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按需分配理论“需”的再认识

合集下载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许多有关社会分配的理论。

《哥达纲领批判》中包含了马克思的许多分配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就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展开讨论。

一、马克思的分配思想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着重分析了劳动价值与商品交换的关系,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分配问题。

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分配是不合理的,劳动者得到的报酬只是他们创造的价值的一小部分,而剩余价值大部分归于资本家,这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使贫困和富裕的分化日趋严重。

马克思还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配规律,他认为这一规律是由剩余价值的占有者自发地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剩余价值的。

而这种形式的分配是不合理的,因为它使那些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者得到的报酬远远低于他们应得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这种分配制度是不公正的,需要被彻底改变。

1. 关注劳动者权益马克思的分配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合理分配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在当代社会,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许多劳动者依然面临着低工资、长工时、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

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获得应有的报酬。

2. 减少贫富差距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问题,他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差距的加剧。

在当代社会,贫富差距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人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却陷入了贫困的泥淖。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减少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3. 探索新的分配机制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改革的思路。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需要探索新的分配机制,寻求更加合理和公正的分配方式,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社会福利制度等途径来调节收入分配,实现更加平等和可持续的发展。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我的态度 一句话 就是理性地看待马克思主义。

我尊崇马克思 也象尊崇孔夫子 亚里斯多德一样 认为他们都是伟大的学者 伟大的历史人物 我有时间时也在学点马克思主义和四书五经 我不是盲目的信徒 但是我愿意作个虔诚的学生 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去研究、理解他们的学说和思想 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

我有这样一种感觉 由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搞阶级斗争乱施专政和其它问题 引起许多人对民主、自由、人权等格外重视 但与此同时 一些同志对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社会主义等观念 产生厌恶抵制甚至否定 而且追溯到最后 把源头锁定在马克思那里 说他的主义是一派邪说 这显然是一种偏激、缺少理性的态度。

一、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 我的政治观点倾向自由主义。

我认为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在尊重人权、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方面与自由主义大致相同 其区别只在于 他认为在存在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 不可能有最大多数人的自由和幸福 马克思说“不可能” 并不是“不应该” 只有进入他所设想的共产主义 才可能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和“人的澈解放”。

马克思的民主观没有抛弃民主的普遍概念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 反对剥削 但主张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

在这一点上 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毫不迟疑地发扬马克思的民主观。

我是这样想的 马、恩预言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空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 如果这样的社会主义可以实现 其政权组织方式必然会参照继承已经发展成熟的、符合民主普遍价值的、资本主义原有的民主体制 而决不会倒退。

斯大林、毛泽东的集权专制模式 表现为一党专政、个人崇拜和中央政府高度集权 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五、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实现的条件是在资本主义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后。

马克思恩格斯分配

马克思恩格斯分配

马克思恩格斯分配
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探析
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来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

以下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的深入探析:
一、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是实现分配公平的前提。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生产资料被国家或社会所有,生产过程也变成社会化的。

这样,劳动者就可以更加公平地分享生产过程中的财富。

二、劳动的社会性原则
劳动的社会性原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的另一个基础。

这个原则指出,个人的劳动不是独立完成的,而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劳动活动。

因此,所有的劳动者都应该共享生产过程中的产出。

三、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的实现方式之一。

这种方法是根据个人的劳动贡献来分配财富,即每个人根据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分配收入。

这个方案旨在实现分配的公平和劳动者的鼓励。

四、限制个人收入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还倡导限制个人收入制度。

这种制度限制个人的收入水平,以防止财富的不合理集中和分配不公。

这个方案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广泛实践。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分配的重要基础。

它的实现需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严格的限制个人收入等制度的实施。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是世界著名的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他的一生都在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规律。

他的著作《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理论,其中就包括了对分配问题的思考。

本文将结合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分析其当代的启示。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价值规律”这一概念。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价值的尺度。

而在现代社会中,商品的分配也是依据其价值来进行的。

这意味着,劳动的分配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关键问题。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劳动时间和价值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劳动成为分配的基础仍然不变。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价值规律”中得到启示,即我们在进行分配时,需要充分考虑劳动的价值,给予劳动者应有的回报。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还提出了“相对剥削”和“绝对剥削”的概念。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通过剥削劳动者,资本家获取了大量的剩余价值,这就产生了相对剥削和绝对剥削。

