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

合集下载

浅析化工企业重大危险源定量风险评估

浅析化工企业重大危险源定量风险评估

浅析化工企业重大危险源定量风险评估由于化工企业往往涉及种类众多的有毒、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因此极易发生火灾、爆炸和中毒等生产安全事故。

本文对化工企业重大危险源的事故发生原理、定量风险评估流程、风险评估原理等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一线安全评估人员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化工企业;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估;个人风险;社会风险1 前言化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危险性较高的危险源,对周边环境、人员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

为此,需要对化工企业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定量风险评估,查找、分析化工企业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仓储区在生产、储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危险、危害后果和程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指导化工公司对仓储区进行监控和事故预防,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生产效益。

2 化工企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分析2.1 化工企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分类常见的化工企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主要有泄漏、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

(1)重大泄漏事故。

在化工企业内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泄漏事故,向空气中释放大量易燃、易爆、有毒的物质。

重大泄漏事故一般可以分为连续液体泄漏、气体泄漏和两相泄漏。

具体的泄漏事故后果与泄漏物质的压力、相态、温度等状态,以及物质的易燃性、毒性、数量等因素有关[1]。

(2)重大火灾事故。

如果发生泄漏的为易燃物质,那么在适当的条件和点火源情况下,则可能会发生火灾事故。

易燃物质泄漏通常由于储存容器、运输管道或其他联结头的失效导致的。

根据化工企业火灾的发生条件及特点,易燃易爆气体、液体泄漏后被点燃的燃烧方式有四种:喷射火(Jet Fire)、池火(Pool Fire)、火球(Fire Ball)、闪火(Flash Fire)。

(3)重大爆炸事故。

如果泄漏的物质为易燃、易爆品,那么在合适的条件和点火源情况下,则会发生爆炸事故。

化学工业园区重大爆炸事故主要有VCE、机械物理爆炸和BLEVE。

化工企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模版(2篇)

化工企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模版(2篇)

化工企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化工企业风险评价管理工作,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环境的保护,保障员工和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化工企业的风险评价管理工作。

第三条主要责任1. 公司负责人对化工企业风险评价工作负总责,并委托相应的部门负责人具体管理和实施;2. 相关部门负责制定和完善风险评价程序,并对风险评价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3. 全体员工应遵守本管理制度,并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工作。

第四条术语和定义本管理制度涉及到的术语及其定义如下:1. 风险评价:化工企业对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潜在危害评估和控制措施的确定;2. 风险评估:通过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或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其可能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程度;3. 风险管理:对已经评估确定的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确保风险降到最低程度;4. 监督检查:对风险评价工作的进行日常监督和定期检查;5. 公共参与:对风险评价结果向公众进行公示,并接受公众的意见和建议;6. 应急预案:化工企业在发生突发事件时采取的应对措施。

第二章风险评价的程序第五条风险评价的步骤风险评价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辨识风险: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辨识;2. 评估风险:对辨识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潜在危害程度;3.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4. 实施控制措施:将制定的控制措施实施到生产过程中;5. 监督检查:对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六条风险评估的方法风险评估的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和半定量评估等。

1. 定性评估:根据经验和专业知识,对风险进行主观判断,确定风险的潜在危害程度;2. 定量评估:通过对事故和事件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确定风险的具体数值,以及对人员、财产和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3. 半定量评估:结合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的方法,综合考虑风险的潜在危害程度。

