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家孔子》读后感
《孔子》的读后感1000字8篇

《孔子》的读后感1000字8篇《孔子》的读后感1000字篇1孔子主张仁爱。
爱人就是对一切人的尊重和爱敬之情,把人当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对待,即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
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
樊迟问仁,子曰:squo;爱人squo;。
比如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曰:squo;伤人乎?squo;不问马。
但是孔子的仁爱与基督教的博爱、墨家的兼爱又有区别,不是不分亲疏远近、一律平等的爱,而是有等差的爱,要遵循亲亲、尊尊的原则。
亲亲、尊尊是西周宗法社会的原则,其本质就是礼。
礼是血缘法则、道德法则和阶级法则的综合体。
人的行为不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已内在地包容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
仁学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严等内容,这一点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命题中表现的很明显。
他既承认人是目的,且承认人在道德上是平等的,人人都有道德上的尊严。
这里并无贵贱、高下之分,只有君子、小人之分。
而这同当代社会的人权思想有着共同的契合点。
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从道德实践上说的,并不是从地位或职业上说的。
孔子还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
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次,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会信服;如果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则民不服。
再次,他主张推行教化,反对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
爱人表现在政治上便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采取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进生产,使人民富足。
《孔子》观后感15篇

《孔子》观后感15篇《孔子》观后感1有一个问题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谁?我想很多人都会把这一票投给孔夫子。
国人中庸文化所推崇的“仁、义、礼、信”,无不源于春秋时代这样一位智者,尤其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文化从上到下一步步深入人心,影响了我们几千年。
是历史选择了儒学,还是儒学带着历史走到今天?我不懂孔子,但我一直很好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20__年的1月22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影片《孔子》首映,第三团支部抓住了这次机会一起了解这位儒学先师的人生轨迹。
影片取材于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
影片主演周润发早前在宣传活动中说“看《孔子》如果不流泪,那还是人吗?”。
我看完影片,也是深有感触。
这种大题材的影片,可能是期望值太高,觉得导演应该可以拍得更好,还有就是战争场面动画效果不够精致。
但转过来想,看《孔子》,多是抱着一种缅怀传统的想法,想通过影片,增进对圣人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博大精深儒学文化的理解。
孔子的儒学思想传承至今,有沉淀的功劳。
孔丘其人,本只是一个血肉之身,他的言论,他的思想,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符合几千年来的社会制度,所以加上统治阶级的极力弘扬,便代代相传了。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儒学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制度。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进可退。
下至黎民百姓,上至天子藩王,齐家治国无不渗透儒家的思想。
董仲舒为巩固大汉帝国写下铺垫,精通儒学的康熙皇帝带来了康乾盛世。
我想到的是,儒学“入世”的观点造就了一个个时代的发展和辉煌。
观看电影之前,对孔子知之甚少,虽然看完影片,也只是有个大概了解,但至少梳理了一下思路,影片的公映,也许不只是在休闲娱乐,不只在票房,能带给我们一些反思,就够了。
《孔子》观后感2今天上午,我接到了同学的邀请,她说:下午去孔子六艺城玩吧,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去。
孔子读后感范文五篇精选

孔子读后感范文五篇精选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凭借坚忍不拔的意志成为了华夏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风采,论语,这记录了孔子言行录的传书,当然也成为了现代人们口中淬的千古佳话。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孔子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孔子读后感1我读了一本书,名字是《孔子》。
孔子生下来很穷,他三岁的时候,爸爸就死了,他和妈妈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它不像其他儿童一样玩耍,而是学习礼仪。
他妈妈死后,他开始立志学习,只要他不会的都要仔细地询问。
40岁的孔子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开始当官治理国家,可是大官们都不听。
他想寻找一个更好实现理想的地方,就开始周游列国。
在途中,他收了许多徒弟,回到了故乡,写下了《春秋》这一本书。
他死了以后,弟子们为了纪念他,写了《论语》这一本书。
“昔仲尼,师项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在周公的太庙里,不停地问这问那。
我也要像他一样勤学好问,想方设法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只要有不会的就去问。
孔子每天都在大树下大声朗读。
我也要像他一样坚持学习,节约时间,坚持做到每天早晨都大声朗读。
《孔子》真是一本好书。
孔子读后感2利用寒假时间,我读了一本名叫《孔子》的书。
这本书详细讲述了孔子不平凡的一生。
读后使我受益匪浅。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独自抚养他,生活很苦,但孔子聪明好学,于是妈妈请知识丰富的外公颜襄来教孔子读书。
平时孔子认真听讲,不耻下问,让外公觉得“孺子可教也”,便把他所学一一传授给了孔子。
孔子长大后,希望平民子弟能够平等地受到教育,于是开了一个私学,学费只收十条肉干,遇到穷苦的就只收两三条。
渐渐地,孔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了,许多名门望族都来拜他为师。
孔子虽然出名了,仍虚心地向老子等名家问礼。
特别是孔子向师襄学琴的故事让我感触最深。
大教育家孔子读书笔记