相对剥削是指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其劳动创造的价值,而绝对剥削是指资本家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对劳动的压榨。

这两种剥削形式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平。

在当代社会中,虽然劳动法律制度已经完善,但是仍然存在着相对剥削和绝对剥削的现象。

我们需要从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中得到启示,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减少剥削现象的发生,实现更加公平的分配。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还对私有制和共产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认为,私有制是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平和剥削的根源,而共产主义则是实现劳动者解放和社会公平的理想。

在当代社会中,私有制依然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马克思的思想中得到启示,即要积极倡导共同财产观念,加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强调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价值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价值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价值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下的分配问题的理论观点
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下的分配应该遵循公平、合理、按劳分配的
原则。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按照每个人的劳动贡献来分配社会财富的。

按劳分
配的核心思想是“谁劳动谁得益”,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工作量和质量来获得相应的
报酬。

这种分配方式既体现了对每个人劳动价值的尊重,也激励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

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


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需要,分配社会资源和福利,实现社会各
个成员的整体福利最大化,并逐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问题。

马克思
主义强调要消除剥削和不平等现象,建立社会公平正义的分配机制,实现人民对物质
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实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
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自由、平等和幸福。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社
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物质富裕和精神文化上的全面发展。

总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分配理论主要强调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原则,以及消除剥削
和不平等现象,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实现的价值观。

【推荐下载】关于按需分配的实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荐下载】关于按需分配的实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于按需分配的实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按需分配的实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下文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四层含义:一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二是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三是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民族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四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1]。

应该说,这些概括是比较全面的。

这四个方面,尤其是第三个方面的研究与讨论,在今天的社会中,具有更突出的现实意义。

俞吾金在《寻找新的价值坐标》一文中提出,要按照事实的真相把马克思理解为世界主义者,而不是欧洲中心主义者,就应该超越列宁的观点,把以古代非欧社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类学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第四个理论来源。

[2]客观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一种文明能够流传数千年,那么这种文明必然反映了某种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一步说,今天,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遇到的任何问题,在这种文明的内部,也一定可以找到某种值得参考的解决思路。

在现有的有关共产主义的各种讨论中,对于按需分配的实现问题,有很多争议,本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有关阐述,对按需分配的理论及实现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一、关于按需分配的几点讨论贾可卿在《按需分配新论》中把现有的按需分配理论及实现问题的研究概括为四类:一是在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完全满足人的一切需要;二是在物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三是在物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满足某种社会必需;四是在物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首先满足最紧迫的需要。

[3]以上四类研究概括了大部分人对此的认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以上四种观点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

观点一所说的在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完全满足一切人的需要,这种意义上的按需分配的实现不仅要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且还需要有方法消除个人社会需求的冲突问题,一般说来,用个人道德去约束、规范及消解社会人之间的认知冲突也是不符合唯物史观的;而观点二、三、四,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价值中立地处理价值评价问题,如何定义合理需要、社会必须和最紧迫等问题,而且第一种分配观就目前看来尚显的有些虚幻,后三种按需分配观则与人们对共产主义所描述的美好愿景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和中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再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和中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再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和中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再思考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内容丰富,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对科学真理的揭示,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基本思想1.分配关系最终由生产力的水平所决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论述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

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

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尽管分配表现为产品的分配,因而分配似乎是与生产过程无关的独立过程。

但是,“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之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

19世纪90年代初,当人们在关于未来社会中的产品分配问题进行辩论:是按劳动量分配呢,还是用其他方式分配时,恩格斯尖锐地指出:“奇怪的是谁也没有想到,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而这当然随着生产和社会组织的进步而改变,从而分配方式也应当改变。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分配关系最终由生产力的水平所决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即使是到了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点也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3.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或者说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从来不否认财富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且他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首要的活动,其次才是政治、宗教和哲学等活动,因为只有生产劳动才能为其他活动提供源泉与动力。

但是,劳动是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呢?《哥达纲领批判》对此作了阐述,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马克思说,“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对分配理论和按劳分配的一些认识——读《哥达纲领批判》有感