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

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

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编制说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2009年10月1 任务来源 (2)2编制过程 (2)2.1组织项目调研,找出问题所在 (2)2.2查阅国内外资料,确定研究路线 (4)2.3符合应用实际,制定编制原则 (5)2.4参照国标要求,设计框架结构 (5)2.5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完善标准 (6)3 章、节主要内容 (6)3.1范围 (6)3.2规范性引用文件 (6)3.3术语和定义 (7)3.4目的和基本程序 (7)3.5定量风险评价项目管理 (7)3.6资料数据收集 (7)3.7危险辨识和评价单元选择 (7)3.8泄漏场景及频率 (7)3.9源项和气云扩散 (7)3.10暴露影响 (7)3.11风险计算 (7)3.12风险评价 (7)3.13附录 (7)4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和预期的经济效益 (8)5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及水平对比 (8)6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的协调性 (8)7贯彻实施标准的措施和建议 (9)8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9)1 任务来源定量风险评价是一种技术复杂的安全评价方法,不仅要对事故的原因、场景等进行定性分析,还要对事故发生的频率和后果进行定量计算,并将量化的风险指标与可接受标准进行对比,提出降低或减缓风险的措施,整个评价过程需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进行,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目前,美国、英国、荷兰已制定出具体的适合自己国情的定量风险评价导则并广泛应用,而国内化工企业还没有适合的风险标准和定量风险评价导则,在数据采集、危险识别、单元选择、事故模式和风险度量等方面没有规范法。

为了完善定量风险评价体系,分析石油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的主要元素,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立项制定《石油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估导则》。

2009年2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印发关于下达2009年安全生产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安监总政法〔2009〕34号),本标准予以立项。

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需标准规范

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需标准规范

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需标准规范张蕾近日,国家安监总局网站上公布了对《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等六项标准的征求意见函,旨在改变我国化工行业定量风险评价长期以来没有统一标准的局面。

定量风险评价是一种技术复杂的安全评价方法,不仅要对事故的原因、场景等进行定性分析,还要对事故发生的频率和后果进行定量计算,并将量化的风险指标与可接受标准进行对比,提出降低或减缓风险的措施,整个评价过程需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进行,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目前国内化工企业还没有适合的风险标准和定量风险评价导则,没有规范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料收集定量风险评价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数据量较大,对所有相关数据的收集,要尽可能地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同时也需明确评价的边界。

目前,国内在化工行业定量风险评价方面,缺少相应的规定来规范定量风险评价的数据种类、采集原则和标准,如人口的流动性因素、人口边界范围,估算人口的原则、点火源的辨识,不同类型点火源如点型、线型、面型的点火概率的确定等,导致各评价项目数据采集的不规范、不完整或存在错误的数据来源。

事故模式为了便于进一步量化风险分析的需要,需要将工艺过程划分不同的泄漏段位,选取泄漏模式,合理估算泄漏时间和泄漏总量。

目前,国内石油化工定量风险评价,对泄漏模式还没有统一的做法。

基础泄漏概率一般通过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得到。

规范化的泄漏模式和频率修正才能保证泄漏频率、事故后果和风险的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评价装置或单元划分系统的风险往往只由少数单元决定,为避免过大的计算量,需通过一定的筛选方法选择出对整个系统影响较大、风险较高的单元进行风险计算,这就需要开展危险辨识。

在确定定量风险评价包含的装置或单元时,需要得到评价单位和企业共同参议,尽量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同意。

需要规范定量风险评价中所包含的评价装置或单元的原则;推荐辨识方法,防止漏掉具有重大风险的设施。

风险度量标准定量风险评价的核心内容是评价区域内的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绘制个人风险等值线和社会风险曲线。

某化工厂风险源定量评估与应对措施

某化工厂风险源定量评估与应对措施

某化工厂风险源定量评估与应对措施一、背景与目的本文档旨在对某化工厂的风险源进行定量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通过本文档的执行,旨在降低工厂的生产风险,确保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工厂的整体运营效率。

二、风险源识别2.1 化学风险化学风险主要包括有毒气体泄漏、化学品储存不当、化学反应失控等。

这些风险可能导致人员中毒、火灾、爆炸等严重后果。

2.2 机械风险机械风险主要包括设备故障、操作不当、维护不及时等。

这些风险可能导致设备停机、人员伤害等。

2.3 人为风险人为风险主要包括操作失误、违反安全规定、培训不足等。

这些风险可能导致生产事故、环境污染等。

2.4 环境风险环境风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这些风险可能导致工厂生产中断、声誉受损等。

三、风险源定量评估3.1 评估方法采用故障树分析(FTA)和蒙特卡洛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风险源定量评估。

