的伦理学使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
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简言之即培养怎样的人。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有两种可以分为“可能的目的”与“必要的目的”,其中,可能的目的指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
从这里看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有现实性的,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好打算。
必要的目的是指形成道德。
可以看出他最终的教育目的是与他的道德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但通过什么途径培养?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从而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此,赫尔巴特为了培养具有那五种道德品格的理想人格,采用了教育的途径来达成。
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想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即道德教育是通过,并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赫尔巴特(William Heard Kilpatrick)和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教育领域的两位杰出人物,他们共同创立了现代教育学的基础。
虽然他们有很多共同点,但是他们的教育理论还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从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和学生的角色等四个方面来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起源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来自于社会传统的一种继承。
社会对个人的需求是通过掌握文化遗产来实现的。
教师应该是传承者,他们必须把文化遗产传递给下一代。
因此,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而严格的教育观,教育规划应该遵循传统的路线。
杜威则主张教育的起源在于人类本质的需求。
人类因为有着本能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需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强调了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教育原则,要求对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义。
二、教育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化,即培育社会管治者和公民。
他主张学习精神与学习意愿之间的统一,以达到培育公民的目的。
他强调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育,这些能让学生融入社会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杜威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完全成形的人。
他强调人类的自由、创造和自我实现的自我实现。
他认为,教育是建立在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能力之上的,这种思考和解决能力不仅可以解决学校内的问题,也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育的方法赫尔巴特主张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他强调老师的权威性,并以教师为中心来设计教学内容。
他认为,教学方法应该基于课堂和家庭,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应该遵守教师的规定,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科内容。
然而,杜威则认为,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设计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他主张学生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具有主导作用。
他认为,学生应该围绕他们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学习,并基于他们探究的兴趣来发展他们自己的能力。
四、学生的角色赫尔巴特强调学生需要遵守规定,遵从教师的指导,老师则扮演着传授知识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兴趣的角度看赫尔巴特和杜威教学思想的异同
杜威在其所著的《学校与社会》、《经验与教育》等著作中对教育现象作了“进步”与“保守”、“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等划分。
他把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以书本知识、课堂教学和教师主导的教育统称为“传统教育” , 而把自己所倡导的以儿童自身、以个人经验和活动教学为主的教育称之为“进步教育”或
现代教育”。
由于理论上的误读和误解, 人们有意无意地为赫尔巴特和杜威分别贴上了“传统”与“进步”的标签, 似乎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
从兴趣这一角度看, 二者的教学思想存在着相同的地方, 本文旨对这一问题在理性上做点分析, 以更清楚的了解两位教育家有关兴趣方面的理论客观的对待两种教学思想的异同。
兴趣教学思想无论在中国古代, 还是古希腊、罗马等西方教育史中都有提及。
早在孔子时期, 他就提出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问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三哲虽不曾明确的提出兴趣的重要性, 但是在各自的教育思想中都有所体现: 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式的提问从学生熟悉的事物说起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柏拉图让儿童在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理性之乐”使人获得幸福。
近代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开篇提到: “大教学论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 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 或使学生感到厌恶, 它能够使教员和
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
”到赫尔巴特时 , 他在《普通教育学》
构建了相应的学科。
杜威对兴趣学说的研究也非常多 , 散见于《我 的教育信条》、《儿童与课程》等著作中。