大教育家孔子读书笔记孔子,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诲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历程。
最近读关于他的书籍,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他的智慧与魅力。
在书中,孔子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他并非是一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一个充满人性温暖、有血有肉的师长。
他对学生的关爱,不是那种刻板的说教,而是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孔子十分注重因材施教。
他的学生性格各异,资质不同,而孔子总能敏锐地洞察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力,然后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
比如颜回,孔子称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的勤奋好学和安贫乐道让孔子赞赏有加,于是孔子便着重在品德修养和学术研究方面对颜回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导。
而子路,性格豪爽,勇敢直率,但有时过于鲁莽冲动。
孔子就会在子路行事之前,提醒他要多思考,谨慎行事。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听到了一个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立刻去实行?”孔子回答:“你还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而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回答:“应该立刻去实行。
”公西华对此感到很疑惑,就问孔子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孔子说:“冉有性格谦逊,做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果断行事;子路性格鲁莽,常常冲动行事,所以我要让他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三思而后行。
”从这件小事就能看出,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多么的灵活和精准,他不是用一种模式去套所有的学生,而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的路径。
孔子还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不断地温习和实践。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学习经历,曾经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了很多知识点,可是考试过后,那些知识就像过眼云烟,很快就被遗忘了。
而真正能够留在心里,并且在生活中派上用场的,往往是那些经过反复思考和实践的东西。
就像学会了骑自行车,就算很久不骑,再次骑上的时候,那种感觉和技巧依然还在。
书中还提到孔子对于礼的重视。
大教育家孔 子读书笔记

大教育家孔子读书笔记《大教育家孔子读书笔记》说起孔子,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最近读了关于孔子的一些书籍,让我对这位大教育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受。
孔子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教育和传播自己的思想。
他主张“有教无类”,不管出身贵贱,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成为他的弟子。
这在当时可是相当了不起的理念,要知道那个时候,教育大多是贵族的特权。
孔子的教学方法也特别有意思。
他不是那种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的老师。
他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自己去领悟道理。
比如说,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去做吗?”孔子回答:“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呢?”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听到了就去做。
”公西华就很纳闷,问孔子为啥回答不一样。
孔子说:“子路性格鲁莽,所以要让他多考虑一下;冉有做事总是犹豫不决,所以要鼓励他果断去做。
”你瞧,孔子多了解他的学生啊,能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因材施教。
孔子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意思就是君子心胸开阔,小人总是忧愁烦恼。
他教导学生要做一个正直、善良、有道德的人。
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有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孔子有个学生叫颜回,颜回家里很穷,但是他特别好学,而且品德高尚。
孔子称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每天就吃一小筐饭,喝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觉得这种生活太苦了,可颜回却依然很快乐,因为他一心追求学问和道德的修养。
孔子对颜回的称赞,其实也是在告诉其他学生,物质的贫穷并不可怕,精神的富足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断粮了好几天。
大家都饿得没力气,有的学生甚至都病倒了。
但是孔子依然每天给学生们讲学,弹琴唱歌,丝毫没有被困境所影响。
子路很生气,问孔子:“君子也会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穷困的时候能坚守道德,小人穷困的时候就会胡作非为。
”在这样艰难的时刻,孔子依然不忘教导学生要坚守正道,这种精神真的让人敬佩。
孔子读后感1500字5篇