对分配理论和按劳分配的一些认识——读《哥达纲领批判》有感

尽 所 能 ,各 取 所 需原 则 ,是 社 会 主 义 国
家分配 制 度 的理 论 渊 源 ,对 分 配 制度 改 革 具有 方 向性 指 导 意义 , 同时 应 以 发 展 专期 I 々已 最、实 践 的观 点对 待 之 ,在 社 会主 义 实践 中既要 坚持 马克 思 主 义 关 于 分 配 制 度 的基 本 原理 ,同时 也 要 结 合 当代 中 国国情加以创新 和发展 。
。。 。
理 费用、社会福利事业费用 、社会保险费 用 等 。 次 , 判 拉 萨 尔 的 “ 平 分 配 劳 其 批 公 动 所得” ,提 出了共产主义两个 阶段 的分
配 原 则 。指 出 , 产 主 义是 一 个 发展 着 的 共 社 会形 态 ,它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是 根 据 _一 - 定

的 客 观 规 律 的 。 共 产 主 义 社 会 在 其 发展 过 程 中 要 经 历 两 个 阶 段 :共 产 主 义 社 会 “ 一 阶 段 ” ( 常 称 为 社 会主 义社 会 )和 第 通 共 产 主 义 社 会 高 级 阶 段 。 共 产 主 义 社 会 发 展 的两 个 阶 段 不 但 生 产 力 水 平 和 社 会 发 展 程 度 不 同 , 而 且 分 配 方 式 也 明 显 存 在 差 别 。 首 先 马 克 思 论 述 了共 产 主 义 的 第 一 个 阶 段 的 基 本 特 征 :“ 不 是 在 它 自 它 身 基 础 上 已经 发 展 了的 , 好 相 反 , 刚 恰 足 刚 从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产 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来 的 , 因 此 它 在 各 方 面 , 经 济 、 德 和 精 神 方 面都 还 在 道 带 着 它 脱 胎 出 来 的 那 个 旧 社 会 的 痕 迹 ” 。 马 克 思 论 述 了 在 共 产 主 义社 会高 级 阶 段 , 生 产力 高度 发展 , 会 产 品极 大 丰 富 ,人 社 民 当 家 作 主 , 会 成 员 都 能获 得 全面 、 自 社 由、 发展 , 劳动成 为人民的第一 需要 , 只 “ 有 在 这 时 候 , 才 能 完 全 超 出 资 产 阶 级 法 权的狭 隘 眼界 ,社 会 才能在 自己的旗 帜 上 写 上 :各 尽 所 能 ,按 需 分 配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 是按 人们 最 基本 的必 需 进行 物 品分 配 。柏 拉 图对 “ 要 ” 对 “ 需分 配 ” 需 及 按 的认识 , 为后 来 所有 的按 需分 配倡导 者奠 定 了基 础 。
1 6至 1 9世 纪 , 想 社 会 主 义 者对 按 需 分 空 配进行 了思 索 。在 早 期 阶段 , 马斯 ・ 尔 和 托 莫
何代价 , 他可 以领 得 他所 申请 的样 样 东 西 ” 。
理该理 论 中 的 “ ” 内 涵 有 助 于我 们 理 解 今 需 的 天构建 和谐社 会 的意 义 。