另外 , 他还专门出版 了《兴趣和意志训练》的关系一书来研究“兴趣心理学”。
澳大利亚教育家康纳尔评价说 : 兴趣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个
关键主题”和“中心概念” , “赫尔巴特的有意义的贡献之一
就是把兴趣看作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 杜威的著作则更加强
想的重要乃至核心概念。
我们不妨从对兴趣的研究入手 , 来分析两种教学思想的异 同。
、关于“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前面较近的目的 , 可以表达为多方面的兴趣。
” 学过程视为学生兴趣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唯有多方面的兴趣才是 获得广泛的新知识、形成新观念的基础和动力。
同时 , 唯有在广 泛的联系的很好的知识基础上才能产生多方面的兴趣。
在他看来 ,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实现最高教育目的的首要条件。
中论述教学问题时以相当大的篇幅论述了多方面的兴趣 , 并据此
化了兴趣的地位”。
从他的评价中 ,
可以看到 , 兴趣是二者教学思 赫尔巴特在 《普通教育学》 中论述教学问题时 , 说: “教学的 最高的目的、 最后目的包含在德行这一概念之中。
但是特别放在
他把整个教
有兴趣,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
杜威及其学派也高度重视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他
认为, “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 , “成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 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 才能知道他要作什么,用什么教材才能使他工作得最起劲、最有效果”。
兴趣是达成他所谓的教育教学目的的“手段”和“中介”, 甚至又是他理解的“发展”、“生长”目标的一部分。
虽然赫尔巴特将兴趣作为教学的直接目的, 而杜威把兴趣作为教学的着眼点, 但是他们都坚信关注学生的兴趣在制定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关于“兴趣”的概念界定
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把兴趣作为一个心理概念、教育科学范畴进行专门研究的教育家。
他认为“兴趣是同欲望、意愿和审美有共同之处的, 与关心相对立的”。
兴趣与三者是有所区别的,它发生时内心是积极的,发展至欲望和意愿时, 才趋向于行动。
《教育学讲授纲要》中提到: “兴趣就是主动性” , 兴趣“代表智力追求的能量”“兴趣就是专心所追随的、审思所积聚的对象。
清楚与联想, 系统与方法都是属于被注意的与期望的”。
可见, 赫尔巴特关于兴趣的定义虽然很多,分析总结起来, 大体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兴趣从属于一定的对象, 表现为客观性、主动性、动力性。
杜威是继赫尔巴特之后又一位对兴趣概念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教育家。
《我的教育信条》中写道: “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
我相信, 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
”《教
育中的兴趣与努力》中写道: “真正的兴趣是自我通过行动与
某一对象或观念融为一体的伴随物, 真正的兴趣只是意味着人与那个过程成功地进行中所包括的任何对象和技巧是融为一体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说: “兴趣是任何有目的的经验中
各种事物的动力。
”“兴趣就是一个人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
”归纳起来, 杜威的兴趣学说主要包含以下意义:兴趣是本能;是生长
和能力的表现;是自我与对象活动过程的统一; 是有目的的经验活动的态度和动力。
二者对兴趣概念的界定的标准和内涵是不同的, 理论基础也不同,赫尔巴特秉持“养成论” ,认为兴趣是外在于人的,是目的,
学生应为建立兴趣而学习。
而杜威则以生物本能论为基础, 秉持
生成论” , 认为兴趣是本能的, 是对可能发生事情的态度, 它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
二者的相同点在于, 赫尔巴特和杜威都把
兴趣”视为中介。
他们都认为, 一个人要使自己现有的活动向前发展,达到所欲见、所欲得的结果, 并使自己的精力全部倾注于自己的注意对象,就完全要依靠兴趣的出现。
可见, 他们二人都非常注重兴趣的内在性, 都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
三、关于“兴趣”的分类
在赫尔巴特看来, 儿童的兴趣是在与自然相接触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因此, 他把“多方面的兴趣”分为自然的和社会的两大类,六个方面:经验、思辨、审美、同情、社会、宗教。
经验的兴趣是直接与经验相一致的, 同情的兴趣是直接同交际
相一致的。
对经验对象的进一步思考便形成思辨的兴趣; 对较
大范围内交际的思考就形成社会的兴趣。
一方面可以补充审美
的兴趣, 另一方面还可补充宗教的兴趣。
”为了使其学说更易
于推行,
赫尔巴特兴趣区分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
杜威认为人的本能可划分为四个方面: 社交、探究、制造
和艺术本能, 与此相应便有四种兴趣: “交流的兴趣、探究
的兴趣、
制作的兴趣和艺术表现的兴趣” , 他接受了赫尔巴特关于兴趣
具
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表现形式的说法,他认为“在直
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间没有严格的不可逾越的界线”, 也就是说, 对一个对象的直接兴趣可以逐渐转变为间接兴趣;同样地,对一
种目的和理想的间接兴趣也可以转变为直接兴趣。
虽然二者关于兴趣分类的标准不同, 划分领域也不同。
但
是也存在一致的地方: 他们对兴趣的划分都强调兴趣的多方面
性认为不应把学生的活动局限于个别方面, 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
因而教育者所关心的也应当是多方面的; 强调兴趣要平衡的、
均匀的发展; 都很重视兴趣的社会性: 赫尔巴特的同情和社
会的兴趣是扎根于个人社会化的基础之上的。
杜威也是非常强
调个人的社会化:社会兴趣是具有强烈的支配力量, 只要一发
生联想, 即转为道德上所要求的东西; 他们都认可将兴趣分
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四、关于“兴趣”的培养途径
赫尔巴特指出了兴趣培养的途径。
他认为, “兴趣是在各
种
有趣味的实物和作业中产生的, 多方面的兴趣源于这些实物和作业的复源中。
这种兴趣的创造和发展是教学的任务。
”
杜威则认为, 儿童的兴趣主要不是靠教材、教学和教师来培
养的,而是靠教育者创设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情境,在活动情境中主动生成的。
可见,赫尔巴特也不是纯粹的注重知识中心, 与杜威的儿童中心的思想并不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只是二者对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同罢了, 杜威更加强调情境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