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

头孢类抗生素的肾毒性及抗菌谱
• 广 • 通常来说,剂量过大、疗程
小 • 三代头孢
肾
毒
性
• 二代头孢
过长是用药后出现肾脏损害最主要
抗 菌 谱
的原因。因此,在服用以上药物时,
首要原则就是坚持合理用药、切 忌滥用药物。同时,尽量避免两
种或两种以上肾毒性药物的联用,对
高危人群要根据肾功能状态调整用药
剂量和用药疗程。
• 一代头孢
2022/10/19
16
依替米星氯化钠
依替米星氯化钠适应症
• 健康成人一次静脉滴注0.1、0.15和0.2g硫 5.与阿洛西林或美洛西林等合用,可使本品的总清除率降低,如两者合用需适当减低剂量。
急诊科:急性细菌感染等 依替米星
酸依替米星后血清药物浓度分别为11.30、 ③尽量实行剂量个体化;
作用。该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作用 较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为差,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
菌和肠球菌属对该品耐药,各种链球菌对该品均高度敏感。消化球菌、 消化链球菌和部分拟杆菌属等厌氧菌对该品多呈敏感,艰难梭菌对该品 耐药。
2022/10/19
14
头孢唑肟用法用量
• 头孢唑肟用法用量 • 1.成人常用量:一次1~2g,每8~12小时1次;
氯
阿 奇
霉霉
类素
、 红 霉 素
万 古 霉 素
氧 氟 沙 星 、 左 氧
替 硝 唑 、 奥 硝 唑
利 福 平
林 可 霉 素 、 克 林 霉 素
二 性 霉 素 、 达 克 宁
丝 裂 霉 素 、 阿 霉 素
利 福 平 、 异 烟 肼
2022/10/19
5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青霉素、 阿莫西林;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建议

当我们感染细菌时,抗生素是一种有用的工具,但过度或不恰当的使用会导致耐药性的增加。
以下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建议:
1. 不要乱用抗生素: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细菌需要使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
因此,如果您没有被诊断出患有细菌感染,请勿使用抗生素。
2. 按照医生指示使用:如果您已被诊断出患有细菌感染并且医生决定给您开处方,确保您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抗生素。
请勿自行停止使用抗生素,即使您的症状已经消失。
3. 使用正确的剂量:确保您使用了正确的剂量。
在服用抗生素的几天内,您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并避免跳过任何剂量。
4. 不要共享抗生素:不要将抗生素给其他人使用,即使他们患有相同的病情也是如此。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身体反应和特定的治疗需求。
这些因素可能涉及到适当的抗生素选择和剂量。
5. 注意饮食:抗生素可能会扰乱肠道内的有益菌群,因此在服用抗生素期间应注重摄入高纤维的食物和膳食补充剂。
《抗生素合理使用》课件

浪费医疗资源
抗生素滥用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如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治疗时间的延长等。
医疗资源的浪费不仅会影响其他患者的治疗,还会给医疗系统带来负担,影响整个社会的医疗健康水 平。
04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建议
加强抗生素知识的宣传教育
细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转移等方 式获得耐药性,这使得耐药菌株在人群中传 播的风险增加。
个体化用药的发展
个体化用药的必要性
由于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病情差异以及对药物的反 应差异,个体化用药成为现代医学的必然趋势。
基因检测与个体化用药
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检测个体的基因型,医生可以预测患者对特定药 物的反应,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细菌种类,确定适当的用药疗程,避 免因用药时间不足而导致感染复发或产生耐药性。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避免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具有相互作用机制的抗生素,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 反应。
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应避免同时服用其他药物,特别是抗凝药、心血管药物等, 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03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产生耐药性
抗生素滥用会导致病菌产生耐药性,使抗生素失去治疗效 果,甚至使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超级病菌,给人类健康带 来严重威胁。
耐药性的产生不仅会使抗生素失去作用,而且会使治疗变 得更加困难,增加医疗成本和病死率。
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抗生素滥用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增加,如过敏反应、肝肾损伤、肠胃 不适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抗生素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一种药物,对于控制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细菌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等。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有必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一、抗生素使用原则1. 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避免滥用。
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对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普通感冒、流感等不宜使用抗生素。