3.2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将风险源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其中,高风险源主要包括化学品泄漏、设备故障等;中风险源主要包括操作失误、培训不足等;低风险源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

四、应对措施4.1 高风险源应对措施- 加强化学品储存管理,确保储存设施的安全性能;-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4.2 中风险源应对措施- 加强员工操作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制定完善的操作规程,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3 低风险源应对措施- 建立健全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警,降低气候变化对生产的影响;- 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风险。

五、持续改进为确保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的有效性,需定期进行复审和调整。

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

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

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分析)应用导则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ies (HAZOP studies)–Application guide(IEC 61882:2001,IDT)(名称根据标准修改,正文涉及名称同样修改)编制说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2010年5月1 必要性 (2)2 工作简况 (2)3 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2)3.1 适用范围 (3)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3 术语和定义 (3)3.4 HAZOP分析原则 (3)3.5 HAZOP应用 (3)3.6 HAZOP分析程序 (4)3.7 审查 (4)3.8 附录 (4)4 技术论证与效果 (4)5 对标情况 (6)6 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 (6)6.1 名称 (6)6.2 适用范围 (6)6.3 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6)7 相关建议 (7)8 征求意见的反馈和处理情况 (7)9 标准审查情况 (7)1 必要性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分析)方法是一种用于辩识工艺设计缺陷、工艺过程危险及操作性问题的结构性分析方法。

HAZOP方法建立几十年来,以全面、系统、深入等突出优势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现在已成为世界上倍受推崇的工艺危险识别方法。

国际电工委员会于2001年制定了相关国际标准:IEC 61882:2001, 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ies (HAZOP studies) - Application guide。

目前,国内还没有HAZOP分析相关标准或应用导则,在分析原则和分析程序等方面没有规范化。

而英文版的IEC61882标准在某些方面已无法满足各方需要,急需制订。

2 工作简况为了完善和规范HAZOP分析的原则和程序,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立项制定《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分析)应用导则》。

2009年2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印发关于下达2009年安全生产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安监总政法〔2009〕34号),本标准予以立项。

化工企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模版(2篇)

化工企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模版(2篇)

化工企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模版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实现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评价目的识别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遏止事故,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

二、评价范围1、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2、常规和异常活动;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三、评价方法可根据需要,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常用的方法有工作危害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等。

1、工作危害分析法:从作业活动清单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该方法是针对作业活动而进行的评价。

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

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安全检查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规程的分析。

四、评价时机常规活动每年一次,非常规活动开始之前.五、评价准则采用风险度R____可能性L后果严重性S的评价法,具体评价准则规定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化工企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模版(二篇)

化工企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模版(二篇)

化工企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模版1. 引言本制度旨在规范化工企业的风险评价管理,确保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员工安全。

风险评价是识别并评估潜在的危险和风险源,以确定适当的控制措施,保护员工和环境安全。

本制度适用于化工企业内的所有岗位和工作场所。

所有员工必须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2. 定义2.1 风险评价:通过识别和评估可能造成损害的危险和风险源,以确定适当的控制措施的过程。

2.2 安全风险:指由于工作场所的危险源和人员行为可能造成的员工健康和环境安全损害。

2.3 环境风险:指由于工作场所的危险源和人员行为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害。

3. 风险评价的目的3.1 识别所有工作场所和岗位可能存在的安全和环境风险。

3.2 评估这些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

3.3 确定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

3.4 防止事故或事故引发的伤害。

4. 风险评价的程序4.1 识别风险化工企业应组织工作场所的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估。

相关人员应该参与识别可能的风险,并记录在工作场所风险评估表中。

4.2 评估风险风险评价应该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进行评估。

使用风险矩阵将风险分为高、中和低三个等级,并记录在工作场所风险评估表中。

4.3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适当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应该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并适应具体的工作场所和岗位。

控制措施的具体实施细节应记录在工作场所风险评估表中。

4.4 风险评估的周期性复查定期对工作场所风险评估进行复查,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复查的频率应根据风险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复查结果应该记录在工作场所风险评估表中。