孔子读后感1500字5篇导语: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多读书,读好书早已成为每一个人的心愿,读书能增强表达效果,使读者思索、回味文章的思想内容。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与标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孔子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欢迎阅读并借鉴!孔子读后感1500字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大教育家孔子读后感

大教育家孔子读后感《大教育家孔子》是一部以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主题的传记小说。
这部小说通过对孔子一生的经历和思想的深入解读,展现了孔子作为一位伟大教育家的风采和智慧。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对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大教育家孔子》这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孔子的一生,展现了他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孔子在书中被塑造成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物,他不仅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更是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着周围的人们。
在孔子的思想中,我深受他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性的理解所感动。
孔子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他提倡“教无类”、“言传身教”,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全面发展。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人们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
在孔子看来,人性本善,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这种对人性的乐观和对教育的重视,深刻地影响了我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孔子在书中所表现出的为人处世的智慧和胸怀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在书中被描绘成一个有着高尚品德和宽广胸怀的人物,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深得众人的尊敬和爱戴。
他在为政、待人、处事上的处世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大教育家孔子》,我对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智慧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深受他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性的理解所感动,也受到了他为人处世的智慧和胸怀的启发。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教育家孔 子读书笔记

大教育家孔子读书笔记《大教育家孔子读书笔记》孔子,这位被誉为“至圣先师”的伟大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社会动荡、思想活跃的时代。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让平民子弟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认为,无论出身贵贱、贫富,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追求知识和道德修养的权利。
这种平等的教育观念,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开创性和革命性的。
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因材施教。
他善于观察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才能,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例如,对于子路,孔子鼓励他勇敢果断,但也要注意谦逊;对于颜回,孔子则赞扬他的勤奋好学和安贫乐道。
孔子还强调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教他了。
这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孔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础,同时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他教导学生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要有高远的理想和追求,以道德为立身之本,心怀仁爱,同时也要精通各种技艺和知识。
孔子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他要求学生做到“克己复礼”,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孔子还重视实践教育。
他认为,知识不仅要从书本中学习,更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
他曾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
这种实践教育的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的师生关系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教育家<孔子>》读后感
读完《大教育家<孔子>》这本书,让我对“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孔子的“礼”在当今社会中是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对我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的礼仪有很主要的借鉴价值。
孔子说过,“礼也者,理也,礼者,人道之极也。
”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必须要讲究基本礼仪。
礼仪是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形象的代表,也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的催化剂。
在当今社会提倡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诚信和礼仪是重点提出来的,随着人们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和谐社会的愿景,礼仪作为一种交际艺术备受人们的青睐,礼仪是一种良好风貌的体现,人们开始重视和利用礼仪,成为了一种趋势,也是人们所期望的氛围。
孔子对于“礼”的追求很高,也很重视“礼”的思想。
孔子拜见鲁公的时候,总是在还没有到达鲁公的殿前就开始施礼跪拜,说明孔子对于“礼”是极其重视。
孔子的礼没有高低之分,他对遇到的人都是彬彬有礼,无论是上级、君主,还是学生都是以礼相待。
可见,“礼”是一种没有分界和级别的礼仪,以一个人的行为素养的体现,也是在人际交往中做到与人友好相处的前提。
至今孔子的礼仪思想备受全世界很多国家青睐,也足以说明孔子是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一些人文环境的营造元素,对自己、对集体都有深人人心的理念,对实际工作和生活的应用价值不可估量,领悟并学会运用孔子的思想,必定会有显著的效果。
孔子的礼仪思想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对社会的发展进步的影响深远,孔子所推崇的礼仪道德正是如今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观之一,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的维护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孔子的思想应该更多地被我们学习吸收和应用,传授给下一代,发扬和继承下去。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该对孔子的“礼”赋予新的理解,用心感悟礼的文化价值,“礼”是一种道德,也是一种自我约束性的行为规范。
在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如果把孔子的礼仪思想灌输人心,就可以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今后我们应该认真领悟孔子礼仪,勇于担当责任,履行个人义务和职责,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向社会展现我们的良好修养和精神风貌。