2. 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和剂量。
3.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疗程,避免过长或过短。
一般而言,抗生素的疗程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来确定。
4. 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只有在必要时,才考虑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
5.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其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使其能够自觉遵守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二、抗生素使用管理1. 建立健全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监管,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2. 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提高抗生素使用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3. 加强对抗生素药物的监管,严格执行药品审批制度,确保抗生素的质量安全。
4.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医生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和能力。
三、抗生素使用监督与评估1. 加强对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行为。
2. 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系统,对医疗机构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其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使其能够自觉遵守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四、加强科研和新技术应用1. 加强对抗生素药物的科研投入,研究新型抗生素和治疗方案,提高抗生素的治疗效果。
2. 加强对抗生素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如分子诊断技术、抗菌肽等,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建议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建议随着人类对抗生素的滥用和滥用,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建议:1. 不要自我诊断并使用抗生素。
许多感染都可以在没有抗生素干预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如果您确信需要治疗,请咨询医生。
2. 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抗生素。
通常,医生会建议您按时服用抗生素,并在完成整个疗程之前继续使用它们。
3. 不要共享抗生素。
抗生素是为每个人专门开发的,并且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耐药性的问题。
不要让其他人使用您的抗生素,也不要使用别人的抗生素。
4. 不要使用过期的抗生素。
过期的药物可能会失去效力,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变得有害。
5. 不要在没有医生建议的情况下停止服用抗生素。
即使您感觉好转,也必须完成整个疗程,以确保感染根除。
6. 不要过度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感染,而不能治疗病毒感染。
使用过度可能导致耐药性的问题。
7. 不要将抗生素用于预防目的。
抗生素只能用于治疗感染,不能用于预防感染。
8. 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应进行细菌敏感性测试。
然后,您应该选择最适合细菌的抗生素,并在严格遵循用药建议的情况下使用它。
9. 使用其他治疗方式。
在某些情况下,其他治疗方法可能比抗生素更有效。
例如,手术可能是治疗感染的最佳选择。
10. 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强大的免疫系统可以帮助预防感染,从而减少使用抗生素的需要。
合理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
如果使用不当,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因此,为了保护我们的健康,我们应该始终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抗生素,并采取其他措施预防感染。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包括:
1. 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抗生素,遵循抗生素治疗的指南和临床实践指南。
2. 临床诊断应该准确,必要时应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确定感染的种类和抗生素的敏感性。
3. 抗生素的使用应该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给药路径,并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时长使用,不可过早停药或过长使用。
4. 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用抗生素,不可随意调整剂量或中断治疗。
5. 抗生素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因为抗生素无法杀灭病毒。
6. 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尽量使用狭谱抗生素,以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7. 患者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过敏反应、肠道紊乱等,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8. 患者在用药期间要避免饮酒,因为抗生素和酒精同时使用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
9. 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使用抗生素时应尽量遵医嘱,避