5. 风险评估结果的执行所有员工应严格执行风险评估结果中规定的控制措施。

如果发现控制措施不足或存在问题,应立即汇报相关负责人,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6. 监督和检查化工企业应建立监督和检查机制,定期检查各个岗位和工作场所的执行情况。

检查结果应记录并报告给上级管理层。

对于发现的问题,应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跟踪整改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标准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XX-XXXX条文说明2009年青岛目次1 范围 (4)5 定量风险评价项目管理 (4)6 资料数据收集 (4)7 危险辨识和单元筛选 (5)8 泄漏场景及频率 (5)9 源项和气云扩散 (8)10 暴露影响 (10)11 风险计算 (11)1 范围使用本标准时,不但要注意满足本标准的要求,还应符合陆上化工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和在役装置或设施相关的法规、规则和规章的要求。

5 定量风险评价项目管理5.1 由于定量风险评价工作的复杂性,应对对整个评价工作的流程进行项目管理,主要步骤及每一步的具体内容如下:a)了解用户需求在制定项目计划之前,必须了解用户的需求,包括对评价报告及记录研究结果的特殊要求。

这些特殊要求特别是记录文件可能会明显增加项目的工作量。

b) 确定研究目的和目标不同的定量风险评价项目的研究目的有所不同,如评价降低风险的措施、优化安全投资、评价企业资产风险、评价企业员工的风险以及企业周边的社会风险、判断是否满足法律或管理机构的要求、协助制定紧急预案等。

c) 确定研究深度研究深度决定评价项目所需的资源、预算以及时间,因此应选择合适的研究深度。

研究深度可由以下三个方面确定:(1)风险评价技术(后果、频率及风险)(2)选择的事故数目(个别单元和场景、有代表性的单元、扩展的单元清单)(3)研究复杂度(简单、一般、复杂)——制定评价导则定量风险评价规则有利于项目的有效进行,具体内容见5.2。

——制定项目计划每一个定量风险评价项目都应编制书面的项目计划,该计划可为项目小组的成员提供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团队建设和确定研究方向。

只有通过编写这样一份书面计划,研究的各个方面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需要强调的是,在项目计划中应详细列出所需的资源、项目进度的时间安排、项目的质量保证措施、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以及费用预算。

——项目执行在制定工作范围时,项目经理应按照项目计划的进度安排衡量项目进度。

在项目发生延误时,应调查和解释项目延误的原因,并尽量采取补救措施以保证项目的按时完成。

6 资料数据收集6.2.1 人口统计原则a) 应根据评价目标,确定人口统计的地域边界;b) 应考虑人员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如白天与晚上;白天人们会离开居民区去工作、上学或进行其它活动,晚上返回居民区,所以评价范围内的人数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c) 应考虑娱乐场、体育馆等敏感设施人员的流动性;应考虑娱乐场所的人员,如果娱乐场所具有季节性,则对于全年中的不同时期,其人口密度值不同;体育馆属于在短时间内因有体育项目而存在大量人员的场所,在不同的时间段,其人口密度值不同;如果大批人员在场的时间很短,则对应此时间段的人口密度值可忽略,例如在一年中只使用很短时间的体育馆。

d) 应考虑已批准的规划区内可能存在的人口;对于已批准规划中的居住区内的人员也应该考虑在内,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应该根据规划方案来计算;如果没有实际可用的信息,可参考规划区周边新居民区人口密度,所需信息的精确度取决于定量风险评价的目标。

6.3.2 石化行业重大事故大多是由于可燃气体或液体泄漏并遇到点火源点火之后,造成火灾、爆炸事故而引起的热辐射以及超压冲击波伤害。

为此定量风险评价应评价物料泄漏后发生点火的概率,在准备工作中就应统计石化厂常见点火源的种类和数量。

由于每种点火源的点火概率以及存在数目不同,所以应按点火源种类和数目进行统计。

同事应考虑白天和晚上厂内点火源以及厂外点火源数量的差异。

7 危险辨识和单元筛选7.1.1 危险辨识是定量风险评价的重要一步,其目的是辨识出系统中存在的风险,从中找出对装置风险贡献最高的危险源及危险场景,以便进行定量风险评价。