莫尔认 为 , 乌 托邦 ” 以 能 “ 需 分 配 ” 是 因 “ 所 按 , 为“ 没有一 种 物 资不 是 充 裕 的” “ 须 顾 虑 任 ,无 何人 会不按 自己 的需要 而多 申请 物 资 ” [ (2 o2 P ) ] 7
第3 2卷
第 1 期 1
哈 尔 滨 学 院学 报
J RNAL OF HARB N UN VE n OU I I RS
Vo _ 2 No 11 I3 .
NO . 2 V 0ll
2 1 年 1 月 01 1
[ 文章编号】 04 8 6 2 1 ) 1 0 6 5 10  ̄55 (0 1 1一o0 —O
康 帕 内拉 分别 在 “ 乌托 邦 ” “ 阳城 ” 些 幻 和 太 这
[ 收稿 日期 】 0 l一 5一 9 2 1 0 O
[ 作者 简介】 肖莉丹( 94一) 女 , 18 , 广州人 , 硕士研 究生 , 主要从事 西方政治 学理论研 究。
第 1 期 1
肖莉 丹 : 马克 思 按 需 分 配 理 论 “ ” 对 需 的再 认 识
而 对马克思按需分配理论
Hale Waihona Puke “帚, , 的再认识
肖莉 丹
( 南师 范大学 政 治与行 政 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3 ) 华 广 1 6 1
[ 摘 要 】 章试 图 以 马克 思按 需 分 配 理 论 的 源 起 、 生及 发 展 这 一 脉 络 为 线 索 , 理 并 比较 不 同 文 产 梳
按 需 分配 倡 导 者 对 “ ” 需 的认 识 , 而 对 该理 论 进 行 更 深 层 次 的 剖 析 。 马 克 思 的按 需 分 配 因 隐合 了按 人 从 们 的欲 求进 行 分 配 而容 易走 向“ 托 邦 ” 鸟 。
[ 关键 词 】 克 思 ; 需分 配 ; 需 ; 求 马 按 必 欲 【 图分类号】 8 1 中 A1 [ 献标识码] 文 A
的需要是 人 的本 性 , 吲"人 的一 切 活 动 均 为 “
满 足其需 要 而展开 ; 另一 方面 , 的需要 是把 个 人 人 和社会 连接 起 来 的 “ 然 必然 性 ” [ ’ 天 ,】 ’ 它 表 现 出 极 大 的 社 会 性 , 人 的 需 要 是 在 劳 即
想 出来 的 理想 国度 中 , 表达 了他们 对 按 需分 配
的向往 。他 们设 想 , 在理 想 的国家 中 , 私有 制 已
不 存在 , 切 财 产 归 全 民享 有 。在 “ 托 邦 ” 一 乌 ,
每家 的家长 可 以到 “ 物汇 聚 的” 库 “ 各 仓 申请 他
自己以及全 家所需 用 的一切 , 不付 钱 , 不付 任 也
的 只是 “ 需 ” 东西 。可 见 , 乌托 邦 ” “ 必 的 “ 和 太 阳城” 的产 品 , 对 于 温饱 水 平 来 说是 充 足 的。 相
因此 , 分配 的 “ ” 限 于人们 的基 本生 活 按需 需 仅
必需。
中期 阶段 的摩 莱里 和 巴贝夫关 于个 人消 费 品分配 的思 想 带 有 平 均 主 义 色 彩 。摩 莱 里 把
莫 尔把 产 品 的 丰富 和人 们 自觉 性 的提 高 , 作 看 是 实行 “ 需 分 配 ”的依 据 。但 是 他 的 “ 托 按 乌 邦 ” 以小 农 业 和 手 工 业 为 基 础 的 , 可 能 达 是 不 到产 品的极大 丰富 。在 “ 阳城 ” 居 民建 立 了 太 , “ 公社 ” “ 切 产 品 和财 富 都 由公 职 人员 来 进 ,一 行分 配” 太 阳城 的各 种 产 品 都 是 丰 富 的” 。“ , “ 他们 能从公 社那 里得 到所 需 要 的东西 ” 但 。 是, 受生产 力及产 品数 量 的制约 , 民能够得 到 公
次是 房 屋 , 三 是 衣 着 , 及 其 他 一 些 东 其 以
西 ” [ ( t 些都 是 与“ ot P) ]l这 肉体 ” 关 的必需 。为 相 了满足 人们 的这 些需要 , 城邦 内有 分工 , 们之 人
间“ 利 互 惠 、 通 有 无 ” D (0 可 见 , 理 想 互 互 。 ] 1) Pt “

马 克 思 之 前 思 想 家所 理 解 的“ ” 需
按 需 分配 思想最 早 可 追 溯 到柏 拉 图 的《 理 想 国》 。柏 拉 图认 为 , 城邦 起 源 于共 同需 要 ; 而
基本 的共 同需 要 有 三 种 , 最 为 重 要 的 需 要 是 “
食物, 因为 食 物 是 生 命 存 在 的起码 条 件 ” “ , 其
马克 思 17 8 5年在 《 达 纲领批 判 》 哥 中第 一
次 明确划 分 了共产 主义社 会 的高 级 阶段 和低 级 阶段 , 出高级 阶段实 行 的 分配 原 则 是 : 各 尽 指 “ 所 能 , 需分 配 。 马克 思 的 按需 分 配 制 度 旨在 按 ”
为人们 创造一 个公 平 、 福 的社 会 环境 , 新梳 幸 重

“ 按需 分 配 ” 原 则 以 法 律 的 形 式 加 以确 定 。 的 他不 主 张 一切 产 品 都 归公 有 , 而是 从 中区分 了 “ 每个人 用 来 满 足 生 活 需 要 、 来 享 乐 或 用 来 用 进行 E 常 劳 动 的 物 品 ” ¨H t 。 并 指 出 , 公 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