免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10. 患者严禁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

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1. 前言抗生素是现代医疗中不行或缺的药物,对于治疗细菌感染起到了紧要的作用。
然而,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多种问题,包含抗生素耐药性的加添、不必需的药物费用支出以及不良药物反应的发生等。
因此,为了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医院的治疗效果和经济效益,特订立本《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
2.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医院内抗生素的使用,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减少抗生素滥用导致的问题。
3.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部门、医务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
4. 抗生素使用原则4.1 医生应遵从抗生素使用的以下原则:—合理确诊:首先,要准确诊断患者是否为细菌感染,避开使用抗生素处理病毒感染等非细菌感染情况。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如严重程度、感染部位、耐药情况等),选择对病原菌敏感、安全有效的抗生素。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感染症状细小的患者,尽量避开使用抗生素,可以通过察看和其他对症治疗方式进行处理。
—掌控使用时间:严格掌控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和疗程,避开过长应用导致药物耐药性加添。
4.2 护士应遵从以下原则:—按医生医嘱执行:不得擅自更改、停用或加大抗生素的用量,必需时应与医生沟通和确认。
—察看药效和不良反应:对患者使用抗生素后的反应进行察看,及时向医生报告不良反应,确保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5. 抗生素管理制度为了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管理,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5.1 抗生素使用统一管理:—全部抗生素均由医院药房统一采购,依照需要进行分类存放,并建立完整的药品管理台账。
—药品存放区域应符合相关要求,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5.2 审核和监督机制:—设立药事委员会,负责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定期召开会议评估使用情况,并向各科室提出看法和建议。
—医务人员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将纳入个人绩效考核范围,对于滥用抗生素的行为将进行追责和处理。
5.3 建立抗生素使用相关的信息系统:—医院将建立抗生素使用管理系统,包含患者信息、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药物耐药性监测等相关信息,以便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和改进管理。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与抗菌耐药性问题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与抗菌耐药性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抗生素的应用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有效地控制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抗菌耐药性问题逐渐引起全球关注。
本文将就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及抗菌耐药性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避免和减少抗菌耐药性的关键。
合理使用抗生素意味着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感染的类型、病原菌的特征、患者的临床情况和药物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医生应根据抗菌药物的谱效特点选择具有高效率的抗生素,同时要注意防控传染病和合理规范医院内的感染管理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此外,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服用、完整服用,并且不应将废弃的抗生素留在家中,以防止他人滥用。
另一方面,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也是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重要环节。
公众应当明确认识到抗生素的作用范围以及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
宣传教育活动可以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制作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进行。
此外,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也应给予他们关于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指导,以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从而减少抗菌耐药性的风险。
抗菌耐药性问题的存在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抗菌耐药性使得原本可以有效控制和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变得困难,并可能导致感染无法治愈甚至致死。
此外,抗菌耐药性的问题还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消耗和治疗成本的增加,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针对抗菌耐药性问题,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各国都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首先,加强监管和管理,严格规范抗生素的处方和销售。