7.1.2 本标准中列出了常见的危险辨识的方法。

7.2.1 定量风险评价适用于对风险较大的单元进行评价,并不是所有的单元都需要开展定量风险评价工作。

因此,应对辨识出危险的单元进行选择,从中找出具有较高风险的单元。

在这种情况下,对选择出的单元进行定量风险评价的结果就是整个装置的定量风险评价结果,因此选择单元的风险水平应与整个装置的风险水平相当。

8 泄漏场景及频率8.1 在定量风险评价中,当危险物质或能量释放事件的发生频率小于10-8/年或者释放事件引起的火灾、爆炸或中毒等导致的死亡概率小于1%时,可在定量风险评价中不予考虑。

阈值10-8/年这个标准是合理的,因为通常灾难性释放事件的发生频率在10-5/年~10-7/年之间。

在进行风险计算过程中,一般以1%死亡概率为边界。

8.1.1 石化企业典型设备包括管道、带压容器和储罐、常压容器和储罐、泵、换热器、压力释放设备、仓库、爆炸物储存、铁路槽车或汽车槽车、运输船舶等。

本标准参考《安全评价》(第三版)、SY/T 6714-2008、《TNO 紫皮书》以及CCPS CPQRA 的相关内容。

《安全评价》给出管道、挠性连接器、过滤器、阀门、压力容器或反应器、泵、压缩机、储罐、加压或冷冻气体容器及火炬燃烧装置或放散管等的泄漏模式,泄漏孔径一般取设备尺寸的20%~100%。

《TNO 紫皮书》将泄漏过程称为包容物损失(LOC),并将LOC分为普通LOC、外部冲击LOC、装卸活动LOC以及特殊LOC。

设备的泄漏场景一般取瞬时泄漏、连续10 min 泄漏以及10 mm孔径连续泄漏。

SY/T 6714-2008中选择四种不连续的泄漏孔径。

本标准对一般的设备考虑为SY/T 6714-2008中的泄漏场景,对特殊常压储罐、换热器、装卸设施的泄漏场景,考虑其设备的特殊性质及泄漏模式,参考《TNO 紫皮书》的做法。

8.1.2 由于对连续孔径进行风险计算是不现实的。

经验表明,限制孔径的数量仍能反映风险大小。

对于一般设备采用SY/T 6714-2008中代表小、中、大和破裂这四种方案的孔径。

对于厂区内,小、中孔径方案通常在风险中处于支配地位,这是因为其较高的可能性和有限的现场后果。

对于厂区外,则中、大孔径方案在风险中处于支配地位。

8.1.3 管道管线的泄漏事件包括了厂区内地上各类工艺管线和内部连接管线。

由于管线是一个线源,管线完全等直径断裂的位置可能对泄漏影响较大,如果泄漏位置重要,则至少应模拟管线上游、中间和末端三处等直径断裂。

对于长度小于20m的短管线,等直径断裂的位置可能不重要,模拟一处断裂足够。

对于长管线,可在相等的间距上选择一系列泄漏点,进行定量风险评价,以反应线源的影响。

泄漏点应足够,以确保当增加泄漏点时,风险曲线不会变化显著。

两个泄漏点初始间距可取为50m。

当管线的泄漏频率中包括了法兰的泄漏频率,则法兰的泄漏事件可包含在管线中。

8.1.4 固定的带压容器和储罐一个容器由容器壁、焊接支柱、固定平台和检测仪表管道组成。

泄漏事件包括罐、容器和相关仪表检测设备管道的泄漏,对于容器或罐连接的工艺管线的泄漏应单独考虑。

储罐的压力可能正好等于1bar(绝对压力),这些罐应考虑为常压储罐,如低温罐、氮封常压罐等。

8.1.5 固定的常压容器和储罐一个容器由容器壁、焊接支柱和检测仪表管道等组成。

泄漏事件包括储罐、容器和相关仪表检测设备管道的泄漏,对于容器或储罐连接的工艺管线的泄漏应单独考虑。

全防罐内外罐均能包容泄漏的液体及气体,而双防罐外罐能够储存内罐泄漏出来的冷冻液体,但不能限制内罐泄漏的冷冻液体所产生的气体排放。

因此对于双防罐需要考虑内罐泄漏到外罐后引起的液池蒸发事件。

对于全防罐及双防罐液体直接泄漏到大气中的频率非常小,因此可以不考虑小中泄漏事件,而选择代表性的完全破裂事件来表征风险,《TNO 紫皮书》推荐的概率为1×10-8/年。