医生必须在严格判断和确诊的基础上合理开具抗生素处方,药店也应加强抗生素销售的监管,杜绝非法销售行为。
其次,加强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创新。
科研机构和医药企业应加大投入,不断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并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株的监测和研究,以提前预防和应对新的抗菌耐药性问题。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有效控制抗菌耐药性问题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替考拉宁:
分子结构、抗菌谱与抗菌活性均类似万古霉 素,对革兰阳性菌包括需氧和厌氧菌具强大作 用,有良好药动学特点。
多肽类抗生素
• 多粘菌素类:
其毒副作用大,已很少应用。
• 杆菌肽:
对革兰阳性菌特别对金葡菌和链球菌属具 强大抗菌作用,对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 革兰阴性球菌和某些螺旋体、放线菌属、 阿米巴原虫也有一定作用,革兰阴性杆菌 全部耐药。
抗生素可分为
• 浓度依赖性
• 即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加强, 只要细菌与超过MIC浓度的抗菌药物接触,短时 间即现杀菌作用,并且可维持一定时间。
• 时间依赖性
• 即抗菌药物浓度在MIC值以上时抗菌活性不再随 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高,并与细菌接触药物的时 间呈正相关。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 原则上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应将一日药量集中 使用,提高血药峰浓度。 • 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最佳杀菌效果在血药浓 度高于MIC 10~20倍,细菌在短时间内死亡。 • 包括: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甲硝唑。
喹诺酮类药物分类
• 传统分类法 • 第一代为临床已不应用的 萘啶酸 • 第二代为应用于尿路和胃 肠道感染的吡哌酸 • 第三代则囊括了所有氟喹 • 新分类法 • 原第一、二代合称为一代; • 将早期开发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总称为第二代;
• 第三代则在第二代基础上增加 了抗革兰阳性球菌的活性;
• 第四代又在第三代基础上增加
特治星 Tazocin
内酰胺类/内酰胺酶抑制剂
• 两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如半衰期、 组织分布、排泄途径等应很相近, 尽可能一致;药物组合后不增加毒 性且能起到协同作用。
• 酶抑制剂不能解决所有与β-内酰胺
酶有关的耐药问题。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四)其他:
• 1. 氨曲南:G-杆菌 • 2. 碳青霉烯类药物
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与红霉素相比,其抗菌谱没有明显扩大, 但因药代动力学改善而使副作用减少。 • 细胞及组织穿透力强,组织中的浓度高 于血药浓度,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 适用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在细 胞内繁殖的病原体。
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作用机制:作用于细菌的细胞核糖体,阻碍蛋 白质合成。属生长期抑菌药。 • 副作用:肝毒性,耳鸣和听觉障碍,过敏,局 部刺激。 • 和氨茶碱联合应用注意。 • 与β-内酰胺酶类药物相比,大环内酯类抗生 素对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的支原体、衣原 体也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 近年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肺炎链球菌病例增多。
合理使用抗生素
何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 药物,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以达到杀灭病原微生物和(或)控 制感染的目的;同时采用各种相 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 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细菌 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 • • • •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损伤细胞膜 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其它:抑制细菌叶酸的代谢、抑制结 核环脂酸的合成
(5) 临床上对-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和氨曲 南等)耐药。即使体外药敏试验敏感临床上也不应该 使用这些-内酰胺类抗生素。 (6) ESBL基因常与其他耐药基因连锁,常使其产生菌 呈多耐药性,如同时耐氨基糖苷类和SMZco等 。 (7) 多不能水解非典型 -内酰胺类抗生素,如碳青 霉烯类(亚胺培南)、头霉烯类等,故ESBL产生菌对这 些抗生素敏感 。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核酸形成 氟喹喏酮类(抑制DNA旋转酶) 利福霉素类(抑制mRNA) 氟胞嘧啶(抑制RNA) 丝裂霉素(抑制DNA) 灰黄霉素(抑制DNA) 作用核糖体30S亚基 抑制蛋白质合成 作用核糖体50s亚基 抑制蛋白质合成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
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 -内酰胺类 磷霉素 万古霉素 杆菌肽 损伤细菌细胞膜 其它 磺胺类和对氨基水杨酸 (抑制细菌叶酸代谢) 异烟肼类 (抑制结核环脂酸合成) 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唑类抗真菌药 多粘菌素B和E 烯丙胺类
其他
-内酰胺酶类抑制剂、头霉烯类 氨基糖苷类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 不均一耐药性 • 广谱耐药性 • 生长特殊性
MRSA的治疗
MRSA感染的治疗是临床十分棘手的难题 之一,关键是其对许多抗生素有多重耐药 万古霉素是目前临床上治疗MRSA唯一疗 效肯定的抗生素
MRSA的预防
• 合理使用抗生素 • 早期检出带菌者 • 加强消毒制度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的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 药浓度超过MIC 2~4倍的时间,与血药峰浓度 关系不大。 • 其投药原则应缩短间隔时间,使24小时内血药 浓度高于致病菌的MIC时间至少达40-60%。 • 包括:β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氨曲 南)、糖肽类、克林霉素等。
超 广 谱 -内 酰 胺 酶
(ESBLs,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 )
由于三代头孢的使用,从-内酰胺酶中突 变而来的一种亚型-内酰胺酶。
细 菌 对 -内 酰 胺 酶类 抗 生 素 的 耐 药 机 制
◆ -内酰胺酶的分泌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 质与量的改变 ◆细菌外膜蛋白的改变
ESBLs 的 产 生 原 因
◆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滥用,使得一些产-内酰
胺 酶的细菌在三代头孢的选择性遗传压力下产内酰 胺酶的基因发生1-4个位点突变而变成ESBLs 产生基因 。
ESBLs 产生菌感染的治疗
首选碳青霉烯类
泰能(Tienam)---亚胺培南(imipenen) 西司他丁(cilastain) 美平、克倍宁
各类头孢菌素的区别
一代
抗菌谱 阳性菌
二代
阳性/阴 性菌 增加
三代
阴性菌
四代
阴性/阳 性菌 稳定
-内酰胺 酶稳定性 (I类酶) 肾功能 影响
不稳
稳定
大
降低
小
小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三)β-内酰胺酶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保护与其组合的β-内酰胺 类抗生素,使其不被β-内酰胺酶水解,继续发挥 抗菌作用。 • 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 他唑巴坦抑酶的强度与广度比克拉维酸和舒巴坦稍 好,对染色体介导的酶也有较弱的作用。
了抗厌氧菌的活性: 加替沙星、莫西沙星、西他沙 星
诺酮类药物。
第三、四代喹诺酮药物特点
• 第三、四代氟喹诺酮药物与第二代相比 主要增加了对革兰阳性球菌、厌氧菌及 支原体、结核杆菌、军团菌等抗菌活性。 • 对肺炎链球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可 作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一线治疗药物。 • 喹诺酮类药物的优点是口服吸收好,抗 菌谱广,组织浓度高,较少有过敏反应。
多肽类抗生素
• 作用机制: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治疗MRSA感染唯一有肯定疗效的药物。 • 共同特点: • 杀菌剂 • 抗菌谱窄 • 抗菌作用强 • 肾毒性强 • 一般不作为首选,严重感染时选用。 • 包括: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
多肽类抗生素
•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
对各种革兰阳性菌具强大抗菌作用特别对耐 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表葡菌(MRSE)以及肠 球菌属对其非常敏感,革兰阴性菌通常耐药。
ESBLs的特点 :
(1) 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特别是克雷伯氏菌E.coli 产生 。 (2)可水解青霉素类和某些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 帕 肟酯 (Cefpodoxime)、头孢他啶(ceftazidime)、头 孢曲松 (ceftriaxone)、头孢噻肟 (cefotaxime)以及 单 环-内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aztreonam)等 。 (3)多数可被克拉维酸 (clavulanic acid)抑制 。 (4)由质粒介导,由普通的-内酰酶基因(TEM-1、 TEM-2和 SHV-1等 )突变而来 。
• 抗菌谱:主要对需氧革兰阳性菌及厌 氧菌有较强抗菌活性,此外对支原体 和沙眼衣原体亦有一定作用。 • 体内分布广。 • 主要在肝内代谢,经胆汁和粪便排泄。 • 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大多表 现轻微。 • 临床主要用于各种厌氧菌及金葡菌等 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感染。
新喹诺酮类药物
• 作用机制:作用于细菌DNA,造成染色体损 害。 • 其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均不同于其他抗生 素,因此对多重耐药G-杆菌具有强大的抗 菌作用; • 药物在组织体液中浓度高; • 不良反应亦相对轻微; • 大多数品种半衰期长,服药次数少而方便。
内酰胺类/内酰胺酶抑制剂
青霉烷砜/舒巴坦 克拉维酸/棒酸 Sulbactam Clavulanate 优立欣 氨苄青霉素 Unasyn 力百汀 羟氨苄青霉素 Augmentin 特美汀 羧噻吩青霉素 Timentin 氧哌嗪青霉素 头 孢 哌 酮 舒谱深 Sulperazone 他唑巴坦 Tazobactam
• 天然青霉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半合成青霉素
(二)头孢菌素类:
• 1-4. 一代头孢,二代头孢,三代头孢,四代头孢 • 5. 头霉素类:头孢西丁(相当于二代头孢)、头孢美唑 (相当于二代头孢)、头孢米诺(相当于三代头孢) • 6. 氧头孢类:拉氧头孢(噻吗灵)(相当于三代头孢): 除G-外,对厌氧菌作用较强 • 7. 其他:头孢唑肟钠(与头孢噻肟钠相似)
细菌耐药机制
• 通过酶灭活抗生素 • 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 • 靶位改变 • PBP、DNA螺旋酶、核糖体、RNA聚合酶 • 细胞壁对抗生素的通透性下降 • 对亚胺培南和氟喹诺酮类耐药 • 将抗生素从细菌中泵出 • 对四环素、喹诺酮类耐药
抗生素耐药
• 内酰胺酶是内酰胺类抗生素发生耐药的最主 要的原因。 • PBP的改变导致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 ) 和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出现。 • 质粒介导内酰胺酶和肠杆菌科产生的超广谱 内酰胺酶(ESBL)显著增加。 • 铜绿假单孢菌可因使用氟喹诺酮类和亚胺培南 而迅速出现细胞壁通透性改变,从而对其它种 类的抗生素产生交叉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