8.1.6 泵和压缩机对泵的泄漏场景,SY/T 6714-2008中的规定为:假设泵有三种可能的孔径:6.35 mm(1/4 in)、25.4 mm(1in)和101.6 mm(4in)。

若吸入管道小于101.6 mm(4in),则最终的可能孔径将是吸入管道的直径。

即当吸入管道直径大于101.6 mm时,选择5 mm、25 mm、100 mm 及完全破裂四种泄漏场景。

当吸入管道直径小于101.6 mm时,取小于吸入管道直径的孔泄漏场景以及完全破裂场景。

对压缩机(包括离心式压缩机和往复式压缩机)使用两个泄漏孔径场景:25 mm和100 mm(或吸入管线全口径完全破裂,以较小直径为准)。

《安全评价》(第三版)第28章中给出的泵的典型泄漏场景和裂口尺寸为:a)泵体或压缩机机壳损坏泄漏,裂口尺寸取与其连接管道管径的20%~100%;b)密封压盖处或压缩机密封套泄漏,裂口尺寸取与其连接管径的20%。

可以看出,对泵和压缩机的泄漏场景一般都选择泵和压缩机入口管道的管径作为特征长度,因此在本标准中,将泵和压缩机归为一类,并将泵和压缩机的泄漏场景等同于设备进口管道的泄漏场景。

8.1.7 换热器由于换热器不同功能和不同结构,其泄漏事件应加以区别。

对于危险物质在壳程的换热器,其泄漏场景参考《TNO 紫皮书》做法。

8.1.9 仓库a) 固体包装单元的粉末扩散当一个固体包装单元发生撕裂等失效时,固体中粉末颗粒将在空中漂浮,并在风的作用下进行扩散。

仅仅微粒直径≤10 μm 的固体粉末颗粒能够被人体吸收,造成暴露伤害。

释放量计算见式(1)3211ααα⨯⨯⨯=M M 粉末 (1)式中:M 粉末——毒性固体粉末释放量,单位为kg ;M 1——失效包装单元内总的物质量,单位为kg ;1α——活性物质的比例,对于纯物质,取1;2α——从包装单元内泄漏的物质占包装单元内的质量比例,可取10%;3α——泄漏物中,直径≤10 μm 的粉末颗粒的质量比例。

b) 液体包装单元存量释放毒性液体可能以桶、罐等以各种形式进行储存和运输。

对于大多数物质,包装桶的最大尺寸为3m 3,对于LC50≤1000 ppm 的物质,包装质量≤450kg (桶)。

最大泄漏量假设为一个包装单元存量全部释放。

假设液体释放后,形成液池,使用液池模型、扩散模型和物质的毒性暴露影响模型进行风险计算。

c) 火灾(关注毒性燃烧产物和非火灾燃烧产生的毒性物释放)化学品仓库火灾风险考虑由不同过火面积、不同持续时间和燃烧速率组成的火灾场景,每一火灾场景都有不同的发生频率,例如带有自动气体灭火装置的仓库火灾场景,见表1。

仓库火灾场景应考虑不同的灭火设施的影响,根据历史事故、灭火设施的影响等因素具体确定不同发生频率的火灾场景。

表1 TNO 仓库火灾场景(配置自动气体灭火装置)企业内码头运输船舶的泄漏事件应考虑装卸活动和外部影响(冲击)。

船碰撞事故引起的泄漏是由具体情况而确定的,如果船停泊在航线外的港口内,外部影响造成的泄漏不需要考虑。

然而,如果一艘船在一艘停泊的船附近移动,则碰撞泄漏事故就可能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